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川楝子的研究进展

川楝子的研究进展
董庆海;李雅萌;吴福林;王涵;林红强;刘金平;周柏松
【期刊名称】《特产研究》
【年(卷),期】2018(040)001
【摘要】川楝子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楝烷型萜类、柠檬素类、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长链脂肪酸类、甾体类、生物碱等诸多类型,具有驱虫、抗肉毒、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诸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本文对其近年来的化
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总页数】6页(P63-68)
【作者】董庆海;李雅萌;吴福林;王涵;林红强;刘金平;周柏松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
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
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川楝子的肝毒性及其减毒作用研究进展 [J], 鲍正强;朱建华
2.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张洪财
3.中药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陈敏;胡芳
4.川楝子与延胡索抗癌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J], 戴一;艾甜碧
5.中药川楝子的最新研究进展 [J], 时等;刘妍如;杨建云;肖炳坤;黄荣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北方药学 2 0 1 3年第 1 0卷第 8期
后, 所得制 晶的 A U C分别是原药的 1 . 5倍 , 纳 米粒 在大鼠体内 人们的足够重视。 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 参考文献 3 . 2白蛋 白共价偶联微球 : 共价偶联 使 白蛋 白粒子 的表 面性质 【 1 ] 刑丽 , 张复 实, 向军辉 , 等. 自组装技 术及其研 究进展 l J 】 . 世界 发生改变可 以使药物 载体得 到更 多的应用。S c h e c h t e r 等在牛 科 技 研 究与 进 展 , 2 0 0 7 , 2 9 ( 3 ) : 3 9 一 - 4 4 . 血清 白蛋 白( B S A) 和卵 白蛋 白( O v a ) 的表面共价偶联 了 T N P — 『 2 1 徐伟平 , 李光 宪. 分子 自组装研 究进 展『 J I . 化 学通报 , 1 9 9 9 , 2 : s t ( 三硝苯基改性 的链球抗生素蛋 白) , 形成的纳米粒子可 以促 21 -2 4. 进肝脏 的瞬时吸收。R o h a n a h H u s s a i n等¨ 3 1 将脂质体 络合物和 1 3 ] S h u g u a n g Z . E m e r i n g b i o l o g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t h r o u g h m o l e c u l a r 脱脂 的人血 清蛋 白相结合 ,得到稳定并具有一定抗 菌性的药 s e l f - a s s e mb l y [ J ] .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A d v a n c e s , 2 0 0 2 , 2 0 : 3 2 1 - 3 3 9 . 物载体 , 提高了药物载体 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相容性 。除 了偶 [ 4 ] 邢 丽. 自组 装 技 术 及 其 研 究 进 展 I J 1 . 世 界科 技研 究 与发展 , 0 0 7 , 2 9 ( 3 ) : 3 9 一 - 4 4 . 联 功能性基 团 , 如脂质体 、 叶 酸等靶 向分 子和甘草 酸 , 在 白蛋 2 白共价偶联 纳米 粒的研究中 ,白蛋 白还可 以与细胞 特异性受 I 5 ] C h a n g - S i k H . , J o s e p h A . G . S u f a c e C h e mi s t r y o f B i o d e g r a d a b l e 体偶联形成纳米粒子 。 P o l y m e r s f o r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s l J 1 . C h e m R e v , 2 0 0 5 , 1 0 5 : 42 05 -42 32. 4 多 糖 及 其 衍 生物 的 自组 装 6 】 唐丽丽 , 何 道航 . 两 亲性 肽 自组 装 纳 米 结 构 及 其 应 用 l J 1 . 广东 具有两 亲性 的多糖衍 生物经过接枝改性后通 过 自组装 的 【 2 01 1 , 1 : 7 6 — 7 9 . 方法得 到纳 米颗粒。通过控制多糖衍生物 的链段 接枝 比例和 化 工 , 成分 , 自组装得到的纳米颗粒具有不 同的理化性能 。 [ I 7 ] L a r i s a S . , R o b e n A . D . , D a v i d D . , e t a 1 . H y d r o p h o b i c D r u g D e - i v e r y b y S e I f— As s e mb l i n g T r i b l o c k Co p o l y me r— — De r i v e d 李 娟 通过 MJ i l l a r d反应共 价结合 到蛋 白质 上的葡聚糖 l 抑制了蛋 白质宏观聚集形成 了纳米颗粒 。这 种纳米颗粒核 由 N a n o s p h e r e s [ J ] . B i o ma c r o mo l e c u l e s , 2 0 0 7 , 8 : 9 9 8 — 1 0 0 3 . 球状蛋 白热交联 网络结构 , 表面 由葡聚糖组成 , 具有很好 的稳 [ 8 】 钟煜 , 刘传 芳, 常文贵. 分子 自组装及 超分子 自组装的研 究进 定性。 展【 J 】 . 枣庄 学 院 学报 , 2 0 0 5 , 2 2 ( 5 ) : 8 0 — 8 4 . 通过一定的化学修饰壳聚糖分子链 上的羟基和氨基就 可 [ 9 ]袁 丹 .两 亲性 嵌 段 共 聚 物 的 合 成 及 自组 装 f D 】 .中 山 大 学 , 0l 0. 以得到含有不 同类型 的亲水性链段或疏水性 链段的壳聚糖衍 2 生物 ,这样可 以使壳 聚糖衍生 物在 药物载体 和缓释 系统 中的 【 1 0 ] 苏华 , 胡晋红 , 李凤前 . 白蛋 白纳米粒的制备 工艺及 其靶 向 应用大大增加。 陈建男旧等利用正辛醛作为长链烷基作为疏水 性 研 究进展 中 国 药 学杂 志 , 2 0 0 5 , 4 0 ( 9 ) : 6 4 1 一 - 6 4 5 . 性 的链段来改性壳 聚糖分子 ,制备 了具 有两亲性 的壳 聚糖 纳 【 1 1 ] 杨 莹. 白蛋 白纳米粒的制备 工 艺及在 药学 中的应 用Ⅲ. 今日 米颗粒 。 虽然 目前来说针对壳聚糖改性的方法 有很 多 , 但是人 药学, 2 0 0 9 , 1 9 ( 4 ) : 5 7 — 5 9 . 1 2 】 陈棉楠 , 肖衍 宇, 苏志桂 , 等. 制备工 艺对 多柔 比星 白蛋 白纳 们希望能够找到生物可 降解性 和生 物相 容性等性能 的分 子链 [ 段来对壳聚糖分子进行改性 , 从而达到最优 的结果 。除了壳聚 米粒理化 性质 、 体外释放及 药动学 的影 响l J 1 . 中国医药工业杂 2 0 1 2 , 4 3 ( 6 ) : 4 3 2 一 - 4 3 7 . 糖外 ,还有其他种类 的多糖也 可以 自组 装形成纳米颗粒 。 比 志 , 如, 纤维素的衍生物纤维素酯 。 [ 1 3 ] R o h a n a h H . , G i u l i a n o S . F a t 一 - f r e e A l b u mi n a s a N o v e l D ug r
川楝子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

川楝子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摘要】川楝子,异名楝实、楝子、石茱萸等,其果实类球形,气特异,味酸、苦。
是楝科植物川楝的成熟果实。
川楝子原以“楝实”之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正》称川楝子。
《神农本草经》曰:“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川楝子做药用广泛,临床用其治疗男性睾丸疾病、胃病、皮肤病、带状疱疹、淋病、急性乳腺炎、胁痛等多种疾病,效果显著[1]。
川楝子里含有的川楝素具有一定的毒性,早前多用于农业驱虫。
作为驱蛔药物在我国应用时间并不久远。
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萜类等。
本文主要对川楝素药理作用、化学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药理作用1.1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鼠在不同时间给以川楝素和肉毒毒素后,膈肌神经肌肉接头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试验表明预先使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肉毒素对川楝素引起的突触小泡减少有阻碍效应,其它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川楝素对小白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着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小泡数目减少,但两类变化似乎不同时出现在一个接头。
现已证明,川楝素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的作用,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正常传递功能等。
1.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有学者用大白鼠实验,观察川楝素对膈神经放电和膈肌放电的作用。
结果表明,有大剂量川楝素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2]。
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
1.3抗肉毒作用实验证明川楝素具有显著的抗肉毒作用。
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川楝素显著延长肉毒中毒小鼠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与川楝素本身的麻痹时间相近,未见相互协同增强阻遏的现象。
1.4对心血管的作用川楝素能使离体蛙心收缩节律异常,持续1h之后可以自动恢复。
静脉注射川楝素对家兔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
此外,川楝素可能同时抑制心肌的延迟整流K+电流,其正性肌力作用是继发于APD的延长及ISI的失活减慢。
基于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炒川楝子化学成分分析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a n d i d e n t i f y t h e c h e mi c a l c o mp o n e n t s i n F r y i n g T o o s e n d a n F r u c t u s b y l i q u i d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 q u a d r u —
p o l e t i me ‘ l f l f i g h t ma s s s p e c t r o me t y. r Me t h o d s T h e s e p a r a t i o n wa s p e f r o r me d o n a n Ag i l e n t Z ORB AX S B ・ Cl 8 r e v e r s e p h a s e c o l u mn
色谱分离采用 A g i l e n t Z O R B A X S B — c 】 8色谱柱 ( 4 . 6 m m×1 5 0 mm, 5 I x m) , 以1 %甲酸一 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 流速 : 1 . 0 m L・ m i n ~, 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 间质谱 , 正 负离 子模式扫描 。结果
最新关于中草药“川楝子”的认识

3. 川楝子的药物研究还在不断深入,目前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其 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效果。
2.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分析
01
1. 川楝子的主要化学 成分包括三萜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 类化合物等。
02
2. 川楝子的花朵小而美丽 ,花色为淡黄色,花期在每 年的5月至6月之间。
03
3. 川楝子的果实为蒴果,形 状为卵形或椭圆形,成熟时 呈棕褐色。
3. 川楝子的分布情况
1. 川楝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尤以江苏、 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分布最为集中。
01
3
输。
2. 川楝子的加工过程
1. 川楝子的加工 过程主要包括清洗 、烘干和筛选等步 骤,确保药材的纯
1 净度和质量。
2. 在清洗过程中,
3. 烘干是川楝子加
需要将川楝子放入清
工的重要环节,通常
水中浸泡,然后用手采用ຫໍສະໝຸດ 风烘干或者日轻轻搓洗,去除表面
光晒干的方式,使药
2 的杂质。
3 材达到适宜的干燥程
02
2. 川楝子中的三萜类 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 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 活性。
03
3. 川楝子中的黄酮类 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 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
3. 川楝子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川楝子的药物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其更多的药理作用和临 床应用。
2. 对川楝子的化学成分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以期发现新的有效 成分或药物组合。
01
02
03
1. 川楝子具有镇痛、镇静和 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 疼痛症状。
川楝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图片大全

川楝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川楝子的概述川楝子,又称白楝子,为楝科植物白楝的种子,是一种中药材。
川楝子味苦、性寒,归肺、心、胃经。
川楝子的外观呈红褐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2. 川楝子的成分川楝子主要含有挥发油、甾醇、生物碱、三萜类化合物等多种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了川楝子一系列的药理作用。
3. 川楝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川楝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多种作用与功能主治,包括但不限于:•清热解毒:川楝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疡、咽喉肿痛、疮疡肿痛等症状。
•祛风利湿:川楝子能够祛风利湿,适用于湿热型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痤疮等病症。
•止咳平喘:川楝子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对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等有一定的疗效。
•改善消化功能:川楝子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改善。
•抗菌消炎:川楝子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炎、喉炎等疾病。
•缓解心痛:川楝子可缓解心痛症状,对于一些心脏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川楝子的使用方法与剂量川楝子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使用方法与剂量:•内服:川楝子可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10克,可酌情调整剂量。
•外用:川楝子可煎煮后外敷,治疗疮疡、湿疹等皮肤问题。
5. 注意事项与禁忌在使用川楝子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应禁用川楝子。
•川楝子性寒,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川楝子,不宜自行服用。
6. 川楝子的相关研究与进展近年来,川楝子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等。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川楝子的作用与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论川楝子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止咳平喘、改善消化功能、抗菌消炎等多种作用与功能主治。
在使用川楝子时需要注意剂量、禁忌以及遵循医师指导。
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将进一步揭示川楝子的潜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川楝子

• (四)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苦楝素能使血 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内脏出血,以致血压显 著降低、面色苍白、心率增快、皮肤花斑、 脉搏微弱而数,最终可因急性循环衰竭而死 亡。
• (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对肾小管上皮细 胞有刺激及损害,可出现尿频、蛋白尿、血 尿及尿中出现脓细胞。
毒性成分:
• 川楝子有小毒,误食或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猪对川楝子较 敏感,食150~200g可中毒致死,食后半小时内出现症状,约 2.5h内惊厥死亡。牛、羊、兔及鸟类等动物的中毒症状与 猪相似,一般食后lh出现症状,死亡多发生在24h之内小鼠ip、 iv、sc、po给予川楝素的LD50分别为13.8±1.2mgg/kg、 14.6±0.9mg/kg、14.3±1.5mg/kg和244.2±44.0mg/kg。 iv和sc的化疗指数分别为4.2和4.5。大鼠sc和家兔iv的 LD50分别为9.8mg/kg和4.2mg/kg。小鼠的累积性毒 性:LD50为18.7mg/kg,累积系数K=1.13。猴的亚急性试验 表明,变化最明显的是SGPT,其次是肌无力。SGPT升高的 最低剂量是0-0025MKD×4,是猴计治疗的显效剂量 (0.5MKD×4)的1/6。川楝素在肝脏的含量比其他组织高, 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也比其他脏器明
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川楝素对清醒
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 3.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
• 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 后6小时内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 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 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 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 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 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作者:乌日汉毕力格乌日罕阿如娜丽丽白梅荣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9期摘要:目的采用亚急性毒性实验明确川楝子的中毒剂量及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阐明川楝子的肝、肾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工作基础。
方法以川楝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川楝子组灌胃相应药物溶液,连续给予21 d,末次给药后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ALT、AST、CREP、UREA、Tg,CHO、TP指标。
结果川楝子可显著提高血清AST、ALT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TP含量显著下降(P<0.05);Tg,CREP含量差异显著(P<0.05)。
结论川楝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并呈现剂量依赖性,2.5714 g/kg剂量时有明显的肝毒性,故临床应用剂量不可超过2.5714 g/kg。
关键词:川楝子;亚急性毒性;肝脏;肾脏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9-0070-04Experimental Study on Subacute Toxicity of MeLia ToosendanWurihan, Bilige, Wurihan, Aruna, Lili, BAI Mei-rong(School of Mongolian Medicin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00, Inner Mongolia)【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toxic dose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he degree of damage to liver and kidney tissues by sub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to clarify the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o provide a working basis for safe and rational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MeLia toosendan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drug, and ra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eLia toosendan group was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drug solution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for 21 days, and the blood was collected after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serum was separated.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were detected b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to detect the ALT, AST,CREP, UREA, Tg, CHO, TP indicators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Results: MeLia toosenda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erum AST and ALT cont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HO and TP contents (P<0.05) and Tg and CREP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on: MeLia toosenda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hepatotoxicity, and is dose-dependent. The dose of 2.5714 g/kg has obvious hepatotoxicity, so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dose should not exceed 2.5714 g/kg.【Key words】MeLia Toosendan; Subacute Toxicity; Liver; Kidney川楝子蒙藥名为巴茹日,性凉,具有清巴达干希拉、燥热性希拉乌素、杀虫止痛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川楝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川楝子;化学成分
川楝子,别称金铃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toosendan sled.et zuee.)的果实。
产于中国甘肃、湖北、四川等省,其他省区广泛栽培。
日本、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以四川的产者最为上乘,故又名川楝子。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
入肝胃小肠经,亦有认为入心经。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
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病症的临床治疗[1-2]。
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综述。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挥发油,萜,多糖等类化合物。
1 挥发油类化合物
应用gc-ms法[3]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得到61个峰,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经过质谱数据系统检索、人工谱图解析并查对有关资料对基峰、质荷比和相对丰度等方面进行直观比较,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69%。
其中,caproic acid (19.63%)、borneo camphor (1.16%)、burnate (2.32%)、hexadecanoic acid (6.44%)、hexadecanoic acid (4.61%)、linoleic acid (2.93%)、9-oct adecenoic acid (2.72%)、linoleic acid (6.45%)、linolenic acid (4.28%)。
2 萜类化合物
查阅文献发现,最近从楝属植物分离得到一些新化合物,主要是
三萜类化合物,归纳如下:yi zhang等分离出meliatoosenins a-d,meliasenins a-h;qiong zhang等分离出
(24,25,26,27-tetra-nor-6α-acetoxy-21,22-epoxy-7α
-tigloyl-1α, 3
α,28-trihydroxy-apotirucalla-(apoeupha)-14,20,22-trien-1 2-one,12-ethoxynimb olinins a-d;shi-hui dong等分离出mesendanins a-j;shi-biao wu等分离出meliasenins i-r;yi shu sang等分离出toosendanone a,toosendanic acids a -b。
[4-6] 3 黄酮和多糖类化合物
川楝中还含有具有抗氧化活性较强的总黄酮和多糖类化学成分。
通过正交试验,最终确定川楝子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0%(体积分数)乙醇。
料液比1 : 30(g : ml),微波提取7.5min;其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3 h,料液比1 : 15(g : ml),提取4次[7]。
对该类化学成分的结构未见报道。
4 其它类化合物
陈玉等[8]等应用二氯甲烷提取,通过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为洗脱溶剂,从川楝果实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其中triacontanoic acid、dotriacontane、hexadecanoic acid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dotriacontane具有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
昌军等[9]从川楝子水溶性成分中分离出两个新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川楝苷a(3-och3-5-oh-9 -(1′- o -β-d-glc)-r- glycerin)和川楝苷b(4-oh-7,8-(2′,l′-o-β-d- glc)- glycerin)。
川楝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植物资源丰富。
其化学成分复杂,近年来对其成分进行系统研究较少,对于黄酮类化合物未见报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有待于研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新化合物,为开发生物活性成分扩大渠道,为天然药物化学增添了光彩。
本文对其综述,为开发利用这一药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8:1083-1089.
[2]熊彦红,陈德兴.川楝子与苦楝子考证[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24):2937-2939
[3]孙毅坤,雷海民,魏宁漪,等.川楝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 分析们.中国中药杂志,2004,29(5):475.
[4]yi zhang, chun-ping tang, et al.limonoids and triterpenoids from the stem bark of melia toosendan. j. nat. prod. 2010,73, 664–668.
[5]shi-hui dong, chuan-rui zhang, et al. mesendanins a-j, limonoids from the lea ves and twigs of melia toosendan. j. nat. prod. 2010, 73, 1344–1349.
[6] yi shu sang, chun yan zhou, et al. protolimonoids from melia toosendan. j.nat. prod. 2009, 72, 917–920.
[7] 贺亮,宋先亮等.川楝子总黄酮和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田.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5):78.
[8]陈玉,杨光忠等.从植物中寻找农药活性物质[j].湖北化工,1996增刊:43.
[9]昌军,宣利江,徐亚明.川楝子中两个新的苯丙三醇甙[j].植物学报,1999, 4l(11):1245.
作者简介:张洪财,男,(1983-),硕士,山东省,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中药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