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知识点考点背诵
北宋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卜算子,词牌名。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幽人〕幽居之人。
〔省(xǐng)〕知晓。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知识点考点背诵

⑺拣尽寒枝: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⑻沙洲:江河中由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⑶。时见幽人独往来⑷,缥缈孤鸿影⑸。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 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⑹。拣尽寒枝不肯栖⑺,寂寞沙洲冷⑻。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
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词句注释
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主题:
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
孤鸿''的出场作铺垫。“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
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 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尘的境界。
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
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
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象征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
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
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 术技巧。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答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简答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做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知识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知识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卜算子,词牌名。
2.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
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3.诗歌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漏,古时计时的器具。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知晓。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氛围,有何作用?“缺月”“疏桐”“漏断”,勾画了一幅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画面,营造了寂寞清冷的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表达怎样的意思?“飘渺孤鸿影”,孤鸿与诗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突出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
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可栖,只好栖与寂寞冷清的沙洲。
B. 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合二为一。
C. 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等(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恨的内容:无人理解的愤恨;封建社会文字狱(乌台诗案)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1)你认为本次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将孤鸿与幽人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内容主旨: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2.从内容上看,上片用缺月疏桐、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不肯随意栖息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3分)
3.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分)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4分)
5.上阕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答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答题
简答题: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做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及答案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理解性默写:1、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参考答案】1、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二、《卜算子.咏梅》陆游【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主题思想】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理解性默写: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2、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3、《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参考答案】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2、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3、《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词句注释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
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
清的大雁,漂泊无依、孤傲高Fra bibliotek。“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
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
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
⑴卜算子,词牌名⑵定慧院: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南。苏轼初贬黄 州,寓居于此。 ⑶漏: “漏断”即指深夜。 ⑷时:一作“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⑸缥缈:隐隐约 约,若有若无。孤鸿:⑹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 言”无人识“。
⑺拣尽寒枝: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⑻沙洲:江河中由泥
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主题:
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
视流俗的心境。
赏析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
孤鸿''的出场作铺垫。“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
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 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尘的境界。
艺术特色
咏物诗,象征(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
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
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
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象征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
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
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 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