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表回答,课前已让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 教学策略选
及主要事迹,预习课文时每个学生带两问题课堂解决。 择与设计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及对教师问题设置的思
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本文有优美的文段,如
对百草园的描写,这部分则需要学生们加强朗读来感受
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分析“三味书屋”部分: (一)指导学生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思考百草园与
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
课例研究综 展。在本次的课例研究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

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这正是以往农村教
学中欠缺的。经过课程的设置,提问策略的安排,朗读
技巧的点拨等,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我今后还将在
此方面做出更大的付出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
明确:
赞成一: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 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适合儿童心理,一 个是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 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 和损害。
赞成二: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 颗天真调皮的童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 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 稚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 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妙处;反复朗读课文,
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
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刚刚开学,许多学生都还沉浸在假期的悠闲氛围之

也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心得

也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心得

也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心得作者:李媛玲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之中,为了适应当下的考试趋势,我在讲课的过程之中引申出以下三个知识点。

一、由“美女蛇”的故事引申到“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蛇是一种神秘而诡异的动物,它神出鬼没,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当蛇和美女联系起来后,便会引发人们无限的猜想。

学生们读到“美女蛇”的故事时,便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

在学生们学习兴趣正浓之时,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出“白蛇传”的故事。

“白蛇传”中的“白蛇”和“美女蛇”都是由蛇而幻化出的美丽女子,只不过“白蛇”是善良的化身,她为了书生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而“美女蛇”却是邪恶的化身,她勾引书生只是为了吃掉书生。

当学生们还沉浸在“白蛇”和“美女蛇”哪个更有趣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之一,马上便有学生发问那么另外的三大民间传说故事是什么呢?我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知道答案的学生举手发言,当学生说的八九不离十时,我便会根据具体情况去补充学生所说。

“梁祝化蝶”的故事让学生感叹于古人神奇而又美好的想象力,“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学生愤恨秦始皇暴政的同时也对孟姜女产生了深切的同情,“牛郎织女”的故事更是让学生们产生无限的兴趣:天上的银河日日流淌,地上的牛郎夜夜望眼欲穿,而那善良的喜鹊不惜殒命却依然要用自己柔弱的双翅为牛郎架起了一座通天的鹊桥,因为只有在这座鹊桥之上,才有牛郎织女的相会。

故事讲完之后,学生们满怀期待地盼望七夕节的到来,因为那一夜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如果幸运或许还能够看到传说中“鹊桥”的身影吧!“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故事的内容生动有趣,很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在听传说评判故事之余,学生们的情感价值判断标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钦佩古人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从而为中华民族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2、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童世界。但在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局限在了文章所 写的景物、故事之中,没能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加 上我所教的学生阅读量不够、知识面、理解能力也有所 欠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多寻找、多请 教,找到真正适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逐步改善、进步。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 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 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 理
4.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 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 有趣味?
中充满幻想,在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目标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
学生学习能 文章内容比较丰富,但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对学
力分析 生而言,有些难度,但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
调,描绘了童年生活和学习的画面。作者用儿童的口吻
教材分析 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在灿烂的春
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在自由的玩耍
6.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 与练习”:一题的 3 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 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 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晚清时期民间必修经典《百草园》和进士必读书目《三味书屋》的故事。

这篇课文在围绕文化传承和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这篇课文的阅读中,既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化与教育的认识,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一、课前准备在课前,我首先阅读了本篇课文,对文本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分析了文本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

其次,我参考了课本和教材,制定了课堂教学的步骤和计划。

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概念不清、对古代书院文化和教育体系不了解的情况,我也提前做了相关的解释和讲解,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先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文本所谈到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建筑风貌,以及当时学子的读书场所和读书工具。

然后,我让学生问答交流,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作用,并分析古代书院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接着是讲解环节。

我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了当时读书人如何学习、如何考取功名,并通过课文中“上进的读书人”这一角色的描写,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和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同时,我还讲述了古代读书人的做法和态度,教育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长心态。

在探究环节,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古代书院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并展开研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相关内容,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相互启发和交流,凝练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从而更加深入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思想。

最后是总结环节。

我总结了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应该理解教育对于人性的塑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争取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拼搏和进取。

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

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

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是:1.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2.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一、怎样去落实这些目标呢?(一)10月25日,学校在验收新进我校老师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年级的田老师上的就是这一课的第一课时。

她完成了默读的训练和第二段的赏析。

在评课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共同意见:田老师的课堂目标多了一点儿。

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可用两课时来完成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目标:专门训练默读。

第一环节:利用课文讲清默读的要求,然后课堂实践,归纳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选择《朝花夕拾》中的部分篇目计时默读练习。

第二课时,目标:品读第二自然段,略读三味书屋部分。

当时,田老师本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其他老师也觉得这个建议很好,思路很清晰。

于是,我和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就开始实施这个设计思路。

我们的实践结果怎么样呢?我和我办公室的老师都用了4课时!(二)我们的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第一课时:训练默读1.讲解什么是默读和默读的要求。

2.计时默读全文,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实际是四个问题:(1)百草园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2)三味书屋的苦和乐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先生?3.组织学生交流:4.利用《朝花夕拾》的文段拓展默读练习。

结果:第4步没有完成。

原因:学生不会归纳内容,所以,在归纳内容的时候耽误了时间。

第二课时:利用《朝花夕拾》的文段拓展默读训练1.任务:从《朝花夕拾》的以下三课中任选一课进行默读练习。

(1))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1——12段,归纳“我”憎恨阿长的几件事,感知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2)阅读《琐记》2——7段,归纳衍太太对孩子做了哪些事?感知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3)阅读《藤野先生》6——23段,归纳藤野先生关心“我”的几件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保守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我在鼓励同学四书“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画和作者笔下的描绘并作对照导入,然后建议同学说道说道为什么作者写下得如此精彩。

这样的问题设计得比较深入细致,同学只是依照老师的嘱咐被动地回去找寻,谈不上带着积极探索的热情回去四书课文。

同学没能努力做到主动自学,或者说他们自学的热情没被唤起出,自学的效果当然不能低。

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恳请同学们深入细致听听这段描绘的文字,划你讨厌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讨厌它们?”同学有兴趣,愿回去探究。

我想要以后复习,考量怎样并使同学讨厌学比使同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自主地学习:我在使同学四书“百草园”的精彩描绘时,将自身对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甩给同学,同学不能提问就自身替代。

回忆起自身以往听课,总是害怕知识点没Behren,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谈。

专家指点,必须深入细致领会〈课程规范〉的精神实质,二要转变观念,老师必须搞“公平的首席”,必须丰沛利用小组合作自学的形式,坚信同学能够解决问题。

即便就是同学小组讨论无法化解的问题,可以明确提出去使全班探讨,老师必须营造民主,收紧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自学的主动权送给同学。

我想要,老师必须搞“公平的首席”,就是必须丰沛认同同学的主体地位,以后自身头脑中那种“我谈你听到”的思想必须解任,改成“非政府他们研讨,自身也能够从中得益”的代莱观念。

3、几点疑问: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天性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自学的模式呢?除了什么能够使得同学主动自学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就是没用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展开指点,而这一点挥不能沦为圆胖同学鼻子走的绳子呢?应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学校本学期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说起“课改”我们都很观望,一旦说本校要进行,大家是议论纷纷,套用一句俗语就是“鹅一声,鸭一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描述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的欢乐生活以及后来进入三味书屋接受教育的过程。

这篇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的深深怀念。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手法: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绘,突出了百草园的美丽与生机。

2、主题思想: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童年时期的怀念以及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展现了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与封建教育的严苛。

3、人物形象:文章中的“我”是一个聪明活泼、好奇心强的孩子,充满了童真童趣。

同时,寿镜吾先生则是一个严慈相济、知识渊博的形象。

4、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朴素自然、幽默含蓄,许多句子都成为了经典之作,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童年时期的快乐与纯真。

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感恩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教诲和关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课文精彩的语言。

4、培养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的习惯和方法。

积累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的方法。

5、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重、难点
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记叙的感情色彩。

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对三味书屋这部分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本课是作者回忆童年的玩耍和学习的故事,应该能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复习时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使用PPT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 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 觅食mì
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 鼎沸dǐng 珊瑚shān 锡箔bó倜傥tì 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两处的生活吗?
五、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用“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

”造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它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

作者先写两个“不必说”,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趣味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文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
春:碧绿菜畦光滑石井栏高大皂荚树紫红桑椹
夏:鸣蝉长吟肥胖黄蜂轻捷叫天子
秋:油蛉何首乌蟋蟀木莲蜈蚣覆盆子
1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
2写静景时,由低到高 3写动景时,由高到低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三味书屋:
1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询问怪哉”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
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就行。

2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而“后园寻趣”,园虽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生活比较单调;静悄悄却饶有趣味,更反衬了读书生活的单调枯燥。

4“师生读书”片段,四个“有念”和一个“疑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

5先生读书入神时的“做戏画画”,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所学内容引不起儿童的兴趣。

2分析“我”的变化
三味书屋里的我除了比原来用心的学习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没变。

我仍然是: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和向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能细致观察生活;天真活泼幼稚的孩子。

六、文章主题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