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羊副结核病
羊副结核病诊断与防治

2023-11-06•羊副结核病概述•羊副结核病的诊断•羊副结核病的预防措施目录•治疗和药物控制•羊副结核病的防控建议•羊副结核病的案例分析01羊副结核病概述定义羊副结核病是一种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小肠和消化道淋巴结,以消瘦、腹泻和肠毒血症为特征。
症状病羊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体型消瘦、毛色暗淡、生长迟缓等症状,部分病羊甚至出现肠毒血症,具体表现为神经症状、四肢瘫痪、倒地不起。
定义和症状病原和传播途径病原副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羊副结核病的病原菌,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不产生芽孢,有鞭毛,能运动。
传播途径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健康羊通过接触病羊及其污染物,或食用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而感染。
此外,带菌羊在出栏、交易和运输过程中也可将病菌传播给其他羊群。
1流行病学特点23绵羊和山羊均易感副结核分枝杆菌,且发病无品种、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所有羊均易感。
易感动物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在羊群中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
在潮湿、寒冷、拥挤和营养不良等不良环境下易诱发本病。
流行特点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
季节性02羊副结核病的诊断03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羊群的生活环境、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情况,以评估羊群感染副结核病的风险。
临床诊断01观察症状观察羊是否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消瘦、生产性能下降等症状,以及病程的长短和严重程度。
02病史调查询问养殖户羊群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结核病感染史、免疫接种史等,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的干扰。
对病死羊进行解剖,观察其肺部、气管、纵膈等部位的病变情况,寻找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表现。
剖检病变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以明确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诊断实验室诊断细菌培养采集病羊的痰液、血液等样品进行细菌培养,以检测副结核菌的存在。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品进行检测,以快速、准确地确诊副结核病。
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控

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控副结核病是一种由分枝杆菌类的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牛和羊等家畜。
该疾病不仅会影响家畜的生产和健康,还会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因此对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牛羊副结核病潜伏期较长,平均为1~2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消瘦、不适、乏力、低热、咳嗽等。
牛羊病情进展快慢不一,有的可以患上全身性结核病,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部肿胀、肠胃不适等,严重情况下甚至会死亡。
由于牛羊的副结核病症状不明显,直到达到晚期才会被发现,因此要想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测和监测。
牛羊副结核病的检测主要是通过病毒学、血清学、组织学和链霉菌PCR检测等方式进行。
其中病毒学检测主要是通过病原与组织的接种来进行,但其敏感度较低,因此对于牛羊副结核病的检测和监测主要是通过检测牛羊的血液和肺泡灌洗液等进行的。
在检测中,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牛羊体内病原体的数量和类型来区分正常动物和受到感染的动物。
而其中PCR检测不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可以快速地进行检测和诊断,因此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1. 接种预防:预防牛羊副结核病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接种来进行预防。
在疫苗接种中,主要是利用卡介菌疫苗来进行预防,通过对牛羊进行注射来提高其免疫力。
2. 改善饲养条件:改善饲养条件对于预防牛羊副结核病来说也非常重要。
在动物饲养的过程中,要确保饲养环境的干燥、透气和清洁,以减少牛羊体内的细菌感染。
3. 及时调整感染动物:如果发现有家畜受到副结核病感染,应尽快将其隔离和及时进行治疗,从而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扩散。
4. 加强监测:对于牛羊副结核病的防控中,加强监测非常重要。
通过对羊牛的定期检测,不但可以及早发现患病动物,而且可以降低疫情和病原体在羊牛间的传播。
总之,对于如何诊断和防控牛羊副结核病,应当进行全方位的措施和监测。
尽管这种疾病会给家畜的生产和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预防,就可以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同时保障了人畜健康和社会稳定。
羊副结核防控措施

羊副结核防控措施羊副结核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它对羊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羊副结核的传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羊副结核防控措施,以帮助农民和养殖户提高羊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益。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羊副结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接种特定的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羊副结核的发病率。
因此,养殖户应该定期带领羊群到当地的兽医站接种疫苗,以提高羊的免疫力。
2. 畜舍环境的改善羊副结核易在潮湿、脏乱的环境中传播。
因此,保持畜舍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要。
养殖户应定期清理畜舍,清除废弃物和污物,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结核菌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养殖户还应该定期消毒畜舍,以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
可以使用消毒剂对畜舍进行喷洒或浸泡,确保消毒剂能够充分接触到所有表面,并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操作。
3. 饲养管理的加强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显著降低羊副结核的发病率。
养殖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饲养密度:控制饲养密度,避免羊之间的过度接触。
过高的密度会增加结核菌的传播风险。
- 饲料卫生:使用干燥、清洁的饲料,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饲料。
另外,定期清理和消毒饲槽和饮水设施,以确保饲料的卫生安全。
- 个体隔离:将新购入的羊隔离一段时间,观察它们的健康状况。
如果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疾病传播。
4. 定期检测定期检测羊群中的结核病情是预防和控制羊副结核的重要手段。
养殖户应定期邀请当地兽医或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
检测方法可以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皮肤检测等。
通过及时发现感染的个体,并对其进行隔离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的传播。
5. 健康管理和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健康管理和养殖技术水平,对预防和控制羊副结核非常重要。
当地农业部门或兽医站可以组织培训课程,向养殖户传授相关的健康管理和防控知识,包括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病例检测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及防控

2024年第1期(总第416期)畜禽业疫病防治基金项目:现代草牧业养殖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DX2022BZ62)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及防控陈琼琰1,傅雯婕2通信作者1.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称钩驿畜牧兽医站,甘肃安定7430002.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甘肃安定743000摘 要 羊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顽固性腹泻、逐渐消瘦、肠黏膜增厚,该病会严重影响羊的生产性能。
目前,该疾病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须加强防控。
对羊副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以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保障羊养殖产业实现稳定顺利发展。
关键词 羊副结核病;诊断;防控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4.01.0260 引言羊副结核病的致病原是副结核分枝杆菌,这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具有较强的耐酸性,是禽型分枝杆菌复合体的成员之一,属于禽分枝杆菌副结核亚种。
该病多呈现隐性感染,潜伏期长,传播迅速,呈全球性分布,是一种危害动物健康的重大疫病,同时也是导致羊养殖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羊副结核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发生该病,需要将患病羊直接淘汰,并加强羊群净化,才能减少后续的养殖损失。
1 病原学羊副结核病的致病原是副结核分枝杆菌,这种杆菌的形态以杆状、棒状为主,没有荚膜、芽孢以及鞭毛,所以无法自主运动。
副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需氧菌,适宜培养温度为37℃,适宜培养pH为6.7~7 1。
在副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类脂成分,所以较难被染色。
禽型分枝杆菌的菌落表面并不光滑,整体呈颗粒状、比较粗糙,菌落的颜色为乳酪色或黄色。
禽型分枝杆菌可通过抗酸染色,染色结果为红色。
禽型分枝杆菌有着较强的外界适应能力,即使没有宿主存在,自身也可以在自然界中长期存活,最长存活时间可达1年之久。
禽型分枝杆菌对高温环境较敏感,在60℃条件下,禽型分枝杆菌只能存活约30min。
肉羊常见传染病防控

1羊传染性脓疱病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危害3~6月龄的羊,未接种过疫苗的成年羊也可发病,其常呈群发性流行。
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可连续危害羊群多年。
大多数病愈羊可获终身免疫。
1.1诊断患部局限于头、蹄、乳房和外阴部,以唇、口角和口腔黏膜出现病变为多,病变不波及全身。
患羊痂皮为特征性疣状厚痂,一般据此可确诊。
本病与羊痘的区别:羊痘羊全身症状明显,发热,全身出现痘疹,其水疱中央有脐状凹陷,结痂呈圆形,且界限明显。
1.2防治1.2.1加强饲养管理不从疫区引进肉羊和羊产品,确需引进的,引进后须隔离2~3周,确认健康并消毒蹄部后方可混群。
加强羊群饲养管理,防止幼羊和羔羊皮肤和黏膜发生损伤。
病羊隔离,并用10%石灰乳或2%火碱或20%热草木灰水消毒羊舍、饲养用具和环境。
1.2.2免疫预防每年用羊传染性脓疱弱毒冻干苗预防接种,羊口唇黏膜内注射,剂量0.2mL,免疫期为3~5个月。
1.2.3治疗用水杨酸乳膏软化垢痂,除去垢痂后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以2%龙胆紫、碘甘油,每天1~2次。
如蹄部病变,可将羊蹄置于5%~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2~3min,连续浸泡2~3次或隔日用3%龙胆紫溶液涂拭。
2羊快疫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病程短,病羊以突然死亡和真胃有出血性炎症为特征。
2.1诊断剖检病羊,若见真胃有出血性炎症即可初步诊断患病,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2.2防治2.2.1免疫预防常发本病地区的羊,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定期注射菌苗。
2.2.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和饮水卫生,冬春季注意保温。
2.2.3病羊隔离病羊及时隔离,病死羊、粪便及污染物进行深埋处理。
疑似健康羊采取紧急预防措施,并全群内服2%硫酸铜溶液,每羊100mL。
3羊痘导致羊痘的病原为羊痘病毒,羊痘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3.1诊断本病潜伏期一般为6~8d。
病初羊体温达41~42℃,流泪和流鼻液,后流脓性分泌路林艳(河南省林州市农业农村局,河南林州456500)中图分类号:S826.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1-8964(2019)10-0055-02收稿日期:2019-08-2955物。
牛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方案一;“疫毒欣”稀释 “长效琥胺西林” 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8小时1次,直到体温消化道溃疡
(二)、牛、羊口蹄疫
【诊断要点】患畜体温40~41℃,口腔黏膜、蹄部皮肤和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流涎增多。水疱约经1 周破裂形成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则发生溃疡。犊牛、羔羊的恶性口蹄疫常表现为心肌炎、出 血性胃肠炎。 【综合防治措施】
1、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每年定期注射当地流行毒株同型的“口蹄疫灭活疫苗”。若孕畜必须在妊 娠前半期进行,如在妊娠后半期接种疫苗,易出现流产、死胎及早产胎儿。
(八)、牛羊巴氏杆菌病
【诊断要点】败血症:多见于水牛,表现为高热、不食、腹痛下痢,粪初为粥状,后呈液状并混有黏液、黏膜和血液;浮肿型:以 牦牛常见,主要是头、颈、咽喉和胸前皮下水肿,口腔黏膜红肿干热,舌肿大,流泪,流涎,因呼吸困难窒息死亡;肺炎型:最为 常见,主要表现急性纤维性胸膜炎或肺炎症状,病牛死于窒息。 羊最急性型多见于哺乳羔羊,突然发病,出现寒战、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多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急性型表现为高热,鼻 孔出血,先便秘后腹泻,最后一虚脱而死;慢性型主要见于成年羊,除有呼吸系统症状外,还表现为角膜炎,母羊流产,腹泻,消 瘦,多因极度衰弱而死。 【综合防治措施】 1、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牛羊受寒、受热、拥挤和潮湿,定期皮下或肌肉注射“巴氏杆菌病氢氧化铝菌苗”进行预防,运输 前更应注意。 2、治疗:若发生本病,及时隔离治疗,对全场用“百毒抗”彻底消毒。并在全群每100公斤饲料中加“10%阿莫西林粉”50克、“雄通肠 痢净”100克和“激生肽”100克混匀后饲喂5~7天;对病初患畜皮下或静脉注射“巴氏杆菌抗血清”,大牛60~100ml,小牛30~50ml, 羊20~30ml,注射后12~24小时内病情未好转,重复注射1次,再配合以下方案治疗,效果更佳(任选其一): 方案一:“雄通冰点”与“雄通痢腹康”按1:3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 方案二:“雄通冰点”与“雄通畜健”按1:3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 方案三:“雄通冰点”与“氟苯尼考注射液”按1:3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 方案四:用“疫毒欣”稀释“长效琥胺西林” 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2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 方案五:“雄通冰点”与“赛辉尔”按1:3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
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控

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控【摘要】牛羊副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以及防控效果评估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全面探讨。
通过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的介绍,可以提高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的防控意识,有效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本文还对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控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有效防控牛羊副结核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升防控工作的水平,最终实现减少疾病传播、保障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目标。
【关键词】牛羊副结核病、诊断、防控、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防控效果评估、疾病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背景牛羊副结核病,又称为慢性家畜副结核病,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该病可影响牛、羊等家畜,引起慢性肉芽肿性病变,给养殖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分枝杆菌主要通过食物、饮水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其传染性极强,易在家畜之间传播,一旦发生暴发,则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牛羊副结核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慢性咳嗽、消瘦、产奶量下降、生殖功能减退等,严重影响了家畜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该病还对人畜共患病造成潜在威胁,对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牛羊副结核病的研究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其在家畜群体中的传染率,保障牛羊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加强对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牛羊副结核病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危害牛羊养殖业和人类健康。
针对该疾病的诊断和防控至关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牛羊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方法,总结有效的防控措施,并评估其防控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牛羊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减少疾病对人畜健康造成的威胁。
一起羊副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 副 结 核 病 是 由 副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引 起 的 一 种 以 羊 间 歇 性 腹 泻 和 进 行 性
对 所 有 羊 采 集 直 肠 粪 便 . 每 份 取
2 0克 左 右 .加 6 0毫 升 0 5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搅 拌 均 匀后 ,6 %水 浴 3 0 0分 钟 , 再 过 滤 , 将 滤 液 10 0 0转, 离 心 5分 分
期 体 温 升 高 到 4 ℃左 右 , 后 期 体 温 一 1
般 趋 于 正 常 。腹 泻 反 复 发 做 , 体 重 逐 渐 减 轻 。腹 泻 初 期 粪 便 呈 稀 粥 状 , 后
根 据 病 羊 的 发 病 情 况 、临 床 表 现 、 剖 检 所 见 和 实 验 室 检 验 结 果 , 由县 动
期 排 水 样 便 ,指 压 肛 门 即 可 排 出 水 样 稀 便 。 可 视 粘 膜 苍 白 ,被 毛 无 光 ,颌 下 、腹 部 、 皮 下 水 肿 。 发 病 后 期 病 羊 消 瘦 、衰 弱 、脱 毛 、卧 地 , 常 伴 有 气 喘 、咳 嗽 ,终 因机 体 高 度 衰 竭 而 死 亡 。
羊 。 该 病 潜 伏 期 长 ,呈 散 在 发 生 或 地
方 性 流 行 。辽 宁 省 阜 新 蒙 古 族 自 治 县
一
提 高 检 出 率 , 每 个 载 玻 片 以 看 10个 0 视野为佳。
6 . 变 态 反应 净 化 方 法 .2 2 应 用 牛 副 结 核 提 纯 菌 素 做 变 态 反 应 原 . 每 只 羊 在 尾 腹 面 无 毛 区 皮 内 注 射 O 1 升 ,注 射 后 4 .毫 8小 时和 7 2小 时 各 观 察 一 次 ,皮 差 在 5毫 米 以 上 判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治羊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牛、绵羊、山羊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间歇性腹泻、进行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
[病原]
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
该菌对外界环境及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污染的牧场、圈舍中可存活数月,对热及紫外线敏感,75%酒精和10%漂白粉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
幼龄羊的易感性较大,大多在幼龄时感染,经过很长的潜伏期,到成年时才出现临床症状,特别是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减弱,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和维生素时,容易发病。
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症状]
病羊体重逐渐减轻,间断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稀粥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发病数月后,病羊消瘦、衰弱、脱毛、卧地,患病末期可并发肺炎,多数可死亡。
[病变]
剖检尸体常见极度消瘦,病变局限于消化道,回肠、盲肠和结肠的肠黏膜整个增厚或局部增厚,形成皱褶,像大脑皮质的回纹,肠系膜淋巴结坚硬,色苍白,肿大呈索状。
注意!
该病应与胃肠道寄生虫病、营养不良、沙门氏菌病等相鉴别。
寄生虫病在粪便中常发现大量虫卵,剖检时在胃肠道里有大量的寄生虫,肠黏膜没有副结核病的病理变化。
营养不良多见于冬春枯草季节,病羊消瘦、衰弱;在早春抢青阶段,也会发生腹泻,但肠黏膜没有副结核病的皱褶变化。
沙门氏菌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粪便中能分离出致病性沙门氏菌。
[防治]
发病后的防治措施包括:病羊群用变态反应每年检疫4次,对出现临床症状或变态反应阳性的病羊,及时淘汰;感染严重、经济价值低的一般生产群应立即整群淘汰;对圈栏彻底消毒,空闲1年后再引入健康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