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图解》

合集下载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ppt课件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ppt课件

直线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圆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圆柱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平面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线轮廓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面轮廓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三坐标相关知识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平行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精品资料
平行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垂直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垂直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同轴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对称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位置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位置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位置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位置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倾斜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倾斜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倾斜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圆跳动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圆跳动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全跳动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

形状与位置公差详解 (稻谷文苑)

形状与位置公差详解 (稻谷文苑)
⑷按功能关系分为:单一要素、关联要素 单一要素:仅对被测要素本身给出形状公差的要素 (如直线度等)。 关联要素:与零件基准要素有功能要求的要素。 (即相对于基准要素有功能要求而给出位置公差的 要素,如垂直度等)。
实用内容
22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四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为:
单一要素
被测要素
要素
关联要素
GB 13319 - 91 位置度公差 所有这些标准的贯彻和实施,都对振兴我国的机械
工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发挥了
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用内容
9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近年来,为遵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我国又 制、修订了一些形位公差国家标准。即:
《GB/T 4249-1996 公差原则》等效采用《ISO 8015:1985》代替 《GB 4249-84》。
互换形状性和位与置公测差(量几何技公差术) 基
二. 误差的表现形式
1、尺寸误差 2、几何误差 3、表面粗糙度等
实用内容
16
互换形状性和位与置公测差(量几何技公差术) 基
三. 几何误差的分类
1、形状误差 2、方向误差 3、位置误差 4、跳动误差
实用内容
17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一、概述
几何公差即旧标准中的“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的研究对象:几何要素。 1. 要素定义 要素是工件上的特定部位,如点、线或面。
上述例子举了影响形位精度的各主要原因,我
们必须根据具体加工条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以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来
满足图样上给定的形位公差要求。
实用内容
33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摘自GB1182-84-80)

形状和位置公差(摘自GB1182-84-80)

形状和位置公差(摘自GB1182-84-80)形位公差符号分类形状公差位置公差项目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圆跳动全跳动符号圆度和圆柱度公差μm主参数d(D)图例公差等级主参数d(D) mm应用举例>6~10>10~18>18~30>30~50>50~80>80~120>120~180>180~250>250~315>315~400>400~5005 1.5 2 2.5 2.5 3 4 5 7 8 9 10安装E、C级滚动轴承的配合面,通用减速器的轴颈,一般机床的主轴。

6 2.5 3 4 4 5 6 8 10 12 13 157 4 5 6 7 8 10 12 14 16 18 20千斤顶或压力油缸的活塞,水泵及减速器的轴颈,液压传动系统的分配机构8 6 8 9 11 13 15 18 20 23 25 279 9 11 13 16 19 22 25 29 32 36 40 起重机、卷扬机用滑动轴承等10 15 18 21 25 30 35 40 46 52 57 63直线度和平面度公差μm主参数L图例公差等级主要参数L mm应用举例≤10>10~16>16~25>25~40>40~63>63~100>100~160>160~250>250~400>400~6305 2 2.5 3 4 56 8 10 12 15 普通精度的机床导轨6 3 4 5 6 8 10 12 15 20 257 5 6 8 10 12 15 20 25 30 40轴承体的支承面,减速器的壳体,轴系支承轴承的接合面8 8 10 12 15 20 25 30 40 50 609 12 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辅助机构及手动机械的支承面,液压管件和法兰的连接面10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120 150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公差μm主参数L、d (D)图例公差等级主参数L、d(D)mm应用举例≤10>10~16>16~25>25~40>40~63>63~100>100~160>160~250>250~400>400~6305 56 8 10 12 15 20 25 30 40垂直度用于发动机的轴和离合器的凸缘,装D、E级轴承和装C、D级轴承之箱体的凸肩6 8 10 12 15 20 25 30 40 50 60平行度用于中等精度钻模的工作面,7~10级精度齿轮传动壳体孔的中心线7 12 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垂直度用于装F、G级轴承之壳体孔的轴线,按h6与g6连接的锥形轴减速机的机体孔中心线8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120 150平行度用于重型机械轴承盖的端面、手动传动装置中的传动轴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确定μm主参数d(D)、B、L图例公差等级主参数d(D)、B、Lmm应用举例>3~6 >6~10>10~18>18~30>30~50>50~120>120~250>250~5005 3 4 56 8 10 12 156和7级精度齿轮轴的配合面,较高精度的快速轴,较高精度机床的轴套6 5 6 8 10 12 15 20 257 8 10 12 15 20 25 30 408和9级精度齿轮轴的配合面,普通精度高速轴(100r/min以下),长度在1m以下的主传动轴,起重运输机的鼓轮配合孔和导轮的滚动面M 12 15 20 25 30 40 50 60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R粗糙度代号光洁度代号表面形状、特征加工方法应用范围ⅠⅡ除净毛刺铸、锻、冲压、热轧、冷轧用于保持原供应状况的表面微见刀痕粗车,刨,立铣,平铣,钻毛坯粗加工后的表面可见加工痕迹车,镗,刨,钻,平铣,立铣,锉,粗铰,磨,铣齿比较精确的粗加工表面,如车端面、倒角微见加工痕迹车,镗,刨,铣,刮1~2点/cm2,拉,磨,锉滚压,铣齿不重要零件的非结合面,如轴、盖的端面,倒角,齿轮及皮带轮的侧面、平键及键槽的上下面,轴或孔的退刀槽看不见加工痕迹车,镗,刨,铣,铰,拉,磨,滚压,铣齿,刮1~2点/cm2IT12级公差的零件的结合面,如盖板、套筒等与其它零件联接但不形成配合的表面,齿轮的非工作面,键与键槽的工作面,轴与毡圈的摩擦面可辨加工痕迹的方向车,镗,拉,磨,立铣,铰,滚压,刮3~10点/cm2IT8~IT12级公差的零件的结合面,如皮带轮的工作面,普通精度齿轮的齿面,与低精度滚动轴承相配合的箱体孔微辨加工痕迹的方向铰,磨,镗,拉,滚压,刮3~10点/cm2IT6~IT8厅级公差的零件的结合面;与齿轮、蜗轮、套筒等的配合面;与高精度滚动轴承相配合的轴颈;7级精度大小齿轮的工作面;滑动轴承轴瓦的工作面;7~8 级精度蜗杆的齿面不可辨加工痕迹的方向布轮磨,磨,研磨,超级加工IT5、IT6级公差的零件的结合面,与C级精度滚动轴承配合的轴颈;3、4、5级精度齿轮的工作面暗光泽面超级加工仪器导轨表面;要求密封的液压传动的工作面;塞的外表面;活汽缸的内表面注:1. 粗糙度代号I为第一种过渡方式。

形状和位置公差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

形状和位置公差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

图 &-
后退
!
!" # $ %%&’(%))* 摘录 返回总目录 返回分目录
后退
!
!"# 对几个表面有同一数值的公差带要求! 其表示法可按图 !" 和图 !! 所示"
图 $&
图 $$
!"! 用同一公差带控制几个被测要素时! 应在公差框格上注明 #共面$ 或 #共线$ #见图 !$ 和图 !%&%
’ 基准
&!(’% $ $$如需要! 用一个或多个字母表示基准要素或基准体系 )见图 !# 图 $ 和图 %*"
图#
图!
图$
图%
!&! 当一个以上要素作为被测要素! 如 + 个要素! 应在框格上方标明! 如 &+,’# &+ 槽’ )见图 -&" !&$ 如对同一要素有一个以上的公差特征项目要求时! 为方便起见可将一个框格放在另一个框格的下 面 )见图 +&" !&% 如要求在公差带内进一步限定被测要素的形状! 则应在公差值后面加注符号 )见表 $&"
图 ),
后退
!
!" # $ %%&’(%))* 摘录 返回总目录 返回分目录
后退
!
! 基准目标
当需要在基准要素上指定某些点! 线或局部表面来体现各基准平面时" 应标注基准目标# 基准目 标按下列方法标注在图样上$
!" 当基准目标为点时" 用 %#& 表示 $见图 %&’’ () 当基准目标为线时" 用细实线表示" 并在棱边上加 %*& +见图 %,)’ -) 当基准目标为局部表面时" 用双点划线绘出该局部表面的图形" 并画上与水平成 %./的细实线 +见图 %0)’ 基准目标代号在图样中的标注见图 %1’

形状与位置公差详解

形状与位置公差详解
18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2.几何要素分类
⑴ 按结构特征分为: 组成要素、导出要素。 为与相关标准的术语取得一致,新标准将旧标
准“中心要素”改为“导出要素”;“轮廓要素” 改为“组成要素”;“测得要素”改为“提取要素” 等,
19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2.几何要素分类
⑵ 按存在状态分为: 实际要素、公称要素 实际要素: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 标准规定:测量时用提取要素(测得要素)代替 实际要素。 公称要素(理论要素):具有几何学意义的要素, 即几何的点、线、面,它们不存在任何误差。图 样上表示的要素均为公称要素。
《GB/T 17852-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 轮廓的 尺寸和公差注法》等效采用《ISO 1660:1982》。
《GB/T 18780.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 (GPS)几何要素 1部分:基本术语和定义》 等效采用《ISO 14660-1 : 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GB/T 13319-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 规范(GPS)几何公差 位置度公差注法》 等效采用《ISO 5458: 1998》代替 《GB/T 13319-1991》 。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1950年起英、加拿大、美三国颁布了用文字说明标 注的形位公差标准(BS 308-1953、CSA B78.11954、ASA Y14.5-1957)。
5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1958年ISO发布了关于形位公差框格注法的标准推 荐草案,第一次向世界各国推荐框格注法。紧接着各 国纷纷修订本国标准。
GB 1958 - 80 形状和位置公差 检测规定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何公差)
➢ 为了在企业很好地全面贯彻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国家标

第3章讲义形状与位置公差

第3章讲义形状与位置公差


相关要素(a—ss—oci对ate基d 准要素有功能关系要求, 给出位置公差要求的要素。

feature)

0.05 (单一要素)







A
0.04 A
(相关要素)
3.1.2 形位公差的项目符号


理 工
公差
特征项目
符号
有或无基 准要求
公 差 特征项目
符号
有或无基 准要求
大 学
形形
直线度

+0.018
φ3 5 k 6+(0 . 0 0 2 )
其余
压力角
20°

C
D
3.2 1.6
3.2
精 度 等 级 7-6-6GM
3.2

1.6
1.6
45
4

A
+0.041
φ2 0 r 6+(0 . 0 2 8 )
6 N 9- 00( . 0 3 0 )
φ3 0
φ4 0
φ5 5 φ4 0
0
φ6 0 h 8-(0 . 0 4 6 )

在a、b范围内
理 工
0.06


0.05
《 互
0.4 A

性 1、多个相同的被测要素。

测 2、其他说明性要求应标注在形位公差框格的下方。
量 技
3、同一要素有多项要求。

》 4、当多个被测要素有相同的形位公差要求时,可以从框格引出
的指引线上绘制多个指示箭头并分别与被测要素相连。
2、被测要素

形位公差国家标准图示

形位公差国家标准图示
基准线、位于给定方向上的两平行平面 之间的区域
基准线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2 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 平面之间
0.2 A
A 平行度公差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1 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 行平面之间
0.1 A
A
公差带是两对互相垂直的距离分别 为 t1 和 t2 且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 之间的区域
ø0.08 A - B
A
B
基准轴线 同轴度公差
中心平面的对称度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相对基准
的中心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 区域
基准平面
被测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 值 0.08 且相对于基准中心平面A对称配 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被测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
A
0.08 A
值 0.08 且相对于公共基准中心平面 A-B
与基准线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 平面之间的区域
基准平面
t
A 基准线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 值ø0.1的圆柱面公差带内,该公差 带的轴线应与基准表面 A(基准平 面呈理论正确角度 60˚ 并平行于基 准平面 B。
面对面倾斜度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面成一定给定角度的 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24±0.1 R25 22
ø
t ø
ø
t t
t øt
径向全跳动公差 公带差是半径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同
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基准轴线
端面全跳动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 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基准轴线
被测要素绕公共基准线 A-B 作若干 次旋转,并在测量仪器与工件同时作轴向 的相对移动时,被测要素上各点间的示值 差均不得大于 0.1。测量仪器或工件必须 沿着基准轴线方向并相对于公共基准轴线 A-B 移动

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详细解说共63页文档

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详细解说共63页文档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详细解说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8 A—B
面对面倾斜度公差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 ø ,则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 的圆 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 线应与基准平面呈一给定的角 度并平行于另一基准平面
t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 值ø0.1的圆柱面公差带内,该公差 带的轴线应与基准表面 A(基准平 面呈理论正确角度 60˚ 并平行于基 准平面 B。
形 状 和 位形 置 公 差 公差 国 家 标 准图解 状和位置 国家标准
公差特征项目符号


特征项目 直线度
符号
有或无基准要求 无
线对线平行度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 基准线、位于给定方向上的两平行平面 之间的区域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1 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 行平面之间
0.01
线对线垂直度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垂直于基 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t
B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6 且垂直于基准 A(基准轴线)的两 平行平面之间
0 . 06 A
如公差值前加注 ø,则公差带是直径 为公差值为 t 且垂直于基准面的圆柱面内 的区域 øt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ø 0.01 且垂直于基准面 A (基准平面) 的圆柱面内
被测线与基准线不在同一平 面内: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 与基准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 面之间的区域。如被测线与基准 不在同一平面内,则被测线应投 影到包含基准轴线并平行于被测 轴线的平面上,公差带是相对于 投影到该平面的线而言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 值 0.1且与基准线 A(基准轴线)成 理论正确角度 75˚ 的两平行平面之 间
t
基准平面
点的位置度公差 如公差值前加注 ø,公差带是直径为 公差值t的圆内的区域。圆公差带的中心 点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 A 和 B 的理论正 确尺寸确定
B 基准
线位置度公差 两个中心线的交点必须位于直径为 公差值 0.3 的圆内,该圆的圆心位于由 相对基准 A 和 B(基准直线)的理论正 确尺寸所确定的点的理想位置上
B
øt
ø 0.3 A B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以线的理想 位置为中心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直线之间 的区域。中心线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A的理 论正确尺寸确定,此位置度公差仅给定一 个方向
t 2 t t 2
每根刻线的中心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 差值 0.05 且由相对于基准A的理论正确尺 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对称的诸两平行直线 之间
0.1
A A
基准平面
A
面对线垂直度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垂直于基准 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C
被测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 且 垂直于基准线 A (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 面之间
A
C
基准平面
位置 定位
位置度 同轴(同心)度 对称度 跳动 圆跳动 全跳动
公差带是两对互相垂直的距离分别 为 t1 和 t2 且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 之间的区域 t2
B
8X ø 0.1 C A B
ø
ø
ø
30
同轴度公差
对称度公差
位置度公差
15
30
30
30
A
C
线对线倾斜度公差 被测线和基准线在同一平面 内: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 与基准线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 平面之间的区域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 且与 A-B 公共基准线成一理论正 确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被测轴线投影到包含基准轴线的平面 上,它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 并与 A-B 公共基准线成理论正确角度 60˚ 的两 平行平面之间
0.1
A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分别为公差 值 0.2 和 0.1,在给定的互相垂直方向上 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组平行平面之间
0.2
A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 ø,公差带是直 径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基准线的圆柱面 内的区域
线对面平行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基 准平面的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t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1 且平行于基准表面 B (基准平面) 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A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03 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圆柱面内
A
ø 0.03 0.2
A A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1 且平行于基准线 C (基准轴线)的 两平行平面之间
0.01
线对面垂直度公差 在给定方向上,公差带是距离为公 差值 t 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 t 间的区域
在给定方向上被测轴线必须位于 距离为公差值 0.1 且垂直于基准表面 A 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测量圆锥面 测量圆柱面
A
60˚
0.1
C
ø
t
基准平面
A
t
75˚
A
跳动通常是围绕轴线旋转一整周, 也可对部分圆周进行限制
B
A
C
倾斜度公差
基准线
圆跳动公差
径向全跳动公差 公带差是半径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同 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基准轴线
端面全跳动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 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在给定平面内,公差带是距离为 公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 被测表面的素线必须位于平行于图样 所示投影面而且距离为公差值 0.1 的两平 行直线内
20
30
30
30
30
A
基准线
A
t 2
A 基准
100
68
ø ø 0.01 A
0.05 A
20 8 8
A
A 基准
轴线的同轴度公差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øt 的圆柱面 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与基准轴线 同轴
大圆柱面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 差值 ø0.08 且与公共基准线 A-B(公共 基准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
ø0.1 A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面成一定给定角度的 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0.08 60˚
A- B 60˚
B
60˚
t
圆跳动公差是被测要素某一固定参 考点围绕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零件和 测量仪器间无轴向位移)允许的最大变 动量 t,圆跳动公差适用于每一个不同的 测量位置 注:圆跳动可能包括圆度、同轴 度、垂直度或平面度误差,这些误差的 总值不能超过给定的圆跳动公差 径向圆跳动公差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 量平面内、半径差为公差值 t 且圆心在基 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0.1
公带差是在与基准同轴的任一测 量圆锥面上距离为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 除另有规定,其测量方向应与被 测面垂直
基准轴线
t
测量圆锥面
被侧面绕基准线 A(基准轴线)旋 转一周时,在给定角度为 60˚ 的任一测 量圆锥面上跳动量均不得大于 0.1
0.1
A
基准轴线
B
0.1 A
A
0.08 A
40˚
测量平面
C
被测曲面绕基准线 C(基准轴线)旋 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圆锥面上的跳动量 均不得大于 0.1

Y
被测球的球心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 值 0.3 的球内.该球的球心位于由相对基 准 A、B、C 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 理想位置上
公差带是两对互相垂直的 距离为 t1 和 t2 且以轴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 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轴线的理想位置是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 此位置度公差相对于基准给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
0.1 0 0.3
0.1
t
24±0.1
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 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之间 的区域
被测圆柱面任一正截面的圆周 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 0.03 的两 同心圆之间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 t 的两同 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被测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为公差值 0.1 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
0.08 A
D
A A
基准线 基准平面 基准平面
D
0.1 基准平面
A
平行度公差
基准线
A
垂直度公差
基准平面
A
点的同心度公差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ø t 且与基准 圆心同心的圆内的区域 øt
外圆的圆心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 值 ø 0.01且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
30
中心平面的对称度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相对基准 的中心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 区域
ø0.08 A - B
被测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 值 0.08 且相对于基准中心平面A对称配 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被测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 值 0.08 且相对于公共基准中心平面 A-B 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如公差值前加注 Sø,公差带是直径 为公差值t的球内的区域。球公差带的中心 点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 A、B 和 C 的理论 正确尺寸确定
A 基准平面
B
8X ø 0.05 C 8X 0.2
平面或中心平面的位置度公差
A B
C
A B C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以面的理 想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的区域。面的理想位置是由相对于三基面 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5,由以相对于基准线 B(基准轴 线)和基准表面 A(基准平面)的理 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对称配 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基准线
0.2 A
t1
0.1
A
面对面平行度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基 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t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1 且平行于基准表面 D (基准平面) 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