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青岛小儿推拿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程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程
1. 推拿基础知识
在开始研究小儿推拿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和注意
事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要点:
- 小儿推拿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包括新生儿和婴儿。
- 推拿时使用的手法需要轻柔而稳定,以避免对儿童造成不适。
- 推拿的力度和时间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特点进行调整,以保
证安全和效果。
2. 推拿技巧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程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推拿技巧,以下是其中
的一些示例:
2.1 摩腹法
摩腹法可以帮助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通过使用适度的
力量,顺时针方向在孩子的腹部轻轻按摩,可以舒缓腹胀和便秘等
问题。
2.2 按跗法
按跗法是一种常用的推拿技巧,适用于儿童的脚部。
用拇指和
食指轻轻按压脚部的跟腱和足跟,可以缓解儿童腿部疲劳和改善睡
眠质量。
2.3 揉肩法
揉肩法可以帮助缓解儿童的肩颈疼痛和紧张感。
使用适度的力
量用手掌揉动孩子的肩部和颈部,有助于放松肌肉并改善血液循环。
3. 推拿注意事项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 在进行任何推拿之前,需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和舒适。
- 推拿时避免太过用力或使用不适当的手法,以免对儿童造成伤害。
- 如果孩子有任何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
小儿推拿可以成为父母在家中照顾孩子健康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但请记住,本教程提供的技巧仅供参考,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或进一步研究小儿推拿,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按摩师。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地整理与研究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的整理与研究(特别感谢为本文提供资料的袁洪仁、朱霜菊等老师)【传承链】1. 张席珍原青岛盲校教师。
中医世家,相传其祖父是早年燕赵地区名医。
张席珍自幼跟随祖父刻苦学习,深得祖父真传。
年青时便能熟练运用针灸、推拿医术为百姓治病,是百姓眼中“颇有本领”的草根医生。
五十年代,张席珍被派往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盲人按摩培训班。
结业后,因其在小儿推拿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技能,被青岛市盲人按摩学校聘为讲师。
他全身心扑在小儿推拿事业上,创立了张氏小儿推拿流派。
为岛城小儿推拿临床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2.张寄岗张席珍之子。
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小儿推拿,认真学习中医和小儿推拿,18岁即开始独立行医,亦被聘为盲校教师。
在40余年的小儿推拿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
教学临床相长,深受家长和学生爱戴,目前日门诊量平均在200人次左右。
他明确提出张氏小儿推拿流派,总结出流派“三快”(操作频率快、时间短、疗效好)特点。
将张氏小儿推拿流派推向新高度。
3.张寄青张席珍之子,毕业于青岛医学院,现任青岛市济青中医院院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
张寄青学识渊博,理论水平高,早期曾协助父亲张席珍整理出版《张氏小儿推拿》一书,是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的理论奠基者和手法传承人。
其在不孕不育症治疗方面也颇有成就。
【学术思想】1.切而知病,切推结合:由于该流派的创始人张席珍老师本人为盲人,其教学对象就是盲人(许多流派骨干也是盲人,如张淑华老师等),传统四诊的望闻受限。
张席珍根据盲人的特点(识记性强,手感强,触觉灵敏)确立了以切诊为主的学术思想。
临床上,该流派只简单了解相关病情,就开始推拿。
边推拿,边体味手下感觉,如手脚、额头皮肤的干湿与温度,颈部及寸口动脉的搏动,脘腹的膨隆与凹陷,丹田与命门的冷暖等。
通过触觉发现病变所在部位、经络和异样点,确定推拿重点。
将切诊发挥极致,将切诊与推拿有机融合一体。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2024/1/30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6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目的。
2024/1/30
02
缓解病痛
推拿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行气 止痛,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小儿免疫系 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7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
适应症
小儿推拿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 腹泻、便秘、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 病症。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皮肤破 损、炎症等患儿,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同时,对于高热、抽搐等急症患儿 ,也应谨慎选择推拿治疗。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小儿推拿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小儿推拿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未来,小儿推拿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为宝宝们提供更加全面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推拿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一起揉动
03
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无名指 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逐渐用
力深压
04
摩法
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 掌面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
动摩擦
10
各类手法操作要领示范
完整全套小儿推拿ppt课件-小儿推拿的ppt课件

第二章
• 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 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 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
• 1)小儿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 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 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 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2020/11/8
第二章
• 儿科四诊 •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
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 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
• 4)小儿肝常有余 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 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
• 5)小儿心常有余 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 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
2020/11/8
第二章
•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 • 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
2020/11/8
第二章
• 小儿的生理特点 •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 • 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
体结构、四肢百合、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 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 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 幼儿。 • 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 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28天——1岁 • 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 3岁——7岁 • 儿童期:7岁——12岁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
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
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
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
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
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
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
2024版小儿推拿完整PPT课件

2024/1/29
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炎等禁止推拿。 恶性肿瘤局部禁止推拿。
8
02
小儿推拿基础理论
2024/1/29
9
中医经络学说
03
经络定义及功能
阐述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解 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 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与脏腑关系
分析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经 络在调节脏腑功能、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 衡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
探讨经络学说在小儿推拿中的指导意义,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整经络气血运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024/1/29
10
脏腑辨证施治原则
脏腑功能特点
概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之间 的关系,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疾 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脏腑施治原则
根据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表现,提出 相应的治疗原则和选穴方法,如补虚 泻实、调整阴阳等。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 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八 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具体内容。
2024/1/29
11
五行养生法在小儿推拿中应用
1 2
五行养生法基本原理 解释五行养生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五行相 生相克关系及在人体健康中的应用。
21
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保持小儿处于舒适、放松的 状态,避免其哭闹或挣扎。
推拿师要保持良好的姿势和 呼吸,避免自身疲劳。
在推拿过程中,要注意保护 小儿的皮肤和骨骼,避免过
度牵拉或压迫。
避免在小儿过饱或过饿的状 态下进行推拿。
01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莈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蚅肃羁肀蚈儿科按摩学膃莂(修订版)薈蔵主编:张寄岗芃螃艿膆莃罿蚇羄莃莀葿羇2009年8月螁目录袇螆第一章概述 (1)薂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 (1)膂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2)蕿第三节儿科四诊 (4)薅第二章推拿手法 (15)蚂第三章常用穴位 (17)薃第一节头面部 (17)肇第二节上肢部穴位 (18)薈第三节胸腹部穴位 (27)螂第四节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29)蚀第五节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30)蝿第四章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32)莇第一节夜啼 (32)袂第二节鹅口疮 (33)肁第三节惊风 (34)蒁第四节泄泻 (37)膆第五节呕吐 (38)袂第六节便秘 (40)蒂第七节疳积 (41)羈第八节发热 (42)袄第九节百日咳(咳嗽) (43)羂第十节汉证 (44)袂第十一■节遗尿 (46)蚀羇肂第一章概述聿肇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蚆膂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蒀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袀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蒅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
薆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
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
袁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著问世。
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
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芈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儿科按摩学(修订版)主编:张寄岗2009年8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 (1)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2)第三节儿科四诊 (4)第二章推拿手法 (15)第三章常用穴位 (17)第一节头面部 (17)第二节上肢部穴位 (18)第三节胸腹部穴位 (27)第四节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29)第五节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30)第四章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32)第一节夜啼 (32)第二节鹅口疮 (33)第三节惊风 (34)第四节泄泻 (37)第五节呕吐 (38)第六节便秘 (40)第七节疳积 (41)第八节发热 (42)第九节百日咳(咳嗽) (43)第十节汉证 (44)第十一节遗尿 (46)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
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
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
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著问世。
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
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一般的常见病都可适用,如:外感、发烧、咳嗽、气喘、腹泻、呕吐、厌食、疳积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小儿急慢惊风、麻疹、水痘、麻痹等症也都有开窍镇静、透发解肌及增长肌肉的作用。
凡皮肤破损、溃疡、创伤等外科疾患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1.推拿室的要求:清洁卫生温度适宜空气流通2.医师的要求:经常修剪指甲,操作前洗手3.辅料的应用:滑石粉,葱、姜汁,爽身粉,薄荷水,温水4.推拿用手:左主血,右主气(左右的来源)5.时间的长短五、流派问题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全国看青岛,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汇集地。
目前青岛小儿推拿主要有三大流派:中医院李德修——著作《小儿推拿讲义》三字经流派,(独穴)青医张汉臣——著作《实用小儿推拿》注重整体选穴盲校张寄岗——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张席珍)以清代(待)补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一、小儿的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
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
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
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28天——1岁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3岁——7岁儿童期:7岁——12岁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
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1)小儿脾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2)小儿肺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卫外功能不足而言,肺主皮毛,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比成人更易患时行疾病,同时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之运化赖肺气散布以滋养,肺之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薄弱,肺气也薄弱,故小儿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3)小儿肾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各脏腑之阴取自于肾阴之滋润,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等正常发育与功能皆与肾有关,小儿出生,发育不够成熟,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肾气未盛,先天有五迟五软等疾病,病后易出现肾气虚衰,阴盛格阳证,故小儿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
(4)小儿肝常有余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
(5)小儿心常有余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
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的,但又是不断成熟和完善向成人方向发展的。
这好比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机体对水谷精气的需要相对比成人迫切。
二、小儿的病理特点1.易于感触、易于传变易于感触,即小儿容易感染病邪,发病容易。
小儿肌肤疏薄,脾胃不足,抗病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于感触病邪,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病证最多。
易于传变,即小儿病后容易发生变化,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内脏精气未充,感邪之后最易传变。
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虚实主要是指人体正气强弱与病邪的盛衰而言。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小儿患病以后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正虚邪实、虚实错杂的证侯。
寒热主要是指疾病病理表现两种不同的证侯。
小儿为纯阳之体,发育旺盛,易患时行疾病,并易从热化。
但小儿毕竟脏腑薄弱,气血未充,邪气易实,正气易伤,故热病又易寒化。
特别是阳虚之体,更易寒从内生,而出现阴寒内盛之征。
3.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又少七情之害,脏气清灵,反应灵敏,疾病比较单纯,故小儿患病以后,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仔细,也易康复。
第三节儿科四诊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特点。
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
一、望诊(一)望神色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两个方面。
1.精神状态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为气血调和健康的表现,虽或有病也多轻浅易愈。
反之,精神萎靡,两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呼吸不匀,为有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
若神知昏迷、谵语则病情危重。
2.面部气色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
(1)五色主病①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若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
②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面颊红赤、唇红口臭,多为食积化热;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面红兼见皮疹或如涂丹,为风热挟毒,血分有热;面赤隐青,双目窜视,为热极生风。
新生儿面色红嫩为正常。
③面呈黄色:多为脾虚或湿盛。
面色萎黄,肌瘦腹胀,为疳积之证,属脾虚失运;面黄而垢,见于暑夏,或伴发热吐泻,为感受暑湿;面黄发热,舌苔黄腻,多为湿温;面目鲜黄如橘皮色,为黄疸,属湿热阳黄;面目晦黄如烟熏色,亦为黄疸,属寒湿阴黄;面黄无华,伴白斑,多有寄生虫。
④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风或惊恐之证。
面色青白并见乍青乍白、皱眉痛苦,多为里寒腹痛;面青晦暗、神昏抽搐为惊风或癫痫发作;面色青灰、两目呆视要注意惊风先兆;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滞;面色青灰惨白、呼吸微弱、冷汗肢厥为心阳欲脱之危证。
⑤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水饮之证。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属阴寒;面色青紫发黑或兼见腹痛呕吐,应注意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多属肾气衰绝,病情危重。
(2)五部配五脏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心,鼻主脾,颌主肾,结合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
(二)望形态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
1.望形体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指、趾。
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
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
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神态呆滞者为病态。
(1)望头部: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见于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是为解颅,或因先天不足或因风痰所致;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囟门凹陷,眼眶凹陷,多为腹泻耗伤气虚液脱;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垂、腮颊肿胀,多为痄腮、湿毒蕴结所致。
(2)望胸腹:胸骨突出形如鸡胸者为鸡胸,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肌肉消瘦,肚大青筋或肚腹凹陷如舟,均属于疳证;肚腹胀大明亮有水为腹水之证;脐部凸隆为脐疝;脐部湿疹为脐湿;脐部湿烂红肿为脐疮。
(3)望腰背:脊背弯曲后凸为龟背,多因先天不足,发育不良;腰背凹陷成坑或膨出,亦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多属疳证。
(4)望四肢:下肢浮肿为水肿;关节红肿为痹症;外伤或跌仆后,某一肢体肿大为扭伤,若痛疼难忍者应注意骨折。
(5)望肌肤: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色鲜艳者为阳黄,色晦暗者为阴黄;皮肤浮肿为水肿;皮肤干燥皱瘪为津液耗伤;肌瘦肤皱,面貌如老人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肌肤局部的变化情况,如红肿,化脓等,范围大者为痈,范围小者为疖;漫肿无头深入肌层而皮服颜色不变着为疽;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游走不定者为丹毒。
(6)望指趾:爪甲的形色可推断气血的盛衰。
正常的小儿气血充盈,爪甲红润光泽,如指甲苍白无华、质脆软为气血亏虚,指甲青紫为气滞血淤;指端肥大如杵状为肺气不足,心气失养。
2.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动静姿态、变化。
正常健康小儿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不适的表现。
若发育异常,活动不适,皆为病态。
另:小儿喜搓眼—肝风;揉耳—肾阴不足;抠嘴—脾胃湿热;抠鼻—肺热。
(三)审苗窍是指观察目、鼻、耳、口、舌、前后二阴的变化。
苗窍是脏腑的窗口,审苗窍可知脏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