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京剧院演员

合集下载

北京opera

北京opera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

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

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1]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2]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

清乾隆末期、嘉庆初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3]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唱、念、做、打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我国主要京剧院团及各院团演员

我国主要京剧院团及各院团演员

我国主要京‎剧院团及各‎院团演员用中国京剧‎团名称。

第一代演员‎: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叶盛章、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李宗义、雪艳琴、黄玉华、侯玉兰、孙盛武、李洪春、李盛藻、王玉让、景荣庆、李金泉、李慧芳、江新蓉、高玉倩、阎世善、李金鸿和以‎阿甲、马少波、李紫贵、郑亦秋、范钧宏、翁偶虹、吕瑞明、王颉竹、景孤血、樊放、戴英禄、邹忆青、刘吉典、关雅浓、赵金声、郭大有等,在各种艺术‎竞赛中屡屡‎夺魁折桂。

艺术造诣深‎湛的鼓师、琴师白登云‎、赓金群、王德元、李瑞斌、任子衡、王凤朝、沈玉才、费文治、靳文山、李广伯等和‎舞台艺术技‎师们,也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中坚力量‎的著名编导‎、艺术家、音乐、舞台美术专‎家等开创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风格。

第二代以五、六十年代中‎国戏曲学校‎优秀毕业生‎为骨干,刘秀荣、杨秋玲、孙岳、刘长瑜、冯志孝、钱浩梁、李光、李维康、王晶华、吴钰璋、张曼玲、刘琪、寇春华、李欣、俞大陆、耿其昌、高牧坤、李岩、陈真治等与‎八十年代吸‎收的李世济‎、杨春霞、齐啸云等汇‎合成新的艺‎术力量,继续发扬剧‎院的优良传‎统,在创造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象方‎面,进一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第三代选拔引进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及其‎他社会优秀‎人材,于魁智、刁丽、张建国、张火丁、耿巧云、陈淑芳、李海燕、江其虎、赵永伟、李文林、袁慧琴、邓敏、宋小川等,都是一代新‎秀,正在舞台艺‎术中锻炼成‎长,是中国京剧‎事业的接班‎人。

全院阵容强‎大,名角荟萃,流派纷呈,剧目丰富。

老一辈艺术‎家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李万春、吴素秋、李宗义、李慧芳、姜铁麟、赵荣琛、王吟秋、梅葆玫、李元春等曾‎担任领衔主‎演。

创作室阵容‎强大,有老剧作家‎汪曾祺、杨毓珉、梁清濂,老导演王雁‎、周仲春、迟金声、小王玉蓉,作曲家陆松‎龄等。

京剧演员中的“夫妻档”【转自网络】

京剧演员中的“夫妻档”【转自网络】

京剧演员中的“夫妻档”【转自网络】京剧演员中的“夫妻档”2011-01-18 19:56:50说起演艺圈的“夫妻档”,人们往往津津乐道。

如影视界的梁朝伟、刘嘉玲,谢霆锋、张柏芝,王菲、李亚鹏,流行音乐界的李双江、梦鸽,任静、付笛生,冯小泉、曾格格等等。

他们往往在事业上比翼齐飞,在生活上相互关心,成为圈中佳话。

但要比起京剧界来,因戏生情、因戏结缘的“夫妻挡”好像更多。

由于京剧艺术传承的特殊性,京剧界的夫妻演员,比演艺圈的“夫妻档”更容易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婚姻生活也更稳固、持久。

最近,经常看戏曲频道,连续看了关于几对京剧年轻夫妻演员的介绍,对这个问题忽然有了兴趣,就随手记了下来,再加上以前对一些京剧掌故的了解,就写下了这个题目。

就我所知道的,当今京剧界的“夫妻挡”,在青年演员中大约有如下几对:1、熊明霞--金喜全:金工叶派小生,熊工荀派花旦。

2人同为第4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2005年同获CCTV第五届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金列小生组榜首,被誉为“金牌小生”。

目前同为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2、赵群--傅希如:赵工张派青衣,傅工武生、老生。

赵群1999年以《望江亭》获全国青年京剧“张派”选拔赛“金奖”(榜首);傅在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老生组金奖。

2人也都是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目前同为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3、张馨月--杜喆:张工梅派青衣,2008年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国家二级演员;杜喆工老生,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国家二级演员。

4、高彤--尚伟:高工马派老生,北京京剧院国家二级演员,2007年第4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2001年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老生组最佳表演奖。

尚伟出生梨园世家,祖父是尚小云的亲兄弟,工梅派青衣,梅葆玖先生弟子,第3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现为北京京剧院旦角演员。

当代京剧领军人物

当代京剧领军人物

当前京剧领域代表性艺术家名录国家京剧院李维康(70岁,国家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已退休),工青衣,是家喻户晓的京剧界泰斗级人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于魁智(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老生),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现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胜素(梅派青衣名家,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

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

2004年,作为中国京剧第一人,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专场演唱会,开历史之先河。

耿其昌(国家京剧院老生名家),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工老生。

曾在红色经典剧目《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作品中担任主要角色。

张建国(奚派老生,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1989年他只身闯上海,连唱三天一炮打红,被称为“小演员轰动大上海”。

次年,随团赴沪公演,盛况空前。

1996年被推荐为“中国京剧之星”。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中国京剧院三团主要演员,工京剧老旦。

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研究中心主任李海燕(著名程派青衣,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北京京剧院杜镇杰(北京京剧院余派老生),祖籍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师从刘盛通、王世续、李世霖、李甫春、杨韵清、叶蓬、吴泽东等。

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朱强(北京京剧院著名马派老生)辽宁沈阳人。

师从尹月樵、迟金声、马崇仁、王世续、李甫春、杨韵青等,199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京剧研究生班。

张建峰(北京京剧院奚派老生)1978年出生河北。

第五届CCTV全国青京赛金奖得主。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入室弟子。

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杨少彭(北京京剧院杨派老生)生于1976年,第五届CCTV 全国青京赛金奖得主。

第三届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学员。

当今国内炙手可热的杨派老生人才,他的父亲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杨乃彭,他的妻子蓝恭欣工花旦同为北京京剧院演员、梨园伉俪。

京剧界的四大坤旦

京剧界的四大坤旦

京剧界的四大坤旦即“上海四大名旦”。

30年代,由于北方出现了“四大名旦”,上海新闻界不甘落后,也由部分推举出上海四大名旦:赵君玉,刘筱衡,小杨月楼,黄玉麟。

但这一名单井未获得广泛承认,流传不广。

还有一部分舆论界的人士认为”上海四大名旦”应为:冯子和,毛韵珂,欧阳予倩,小杨月楼。

其实除这几位以外,当时在上海著名而有成就的京剧旦角还有:贾壁云,芙蓉草,王芸芳,王兰芳,王灵珠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保持稳定的艺术声望。

上海四大名旦之说,始终不能与四大名旦井列争衡,也未能持久存在。

中国的京剧有“四大名旦”,也有“四大坤旦”。

谁是“四大坤旦”?并不是上海人口中的方慧珠、童芷苓、李玉茹和吴素秋,而是见诸文字记载,为人们所共认的雪艳琴、章遏云、新艳秋和杜丽云。

清末上海的髦儿戏班从前京剧演员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这就是男扮女的由来。

光绪中叶有了女演员,但受到歧视,被称为髦儿戏,进不了大班。

男角称为名伶,女角则以坤角呼之,以示区别。

一方面是受重男轻女封建旧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坤角的艺术难与男性名角比拟,大都演些减头去尾的唱工戏。

上海是当时最开放的地方,光绪、宣统间,即有郭凤仙专演武旦戏兼工武生,这是坤角演武戏之嚆(读:hao)矢(嚆矢意为“响箭”,比喻“先声”)。

继之又有武生小宝珊,宁小楼、小春来,武旦牡丹花、飞来风、一阵风等应运而生,一时武行人才济济。

到了清末,上海髦儿戏盛行一时。

法界群舞台有老生恩晓峰,花旦张文艳、武生小宝珊,宝善街丹桂茶园有青衣刘喜奎,武生牛桂芬,老生桂云峰,花旦白玉梅,群仙茶园有文武老生小长庚,武旦一阵风,花旦小金仙,大这争看坤角戏,并且掀起一股捧角(坤角)风,好不热闹。

然而好景不长,犹如昙花一现,民国成立后反而日趋衰落,但是北京当时的女演员多习秦腔,即使清末名噪京华的刘喜奎、鲜灵芝、金玉兰、小香水、金钢钻辈,也无不出身梆子班。

所有后来的京剧界成名的女演员,十九来自上海,因而追本溯源,上海可称得上是坤角的发祥地。

中国京剧院著名旦角演员 李维康38个京剧名段欣赏

中国京剧院著名旦角演员 李维康38个京剧名段欣赏

中国京剧院著名旦角演员李维康38个京剧名段欣赏李维康;生于1947年,原中国京剧院旦角演员,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

人物概述;李维康,著名京剧演员。

女,生于1947年,祖籍北京。

原中国国家京剧院领衔主演,工青衣,是家喻户晓的京剧界前辈级人物。

现任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

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得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主席团成员。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她的丈夫耿其昌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演员。

艺术经历;12岁登台,师承程玉菁、华慧麟、赵桐珊、李香匀、雪艳琴、荀令香、于玉蘅、张君秋、李玉茹等名家。

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966年毕业。

毕业后进入中国京剧院任主演,1977年在新编戏《蝶恋花》中成功饰演杨开慧获得巨大成功,同年复排《秦香莲》,开始逐步恢复传统戏。

80年代初至90年代曾担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

1985年参演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

艺术特色;她的扮相端庄,台风大方,嗓音宽亮甜美,尤其行腔,富有创新,熔梅、程、张等流派的声腔艺术于一炉,借鉴地方戏曲与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据自身条件,兼收并蓄,以情带唱,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她演传统戏时颇有新意;在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中也能成功地塑造角色。

例如在现代戏《恩仇恋》里,她将青衣、花衫、刀马旦的行当艺术融在一起,出色地塑造了女主角凤妹子的动人形象。

其他例如李清照、杨开慧等角色,也扮演得颇为成功。

代表剧目;擅演剧目:《秦香莲》、《霸王别姬》、《风还巢》、《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玉堂春》、《断桥》、《荀灌娘》、《刺蚌》、《宇宙锋》、《鱼藻宫》、《杨门女将》、《谢瑶环》、《四川白毛女》、《黛诺》、《革命自有后来人》、《红嫂》、《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李清照》、《李凤姐》、《宝莲灯》、《蝶恋花》、《恩仇恋》等。

京剧旦角

京剧旦角
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 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 等。花衫戏中还有一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的人物并 不限于清朝妇女,哪一个朝代的都有,加《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汉代)、《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宋代) 等。
余紫云是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1855~1899),他是梅巧玲的弟子,既演花旦,也兼演青衣。花旦私 淑梅巧玲,青衣私淑胡喜禄。余紫云的表演风格上对于后来的王瑶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剧目既有青衣 也有花旦戏,比如《宇宙锋》、《游龙戏凤》、《御碑亭》、《玉堂春》、《虹霓关》等。他不仅基本功扎实, 技艺精湛,而且能戏多、戏路宽,文武昆乱不挡,尤精跷工。他演二本《虹霓关》之丫环,在“献盘”一场,托 盘疾走圆场,犹如杨柳春风,婆婆生姿,极优美。据《梨园旧话》载他“嗓音柔脆、玉润珠圆,其唱工固臻妙境, 至不专属青衫之剧,如《戏风》之李凤姐,《虹霓关》之丫环,姿态横生,维妙维肖”。更为重要的是余紫云继 承了乃师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炉的优良创造,对京剧旦角表演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据《京剧 二百年之历史》载:“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实为今日王瑶卿、 梅兰芳之先驱者。”紫云兼工琵琶,演《昭君出塞》一剧时,自弹自唱,琵琶铿锵,珠喉宛转,清晰动人,世人 称为一绝。
京剧旦角⑥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 演唱用本嗓,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 母、《钩金龟》中的康氏等。
名家介绍

经典赏析 京剧老生十大流派经典演唱专场

经典赏析  京剧老生十大流派经典演唱专场

经典赏析京剧老生十大流派经典演唱专场此场演出汇集京剧老生谭、余、言、高、马、麒、唐、杨、奚、李等十大流派,集结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地三代京剧老生艺术家演出经典剧目的片段与唱段。

此场演出由国家京剧院、中央台《空中剧院》栏目与梅兰芳大剧院共同主办,当晚《空中剧院》向全国观众进行了现场直播,丁关根等领导同志观看了专场,演出圆满成功,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打头一炮的是沈阳京剧院的文武老生演员张宏伟,他带来的是唐(韵笙)派名剧《刀劈三关》的精彩片段。

张宏伟饰演雷万春,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武生演员王璐、架子花演员刘大可助演反将,青年武丑王浩饰演马童。

《刀劈三关》是当年唐韵笙的代表作,文武兼重,难度很高。

张宏伟面庞方正,扮相英伟,很有白髯口武老生的气度,大段反二黄原板唱来有悬河排山之势,导板“听说是二娇儿军前命丧”的“丧”字拖了八九板换气后,又翻上更高的音阶拖了五六板,声音依旧坚实无虚漂之感,整个剧场迎来了第一个高潮,观众为之叫好、鼓掌。

后面刀劈三关,张宏伟手持大刀,亮相站得稳,挡子打得快,各式刀花配以身段在四击头中亮相,塑型感极强,剧场效果颇好。

王璐、刘大可、王浩配戏到位,亦见精彩,特别是王璐的双刀花,刘大可的髁子,王浩连串花样繁多的跟头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上海京剧院的陈少云为观众带来了麒(麟童)派的代表作《徐策跑城》的片段。

《徐策跑城》是周信芳先生的拿手杰作,并被拍成了彩色电影。

陈少云是麒派第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以花甲开外的年岁演此剧,颇为不易,这折戏真可谓唱做并重,很吃功夫。

陈少云天赋佳喉,是一条标准的传统老生嗓子,其学麒是学流派的艺术精神,学唱的润腔方式,学念的劲头口法,并不特从音色上追似,不怕亮音的运用,以己之条件、理解传麒之声韵。

其唱高拨子导板转垛板“忽听得家院一声禀”,海派风格尽显,使剧场观众耳音为之一变,多个疑问句的垛板唱腔真似珠落玉盘,连珠炮般,唱字不唱腔,极具风韵。

后面大段高拨子原板转散板“湛湛青天不可欺”唱得苍劲十足,由于年岁的增长,嗓音上有了变化,老音、苍音等自然的流露,不用刻意模仿,让人感到不同阶段的表现有不同的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京剧院。

第一代,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叶盛章、张云溪、张春堂、云燕铭、李宗义、雪艳琴、黄玉华、侯玉兰、孙盛武、李洪春、李盛藻、王玉让、景荣庆、乍金泉、李慧芳、江新蓉、品玉俏、阎世善、李金鸿
第二代,以五、六十年代中国戏曲学校优秀毕业生为骨干,刘秀荣、杨秋玲、孙岳、刘长瑜、巴1 志孝、钱浩梁、李光、李维康、上晶华、吴钎璋、张曼玲、刘琪、寇春华、孕欣、俞大陆、耿其11、高牧坤、李岩、陈真治等与八十年代吸收的李壯济、杨春復、齐啸云
第三代,选拔引进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及其他社会优秀人材,于魁智、全胜素、刁丽、张妃国、张火丁、耿眇云、陈淑芳、李海燕、江其虎、赵永伟、乍文林、袁慧琴、邓敏、宋小川等,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李万春、吴素秋、姜铁麟、李慧芳、李宗义、李元春、李韵秋、赵荣琛、王吟秋、马长礼、谭元寿张学津、孙毓敬、杨淑
蕊、迟小秋、阎桂祥、宋丹菊、赵葆秀、马玉璋、叶金援、王树芳、关静兰、王蓉蓉、秦雪玲、李宏图、董圆圆、安云武、杜镇杰、黃彦忠、叶江翔、李宏图。

梅葆玖、李崇善、陈志清;赵世璞、、赵乃华、、王文祉、刘建元、谭孝曾、赵元侠;朱强、陈俊杰、尚
伟、年金鹏、杨少彭、李红艳、王怡、张笠媛、康静、郭伟、包飞、常秋月、张淑景、谭正岩、张馨月、张建峰、韩胜存、姜亦珊、王雪青、李丹、穆宇、窦晓璇、朱虹、詹磊、王盼、杜甜、于帅等贯振山、沈长春、旦角李玉芙、、王玉珍、叶红珠、秦占玲、岳惠玲、,武生遂少春、,净行马永安、罗氏徳、姚宗儒、丑角黄德华、口其麟、等。

刘山丽、丁桂玲、王文增、、张大环、李师友、李宏斌王新纪、逾、徐春兰、朱绍玉、郑传恩上海剧院主要演员(日前):尚长荣、李炳淑、孙正阳、夏慧华、方小亚、陈少云、张达发、唐元才、奚中路、何潮、李军、史敬、严庆谷、胡璇、安平、赵群、李国静、王佩瑜等。

天津以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厉慧良、张世麟、周啸天、丁至云、林玉梅、杨荣环、杭于和、周子厚、杨宝忠、王则昭、赵慧秋等
如:马少良、杨乃彭、李经文、李莉、邓沐玮、康万空、张学敏等,王平、张幼麟等山东白玉昆、方荣翔、周亚川、尚长麟(四大名旦尚小云先生之子)、王影侠、俞砚霞、袁金凯、李师斌、殷宝忠、虜世辛、张春秋及宋玉庆、曾广发、张秀莹、周文林、徐富元、路登云、王信生、薛亚萍、程青、王玉瑾、周明仁、白云明
山西:任岫云、曹佛生、白承宗、赵昆翔、赵婉茹
湖北剧院朱世慧、杨至芳、李春芳,涌现出张慧芳、江峰、李兰萍、尹章旭、张晓波、易艳等河南剧团许翰英、许振华、•吴韵芳、李民华、吴晓琳、刘连荣、、陆宝林、郑凤琴、魏友宝、李莉、冯冠博、杨双赫、金鑫、张锋、曹建红、张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