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苯甲酮MSDS

合集下载

二苯甲酮MSDS

二苯甲酮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二苯甲酮;二苯基甲酮化学品英文名:Benzophenone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二苯甲酮99.0% 119-61-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低毒类,对人体有害,避免皮肤和眼睛接触本品。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心扫起,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避免光照。

包装密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接触限值:监测方法: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二苯酮-3 BP-3 CN

二苯酮-3 BP-3 CN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按照GB/T 16483、GB/T 17519 编制版本号:TS-SE-008A-01修订日期:2021 年6 月8 日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商品名:HYSHELL BP-3产品INCI 名称:二苯酮-3产品化学名称: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公司:地址:电话:传真:邮箱: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信号词:警告象形图:危险描述:造成皮肤刺激造成严重眼刺激对水生生物有极毒性长期影响对水生生物有极毒性防范说明预防:避免释放到环境中;作业后彻底洗手和洗脸;戴防护手套、眼部防护。

急救措施:如果皮肤沾染:用大量水冲洗。

如果发生皮肤刺激:求医或就诊。

脱掉受沾染的衣物,且清洗后方能再次使用。

如果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果戴有隐形眼镜且可方便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如果眼睛刺激持续:求医或就诊。

收集溢出物。

废弃处置:内容物和容器的废弃处置,请遵守当地、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四部分:急救措施一般的建议:请教医生。

向到现场的医生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

吸入: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保持呼吸通畅,休息。

请教医生。

皮肤接触:立即去除/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肥皂和水轻轻洗。

若皮肤刺激或发生皮疹:求医/就诊。

眼睛接触: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

如果方便,易操作,摘除隐形眼镜。

继续清洗。

如果眼睛刺激:求医/就诊。

食入:若感不适,求医/就诊。

漱口。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合适的灭火剂:干粉,泡沫,雾状水,二氧化碳特定方法:从上风处灭火,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非相关人员应该撤离至安全地方。

周围一旦着火:如果安全,移去可移动容器。

消防员的特殊防护用具:灭火时,一定要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处理个人防护措施,防护用具,紧急措施: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远离溢出物/泄露处并处在上风处。

泄露区应该用安全带等圈起来,控制非相关人员进入。

环保措施:防止进入下水道及河流。

二苯甲酮的几种生产工艺比较

二苯甲酮的几种生产工艺比较
实验步骤:在50raL三12烧瓶中.加入一定量 的二苯甲烷(DPM),用乙醚溶解后,加入催化剂 NI-LV03以及一定量W(HNO,)=68%的硝酸。在磁 力搅拌下反应。每隔O.5h取样。用GC内标法定量
分析。用GC/MS和GC/阿R进行定性分析。总收
率达95%左右。
2 讨论 上述二苯甲酮的生产工艺各不相同.也各有
(12):1l一12. 【3】韩庆荣.二苯甲嘲的翩备工艺.甘肃化工,2005,(1):23-25. 【4】蓑俸,毛毒强簿,二苯零蘩约会戚耪建,上海诧工,2008,33《3》:
4-6。 [5】伍杰.二苯甲酮系列产品的合成.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0,
(9):15-16. 【6】腺忠秀.台戚:苯甲酮的新方法.精细化工,2003,20(3):179一
而且反l生r7椭三一曼万方数据化工中间体chemicalinte肿ediate?182008年第10期应羼产生的含铝盐的废液对环境酶污染也毙铁试潮太因魏在今嚣豹硒究孛毒戳考虑是否麓震其也污染小的催化剂来取代a1c1
医药·农药
化工中间体
Chemical Intermediate
2008年第10期
二苯甲酮的几种生产工艺比较·
二苯甲酮是一种多用途的化工产品。二苯甲 酮。叉名苯酮、二笨酮、苯甲酰苯等,英文名:Ben。 zophenone。为淡黄色或无色的片状结晶。微有玫瑰 番昧,熔点为45。碡8℃,沸轰305。霹℃,相对密度 1.1lglcm3,易溶予酥、醚、氯携及苯,不溶于承。二 苯甲酮有两种晶恣。口型为棱形结晶,B型为不稳 定单斜结晶。B型徽内行转变为d趔。其系列产晶 含有以下的结构:
lSl.
收稿日期:2008.08.16
c0嘎l戚with gOlllle productive technics磋Benzophenone

环境有害物质管理标准

环境有害物质管理标准
ND

4,4二氨基二苯甲烷
<1000ppm

N,N'二甲苯-P-苯二胺
ND

N,N'-二甲苯基-亚苯基二元胺
ND

N,N’-联甲苯-对苯二胺
ND

2,4,6-三特丁基酚
ND

4-硝基二苯胺及其盐类
ND


ND

环境管理物质
AUTO管控限值
有害物质管理等级
客户特殊要求
甲苯
<1000ppm

锌化物Zinc/its compounds
二、范围
适用于公司采购的所有物品(原材料、部件、辅料、发外加工、表面处理)
三、定义
环境管理物质:对地球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显著不良影响,在产品所用物料方面受控制的物质。
管理级别
Ⅰ级:该物质及其用途规定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制约,要求在规定限值内使用,或禁止用于零部件及材料中所有REACH SVHC高风险物质为Ⅰ级管理物质,禁止使用。
ND

双-(氯甲基)二醚
ND

二苯甲酮Benzophenon
ND

二甲苯檀/麝香
ND

酮麝
<500ppm

乙二醇单甲醚(EGME)
ND

二乙二醇单丁醚(DEGBE)
ND

乙二醇乙醚及其醋酸盐/醋酸酯
ND

己二酸二辛酯(DEHA)
ND

磷酸三硬脂精(2-氯二乙硫醚)(TCEP)
<1000ppm

三氧化二砷
ND

七氯氟丙烷CFC-211
ND

二苯甲酮作用

二苯甲酮作用

Benzophenone Ketyl StudyI. IntroductionA. BackgroundThe benzophenone/sodium still is a widely used method to produce water, oxygen, and peroxide free solv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1,2 Most organic labs routinely use this method to dry their solvents that are used in moisture sensitive reactions. The most popular solvent for these reactions is tetrahydrofuran. However, despite widespread use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on how dry or oxygen free the solvent really is from this method. At Mallinckrodt Baker R&D we have developed a process to produce Ultra dry THF (less than 10 ppm water and peroxides), a study was initiated to compare our new material with material produced from the benzophenone/sodium still.B. Benzophenone/Sodium StillA literature search on the benzophenone/sodium still found only one reference to date on the subject.1 The reference was from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 in 1978.1 The procedure in the article describes adding 5 grams of sodium, and 30 grams of benzophenone to 3 liters of tetrahydrofuran.1 The mixture is then refluxed under inert gas until the blue color of the benzophenone ketyl forms.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states that "once the blue color forms, distillation of the solvent will yield very pure, dry, oxygen and hydroperoxide free ether."1 However, the author provides no data on the purity or water level of the solvent produced from this method. We decided to carry out a study on the benzophenone/sodium still to obtain these answers.II. Results and DiscussionA. Benzophenone/Ketyl THF Still Purity StudyWe set up a THF still following the exact procedure as in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 reference.1 Analysis of the THF produced from the still gave 10.1 ppm of water with no dissolved oxygen or hydroperoxides. The GC analysis of the tetrahydrofuran from the still found that it contained 150 ppm of benzene as an impurity. A study was initiated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of the benzene. We tested both the tetrahydrofuran, and benzophenone starting material and found no benzene present.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source of the benzene was from the chemical breakdown of the benzophenone in the still. A GC/MS analysis of the THF sodium/benzophenone mixture was carried out to help determin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benzene formation. The GC/MS analysis showed compounds such as 1, 2, 3, and 4.These compounds are formed by some type of free radical reaction with phenyl radicals. The probable mechanism is the carbonyl phenyl group bond breaks forming phenyl radicals, and benzaldehyde. The benzaldehyde (5) then either undergoes reduction to benzyl alcohol (6), or further reaction with the phenyl free radicals.We carried out a test to determine if the benzaldehyde is reduced in thesodium/benzophenone still. Benzaldehyde (5) was added to THF in the presence of sodium, the mixture was then refluxed. We found that benzaldehyde (5) was reduced to the benzyl alcohol (6). Additional further GC/MS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look for the benzaldehyde (5) and benzyl alcohol (6). Unfortunately, neither benzyl alcohol nor benzaldehyde was detected.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e benzaldehyde and benzyl alcohol rapidly undergo further reactions in the sodium/benzophenone still to prevent their detection. For example, the reaction of benzaldehyde with phenyl radicals could have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s (1), and (2). Another possible pathway would be rapid polymerization of these compounds.B. Effect of Water on the Benzophenone KetylThe nex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at effect water ha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benzophenone ketyl. The benzophenone ketyl was produced in THF at a concentration of 630 ppm. The loss of blue color would indicate decomposition of the ketyl. Titration of the ketyl with water showed that a full 100 mol% of water was required to quench the blue color. Thisindicates that water reacts in a simple one to one mole ratio with the ketyl. Therefore, the blue color of the ketyl does not necessary indicate super dry conditions.For example in the typical procedure the ketyl is produced at a concentration of 6311 ppm in THF. When a small amount of water is added to a sample of this mixture to increase the water concentration, the solution will still remain blue since until all of the ketyl decomposed. Thus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have a concentration of 100 ppm water in the solvent, and if the ketyl was not used up, it would still have the blue ketyl color.C. Effect of Oxygen on Benzophenone KetylThe final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sensitive the ketyl was to oxygen.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here the ketyl was titrated with oxygen. We found that the color was quenched with 8 mole% of oxygen. This data shows that the benzophenone ketyl reacts catalytically with oxygen and not on a one to one mole ratio as water does. Thus the benzophenone ketyl is much more sensitive to oxygen than to water.II. ConclusionDrying and purification of THF and other solvents is a widely used practice in many labs. Solvent produced from the sodium/benzophenone still is believed to be of the highest quality. Despite the fact there was no real data on the actual quality of the solvent. This belief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lab worker to lab worker as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producing anhydrous solvents for organometallic synthesis. Ou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while the THF produced from the still is free of oxygen and low in water (10 ppm), it does contain benzene contamination. The presence of benzene could interfere with critical applications. Additionally, the blue color of the benzophenone ketyl is not a very reliable indication of anhydrous conditions. These results are very significant since they provide the chemist real information on the purity of the tetrahydrofuran produced from the sodium/benzophenone still. In contrast our new THF is oxygen free, contains less that 5 ppm of peroxides. Our water content is less than 10 ppm and our material is free of impurities such as benzene. This material is available in bottles and CYCLE-TAINERs in sizes up to 215L.III. References1. Schwartz, A.M. Chem. Eng. News 1978, (56) 24, 88.2. Perrin, D.D.; Armarego, W.L.F "Purification Of Laboratory Chemicals"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1980.© 2000 by Mallinckrodt Bak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Literature # 8882R (2/99)。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化学品英文名:methylenediphenyl diisocyanates;MDI化学品别名:MDICASNo.:26447-40-5ECNo.:247-714-0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固体。

对皮肤有刺激性。

跟皮肤接触可能会引起敏化作用。

对眼睛有严重刺激性。

有引起过敏、哮喘病症状或呼吸困难的风险。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有轻微致癌性风险。

长期暴露有损伤健康的危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皮肤敏化作用,类别1;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呼吸敏化作用,类别1;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呼吸道刺激,类别3;致癌性,类别2;特定目标器官毒性-重复接触,类别2。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造成皮肤刺激,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造成严重眼刺激,吸入可能导致过敏、哮喘病症状或呼吸困难,可能造成呼吸道刺激,怀疑会致癌,长期或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

预防措施:使用前取得专业说明。

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戴呼吸防护装置。

事故响应: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如发生皮肤刺激或皮疹:求医/就诊。

如仍觉眼刺激:求医/就诊。

如出现呼吸系统病症: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4,4'-二氟二苯甲酮345-92-6

4,4'-二氟二苯甲酮345-92-6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无数据资料
g) 闪点
无数据资料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可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气压
无数据资料
l) 相对蒸气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无数据资料
n) 溶解性 /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数据资料
4.2 最重要的症状和影响,急性的和滞后的
最重要的症状和影响,急性的和滞后的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https:// 1/4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https:// 4/4
无数据资料
12.3 生物积累的潜在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无数据资料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无数据资料 污染了的包装物 无数据资料 进一步的说明: 无数据资料
14 运输信息
14.1 UN编号
吸入 造成严重眼刺激。 吞咽 吸入-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皮肤 无数据资料 眼睛 无数据资料 接触后的征兆和症状
https:// 3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附加说明 无数据资料
12 生态学资料
12.1 毒性
无数据资料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如服入是有害的。
11 毒理学资料

2-戊酮-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2-戊酮-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2-戊酮化学品英文名:2-pentanone;methyl propyl ketone化学品别名:甲基丙基甲酮CAS No.:107-87-9EC No.:203-528-1分子式:C5H10O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主要用作溶剂,也用作香料。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高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对眼睛有严重刺激性。

吸入有毒。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气体可能会引起头晕或窒息。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液体,类别2;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急毒性-吸入,类别3;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呼吸道刺激,类别3;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麻醉效应,类别3。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造成严重眼刺激,吸入会中毒,可能造成呼吸道刺激,可能造成昏睡或眩晕。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保持容器密闭。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和等势联接。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采取措施,防止静电放电。

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求医/就诊。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仍觉眼刺激:求医/就诊。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低温。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化学危险:高度易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二苯甲酮;二苯基甲酮
化学品英文名:Benzophenone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二苯甲酮99.0% 119-61-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低毒类,对人体有害,避免皮肤和眼睛接触本品。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术。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
必须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心扫起,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
置。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避免光照。

包装密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
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接触限值: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紧袖工作服,长统胶鞋。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及时换洗工作服。

工作前不饮酒,用温水洗澡。

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白色至淡黄色结晶。

分子式:C13H10O分子量:182.22
pH值: 无资料熔点(℃): 47-49
沸点(℃):306相对密度(水=1):1.11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辛醇/水分配系数:无资料
闪点(℃): 138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溶解性: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不溶于水。

主要用途:香料定香剂。

苯乙烯聚合抑制剂。

有机合成。

制造抗组织胺药、催眠药和杀虫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二苯酮的醇溶液在光照下不稳定,可生成频哪醇类化合物。

该品主要有两种晶态,α型为棱形晶体,β-型为不稳定的单斜晶体,β型能自行转变为
α型。

禁配物: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高温、明火
聚合危害:不聚合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小鼠经口:2895 mg/kg,大鼠经口:LD50﹥10mg/kg,兔子皮触:3535 mg/kg
刺激性: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其他:避免皮肤和眼睛接触本品。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其他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废弃处置方法:用控制燃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无资料
UN编号:无资料
包装类别:无资料
包装标志:无资料
包装方法: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
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
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
防高温,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
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
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中华人民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
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11年12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
会议修正)
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
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国国务院令第397号公布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
定》修订);
《GB13690-2009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7);
危险化学品名录。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填表时间: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