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分目检索表
鸟类传统分类表

鸟类传统分类表鸟类传统分类表1 蜥鸟亚纲1.1始祖鸟⽬o 1.1.1始祖鸟科1.2孔⼦鸟⽬o 1.2.1孔⼦鸟科o 1.2.2长城鸟科2 反鸟亚纲2.1始反鸟⽬2.2华夏鸟⽬2.3长翼鸟⽬3 今鸟亚纲o 3.1 齿颚总⽬3.1.1鱼鸟⽬3.1.2黄昏鸟⽬o 3.2 古颚总⽬ Paleognathae3.2.1 鸵鸟⽬ Struthioniformes3.2.1.1鸵鸟科 Struthionidae3.2.2 美洲鸵鸟⽬ Rheiformes3.2.2.1美洲鸵鸟科 Rheidae3.2.3 鹤鸵⽬ Casuariiformes3.2.3.1鹤鸵科 Casuariidae3.2.3.2鸸鹋科 Dromaiidae3.2.4 ⽆翼鸟⽬ Apterygiformes3.2.4.1⽆翼科Apterygidae3.2.5 形⽬Tinamiformes/⼜称鹬鸵⽬3.2.5.1鹬鸵科 Tinamidae o 3.3 楔翼总⽬ Impennes3.3.1 企鹅⽬ Sphenisciformes3.3.1.1企鹅科 Spheniscidae o 3.4 今颚总⽬ Neognathae 3.4.1 雁形⽬ Anseriformes3.4.1.1叫鸭科 Anhimidae3.4.1.2鸭科 Anatidae3.4.2.1冢雉科 Megapodidae3.4.2.2凤冠雉科 Cracidae3.4.2.3松鸡科 Tetraonidae3.4.2.4雉科 Phasianidae3.4.2.5珠鸡科 Numididae3.4.2.6吐绶鸡科 Meleagrididae3.4.2.7齿鹑科 Odontophoridae3.4.2.8拟鹑科 Mesitornithidae3.4.3 潜鸟⽬ Gaviiformes3.4.3.1潜鸟科 Gaviidae3.4.4 鸊鷉⽬ Podicipediformes3.4.4.1鸊鷉科 Podicipedidae3.4.5 鹱形⽬ Procellariiformes3.4.5.1信天翁科 Diomedeidae3.4.5.2鹱科 Procellariidae3.4.5.3鹈燕科 Pelecanoididae3.4.5.4海燕科 Hydrobatidae3.4.6 鹈形⽬ Pelecaniformes3.4.6.1鹈鹕科 Pelecanidae3.4.6.2鲣鸟科 Sulidae3.4.6.3鸬鹚科 Phalacrocoracidae ? 3.4.6.4军舰鸟科 Fregatidae 3.4.6.5蛇鹈科 Anhingidae3.4.6.6鹲科 Phaethontidae3.4.7 鹳形⽬ Ciconiiformes3.4.7.1鹭科 Ardeidae3.4.7.2宽嘴鹭科 Cochlearidae3.4.7.3鲸头鹳科 Balaenicipitidae ? 3.4.7.4锤头鹳科 Scopidae 3.4.7.5鹳科 Ciconiidae3.4.7.6鹮科 Threskiornithidae3.4.7.7红鹳科 Phoenicopteridae3.4.8 隼形⽬ Falconiformes3.4.8.1隼科 Falconidae3.4.8.2美洲鹫科 Cathartidae3.4.8.3鹰科 Accipitridae3.4.9 鹤形⽬ Gruiformes3.4.9.1拟鹑科 Mesoenatidae3.4.9.2三趾鹑科 Turnicidae3.4.9.3领鹑科 Pedionomidae3.4.9.4鹤科 Gruidae3.4.9.5秧鹤科 Aramidae3.4.9.6喇叭鸟科 Psophiidae3.4.9.7秧鸡科 Rallidae3.4.9.8⽇鷉科 Heliornithidae3.4.9.9鹭鹤科 Rhynochetidae3.4.9.10⽇鳽科 Eurypigidae3.4.9.11叫鹤科 Cariamidae3.4.9.12鸨科 Otididae3.4.9.13恐鹤科3.4.10 鸻形⽬ Charadriiformes3.4.10.1⽔雉科 Jacanidae3.4.10.2彩鹬科 Rostratulidae3.4.10.3蛎鹬科 Haematopodidae3.4.10.4鸻科 Charadriidae3.4.10.5反嘴鹬科 Recurvirostridae ? 3.4.10.6鹬科 Scolopacidae 3.4.10.7瓣蹼鹬科 Phalaropodidae ? 3.4.10.8蟹鸻科 Dromadidae 3.4.10.9⽯鸻科 Burhinidae3.4.10.10燕鸻科 Glareolidae3.4.10.11籽鹬科 Thinocoridae3.4.10.12鞘嘴鸥科 Chionididae3.4.10.13贼鸥科 Stercorariidae3.4.10.14鸥科 Laridae3.4.10.15剪嘴鸥科 Rhynchopidae3.4.10.16海雀科 Alcidae3.4.11 鸽形⽬ Columbiformes3.4.11.1沙鸡科 Pteroclidae3.4.11.2鸠鸽科 Columbidae3.4.12 鹦形⽬ Psittaciformes3.4.13 鹃形⽬ Cuculiformes3.4.13.1蕉鹃科 Musophagidae3.4.13.2杜鹃科 Cuculidae3.4.13.3麝雉科 Opisthocomidae3.4.14 鸮形⽬ Strigiformes3.4.14.1草鸮科 Tytonidae3.4.14.2鸱鸮科 Strigidae3.4.15 夜鹰⽬ Caprimulgiformes3.4.15.1油鸱科 Steatornithidae3.4.16.2蟆⼝鸱科 Podargidae3.4.16.3林鸱科 Nyctibiidae3.4.16.4夜鹰科 Caprimulgidae3.4.16 ⾬燕⽬ Apodiformes3.4.16.1⾬燕科 Apodidae3.4.16.2凤头⾬燕科 Hemiprocnidae ? 3.4.16.3蜂鸟科 Trochilidae 3.4.17 ⿏鸟⽬ Coliiformes3..4.17.1⿏鸟科 Coliidae3.4.18 咬鹃⽬ Trogoniformes3.4.18.1咬鹃科 Trogonidae3.4.19 佛法僧⽬ Coraciiformes3.4.19.1翠鸟科 Alcedinidae3.4.19.2短尾 Todidae3.4.19.3翠 Momotidae3.4.19.4蜂虎科 Meropidae3.4.19.5鹃 Leptosomatidae ? 3.4.19.6佛法僧科 Coraciidae3.4.19.7戴胜科 Upupidae3.4.19.8林戴胜科 Phoeniculidae ? 3.4.19.9犀鸟科 Bucerotidae 3.4.20 形⽬ Piciformes3.4.20.1鹟?科 Galbulidae3.4.20.2喷?科 Bucconidae3.4.20.3须?科 Capitonidae3.4.20.4响蜜?科 Indicatoridae ? 3.4.20.5鵎鵼科 Ramphastidae 3.4.20.6啄⽊鸟科 Picidae霸鹟科 Tyrannidae尖喙鸟科 Oxyruncidae刈草鸟科 Phytotomidae刺鹩科 Acanthisittidae⼋⾊鸫科 Pittidae阔嘴鸟科 Eurylaimidae砍林鸟科 Dendrocolaptidae 灶鸟科 Furnariidae蚁鸟科 Formicariidae⾷蚊鸟科 Conopophagidae 窜鸟科 Rhinocryptidae伞鸟科 Cotingidae侏儒鸟科 Pipridae裸眉鸫科 Philepittidae薮鸟科 Atrichornithidae琴鸟科 Menuridae百灵科 Alaudidae燕科 Hirundinidae鹡鸰科 Motacillidae⼭椒鸟科 Campephagidae 鹎科 Pycnonotidae太平鸟科 Bombycillidae棕榈?科 Dulidae河乌科 Cinclidae鹪鹩科 Troglodytidae嘲鸫科 Mimidae岩鹨科 Prunellidae鸫科 Turdidae莺科 Sylviidae鹟科 Muscicapidae画眉科 Timaliidae长尾⼭雀科 Aegithalidae 细尾鹩莺科 Maluridae⼭雀科 Paridae短嘴旋⽊雀科 Climacteridae ?旋⽊雀科 Certhiidae 攀雀科 Remizidae太阳鸟科 Nectariniidae啄花鸟科 Dicaeidae绣眼鸟科 Zosteropidae澳?科 Promeropidae吸蜜鸟科 Meliphagidae黄鹂科 Oriolidae和平鸟科 Irenidae伯劳科 Laniidae钩嘴鵙科 Vangidae卷尾科 Dicruridae]垂⽿鸦科 Callaeidae鹊鹨科 Grallinidae燕鵙科 Artamidae钟鹊科 Cracticidae极乐鸟科 Paradisaeidae园丁鸟科 Ptilonorhynchidae ?鸦科 Corvidae椋鸟科 Sturnidae⽂鸟科 Ploceidae梅花雀科 Estrildidae绿鹃科 Vireonidae雀科 Fringillidae管⾆鸟科 Drepanididae森莺科 Parulidae鹀科 Emberizidae拟黄鹂科 Icteridae鸲鹟科 Petroicidae。
中国鸟类识别手册

中国鸟类识别手册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山丘陵、湖泊众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鸟类资源。
千姿百态的鸟类以其独特的羽毛色彩、飞行方式和嘶喊声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
本识别手册将为鸟类识别爱好者提供一份简要但全面的鸟类名录,以帮助他们辨认中国各地常见的鸟类。
二、鸟类的分类1. 鹤形目 (Ciconiiformes)-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白鹤(Grus leucogeranus)- 黄嘴白鹳(Ciconia boyciana)- 白头鹳(Ciconia ciconia)2.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斑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 红嘴山鸠(Pyrrhocorax pyrrhocorax)- 白喜鹊冠鸠(Alectoris chukar)3. 鸡形目 (Galliformes)- 孔雀(Pavo cristatus)- 斑马鸡(Argusianus argus)- 明媚骆驼鸡(Lophophorus impejanus)4.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白尾鹰(Haliaeetus leucoryphus)- 白肩雕(Haliaeetus albicilla)5. 鸥形目 (Charadriiformes)- 黑头鸥(Larus ridibundus)- 斑嘴鹬(Pluvialis squatarola)- 弯嘴鹬(Limosa lapponica)三、鸟类的特征鸟类是脊椎动物中唯一可以飞行的类群,具有以下特征:1. 羽毛:鸟类身体覆盖有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羽毛,羽毛既能保护鸟类免受寒冷和捕食者的伤害,又能帮助其飞行。
2. 鸣声:不同鸟类有不同的鸣声,这是它们交流和唤起伴侣的方式。
观察鸟类的鸣声也可以帮助识别鸟类。
3. 喙:鸟类的喙形状各异,不同的喙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确认鸟类的种类。
双翅目膜翅目缨翅目蜱螨目分科检索表

双翅目膜翅目缨翅目蜱螨目分科检索表附十四:双翅目分科检索表(一)亚目检索表1、触角6节以上(可多到40节),鞭节各节相似;下颚须4或5节(少数为1节)————————————————————————————————长角亚目(蚊类)1′触角5节以下(一般为3节),末节常分为若干亚节或有一端刺或旁生一芒;下颚须1或2节——————————————————————————————短角亚目(二)长角亚目分科检索表1、翅发达——————————————————————————————————2无翅或翅极退化————————————————————————————— 132、中胸背板在翅基部间有明显的“V”形沟,足极细长————————————大蚊科中胸背板无上述“V”形沟——————————————————————————33、有单眼——————————————————————————————————4无单眼——————————————————————————————————84、触角粗短,一般短于胸部的长度———————————————————————5触角细长,一般长于胸部的长度———————————————————————65、足胫节末端有距,颚须4节——————————————足胫节末端无距,颚须1节——————————————————————邻毛蚊科6、复眼在触角上方左右相遇——————————————————————————7复眼左右不相遇,足胫节末端有明显的距—————————————————蕈蚊科7、足胫节末端有距—————————————————————————尖眼蕈蚊科足胫节末端无距———————————————————————————瘿蚊科8、触角极短约与头等长,翅很宽,后边的脉都很微弱—————————————蚋科触角不极短,一般比头为长,翅不很宽,后边的脉不很微弱———————————99、伸达翅缘的脉8条以下——————————————————————————10伸达翅缘的脉9条以上——————————————————————————1210、复眼在触角上方左右相遇———————————————————————瘿蚊科复眼左右不相遇—————————————————————————————1111、后胸背板有一纵沟,翅中脉(M)不分支。
鸟纲分类——精选推荐

鸟纲分类鸟纲分类⼀、⽬的(⼀)通过鸟类分⽬的检索,掌握各重要⽬的特征及代表性种类。
(⼆)通过分类⽅法的练习和各种鸟类的形态特征的观察,以学习鉴定分类的基本⽅法。
⼆、内容(⼀)鸟的外形与量度(⼆)现存鸟类分⽬的检索(三)鸟纲各⽬特征及常见种类三、材料与⽤具斑嘴鵜鹕、绿头鸭、⾖雁、环颈雉、红腹绵鸡、⾦眶鸻,灰鹤、⽩腰草鹬、银鸥、家鸽、珠颈斑鸠、斑嘴鵜鹕、虎⽪鹦鹉、⼤杜鹃、长⽿鸮、翠鸟、戴胜、绿啄⽊鸟、灰喜鹊、画眉、秃⿐乌鸦。
四、操作与⽅法(⼀)观察鸟的外形与量度1.外形说明(1)头部:上⾯:⾃前向后可分额、头顶、枕部。
侧⾯:眼先(在嘴⾓之后和眼前⽅)颊:眼下与喉上区下⾯:颌,下喙基部。
(2)颈部:后颈、颈侧、喉。
(3)躯⼲部:上⾯:上背、下背、腰侧⾯:胸侧、肋下⾯:胸腹和肛周。
(4)翼:按⽻⽑着⽣部位,可分为以下⼏种。
飞⽻:初级飞⽻的着⽣外,相当于掌指的部位;次级飞⽻着⽣的部位相当于尺度后缘;三级飞⽻着⽣于肱⾻处。
上覆⽻:位于两翼腹侧表⾯的⽻⽑,依与不同飞⽻相对应的位置,可分为初级翼⽻和次级翼⽻(可分出⼤、中、⼩三种翼⽻)。
下覆⽻:位于两翼腹侧的表⾯,⼀般不再细分。
下翼⽻:位于初级覆⽻的上⾯,附着于第⼀指⾻上,即近翼⾓处的丛⽻。
腋⽻:位于翼基部的下⽅。
(5)脚:试分出股、胫、跗及趾等部。
趾型:分为离趾型、对趾型、并趾型、异趾型、前趾型。
趾间蹼分为:全蹼、半蹼、瓣蹼、蹼⾜。
翼型:尖翼、圆翼、⽅翼。
(6)尾,具有尾⽻,辨认中央的⼀对中央尾⽻及外侧尾⽻。
尾上覆⽻及尾下覆⽻。
尾型:叉尾、圆尾、⽅尾。
2. 量度说明:(剥制前侧量)(1)体长:⾃咏端⾄尾端(⾄最长尾⽻)。
(2)嘴峰长:⾃嚎基⽣⽻⽑处⾄嚎的前端的直线距离,即上嘴顶脊的长度。
(3)翼长:⾃翼⾓(腕关节)最长飞⽻先端的直线距离。
(4)长:⾃胫⾻与⾻关节点向下⾄中趾关节前⾯最下⽅,整⽚鳞的下缘的直线距离。
(5)尾长:从尾⽻基部腹中央向后⾄最长尾⽻的末端。
鸟类目录.doc

景宁县鸟类目录目、科、种名科识别要点一、 目 PODICIPEDIFORMES本目1科2种。
体羽多灰、褐,喙长而尖,眼先有一条裸区,腿短,趾间有蹼。
在淡水生活,在水面以植物编成浮巢。
(一) 科 Podicipedidae 1.小 Podiceps ruficollis 2.凤头 Podiceps ruficollis二、鹱形目 PROCELLARIIFORMES本目1科1种。
中型鹱类,翅长而狭,鼻孔背位,左右分离。
体羽以黑白灰或暗色为主善于海面翱翔,在地面或土穴产卵。
(二)鹱科 Procellariidae3.白额鹱Puffinus leucomelas三、鹈形目 PELECANIFORMES本目1科1种。
大型游禽,翅长而尖,喙呈圆柱状,末端具钩,下嘴有小囊体羽大多黑色,少数下体白色。
生活杂海岸边,善游泳和潜水。
(三)鸬鹚科 Phalacrocrcidae 4.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四、鹳形目 CICONIIFORMES(四)鹭科 Ardeidae 鹭科为小型至大型涉禽。
喙较细长而直,末端尖细。
中趾长超过跗蹠一半,爪具节缘,中趾与外侧趾间基部具微蹼,被羽细长下批,称蓑羽。
常活动于河、湖岸边或水田、沼泽等处。
5.苍鹭 Ardea cinerea6.草鹭 Ardea purpurea7.绿鹭 Butoridea stiatue8.池鹭 Ardeola bacchus9.牛背鹭 Bubulcus ibis 10.大白鹭 Egretta alba 11.白鹭 Egrett garzetta 12.黄嘴白鹭 Egretta intermedia 13.中白鹭 Egretta intermedia14.夜鹭 Nycticorax nycticorax 15.栗头虎斑鳽 Gorsachius goisagi 16.紫背苇鳽 Ixobrychus eurhyhmus 17.苇黄鳽18.黑鳽 Dupetor flavicollis 19.大麻鳽 Botaurus stellaris (五)鹮科 Threskionithidae 大型涉禽。
鸟类分类表

咬鹃目
栗头蜂虎
头大颈短,喙短 头大颈短,喙短、宽大,喙尖端有缺 佛法僧科 刻;翅长阔,尾呈平尾状(12枚); 晚成鸟,索腭型 三宝鸟,蓝胸佛法僧 羽色艳丽,并趾足 头具羽冠;喙细长弯曲;翅短圆,尾 头具羽冠 戴胜科 (10枚);跗蹠具盾状鳞,并趾足 (內趾微高),爪弯曲 体重而呆,具盔突;喙大(犀牛角 体重而呆 犀鸟科 式);翅短圆,尾长阔;脚笨重,并 趾足 戴胜
常见种
喙长、侧扁,黑色;眼大,喉白;跗 跗 石鸻科 蹠部长并被网状鳞,无后趾 蹠部长并被网状鳞,无后趾;鼻骨呈 全骨型(非裂骨型) 鸻形目 喙短阔,喙峰稍曲,喙裂大;无鼻 喙短阔 沟,鼻孔卵圆形;翅尖、长,尾叉状 尾叉状 燕鸻科 或平尾;跗蹠部被盾状鳞,中趾具栉 或平尾 缘 喙坚固、钩曲 钩曲,基部有蜡膜;翅长、 钩曲 贼鸥科 尖;尾羽(中央尾羽略长);趾短, 有强刺状鳞,爪尖锐而弯曲 爪尖锐而弯曲 鸥科 鸥形目 剪嘴鸥科 喙直,稍曲,无蜡膜;翅长尖,圆尾 喙直 圆尾 叉状;后趾高或缺失,爪纤细 叉状 喙上下侧扁,似“剪刀”状,具齿尖, “剪刀” 具齿尖 下喙长于下喙
隼科 隼形目 鹰科
目
鸡形目
科
松鸡科 雉科 三趾鹑科
特
征
早成鸟,裂腭型
常见种
黑嘴松鸡、黑琴鸡、斑 尾棒鸡、柳雷鸟 绿孔雀、灰孔雀雉、原 鸡、褐马鸡、红腹角雉 黄脚三趾鹑、棕三趾鹑
鼻孔被羽;跗蹠部趾常被羽 趾常被羽;后趾无 趾常被羽 距,趾两侧具栉状缘 喙先端微弯;头顶常具羽(肉)冠; 羽 雄鸟具距 喙细小;眼先被羽;翼尖,尾短小; 趾为三趾型,爪小而锐 趾为三趾型 头小、裸露;喙直而扁;翅阔、强; 胫、跗蹠、趾等长,后趾高于前三 后趾高于前三 趾;气管常卷迭在龙骨突里; 飞翔时头、颈、后肢均伸长 早成鸟,裂腭型
鸟类分目检索表

鸟类分目检索表(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脚适于游泳;有发达的蹼 (2)脚适于步行;无蹼,或不发达 (8)(2)鼻呈管状.............................................................................................鹱形目--1鼻不呈管状 (3)(3)趾间具全蹼..........................................................................................鹈形目--2趾间不具全蹼 (4)(4)嘴通常扁平,先端具嘴甲;雄性具交接器………………………………………………雁形目--3嘴不扁平;雄性不具交接器 (5)(5)翅尖长;尾羽正常发达..............................................................................鸥形目--4翅短,或尖或圆;尾羽甚短 (6)(6)翅尖;无后趾..........................................................................................海雀目--5翅圆;后趾存在 (7)(7)向前三趾间具蹼……………………………………………………………………………潜鸟目--6前趾各具瓣蹼(附的两侧附有叶状膜)…………………………………………………鸊鷉目--7(8)颈和脚均较短;胫部全部被羽;无蹼 (11)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蹼不发达 (9)(9)后趾发达,与前趾同在一个平面上,眼先裸出…………………………………………鹳形目---8后趾不发达或完全退化,存在时位置亦较其他趾稍高,眼前常被羽 (10)(10)翅大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短;眼先被羽或裸出;趾间无蹼,有时具瓣蹼……………………………………………………………………………………………………鹤形目--9翅形尖或长或短,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长或等长(麦鸡属例外);眼先被羽,趾间蹼不发达或缺…………………………………………………………………………………………鸻形目--10(11)嘴爪均特强锐且弯曲;嘴基具蜡膜 (12)嘴爪形或平直或仅稍曲;嘴基不具蜡膜(鸽形目例外) (14)(12)足呈对趾型,舌厚而且为肉质,尾脂腺被绒羽…………………………………………鹦形目--11足不呈对趾型,舌正常,尾脂腺被羽或裸出 (13)(13)蜡膜裸出,两眼侧置,外趾不能反转(鹗属例外),尾脂腺被羽……………………隼形目--12蜡膜被硬须掩盖,两眼向前,外趾能反转,尾脂腺露出…………………………(鹗)鸮形目—13(14)三趾向前,一趾向后(有时无后趾),各趾彼此分离(除极少数外) (20)趾不具上例特征 (15)(15)足大都呈前趾型,嘴短阔而平扁,无嘴须………………………………………………雨燕目—14足不呈前趾型,嘴强而不平扁(夜鹰目例外)常具嘴须 (16)(16)足呈异趾型..........................................................................................咬鹃目—15足不呈异趾型 (17)(17)足呈对趾型 (18)足不呈对趾型 (19)(18)嘴强直呈凿状,尾羽通常坚挺尖出……………………………………………………鴷形目—16嘴端稍曲,不呈凿状,尾羽正常………………………………………………………鹃形目—17(19)嘴长或强直,或细而稍曲,有时更具盔突,鼻不呈管状,中爪不具栉缘…………佛法僧目—18嘴短阔,鼻通常呈管状,中爪具栉缘…………………………………………………夜鹰目—19(20)嘴基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沙鸡除外)………………………………鸽形目—20嘴全被角质,嘴基无蜡膜 (21)(21)后爪不比其它趾的爪长,雄者多具距…………………………………………………鸡形目—21后爪较他趾的爪长,无距………………………………………………………………雀形目—221.潜鸟目GAVIIFORMES1)潜鸟科Gaviidae2.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1)鸊鷉科Podicipedidae3.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又称管鼻类(Tubinares),均为海洋性鸟,世界性分布。
鸟类传统分类「鸟纲」(八)

鸟类传统分类「鸟纲」(八)(全世界已发现10787种;中国有1400多种,*表示中国有该科或该属鸟)沙鸡目沙鸡科2属15种(分类地位具争议,与鸽形目有较近亲缘关系,常被列为其中一科)(1)沙鸡属* (13种)(亚、欧、非洲)*(南亚至北非)黑腹沙鸡:体重370-470克,体长29-34厘米【另有彩、斑、二斑、四斑、杂色、花头、黄喉、白腹、栗腹、那马瓜、马岛、里氏沙鸡】(2)毛腿沙鸡属*(2种)(东亚至北欧)*(东亚至北欧)毛腿沙鸡、突厥雀、寇雉、兔爪鸡、辍鸡、沙半斤:体重182-268克,体长26.5-43厘米*(印度、巴基斯坦、蒙古以及中国)西藏毛腿沙鸡:体重354-4508克,体长36.5-45.5厘米鸽形目12科(或13科)孤鸽科渡渡鸟属鸟类已经灭绝已灭绝的20种鸽形目鸟类留尼旺蓝鸠灭绝年代不详毛里求斯孤鸽(渡渡鸟)1681年灭绝罗德里格斯蓝鸠 1690年灭绝罗岛斑鸠 18世纪灭绝留尼汪粉鸽 18世纪灭绝毛里求斯林鸽 1730年灭绝毛里求斯斑鸠 1730年灭绝留尼旺孤鸽(留尼旺渡渡鸟) 1746年灭绝【实际为鹮科白鹮属】塔纳地鸠 1774年灭绝罗德里格斯孤鸽(罗德里格斯渡渡鸟) 1790年灭绝诺福克鸡鸠 1802年灭绝毛里求斯蓝鸠(马岛蓝鸠)1832年灭绝小笠原林鸽 1889年灭绝所罗门冕鸠 1904年灭绝旅鸽1914年灭绝红髯果鸠 1922年灭绝所罗门地鸠 1927年灭绝利物浦蓑鸠 1928年灭绝琉球林鸽 1936年灭绝厚嘴鸡鸠于2005年宣布灭绝鸠鸽科(野鸽子)42属305种鸠鸽亚科29属178种(红字表示中国有此种鸠鸽)(1)鸽属*(33种)*(全球大部)原鸽:体重194-347克,体长29.5-35.5厘米*(南亚、东南亚)斑林鸽、点斑林鸽:体重200-350克,体长32-38厘米【另有:岩、银、雪、斑、鳞斑灰、桂冠、白头、白枕、铜颈、白领、黄眼、黄腿、长趾、圣多美、圣多美绿、喀麦隆、中亚、欧、非洲、德氏、波氏鸽;索马里岩鸽;灰、黑、紫、灰头、紫头、白喉、斑尾、安达曼、科摩罗林鸽】(2)粉红鸽属(2种)(毛里求斯)粉红鸽、毛里求斯粉鸽:体重350克左右,体长32厘米左右;濒危物种(印度洋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马岛斑鸠(3)金鸠属*(2种)*(南亚、东南亚、大洋洲)绿翅金鸠、绿背金鸠:体长25厘米左右;易危物种【另有:褐背金鸠】(4)斑鸠属*(13种)*(南亚、东南亚)火斑鸠、红鸠、红斑鸠、火鸪鹪:体长23厘米左右*(南欧至亚、非洲)灰斑鸠:体重150-200克,体长25-34厘米*(亚欧大陆)山斑鸠:体重175-323克,体长26-25.9厘米*(欧、亚、非洲)欧斑鸠:体重120-150克,体长25-28厘米【另有:粉头、酒红、灰头(哀)、环颈、红眼、粉胸、白翅、爪哇、麦隆斑鸠】(5)珠颈斑鸠属*(2种)*(非洲至南亚以及澳大利亚)棕斑鸠:体重95-121克,体长25-28厘米;性胆大,不惧人*(东南亚、孟加拉国以及大洋洲等)珠颈斑鸠、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体重120-205克,体长27.2-34厘米;中国城市常见鸟类(6)蓑鸠属(1种)(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等地)绿蓑鸠、尼柯巴鸠、尼科巴鸠、绿蓑鸽:体重460-600克,体长32–38厘米;濒危物种(7)蕉鸠属(2种)(菲律宾、印尼至大洋洲)黑蕉鸠白脸蕉鸠(8)森鸠属(5种)(阿拉伯半岛南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绿点森鸠【另有:蓝斑、蓝头、黑嘴、白胸森鸠】(9)地鸠属(9种)(南、北美洲)地鸠【另有:红、鳞斑、蓝眼、斑嘴、纯胸、白翅、厄瓜多尔、印加地鸠】(10)巨地鸠属(1种)(澳大利亚、新西兰)巨地鸠(11)姬地鸠属*(5种)(大洋洲、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南美洲)(大洋洲)姬地鸠【另有:斑翅、斑肩、帝汶、戈氏姬地鸠】(12)蓝地鸠属(3种)(中南美洲)蓝地鸠【另有:紫胸、紫翅地鸠】(13)白顶地鸠属(2种)(南、北美洲)白顶地鸠【另有:栗顶地鸠】(14)裸脸地鸠属(4种)(南美洲)裸脸地鸠【另有:裸眶、黑翅、斑翅地鸠】(15)厚嘴地鸠属(1种)厚嘴地鸠(16)长尾地鸠属(1种)(南美洲)长尾地鸠(17)岩鸠属(3种)(澳大利亚、新西兰)冠翎岩鸠裸眼岩鸠矮岩鸠(18)栗翅岩鸠属(2种)(澳大利亚、新西兰)栗翅岩鸠白翅岩鸠(19)冠鸠属(1种)(大洋洲)冠鸠、冠羽鸽:体重120-230克,体长32.5-35.5厘米(20)铜翅鸠属(3种)(澳大利亚、新西兰)铜翅鸠灌丛铜翅鸠聚群铜翅鸠(21)棕翅鸠属(11种)(中南美洲)格林纳达棕翅鸠:体长31厘米左右【格林纳达国鸟】【另有:苍、灰头、白额、灰额、灰胸、褐背、白腹、赭腹、大尾、托利棕翅鸠】(22)长尾鸠属*(3种)(太平洋诸岛屿)赤灰长尾鸠【另有:凤头、黑白长尾鸠】(23)小长尾鸠属(1种)(阿拉伯半岛南部、非洲中南部)小长尾鸠:不用转动头部视力范围能达到300度;能听到低到0.1赫兹的声音,比人类的听力范围低了八万赫,因此能察觉到捕食者的细微动作(24)哀鸠属(7种)(南、北美洲)(加拿大至中美洲)哀鸽、泣鸽:体重86-170克,体长23-34厘米(美国至中美洲)鸣哀鸽:体重120-180克,体长28-30.5厘米;因叫声而得名【安圭拉国鸟】【另有:斑颊、白翅、加岛、索岛、南美哀鸽】(25)鹃鸠属*(10种)(太平洋诸岛屿)*小鹃鸠、小赤鹃鸠、棕头鹃鸠:体长30-32厘米斑尾鹃鸠:体重160-230克,体长32.4-41厘米【另有:大、棕、栗褐、黑嘴、红胸、红翅、菲律宾、印尼鹃鸠】(26)鹑鸠属(16种)(中南美洲)白脸鹑鸠【另有:紫、红、青蓝、灰头、灰头白脸、绿顶、黄顶、黄额、白喉、绿颈、棕胸、绿背、紫背、凤头、卡氏鹑鸠】(27)蓝头鹑鸠属(1种)(中美洲)蓝头鹑鸠(28)鸡鸠属*(17种)(太平洋诸岛屿)白喉鸡鸠白胸鸡鸠黄胸鸡鸠吕宋鸡鸠尼格鸡鸠【另有:灰头、灰额、红喉、灰喉、白领、睦、韦岛、特岛、圣岛、民岛、塔维、巴氏鸡鸠】(29)新大陆鸽属(17种)(南、北美洲)(南美洲)乌鸽(中南美洲)鳞斑鸽(南美洲)红头鸽(中南美洲)裸眶鸽(南、北美洲)斑尾鸽(智利中南部、阿根廷山区)智利鸽:体长35厘米左右;几乎完全素食【另有纯色、赤、铅灰、白顶、鳞枕、红嘴、短嘴、斑翅、淡腹、环尾、秘鲁鸽:】齿嘴鸠亚科齿嘴鸠属(1种)(萨摩亚群岛)齿嘴鸠:体重400克左右,体长32-35厘米;数量不足2500只,濒临灭绝【萨摩亚群岛国鸟】凤冠鸠亚科凤冠鸠属(4种)(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邻近岛屿)蓝凤冠鸠、西部冠鸠、蓝冠鸠、普通冠鸠、西方羽冠鸠、西方冠鸠、西部冠鸽:体重1800-2400克,体长70-75厘米;鸠鸽类中最漂亮的成员,也是鸽鸠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几乎和火鸡一般大,是球形渡渡鸟的近亲【另有:紫胸、斯氏、维多利亚凤冠鸠】雉鸠亚科雉鸠属*(1种)*(太平洋诸岛)雉鸠:一种强健善走的鸟果鸠亚科10属122种(1)果鸠属*(50种)(东南亚、大洋洲、太平洋诸岛)*(菲律宾群岛和中国台湾南部屏东、兰屿等地)黑颏果鸠:体重153-157克,体长27-28厘米【另有:华丽、丽色、多色、小绿、灰绿、橙色、金、粉斑、黑斑、巨、深红顶、粉顶、白顶、黑项、蓝顶、紫顶、小紫顶、银顶、橙额、白头、粉头、灰头、黄头、红枕、花鼻、瘤鼻、黑耳、栗耳、红嘴、暗颏、粉红颈、金肩、银肩、红胸、紫红胸、白胸、黄胸、黑背、橙腹、拉罗、土岛、帕岛、享岛、马里岛、马喀岛、拉帕岛、费氏、梅氏、里氏果鸠】(2)褐果鸠属*(3种)(太平洋诸岛屿)*小褐果鸠*大褐果鸠棕耳褐果鸠(3)绿鸠属*(23种)(太平洋诸岛、非洲)*(南亚、东南亚)厚嘴绿鸠:体重170-190克,体长25-28厘米【另有:绿鸠;小、大、红顶、棕头、灰头(灰额)、灰颊、厚嘴、红颈、橙胸、红翅、黄腹、白腹针尾、黄腹针尾、楔尾、针尾、黄脚、松巴、奔巴、马岛、圣多美、帝汶、非洲绿鸠】(4)蓝鸠属(2种)(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红冠蓝鸠科摩罗蓝鸠(5)皇鸠属*(36种)(太平洋诸岛屿)*(南亚、东南亚)绿皇鸠、绿南鸠、大绿鸠、大青咖追:体重508-600克,体长36-43厘米;叫声象是人类的窃笑声*(南亚、东南亚)山皇鸠、粟背皇鸠、灰头南鸠:体重380-570克,体长38.5-47厘米*(东南亚、大洋洲)澳洲斑皇鸠【另有:黑、灰、斑、点斑、横斑、红疣、黑疣、粉头、灰头、白眼、裸眶、红喉、黑领、红胸、黑背、红腹、栗腹、棕腹、蓝尾、紫尾、斑尾、巨、圣诞岛、马克萨斯、帝汶、密克、马来、苏拉斑、太平洋、波利、贝氏、皮氏、芬氏皇鸠】(6)山鸠属*(3种)(太平洋诸岛屿)*长尾山鸠【另有:裸眶、所罗门山鸠】(7)髻鸠属(1种)(澳大利亚、新西兰)髻鸠:体重475-600克,体长40-46厘米(8)散羽鸠属*(1种)*(太平洋诸岛屿)散羽鸠(9)苏拉乌鸠属(1种)(印尼至巴布亚新几内亚)苏拉乌鸠(10)新西兰鸠属(1种)新西兰鸠:体重600-800克,体长46-50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脚适于游泳;有发达的蹼 (2)脚适于步行;无蹼,或不发达 (8)(2)鼻呈管状.............................................................................................鹱形目--1鼻不呈管状 (3)(3)趾间具全蹼..........................................................................................鹈形目--2趾间不具全蹼 (4)(4)嘴通常扁平,先端具嘴甲;雄性具交接器......................................................雁形目--3嘴不扁平;雄性不具交接器 (5)(5)翅尖长;尾羽正常发达..............................................................................鸥形目--4翅短,或尖或圆;尾羽甚短 (6)(6)翅尖;无后趾..........................................................................................海雀目--5翅圆;后趾存在 (7)(7)向前三趾间具蹼.......................................................................................潜鸟目--6前趾各具瓣蹼(附的两侧附有叶状膜).........................................................鸊鷉目--7(8)颈和脚均较短;胫部全部被羽;无蹼 (11)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蹼不发达 (9)(9)后趾发达,与前趾同在一个平面上,眼先裸出................................................鹳形目---8后趾不发达或完全退化,存在时位置亦较其他趾稍高,眼前常被羽 (10)(10)翅大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短;眼先被羽或裸出;趾间无蹼,有时具瓣蹼..................................................................................................................鹤形目--9翅形尖或长或短,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长或等长(麦鸡属例外);眼先被羽,趾间蹼不发达或缺......................................................................................................鸻形目--10(11)嘴爪均特强锐且弯曲;嘴基具蜡膜 (12)嘴爪形或平直或仅稍曲;嘴基不具蜡膜(鸽形目例外) (14)(12)足呈对趾型,舌厚而且为肉质,尾脂腺被绒羽................................................鹦形目--11足不呈对趾型,舌正常,尾脂腺被羽或裸出 (13)(13)蜡膜裸出,两眼侧置,外趾不能反转(鹗属例外),尾脂腺被羽........................隼形目--12蜡膜被硬须掩盖,两眼向前,外趾能反转,尾脂腺露出..............................(鹗)鸮形目—13(14)三趾向前,一趾向后(有时无后趾),各趾彼此分离(除极少数外) (20)趾不具上例特征 (15)(15)足大都呈前趾型,嘴短阔而平扁,无嘴须......................................................雨燕目—14足不呈前趾型,嘴强而不平扁(夜鹰目例外)常具嘴须 (16)(16)足呈异趾型..........................................................................................咬鹃目—15足不呈异趾型 (17)(17)足呈对趾型 (18)足不呈对趾型 (19)(18)嘴强直呈凿状,尾羽通常坚挺尖出............................................................鴷形目—16嘴端稍曲,不呈凿状,尾羽正常...............................................................鹃形目—17(19)嘴长或强直,或细而稍曲,有时更具盔突,鼻不呈管状,中爪不具栉缘............佛法僧目—18嘴短阔,鼻通常呈管状,中爪具栉缘.........................................................夜鹰目—19(20)嘴基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沙鸡除外)....................................鸽形目—20嘴全被角质,嘴基无蜡膜 (21)(21)后爪不比其它趾的爪长,雄者多具距…………………………………………………鸡形目—21后爪较他趾的爪长,无距………………………………………………………………雀形目—221.潜鸟目GAVIIFORMES1)潜鸟科 Gaviidae2.鸊鷉目 PODICIPEDIFORMES1)鸊鷉科 Podicipedidae3.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又称管鼻类(Tubinares),均为海洋性鸟,世界性分布。
体型大、小不等,体羽以黑、白、灰或暗褐色为主;喙粗壮而侧扁,末端具钩,鼻孔开口于角质管内,可为1或2个管孔;前趾具蹼,后趾退化或缺如;翅细长而尖;裂腭型头骨,在荒岛的地面或上穴内产卵,每窝产卵1枚,多集群繁殖。
1)信天翁科 Diomedeidae2)海燕科 Hydrobatidae3)鹱科 Procellariidae4.鹈形目Pelecaniformes大型游禽。
翅长而尖;喙长而末端具钩;大多具喉囊;4趾间具一完整的蹼膜;多在树上筑巢,少数在岩崖地面筑巢。
1)军舰鸟科 Fregatidae2)鹈鹕科 Pelecanidae3)鹲科 Phaethontidae4)鸬鹚科 Phalacrocoracidae5)鲣鸟科 Sulidae5.鹳形目CICONIIFORMES1)鹭科Ardeidae2)鹳科Ciconiidae3)鹮科Threskiornithidae6.红鹳目PHOENICOPTERIFORMES1)红鹳科Phoenicopteridae7.雁形目ANSERIFORMES1)鸭科 Anatidae8.隼形目FALCONIFORMES1)鹰科 Accipitridae2)隼科 Falconidae3)鹗科Pandionidae9.鸡形目GALLIFORMES1)雉科 Phasianidae2)松鸡科 Tetraonidae10.鹤形目GRUIFORMES1)鹤科 Gruidae2)鸨科 Otidae3)秧鸡科 Rallidae4)三趾鹑科 Turnicidae11.鸻形目CHARADRIIFORMES1)水雉科(雉鸻科)Jacanidae2)彩鹬科Rostratulidae3)蛎鹬科Haematopodidae4)鹮嘴鹬科Ibidorhynchidae5)反嘴鹬科Recurvirostridae6)石鸻科Burhinidae7)燕鸻科Glareolidae8)鸻科Charadriidae9)鹬科Scoiopacidae(瓣蹼鹬科Phalaropodidae)(鸥形目 LARIFORMES )10)海雀科 Alcidae11)鸥科 Laridae12)剪嘴鸥科 Rynchopidae13)贼鸥科 Stercorariidae12.沙鸡目PTEROCLIFORMS1)沙鸡科 Pteroclididae13.鸽形目COLUMBIFORMES1)鸠鸽科 Columbidae14.鹦形目 PSITTACIFORMES1)鹦鹉科 Pasittacidae15.鹃形目 CUCULIFORMES1)杜鹃科 Cuculidae16.鸮形目 STRIGIFORMES1)鸱鸮科 Strigidae2)草鸮科 Tytonidae17.夜鹰目 CAPRIMULGIFORMES1)夜鹰科Caprimulgidae2)蟆口鸱科Pogargidae18.雨燕目 APODIFORMES1)雨燕科Apodidae2)凤头雨燕科Hemiprocnidae 19.咬鹃目 TROGONIFORMES1)咬鹃科 Trogonidae20.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1)翠鸟科 Alcedinidae2)佛法僧科 Coraciidae3)蜂虎科 Meropidae21.戴胜目UPUPIFORMS1)戴胜科 Upupidae22.犀鸟目BUCEROTIFORMS1)犀鸟科 Bucerotidae23.鴷形目PICIFORMES1)须鴷科 Capitonidae2)响蜜鴷科 Indicatoridae3)啄木鸟科 Picidae24.雀形目PASSERIFORMES1)阔嘴鸟科Eurylaimidae2)八色鸫科 Pittidae3)百灵科 Alaudidae4)燕科Hirundinidae5)鶺鸰科 Motacillidae6)山椒鸟科 Campephagidae7)鹎科 Pycnonotidae8)雀鹎科Aegithinidae9)叶鹎科Chloropseidae10)和平鸟科 Irenidae11)太平鸟科 Bombycillidae12)伯劳科 Laniidae13)盔鵙科Prionopidae14)黄鹂科 Oriolidae15)卷尾科 Dicruridae16)椋鸟科 Sturnidae17)燕鵙科 Artamidae18)鸦科 Corvidae19)河乌科 Cinclidae20)鹪鹩科 Troglodytidae21)岩鹨科 Prunellidae22)鸫科Turdidae23)鹟科 Muscicapidae24)扇尾鹟科Rhipiduridae25)王鹟科Monarchinae26)画眉科Timaliidae27)雅雀科Paradoxornithidae28)扇尾莺科Cisticolidae29)莺科Sylviidae30)戴菊科Regulidae31)绣眼鸟科 Zosteropidae32)攀雀科 Remizidae33)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34)山雀科 Paridae35)鳾科 Sittidae36)旋壁雀科Tichidromidae37)旋木雀科 Certhiidae38)啄花鸟科 Dicaeidae39)花蜜鸟科Nectariniidae40)雀科Passeridae41)织雀科Ploceidae42)梅花雀科Estrididae43)燕雀科Fringillidae44)鹀科Emberiz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