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生物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测试题
(完整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叙述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悖的一项是()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时,首先保护当代人的利益B.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2.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A.绿化美化环境B.在田间焚烧秸杆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D.淘汰高耗能企业3.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A.植树造林B.清运垃圾C.洒水D.减少污染物的排放4.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相符的是()A.使用一次性筷子B.燃放烟花爆竹C.使用环保购物袋D.购买精包装商品5.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①围湖造田②排放污水③植树造林④焚烧垃圾⑤养花种草⑥喷药灭虫A.③⑤B.①②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下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A.植树造林B.随意引进生物新品种C.可回收垃圾的再循环利用D.节能减排,减少污染7.我们都应该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下列做法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是()A.实行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B.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再利用C.不浪费水电资源和生活物品D.随意丟弃使用过的废旧电池二、判断题8.一次性筷子方便、干净、卫生,应大力推广使用。
9.多植树或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可以有效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10.温室效应使地球温暖多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好处.11.目前生物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南北极的冻土还没有被开发.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植树造林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木材产量.三、填空题13.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乱砍滥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14.在生活垃圾中,废灯管属于________垃圾;废塑料属于________垃圾.1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________增加造成的,导致地球温度升高.16.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是通过建立人工________ ,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17.人类是生物圈中的特殊成员,________逐渐成为影响生物圈发展的重要因素.18.雨水是否具有酸性用________来表示,酸雨的PH值一般小于________。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后练习(解析版)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1.下列情况属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是()A.水葫芦入侵中国B.使用微信付款C.垃圾分类处理D.合理利用森林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好它,下列做法对保护生物圈不利的是()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B.开发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C.围湖填海,扩大农业和生活用地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3.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吴地是我国著名的蚕桑产地,栽桑养蚕是苏州的传统特色产业,桑基鱼塘作为一种特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成熟于明代后期、清代初期。
它通过凿池挖塘,培养桑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塘内余水还可用于灌溉,从而循环交替,数利俱获。
清代王士祯的《蚕词》:“青青桑叶映回塘,三月红蚕欲暖房。
相约明朝南陌去,背人先祭马头娘。
”就描写了桑林与鱼塘相映成趣,三月忙暖蚕,祭祀马头娘的景象。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你将选择下列哪些生活用品或物品()①纸质贺卡②节能灯③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④太阳能热水器⑤一次性筷子⑥塑料包装袋⑦可充电电池⑧无磷洗衣粉A. ①③⑤⑦B.②④⑦⑧C.③⑤⑥⑧D.①②④⑥4.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法纪B.爱护花草树木,退耕还林还草C.对废水、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D.就地焚烧垃圾和农作物的秸秆5.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A.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袋B.退耕还林还草C.滥用化肥、农药D.随意丢弃废旧电池6.“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强调人类生产、生活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进行绿色发展。
下列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是()A.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和使用国际协议规定的氯氟烃等物质,保护臭氧层B.在戈壁、沙漠地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C.尽量选择绿色公共交通出行,少开燃料车D.露天焚烧秸杆7.吉安市经过多年生态文明建设,现在能处处感受到“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的城市美景,下列做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是()A.禁止无环保标志的车辆上路B.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赣江C.游青原山时,在树干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D.将庐陵文化生态园里的鲜花采摘回来美化自己的家8.习总书记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美丽家园”,“森林城市”等活动来践行这一绿色发展理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练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其目的是()A.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B.防治环境污染C.控制人口数量D.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答案】ABCD考点: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2.保护地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造成危害的是()A.回收处理废电池B.使用无磷洗衣粉C.冰箱、空调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含氯氟烃的制冷剂会污染环境,破坏臭氧层.而回收处理废电池、使用无磷洗衣粉、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都是保护环境的做法.A.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处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A错误;B、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所以应使用无磷洗衣粉.B错误;C、氟利昂常被选作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易挥发至大气中,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C正确;D、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不然会污染水资源.D错误。
故选:C考点:保护生物圈的意义;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为减少雾霾天气,苏州市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控制雾霾天气发生的是()A.增加绿化面积 B.提倡绿色出行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控制建筑工地扬尘【答案】CD、控制建筑工地扬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D正确.故选:C.考点:防治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4.从前的黄土高原有茫茫的林海,而今却是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A.地球上的温室效应造成的B.气候变得干燥造成的C.人类乱砍乱伐造成了平衡失调D.地壳变迁造成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外界条件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平衡就被破坏了,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过于集中的地方,由于长期掠夺式开发,乱砍滥伐,植被大量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造成的.故选:C.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5.下列哪一项人类活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A.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B.为增加土地资源,填海造地C.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向大江或大海D.砍掉原来的山林种植速生树,发展经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样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较少污染保护环境,A正确;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们干预生态系统,如围湖造田,开垦草原,腾埋摊涂及填海造地,都会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C、生活中的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磷等,不经过处理就排到湖泊、河流中,会污染水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C错误;D、砍掉原来的山林种植速生树,这样是植物类型变得相对单一,生态系统更容易被破坏,D错误.故选:A.考点:人对生物圈的影响.6.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A.后续资源匮乏 B.水土严重流失C.绿化面积减少 D.A、B、C都是【答案】D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选择题(40分)1.2018年中国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为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金华,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A.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D.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保护水资源2.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D.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塑料垃圾CO等)浓度持续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3.近年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2A.野生动物大量灭绝B.地震海啸频繁发生C.极地冰盖大量融化D.野生植被大量破坏4.北京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提醒网友:寄粽需谨慎、且吃且珍惜。
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禁止各类粽子携带或邮寄入境的。
这是因为一些品种的粽子含有肉类成分,可能会有虫卵和微生物。
若外来有害生物流入境内,可能出现的结果是()①在当地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传播;②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③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④破坏当地生态平衡;⑤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①②⑤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⑤5.雾霾是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实例,市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工作与改善环境关系不密切的是()A.建立黄河森林公园B.创建全国生态城市C.关闭重污染企业D.调整农业种植结构6.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①围湖造田;②排放污水;③植树造林;④焚烧垃圾;⑤养花种草;⑥喷药灭虫A.③⑤B.①②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7.蓝天净土养肺,田园生活养神。
为保卫蓝天,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就餐时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B.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C.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D.露天焚烧垃圾保持环境卫生8.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B.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9.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污染是()A.臭氧层破坏B.酸雨C.大气污染D.噪声污染10.我国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①水土流失;②酸雨;③土壤沙化;④沙尘暴;⑤温室效应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④⑤11.我国政府推行了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A.有利于卫生防疫B.为造纸厂节约生产成本C.节约木材,保护森林D.为每个家庭节约资金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很多环境问题都是由人类随意处理垃圾引起的,我们要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回收,留住碧水蓝天。
初一生物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试题

初一生物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试题1.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A.水草增多B.鱼虾大量死亡C.鱼虾食物丰富D.水质清澈【答案】B【解析】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水中,促使水域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会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如蓝藻的大量繁殖,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故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人类使用化肥.农药会直接污染环境。
( )【答案】对【解析】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是有限的,施用较多的化肥,不但作物不能完全吸收,造成经济浪费,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因此,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特别是含磷洗衣粉的使用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故此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考点】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施肥.3.人类的自身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 ( )【答案】错【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吸收热量,致使全球气温升高;②全球人口迅速增长,为了满足新增人口对生活的需要,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随着增高.故答案为:×【考点】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4.南京紫金山树木繁多,是天然的“氧吧”,很多人来这里爬山.锻炼,使山林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
这说明人类活动的过多干预会破坏生态环境。
( )【答案】对【解析】南京紫金山树木繁多,是天然的“氧吧”,很多人来这里爬山、锻炼,会使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利于树木根的呼吸,还会影响树木根的生长,导致山林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这说明人类活动的过多干预会破坏生态环境.故答案为:√【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5.下列哪一项不是温室效应造成的A.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农作物的减产C.多种生物的灭绝D.臭氧层的破坏【答案】D【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造成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带来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气候问题,大力倡导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缓解温室效应,而臭氧层的破坏是因为氟利昂的使用。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后练习(word版含解析)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措施中,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的是()A. 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B. 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C.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D. 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2.经研究发现,近几年来渤海底层的水产资源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10,特产对虾在近20年产量已锐减了九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渤海中海洋生物严重退化B. 被海洋中的其它生物吃掉C. 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D. 人类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3.下列人类行为中,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利的是()A. 对森林中的树木大量砍伐,以满足家具生产的需要B. 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C. 在草原周围营造防护林D. 增加城市私家车数量,利于人们的出行4.下列做法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不利的是( )A. 对草原实施轮牧并控制放牧数量B.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C. 倡导“使用一次性木筷”和“互赠贺卡”D. 合理使用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不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一项是A. 森林资源植物种类匮乏B. 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C. 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D. 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6.“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 就地焚烧垃圾B. 提倡使用布袋购物C. 常使用一次性筷子D. 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7.下列现象中,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是()A. 温室效应B. 海啸C. 火山爆发D. 恐龙灭绝8.我市某地的一块荒地在城建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所示。
据此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A. 改造目的是为市民提供生活物质B. 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 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 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9.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7.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卷1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
目前,低碳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追求时尚的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全世界都在倡导低碳。
下列行为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A.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B.使用一次性纸杯、塑料袋、木筷,既方便又卫生C.禁止焚烧秸秆,可利用秸秆生产沼气D.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2.人类的下列活动,对生物圈产生有利影响的是()A.使用塑料袋B.种植防护林C.兴建造纸厂D.过度放牧3.下列现象中,不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A.酸雨B.竹子开花C.温室效应D.赤潮4.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A.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B.过度放牧C.退耕还林D.保护植被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是因为生物圈()A.是指整个地球B.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C.各种资源都用之不尽D.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6.某地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毁林开荒使林中的动物减少,农林害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而大量繁殖,给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B.农林害虫的天敌繁殖能力弱C.农林害虫本身繁殖能力强D.地壳运动频繁,生态平衡被破坏7.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减少使用的生活用品是()A.太阳能热水器B.可充电电池C.无磷洗衣粉D.塑料包装袋8.前几年,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草原荒漠化面积越来越大,你认为导致草原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A.开垦草原B.气候干燥C.大风D.过度放牧9.动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药品的原料来源于环节动物的是()A.蛭素B.蟾酥C.海螵蛸D.蝉蜕10.人类对生物圈造成的负面影响是()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B.节能减排,绿色出行C.滥砍乱伐,水土流失D.植树造林,净化空气二.解答题(共5小题)11.2019贺岁大片《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来收获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口碑。
北师大版生物 七年级下册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课后练习题

一、单选题1. 近期,包括寿光在内的许多城市均出现了雾霾天气。
当呼吸新鲜空气成为一种奢望,同呼吸共命运就成为人们的公共话题。
PM2.5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呼吸道对其几乎没有净化作用,直接进入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M2.5通过扩散作用由肺泡进入血液B.PM2.5首次经过心脏各腔的顺序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C.减少雾霾提高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大规模植树造林D.雾霾会危害人体呼吸、循环等多种系统和器官2. 发电厂可以利用煤、天然气、核能发电,这三种原料中最容易引发酸雨的是()A.煤和天然气B.天然气C.核能D.三者都可能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符的是()A.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乱砍乱伐B.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C.多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D.为保证卫生,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4. 下列属于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的是()A.喷灌农作物B.生产食品C.诊断疾病D.保护濒危动物5. 我市一些河流中蓝藻滋生,鱼虾死亡,蝌蚪流亡,原本清澈的水变得又臭又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工业产生的有机废水排入水体B.农田里含化肥的废水流进水体C.生活污水排入水体D.在水体中大量开展生态养殖业6. 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A.硫化氢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甲烷7. 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森林茂密,草原无边,现在却变成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A.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植被无法生存C.长期干旱,植被死亡D.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8. 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同时其规模也是世界四大工程之最的是()A.“三北”防护林工程B.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C.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D.黄土高原防护林工程9. 为保护环境,回收资源,某居民小区摆放了贴有4种不同标志的垃圾箱,废旧电池应投入()A.B.C.D.10. 202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生物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测试题1.人口增长的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到1930年时增加到20亿。
从20世纪中期开始至今,世界人口更是快速增长,到2005年时达到65亿,2011年已突破70亿。
(2)我国人口增长趋势阅读下表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分析人口增长趋势。
年代(公元)人口数(亿)年代(公元)人口数(亿)20.5519495.427400.4819596.7213930.6019698.0715780.6019799.7517642.00198911.2718494.10199912.5819284.70200913.35从公元2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翻一番所用的时间是1600~1700年。
【例1】资料显示,我国从1949~1989年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分析其原因发现,在这段时间里,我国()。
A.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B.国民医疗条件不断改善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以上都是解析:A×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战争停止,人民生活安定。
同时到1989年这段时间里,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致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B×C×D√答案:D2.人口增长的影响(1)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影响中国人均占有耕地少,加之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人口过快增长还对有限的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带来威胁。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
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3)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长使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综合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生活空间拥堵等等。
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了人类世世代代都有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和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无限制地增长人口②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③人口猛增导致生态平衡失调④人口猛增引发许多社会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A×人口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人类的生活依赖于周围的环境,人口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人口过度增长,可能会出现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所以,即使粮食问题解决了,人口也不能无限度地增长。
B×C√D×答案:C3.计划生育(1)计划生育的目的。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3】关于计划生育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B.人口太多,国家负担太重C.晚婚、晚育、少生、优生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解析:B×人口太多,国家负担太重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
C×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是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D√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
答案:D4.晚婚晚育和少生优生(1)晚婚。
比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2~3年结婚。
即女的满23周岁,男的满25周岁结婚就属于晚婚。
(2)晚育。
晚育是指适当推迟妇女婚后的初育年龄。
初育年龄是指妇女婚后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即女的满23周岁后十个月生育的算晚育。
(3)晚婚、晚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②有利于学习和工作;④有利于家庭幸福;⑤有利于子女的发育成长。
(4)少生。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即少生。
少生能稳定低生育水平。
(5)优生。
①优生的含义。
②优生的措施。
我国开展优生工作主要有如下几点: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等。
(6)少生和优生的意义。
少生,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可以减少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符合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优生,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例4】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晚婚B.晚育C.少生D.优生解析:A×晚婚、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B×C×少生能减少人口的数量,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D√优生能提高人口的素质,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D5.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例(1)滥伐森林①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部分林副业产品,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②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和后果。
乱砍滥伐、过度开采是森林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其后果可导致水土流失、洪水、干旱、泥石流、土地肥力下降和土地荒漠化等。
③我国森林保护的措施。
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等。
(2)大气污染人类将大量烟雾直接排到大气中,其中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③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
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作“热岛效应”。
④“温室效应”: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能够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形成“温室效应”。
(3)太湖水污染①太湖水污染的原因。
②治理措施。
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居民生活污水,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或强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节约资源,减少垃圾等措施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4)鸟类的减少①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鸟是人类的朋友,可以消灭虫害、传播种子,可供观赏,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②鸟类数量减少的原因。
鸟类种群数量减少主要以人类的干涉、破坏为主。
森林被大面积砍伐,使鸟类无家可归。
加上人们的大肆捕杀导致鸟类的数量减少。
网捕是最常见的捕鸟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采用毒素、夹套的方式捕鸟。
【例5-1】近年来,黄河下游地区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的河段也上移,其主要的原因是()。
A.地球的温室效应B.上游用水增多C.上游地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降水量减少D.地壳运动频繁解析:B×C√D×答案:C【例5-2】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C.树木的大量砍伐D.海洋石油的开采解析: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不能影响东海的水域环境。
B√赤潮也叫“红潮”,是某些微小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和水质恶化的自然现象。
赤潮的发生是由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海洋引起的环境污染造成的。
C×D×答案:B6.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实例(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消除噪音等功能。
建国初期,主要是在东北西部、河北西部、河南东部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同时在全国各地开展封山育林。
1978年开始建立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防护林”体系等。
(2)保护鸟类将受伤的野鸟进行救治和喂养后,将它放归大自然,属于保护鸟类的行为。
保护鸟类的重要意义是保护我们复杂的生态系统。
保护鸟类的多样性,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保护鸟类应该从我做起。
(3)建立自然保护区【例6】1956年,我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是()。
C.保护当地古建筑D.发展当地养殖业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答案:A7.生物入侵(1)含义。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2)生物入侵的危害。
①会严重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②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③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④外来物种入侵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例7】生物入侵是指()。
B.改良和培育动植物新品种C.生物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而造成的严重危害现象D.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解析:A×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如,100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由于在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变成野兔,在适宜的环境中,加上没有天敌,野兔大量繁殖,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B×C√D×答案:C8.了解“三北”防护林(1)防护林规模。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
规划范围包括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
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x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1460千米,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2)意义。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例8】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能够调节气候B.植树造林能够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C.植树造林能够提供大量的木材D.植树造林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解析:A×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作用。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面积较少,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植树造林对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有积极的意义。
从生物圈的角度看,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C√D×答案:C9.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