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合集下载

大学马原-第一章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013)

大学马原-第一章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013)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 这个包子 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 有发展 动、变化和发展。 啊!!!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变化:是运动的一种形态,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 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出 另一种运动形式。 发展:是较之于变化更为深刻的概念,它是指前 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 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前进和上升运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否极泰来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 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 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 展中的作用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 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 提; 2、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 到发展; 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促进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推 动事物发生质变。 2、引起矛盾双方的斗争,使旧事 物发展为新事物。
的规定性。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 幅度和范围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 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 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 和毁灭。 黑格尔
方法论意义 :做事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2、 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 发生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又被称为渐变。我们平 常看到的统一,平衡,相持,静止等就是事物处在量 变进程中呈现的面貌。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辩证 唯物 主义 物质 观的 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 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基础。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 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 如果用你 的矛去刺你的 盾,如何? 我的盾 没 有利器能 穿过它! 我的矛无 坚不摧!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 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培根 洛克
物 质 =
原 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 子
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 分性)当成一切 物质的共同属性。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第二章第二节

马原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 联系的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相互过渡。

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坚持联系客观性,就是坚持联系观点上的唯物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使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真正的联系导致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联系,是诡辩论。

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之中把握事物(2)普遍性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结构性;无孤立存在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中介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桥梁和环节。

而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物质性统一的内在体现(3)多样性事物多样,那么联系也是多样的。

具体:内部外部、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结构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

其中,内部、本质、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基本特性和发展趋势;外部、非本质、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到加速、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也有关键的作用。

(4)条件性条件的定义: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

条件对事物存在、发展的作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起到支持或者制约的作用,有利条件会支持、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会制约、阻碍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发展;但是,改变、或者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阻碍事物发展。

复习提纲(马原书本前三章)

复习提纲(马原书本前三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吴克峰额的三个主要组成成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革命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主义)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精神)和物质(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源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康德)③有神论与无神论(以上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一下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是联系的还是孤立,是发展还是静止)④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具体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片面,机械),且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原 第1章(2)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马原 第1章(2)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 灵魂:对具体情况 作具体分析。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 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 守的一个原则。
思考题:

1、如果将若干个长短不一的木片扎成一个水桶,其 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片,而是最短的那一块。 这就是“木桶效应”理论。请结合实际加以评述。 2、中国京剧团去拉美国家访问表演,受到热烈欢迎, 载誉而归,再次体现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句名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和理解。
联系具有普遍性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 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 于相互联系之中。
联系的多样性

达尔文《物种起源》: 英国: 蝴蝶花(学名三色堇)的盛衰以 猫的多少为转移。 “猫多花就多,猫少花 就少。”

猫 —— 田鼠 —— 熊蜂 —— 蝴蝶花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一体化” “地球村”
裙摆理论

唯 物 辩 证 法 基 本 框 架
1、两个总特征
(1)普遍联系 (2)永恒发展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原因和结果 (2)必然和偶然 (3)可能与现实 (4)现象和本质 (5)内容和形式
2、三大规律
3、五对范畴
三 大 规 律
(1)对立统一规律 —— 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质量互变规律 —— 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 ——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五对范畴
(1)原因与结果:揭示前后相继、彼此制约 (2)必然与偶然:揭示存在和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 (3)可能性与现实性: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转化的趋 (4)现象与本质:揭示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首先,
联系的客观 性是说联系是客 观世界自身固有 的,不是臆想出 来强加给事物的。
各种动物之间 看似毫无相干, 看似毫无相干,但 它们处于相互联系 当中
其次,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说联系是自然 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普遍存在 的,而不是个别领域的特殊现象。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 历史 是指客观对象的发展过
程以及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思 想发展过程, 想发展过程 , 是指理性 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规律, 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规律 ,它是 人们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 物的规律所必须遵循的 物的规律所必须遵 循的
逻辑
• 然而,逻辑与历史还 然而, 是有差别的, 是有差别的,因为逻 辑是历史的理论再 经过修正”的 经过修正 现,是“经过修正 的 历史。 • 逻辑与历史统一,是 逻辑与历史统一, 说客观现实的历史是 逻辑的基础和内容, 逻辑的基础和内容, 逻辑行程终归要由历 史进程来决定
化 学 物 理
物 理 化 学
再则, 再则,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说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复杂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是说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复杂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 联系
豌豆 豌豆 角 豌豆结 果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发展的根本 规律是对立统
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 •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 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 学习与休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学习与休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斗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吃饭与减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本质 一秧几瓜、一荚几豆-------非本质 一秧几瓜、一荚几豆----非本质
豌豆开花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 系的原理, 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 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观念, 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 的普遍联系
综合
•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 一的关系。 一的关系。没有分 析,就难以认清对象 的部分和细节, 的部分和细节,从而 难以正确认识整体。 难以正确认识整体。 因此, 因此,综合离不开分 另一方面, 析。另一方面,由于 部分不能离开整体, 部分不能离开整体, 如果对整体没有一个 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分析也 无法进行。因此, 无法进行。因此,分 析也离不开综合。 析也离不开综合。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 之间的联系) 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外部世界)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外部世界)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及其互相转化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及其相互转化
•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 。(普遍性 普遍性) 素。(普遍性) •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一、联系和发展的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的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概念 从哲学上讲, 从哲学上讲,联 系是指事物、 系是指事物、现 象、过程之间及 其内部诸要素之 间相互依赖、 间相互依赖、相 互制约、 互制约、相互影 相互作用、 响、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相互渗透、相互 转化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 关系
•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有是具 矛盾普遍存在, 体的、特殊的。 体的、特殊的。 • 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 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 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和办法去解决矛盾。P45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的联 这要求我们: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系,这要求我们:⑴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的, ⑵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的,我们决不能够离 开条件来孤立的研究事物,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开条件来孤立的研究事物,“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⑶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变不利为有利。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变不利为有利。
• 归纳 是从个别事实推导出一
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是思维从 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 是 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 维方法, 维方法 ,是思维从一般到个别 的过程。 的过程 。

演绎
归纳与演绎的运行方向是相反 但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的 ,但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演绎推理 的前提是一般性原理, 的前提是一般性原理, 一般性 原理是通过归纳获得的。 原理是通过归纳获得的 。演绎 也是归纳的前提和指导, 也是归纳的前提和指导 ,任何 归纳都是在一定概念和理论的 指导下进行的, 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归纳也不 能离开演绎。 能离开演绎 。人的认识是不断 地从个别到一般, 地从个别到一般, 又从一般到 个别的过程, 个别的过程 ,这恰恰是归纳和 演绎交替使用的过程。 演绎交替使用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 存在状态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 观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思维 - 基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分析与综合
• 分析 是主体在思维中将对象
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 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 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 法 ,是思维从整体走向部分的 则是主体在思维 过程; 过程; 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进 行整合, 行整合 ,全面地把握对象的方 法 ,是思维从部分走向整体的 过程。 过程。
辩证唯物的影响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本次课程结束,谢谢欣赏
组员:李鹏飞 梁立雄 阿吉 曾清华 庄洁 展二林
抽象与具体
• 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 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 之为感性具体。在这一基础上, 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 之为感性具体。在这一基础上,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 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 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 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 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 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 本质。 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 • 理性的具体与感性的具体有着本质的不 同: 性的具体与感性的具体有着本质的不同 • 1、感性的具体是零散的,是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 性的具体是零散的,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 • 2、理性的具体则是把事物的各个抽象的规定综合为一个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整体,是对事物完整的“知其然 知其然,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整体,是对事物完整的 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的认识 的认识。 又知其所以然 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