前赤壁赋语段练习答案word版本
《前赤壁赋》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前赤壁赋苏轼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子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容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子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找出描写赤壁夜景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3段“客”的回答是对第2段中哪句话的注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后习题word16 赤壁赋

16赤壁赋必备知识基础练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描写自己任凭小船漂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
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目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
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
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B.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时不我待身临其境放荡不羁金科玉律B.时过境迁设身处地放荡不羁金科玉律C.时过境迁身临其境放浪形骸至理名言D.时不我待设身处地放浪形骸至理名言能力素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前赤壁赋》阅读附答案

《前赤壁赋》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前赤壁赋苏轼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子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容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子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找出描写赤壁夜景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3段“客”的回答是对第2段中哪句话的注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
2019-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9课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赤壁赋赤壁之下,有多少英雄往事随流水,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驻足于此,抒发感慨。
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更显意境悠远,令人神醉。
《赤壁赋》中对江山美景的赞颂,对历史英雄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只是,那夜的清风与明月,已随岁月而消散。
苏子留给我们的是那豁然开朗,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合卷闭目,静心坐思,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希望必然就会有失望,高处不胜寒,我们只有秉着一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才能在世事的沉浮之间寻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祐二年他中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后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潮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生活。
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病逝于常州。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皆位列唐宋八大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上的“苏辛”豪放词派。
在书画上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诗文中摘出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书李端叔诗后》)这是其被贬生活的真实写照。
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附近有赤鼻矶,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赤壁。
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默写练习(分段+综合)(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附:参考答案一、分段练习(一)第一段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的时间、地点的句子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两句描写月出之后江上水汽弥漫、水光连着天际的景象,这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写放任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4.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清风缓慢吹来、水面波澜不起的风柔水静的美景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在《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江上,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描写自己吟诵《诗经》中的诗句。
7.在《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江上,浩浩淼淼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驻的句子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8.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句描写夜游赤壁时月亮升起的美妙的景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9.在《赤壁赋》中,苏轼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两句描写月下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壮美景象。
10.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自己和客人泛舟江上、任意东西、无拘无束的状态的句子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二)第二段1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两句描写自己江上乘舟,打着节拍饮酒放歌的欢乐。
12.苏轼《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两句歌词,沿用了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的传统。
1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两句歌词描写出了在泛着月光的水面上用木兰做的桨划船、逆流而上的美景。
文言文苏轼《前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A. 纵一苇之所如B. 渺沧海之一粟C. 羽化而登仙凌万顷之茫然不知东方之既白侣鱼虾而友麋鹿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前赤壁赋(宋)苏轼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淸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岀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爾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錢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鸽南飞,此非曹孟徳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徳之困于周郎者乎?方英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帥胪千里,旌旗蔽空,師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婷咖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英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亳而莫取。
惟江上之淸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8•下列各句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19•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①段的景物描写。
(3分)20. 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九课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学问目标1.了解作者及“赋”的相关学问2.把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多义词、词类活用及常见的文言句式辨析古今异义词力量目标1.学习景情理有机结合的表现手法2.体会本文用语奇妙的特点,理解极富哲理的语言情感目标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其豁达乐观的精神[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有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代表作有《海棠》《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卜算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赤壁赋》等。
[知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之人,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遭逮捕。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这些就成了患病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幸亏亲友营救,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黄州。
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巡游了黄州四周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为前赤壁赋。
其实,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知常识]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时任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精选高中语文《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方案).doc

高中语文?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筑基达标1.指出以下文句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提示:此题考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难度不大。
答案:〔1〕互文见义〔2〕对偶〔3〕比喻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一字和仲,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他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提示:文学常识靠记忆。
答案: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提示:①③④⑥中的“之〞是构造助词,译为“的〞;②⑦⑧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⑤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答案:C4.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七月既望.〔〕〔2〕击空明兮泝.流光〔〕〔3〕渺渺..之间〔〕..兮予怀〔〕〔4〕斗牛〔5〕倚歌而和.〔〕〔6〕山川相缪.〔〕〔7〕酾.酒临江〔〕〔8〕正襟危.坐〔〕提示:此题帮助积累实词的意义。
答案:〔1〕阴历每月十五日〔2〕逆流而上〔3〕悠远的样子〔4〕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5〕同声相应,唱和〔6〕缭,盘绕〔7〕斟酒〔8〕身体斜着坐5.指出以下词语的活用现象。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提示:〔1〕“西〞“东〞是“向西〞“向东〞之意,名词作动词;〔2〕“侣〞“友〞是“以……为友〞,意动用法;〔3〕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的意思;〔4〕“舞〞,使……舞,使动用法;〔5〕“东〞,向东流,名作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语段练习(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9题。
(21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2分)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侣鱼虾而友麋鹿D、哀吾生之须臾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2分)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7、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
(1分)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
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
8、(3分)主客对话中,客列举曹操的事例的作用是。
9、(4分)苏子以水与月举例,既有比喻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其表达作用是。
这段对话体现了苏子怎样的胸怀。
二、文学常识填空(2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的情怀。
赋是一种的文体。
三、重点字、词、句练习(68分)(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3分)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山川相缪4、杯盘狼籍5、举匏尊以相属(二)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4分)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正襟危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侣鱼虾而友麋鹿(三)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2分)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凌万顷之茫然(四)按要求解释句中一词多义的词的意思。
(32分)1、望:(1)七月之望(2)望美人兮天一方2、歌:(1)扣舷而歌(2)歌曰(3)倚歌而和之3、如:(1)纵一苇之所如(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然:(1)其声呜呜然(2)何为其然也5、长:(1)抱明月而长终(2)而卒莫消长也6、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徘徊于斗牛之间(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托遗响于悲风7、而:(1)羽化而登仙(2)扣舷而歌(3)倚歌而和之(4)正襟危坐而问之(5)侣鱼虾而友麋鹿(6)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7)耳得之而为声8、之:(1)凌万顷之茫然(2)扣舷而歌之(3)倚歌而和之(4)哀吾生之须臾9、其:(1)而不知其所止(2)其声呜呜然(3)何为其然也(4)方其破荆州(五)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9分)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徘徊于斗牛之间3、何为其然也4、而今安在哉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又何羡乎7、凌万顷之茫然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9、渺渺兮予怀(六)解释加点的词。
(10分)1、七月既.望()2、白露横.江()3、纵.一苇之所如()4、凌.万顷之茫然()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渺渺..兮予怀()7、倚.歌而和.之()()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9、正襟危.坐()10、方.其破.荆州()()11、固.一世之雄也()12、哀.吾生之须臾()13、知不可乎骤.得()1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七)翻译。
(8分)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八)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的含义。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参考答案〗1:B2:C3: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4: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5:A(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6:C(不是“埋下伏笔”。
)7:甲:曹操乙:孔子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三、成语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白露横江(笼罩)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正襟危坐(端正)方其破荆州(方,当)固一世之雄也(本来)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享用)五、重点句子翻译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翻译:___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__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翻译:__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___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翻译:__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翻译:___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