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淡之中见奇崛——论《昆明的雨》的意脉与“风”“气”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散文阅读之鉴赏(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散文阅读之鉴赏(解析版)

17.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散文阅读之鉴赏汪曾祺的文章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就是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考点解读】一.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

而丰富的写景内容则要靠线索来串联。

找准散文的线索,就要理清它的内容和结构,并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理清文章内部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了解背景,透视创作缘由。

许多写景散文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社会的折射。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阅读鉴赏这类散文的关键。

三.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

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整合画面,并体会其诗化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

写景散文常采用寄情于物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我们不能光靠理性的思索来赏析景物描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

五.辨识技巧,品味精妙语言。

写景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从写作角度看,常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利用多种观察角度描写事物。

这样写,能够使文章的语言内涵丰富且有张力。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2.概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分析表达技巧。

【技法点拨】1.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2.注意筛选文中信息,尽量使用原文语句回答。

3.了解写景的内容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寄寓作者感情的句子。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词典的故事阿来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

怀想诗意春城——汪曾祺《昆明的雨》赏析

怀想诗意春城——汪曾祺《昆明的雨》赏析

怀想诗意春城——汪曾祺《昆明的雨》赏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写于1938年的一首诗,诗中满腔热枕,描写了汪曾祺用自己心脏形象地感受了昆明美丽的雨夜,表达了昆明之夜的诗意和雅致,把人们紧紧捆绑在怀想诗意的春城里,令人激动不已。

诗的第一句即展现出了诗中的主题思路:“清淅的昆明雨夜,象一首凄动的诗!”他用自己心脏形象地感受到了昆明美丽的雨夜,形容其象一首凄动的诗而引发联想,预示着诗中主题充满了诗情,也意味着汪曾祺将把一把声都融进怀想诗意的春城里。

接下来,诗中再次点题:“潺潺的江水沉沉,湿湿的柳树枝蔓!”江水之潺潺,柳树之湿湿,使昆明的雨夜更加梦幻,令人如沐春风,使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与美丽,也使人无比焦急而热情地求助这把声,让心灵平静地把身躯融进春城里,深深地感悟到自然神奇的包容。

接着,作者写到:“白帐棚前的灯渐渐地灭了,一泓清洗的荷叶在月色里舒展着!”他用一副梦幻般的镜头叙述了昆明雨夜的景象,但此时,他也念及了走过时光的艰辛,想到了久违的一泓泉水,把昆明雨夜此刻此时此地的温馨情趣形象地勾勒出来,让怀想诗意的春城更添一份凄美,更使人津津有味地体悟怀人之深情。

最后,汪曾祺利用一段抒怀的语句把诗的主题把全部拉回到把他与昆明雨夜联在一起的心底,使人的心与春城的气氛一拍即合:“我的心是
昆明的一片雨夜,带着秋思而又绿成花!”前面用雨夜把他与昆明联在一起,而此句把他联系在怀想诗意的春城里,增添了情调上的更多深情,令人不禁被抒情怀乡的气息所感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总之,《昆明的雨》用得体的语句表达着汪曾祺的家国思乡之情,让人不由自主地去体悟昆明雨夜的美,把心紧紧绑住在怀想诗意的春城里,令人激动不已。

雨季昆明 梦中故乡——《昆明的雨》言语品析

雨季昆明 梦中故乡——《昆明的雨》言语品析

52教研•交流教材研讨栏目编辑常白如jiaoyan52279@ 163. com雨季昆明梦中故乡—《昆明的雨》言语品析刘恋(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00)摘要:汪曾祺《昆明的雨》一文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方面均有独特的原生价值。

这体现在语言的丰富表现力,以程度词、重叠式、借名量词等描摹特征;以独特标点、正话反说来表达情意;以雅俗变化、诗画结合来营造意境,从而写出昆明独特的“情味儿”----景物之美、滋味之美、人情之美及氛围之美。

关键词:言语形式;言语内容;情味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2021)02-0053 -0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散文容易流入两种极端,要 么语言晦涩、太繁复,要么情思浅显、不耐读。

好的散文读来酣畅清爽,读后余味无穷,言语形式与内容都引人人胜。

汪曾棋的许多文章便是如此,如选入统编教材的《昆明的雨》。

随意赋彩觅天真”的汪氏语言汪曾祺曾说自己是有意识地将文字写得平淡,又“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

《昆明的雨》一文,语言平淡自然,娓娓道来,从以下这些方面细品,却是淡而有味。

(一)程度不竭余力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汉语中用来表示程度量的方式有程度副词、形容词重叠式、程度补语等。

文中不惜笔墨用了大量的程度副词。

例如,雨季长”,草木枝叶“显示出年兮印、举华的旺盛”,仙人掌“单肥大”“菌 子毕多”,牛肝菌“旱多”“味學鲜腴”,杨梅“準大”,缅桂花“準 香”。

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重叠式形容词,如火炭梅“颜色學与―年的”,缅桂树叶子“牟牢的”,盘子里缅桂花寧的”,木香“把院子遮得的”,绿叶是“牢苹早的”,苗族的女孩子“声音呀辦的”,“我的心的”,引起的乡愁“疼辦的”…由此,昆明雨季的湿润、“丰满”,雨季草木吸收水分后“饱和”的状态与“旺盛”的生命力喷薄而出。

(二)量词摹形状物量词只能“表示数量单位”?不,汪曾祺化字如神,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借名量词,让量词也能描形绘色。

汪曾祺《昆明的雨》之情感解读

汪曾祺《昆明的雨》之情感解读

字的人,是有

是 人R 2
自己是高邮人,宁坤是扬州人,朱德熙是苏州人,
他们

的学R
由画昆明 写昆明,由昆明的
景写
昆明的人,而写昆明的人,终是了引出“雨,有
时是引起人一淡淡的乡愁的”R巧地落了
文写 的根本 处,这句话自然也就
做是
文的文眼了 R面的内容其 是了引出乡愁
做铺垫的R因 昆明,弓I
那个
起笔宁坤讨要“画”,就是宁坤
是 的'而 开 的: '说
在 中'
活 开 ' 是用 而
人的 饱
来 昆的季特——
之高8

有在昆
中水的 到'
然是可以 文写用
昆 的特
8
以 ,生之顽强一——为什要强调
可以 '显然 有 的作用8
' 的是 '

就是 ' 然 的 是昆 的 8 宁坤是
宁坤,汪曾祺西 昆 '显然是因
的 ,什 要汪曾祺画
' ' '西
的,因为“雨”是很难用文字来写的,记 中的-”
也 仅仅是雨, 在作者的记 下,中还有
什畀
我们很容易找出答案,雨中是有物的:昆明极
多的
季的果子杨
季的
;中
是有人的:声音娇娇的
使我心软软的如
缅桂花般的房东和她的养女8 显然,作者的笔墨重在“写昆”,可是,什么
开头却由“画昆”起笔
幅画想表 什 ,?
“画昆”与“写昆”之间的关 何在,用意何在
呢?
文章以“画昆”开头,恰恰是作者 的高明
之处,也是解读 散文的关键所在8宁坤问“我”

《昆明的雨》:有趣,有味,又有情

《昆明的雨》:有趣,有味,又有情

《昆明的雨》:有趣,有味,又有情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开篇却写一张画,其实恰恰点出了本文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也分别与昆明的雨有关:悬空倒挂却又能存活开花、且能辟邪的仙人掌既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又鲜有人知,显得十分有趣;雨季时的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可见昆明雨季里有许多美味;而“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则更直接地写出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虽是写画,实则写昆明的雨,又可见作者对昆明的雨的三种情愫,实在巧妙。

接下来作者写到了昆明的雨季的特点及给自己的感受,虽不似第二段那般直抒胸臆,却字字含情。

作者觉得昆明的雨并不使人厌烦,也不使人气闷,而是让人感到很舒服,这当然是因为昆明的雨季不连续、气压不低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我们也能从中读出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有了这种喜爱的感情,作者在昆明呆着当然不感到厌烦和气闷,而是感到十分舒服了。

作者说昆明的雨是明亮的,是丰满的,是浓绿的,是使人动情的,这里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昆明的雨季的这三个特点使作者动了情,动情之后自然而然地,昆明的雨季在作者心目中,就比原来的更为明亮,更为丰满,更为浓绿。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在《审美知觉的变异》一文中提到:“准确地说,由于情感冲击了人的感觉和知觉,使之发生了变异,作家就通过变异了的感知效果去推动读者想象人物的情感。

”很显然,在这一段中,由于作者对昆明的雨季饱含深情,于是对其感知便发生了变异,情感也就变得越发浓烈。

作者写到昆明雨季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其实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也是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因此,这一段体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有情”。

而接下来对仙人掌的描写则显得十分有趣,这种趣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昆明人家的仙人掌是倒挂着的却还能开花,这不但体现出仙人掌极大的生命力和昆明雨季里空气中水分的饱和度之高,还很罕见,因而显得十分新奇;其次是这玩意儿竟然可以辟邪,这也是鲜为人知的,至少对于除昆明之外的学生而言,很少中学生知道这档事。

《昆明的雨》文本解析

《昆明的雨》文本解析

《昆明的雨》文本解析《昆明的雨》是作家汪曾祺在1984年寫的一篇散文,文中的一切发生在写作时间的40年前。

我们感叹文章如此鲜活生动的同时,不禁为汪曾祺播散在字里行间的情怀所打动。

本文立意在文本解读,从一字一句中去感悟汪曾祺先生对“昆明的雨”的情怀。

标签:汪曾祺;昆明的雨;人文全文的开头由“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引出,作者画了倒挂的开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

而这两种物引出了“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的特点,由此引出“昆明的雨”这一主题。

由作画引出主题的方式无疑是高明的,文中宁坤的要求只是:有“昆明的特点”的画。

而作者自然而然想到了昆明雨季中的事物,这显示出昆明雨季较其他气候对昆明影响最为突出,这也从侧面让读者看出作者对昆明的雨难以忘怀的情结。

第二段的铺垫,使作者情感的吐露极其自然——“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一词奠定基调,全文都围绕这一情感基调开展。

“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句,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考:每个城市都有雨,为何作者独独对昆明的雨情有独钟呢?在第四段,作者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昆明的雨季确实比其他地方的雨季更为典型,这说明昆明的雨季很长,也说明昆明雨季营造的雨季氛围浓厚(体现在物候、人文环境等等)。

第五段说了昆明雨季的整体特点:昆明的雨季很长,但却不使人厌烦。

昆明的雨季很长,但却不使人气闷,而且还让人感到舒服。

这是其他城市的雨季不可比拟的。

昆明的雨季还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也是“浓绿的”,这些都是作者想念“昆明的雨”的原因。

接着作者具体追忆了昆明的雨的细节。

第六段,作者再次提到了仙人掌。

我们看到仙人掌在昆明的两个功用:辟邪和代替篱笆。

从辟邪的习俗来看,可以体现出这时期昆明未开化的民风。

往往未完全开化的地方,民风是淳朴的,当地人的性格也是纯真的,这从沈从文的《边城》可以映照。

从仙人掌代替篱笆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当地风气的淳朴、和善,“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昆明的雨》情感内蕴解读

《昆明的雨》情感内蕴解读

《昆明的雨》情感内蕴解读作者:冯敏来源:《语文建设·下旬》2018年第06期《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情感意蕴的散文。

作者汪曾祺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创作的散文平淡质朴,品味他的文章就好像是在聆听长者谈话,非常有趣味。

汪曾祺于1920年出生于江苏的高邮,后曾就读于当时的西南联大,在昆明生活了七年。

汪曾祺一生中,在昆明的时间仅次于高邮和北京,所以他有很浓厚的“昆明情结”。

也正是因为这种浓厚的情结,所以作者还在年近古稀的时候专门从北京到昆明去寻找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而《昆明的雨》正是作者所走过最亮丽的一段旅程。

一般来说,人们在谈到故乡的时候就自然和家乡及出生地联系在一起。

对汪曾祺先生来说,高邮是他的出生地和家乡,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

即便是他后来到西南联大读书时,昆明对于他还是异乡,更多的是他生活的地方,是还没发现的另一个世界。

当然,作者这时候是无法体会到这一点的。

而对故乡高邮,也和自己人生意义被发现一样,只有在离开之后才发现逝去的岁月已经深深打上了生命的印记。

直到离开那里,昆明作为故乡的形象才逐步凸显出来。

汪曾祺先生曾经劝导那些将故乡和童年作为写作对象的青年作家要多出去看看,只有看得多了,再看自己的故乡时才会更加真切和深刻,这是他的切身体会,也只有多年的经历之后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昆明就像一壶酒一样,作者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时候是新酿出来的酒,而在经过岁月的积淀以后就成了一壶“老酒”,别有一番味道。

正因为如此,汪曾祺先生四十年代在昆明写的一些作品多有惆怅、悲悯的味道,更多是反映一些现实的东西,但其中也有思乡情绪,那就是对故乡高邮的思念。

而到了八十年代,其作品中的故乡已经包含昆明了,作品中深深流露出了对昆明的情感。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揭示从“异乡”到“故乡”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这时的昆明不仅是和高邮一样已经成为汪曾祺的写作资源了,同时也成为他永恒的记忆。

在《昆明的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回忆某天下雨的情形时曾经说道:“雨是可以引发人们淡淡的乡愁的。

汪曾祺《昆明的雨》再解读

汪曾祺《昆明的雨》再解读

新课程研究2020.14汪曾祺《昆明的雨》再解读口邓敬蒋连芬摘要:《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应好友巫宁坤索画之请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作者从画家的视角和情怀出发回思昆明往事,用雅洁自然的语言展示了昆明特有的民俗风情,倾诉了其对那段诗意往事无尽的眷恋之情。

基于此,文章从《昆明的雨》一文的写作手法与语言两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昆明的雨》;文画一体;写作手法作者简介:邓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教学;蒋连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学教学。

(贵州都匀5580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黔南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一元深入与多元有界研究”(课题编号:2017B0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20)14-0024-02汪曾祺的散文以“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事物”为主,叙述的虽是日常生活,但却不是普通人感知的日常生活,而是用文人的情趣雅致关照过的日常生活,少了一份粗鄙陋俗,多了一份雅洁情趣%而他的回忆性散文不仅再现历史,且在历史的真实中展现出其在过往某一瞬间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而使读者在散文中体验到一、的情感历,知他的诗意往事%—、文画一体的手法汪曾祺兼具作家与画家双重身份,深谙文学和绘画的审美趣味,《昆明的雨》以画文,文画交融形成一体%其用绘画,以“”体悟生活为,从画家的视角和情怀与自然生活进,意了的事物,仅一的人掌、一的、和了一幅风俗画,凭借有限的实物的%画面内,画中的人掌、,的果、、、人、事,意,特有的俗景物、、人情、中,谈的文的诗情画意%文为“的”,写的,是作画,述了画及,有意散漫%作所言:“生活本是散散慢慢的,文章也该是散散漫漫的。

”但散漫背后隐藏着作苦经营、不留痕迹的构思与锤炼%细首句“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岁月侵蚀了记忆,他在努力搜寻已经冷却、淡化的情绪,用时间这个过滤器筛掉多余杂质,净化褪色的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淡之中见奇崛——论《昆明的雨》的意脉与“风”“气”作者:罗晨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2021年第1期罗晨罗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收入了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一文。

自《昆明的雨》入选统编版教材以来,一线教师开始对本文有了一些讨论,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和文中蕴含的深情是主要焦点。

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开始有老师注意到文章开头的那一幅画可能是解读本文的关键。

张永梅老师《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1]课堂实录(以下简称“张文”)和何宁老师《画意之外趣味生》[2]一文(以下简称“何文”)都试图从这幅画入手来理解全文。

一、文与画:描摹、复现与突破何文认为:“读懂《昆明的雨》整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是否读懂了作者应约而作的那幅国画,那幅国画的构思布局、剪裁取舍与画意画趣,已经决定了《昆明的雨》整篇文章的行文。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昆明的雨》一文仅仅是那幅画画面的描摹和画意的复现吗?汪曾祺在以文为画的注脚吗?果真如此,这篇作为画的附庸的“文章”,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十分有限了。

检视全文,何文的论断显然是偏颇的。

从文字内容上看,第一自然段是介绍那幅“我”送给宁坤的画。

在后文中,与那幅画(包括题字)大致吻合的部分是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及第七自然段的部分文字。

从篇幅(字数)上计算,无论是否算上第一自然段,都只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左右(算上第一自然段为673/1948,不算第一自然段为513/1948)。

因此,仅仅从内容和篇幅上看,说那幅画“决定了”全文就很难成立。

其实,读懂《昆明的雨》的关键不在于读懂那幅画,而在于辨明文与画之间的关系。

第一自然段当然是对画面的工笔描摹,文中对画面与题字都交代得十分清晰,无须赘述。

文章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以及第七自然段的前半部分,基本可以认为是对那幅画作意趣的复现。

无论是倒挂开花的仙人掌,还是青头菌、牛肝菌,都是画中之物,亦是画中之意。

当然,由于艺术形式的不同(一画一文),文本当中也补充了一些画作中没有的信息,如对昆明的雨季、仙人掌的实用功能的描写等。

也有一些熔铸了作者情感和想象的文字,如张文所指出的“‘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不是写实,因为经常下雨,气压往往很低,闷得慌”。

但总体上并未超出那幅画的意趣。

然而,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转关。

从本段关于鸡枞的描写开始,文章显然已经在内容上开始突破了那幅画的限制,并不断拓展开去了。

第七自然段段首点明“昆明菌子极多”。

关于昆明各种菌子的介绍,汪曾祺从那幅画上的牛肝菌和青头菌着笔,一个“最多,也最便宜”,一个价格“比牛肝菌略贵”“格调比牛肝菌高”。

然而,介绍完那幅画上的两种菌子之后,汪曾祺并没有就此停笔,恰恰相反,兴致逐渐高涨了起来——又介绍了鸡枞、干巴菌和鸡油菌。

将汪曾祺对牛肝菌、青头菌与鸡枞、干巴菌、鸡油菌两组菌子的描写放在一起对比:从外形上看,牛肝菌和青头菌相比之下都略显普通,所谓“色如牛肝”应该与常见的香菇颜色相近,而“浅绿色”的青头菌在文中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未引起汪曾祺更多的兴趣。

而干巴菌和鸡油菌则不同,一个极丑、一个极美,特点十分突出,文中对于他们的外形描写,可谓浓墨重彩。

在从味道上看,原本“很好吃”是对牛肝菌味道较高的评价,但与汪曾祺对“菌中之王”鸡枞和干巴菌的极致美味的盛赞相比,就又显得比较普通了。

即使与“没甚味道”的鸡油菌相比,它们似乎也并不具备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关于“昆明菌子”的书写中,那幅画上的牛肝菌与青头菌的作用在于勾起回忆、引发兴致、“抛砖引玉”,而并未入画的鸡枞、干巴菌、鸡油菌才是昆明最具特色的菌子,是“散文”《昆明的雨》浓墨重彩书写的对象。

如果说,关于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的书写还由“画”直接引起的,是画意的延续的话,那么后文关于“火炭梅”“缅桂花”、莲花池边小酒店等的书写则已经突破“画”的内容和意趣的束缚,走向更为深广的昆明的雨中世界了。

可以说,从第七自然段开始,“慢热”的汪曾祺才真正开始了“散文”《昆明的雨》主体部分的书写。

二、标点使用与意脉起伏教材编者在“阅读提示”中指出:“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的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

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这段论述固然是不错的。

可解读如果仅限于此,尚失于泛泛,不能领悟作者的文心,抵达本文真正的妙处。

“散”是很多散文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本文从表层内容上看似乎也有些“散”,其中却有一条情意的线索贯穿始终。

但这条情意线索的作用并不是简单地“聚拢”素材、直线前行,而是婉转曲折、起伏有致地将文章推展到不同的境界。

文章开篇,由送给宁坤的那幅画引起对“昆明的雨”的“想念”:“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兴致初起,汪曾祺沉浸在一种淡淡的、朦胧的情绪之中,笔调是感性而平和的。

“不记得”“好像”表明由于年代久远,记忆已经并不真切、确实。

与此同时,气象学知识表明在连绵雨季气压较低,可作者偏偏“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这实在是由于作者沉湎于感性的“想念”世界而放弃客观事实与理性思索。

文章从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作者都静静地沉浸在那幅画的意趣之中。

第七自然段是本文意脉的第一个转关。

在回忆完那幅画上的牛肝菌与青头菌,完成了对那幅画画面内容和意趣的描摹与复现之后,作者内心深处对昆明的兴致和激情被彻底唤醒,情绪逐渐高涨起来。

关于这一点,除了前文所述自第七自然段已经出现了超出那幅画的内容之外,更突出的在作者行文时使用的标点符号中表现出来。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用现代标点符号表现情绪、表达情感是现代散文与古文写作的一个重要区别。

可以说,标点符号是现代散文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依据。

感叹号(!、?!)的连续使用,将汪曾祺在写作时强烈的情感表露无遗。

情感的对比是鲜明而强烈的:在描摹复现画面的部分,作者的书写是平静的,而一旦突破那幅画,作者的笔触就变得热烈起来了。

无论是对“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火炭梅”,还是亭亭如盖、芬芳四溢的缅桂树和缅桂花的书写,汪曾祺笔墨所到之处,无不都兴致昂扬、情绪高涨。

可以说,从第七自然段后半部至第九自然段,汪曾祺一直处于不断回忆又不断“发现”的惊喜和赞叹之中,情绪激动、情感浓烈。

因此,那幅画以及前文对那幅画的描摹与复现只是全文的一个铺垫,绝非“决定了《昆明的雨》整篇文章的行文”。

然而,文章意脉的起伏并未就此而止。

本文意脉的第二个转关出现在第九自然段:“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这里,汪曾祺开始运用(圆)括号。

(圆)括号的作用在于解释说明。

解释说明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这表明在汪曾祺澎湃的激情尚未完全退却的第九自然段,理智的声音已经在他心中逐渐苏醒: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文章开头“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的汪曾祺,而是能够评价花名雅俗,并能清晰地回忆起房东的年龄、性别与家庭婚姻状况的汪曾祺。

并且,这种理性与清醒在第十自然段得到了延续:“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看到陈圆圆的石像,便清晰地回忆起那关于她命运结局的故事,并且确认这个故事只是“传说”,并无史实依据。

那年盛酒的器具是那么记忆犹新,连釉色和材质都记得一清二楚。

激情在理性面前往往难以为继,认识既由朦胧的感性转为清醒的理性,情绪也由热烈转为深沉。

有如大梦初醒的汪曾祺将这最后一幕提纯、凝练、升华为一首诗,收束全文。

因此,出现在文章开头与结尾的那句“我想念昆明的雨”,两个“想念”其实并不相同:前者是在那幅画触发下产生的朦胧感性的“想念”,而后者是在强烈情感沉降与复归之后深沉理性的“想念”。

综上所述,本文先由作者赠与宁坤的那幅画写起,在对画面的描摹与复现中想念的兴致初起。

而后,行文逐渐突破画意,想念之情随之高涨,情感达到最浓烈的顶峰。

在达到情感顶峰的同时,理性的声音苏醒,浓烈的想念逐渐转为深沉的惆怅,全文最后在诗意的升华中收束。

三、汪氏笔墨的“风”“气”汪曾祺的散文不易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散文不仅“散”,而且“淡”。

“散”是由汪曾祺极慢的叙述节奏造成的。

《昆明的雨》开篇交代“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然后把这幅画上的内容,以及画上的题字都仔仔细细地描摹一番。

接着又用了全文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复现这幅画的画意,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这幅画的内容就是本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这幅画的意趣就是统摄了全文。

其实,文章的意脉早已在读者不知不觉之间突破了画意,如在微风涟漪中拓展开去。

“淡”是由汪曾祺平实的语言风格造成的。

看似平淡无奇,细品却回味悠长,这几乎是所有喜爱汪曾祺散文的读者共同的阅读体验。

亦如《昆明的雨》一文,几乎很难找到一句振聋发聩、惊世骇俗的名言“金句”,但却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读者无法通过“金句”直抵作者胸怀,必须细细品读揣摩,方能得到其中三昧。

“淡”是汪曾祺语言的美学追求。

“要在平平常常的、人人都能说的,好似平淡的语言里边能够写出味儿”[3]“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4]。

然而,“散”和“淡”只是表象,文本深层却蕴藏着起伏的意脉与精致的结构。

《昆明的雨》在平静的笔墨中积蓄勃发的热情,在浓烈的情感里萌发深沉的理性。

表面看似平淡松散,内部确是环环相扣。

正如汪曾祺自述的那样:“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的。

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

一味平淡,就会流于枯瘦。

枯瘦是衰老的迹象。

我还不太服老。

我愿意把平淡和奇崛结合起来。

”[5]其实,相较于“结构”这一表述,汪曾祺更认可“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