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纵观教学设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伟大的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他们的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渗透了教学设计的早期构想,后经国外的著名教育学家传播并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并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着重介绍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介绍与引进阶段(1979~1988年)首先,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以其精确组织的个别化、自定步骤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
它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和墨里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其次,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
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
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
第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广泛探讨的同时,开始关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著作或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
在人们眼里,教学设计大体相当于课时计划或教案设计,教学理论工作者无暇也无需过多予以关注。
到80年代中期,我国有些学者的研究视线开始触及教学设计,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
这一阶段主要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理论,并吸收和学习国外的理论。
但是这一阶段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第一,介绍和引进的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成果单一,对教学设计的概念理解单一;第二,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的,如教材的钻研、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而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不足;第三,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薄弱,实验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第四,教学设计研究较为零散,没有体系。
《2024年论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范文

《论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篇一一、引言教学设计自上世纪兴起至今,已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从最早的零散教育实践经验,到现代精细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规划,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演变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教学设计的发展阶段1. 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初至60年代)教学设计最初源于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在20世纪初,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阶段,教学设计的理念主要来自于心理学、行为主义等理论,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等。
然而,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尚处于零散状态,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支撑。
2. 系统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教学设计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在这一阶段,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断丰富,涵盖了教学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课程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等多个方面。
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的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多元化与融合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教学设计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与融合的特点。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等时代背景的变迁,教学设计开始关注跨文化、跨学科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与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了深度融合。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模式的出现。
三、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与价值教学设计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首先,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理论支撑使得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其次,技术发展不断为教学设计带来新的方法和手段;第三,教学设计的核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师的需求。
教学设计的价值在于帮助教师更加科学地规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古代,教学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授和模仿来进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文字进行教育,并使用书籍、手抄本和教科书等工具来辅助教学。
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教育需求大大增加。
这促使教育家们开始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和个案学习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被提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20世纪初,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开始流行起来。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对刺激和回应的反应,教学应该以出现条件刺激和增强来促进学习。
这种观点影响了教学设计的发展,例如使用反馈和奖励来加强学习效果。
20世纪中期,认知心理学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如何提供信息,还要关注学习者如何组织和理解这些信息。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方法包括问题解决教学法和概念映射等。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电子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兴起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工具来创造更多互动和参与学习的机会。
到了21世纪,在线教育和移动学习成为越来越流行的教学模式。
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等设备进行学习,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资源。
教学设计也要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例如设计适合移动设备的教学内容,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
总结来说,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改进的过程。
从传统的口头传授到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习质量。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设计也将不断跟进,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一、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与“程序”。
2.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的发展:思想萌芽1900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理论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初程序教学和行为目标理论孕育了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形成20世纪60年代末学科建立20世纪70年代以后3.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将教育教学做为一个系统实地考察;系统方法就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理论性与创造性(设计活动就是理论的应用领域活动,同时具备多样的情境);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模式的创造性地应用领域);具体性(教学设计的过和每一个环节都就是具体内容的)。
4.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设计理论学科,规定性理论学科。
5.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系统”为中心。
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信息。
6.系统方法: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把单一的要素放到整体中,考虑它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点:综合性,整体性和最优化。
7.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et)(宏策略):一个目标:按照心智主义自学理论同时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而有效地非政府。
两个过程:挑选起始概述;对挑选出的概述展开细化等级设计。
四个环节:挑选,定序,综合和总结。
七条策略:确定课程的细化顺序、每一堂课的内容顺序、总结的内容和方式、综合内容综合教学系统方法的构成及教学设计方法的广泛应用心智心理学、系统科学理论稀释至了教学系统设计中方式;创建当前所学科学知识与学习者旧有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智策略;同时实现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的自我掌控。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综述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综述一、教学设计的由来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提出有关学习与记忆的认知基础的论述,后由13世纪著名经院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加以拓展,采用了自由意志来论述对教义的理解。
400年后,约翰洛克提出几乎所有的理性推理和知识都必须由经验获得,并由此提升了亚里斯多德有关人的初始的智力空白状态的主张。
在20世纪的转折点上,杜威提出有关教育哲学的若干宗旨,近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观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日益突出。
桑代克的主义理论也论述了强化都是决定学习的首要因素。
然而,20年代以后,霍尔提出的行为主义的新的版本刺激—有机性—反应(S—O—R),强调变量对行为的重要影响。
正是前人的这样一些思考构成教学设计研究的思想源头。
二、教学设计的起源教学设计包括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普遍倾向于将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其后,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军队中从事培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并开始尝试将心理学和教学技术进行整合。
因二战的爆发,大批富有经验的教育心理学家(如,加涅,布里格斯,梅里尔等)被征集去指导与士兵与工人的培训相关的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二战结束后,这批教育心理学家们继续为解决教学问题而工作。
20世纪40年代末和整个5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将训练视作系统,试图开发包括一系列创新的分析、设计和评估程序在内的比较正式的教学系统。
当时,米勒开发出一种详细的任务——分析方法论。
加涅在《系统开发中的心理学原理》总结了这些先行者的领衔人物(如加涅、格拉泽)参与的程序化教学运动也对教学设计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三、教学设计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目标的普及、标准参照测试运动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兴起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形成,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教学事件与智慧、技能的层次分析,更是为教学设计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四、教学设计的正式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教学设计正式进入发展期。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哈尔滨师范⼤学教育技术系⼀、我国教学设计的历史教学设计在国外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刊登了第⼀篇有关教学设计的⽂章,教学设计开始被引⼊国内。
在这短短的20年⾥,国内教学设计有了很⼤的进展。
我们根据国内教学设计发展的特点将其历程分为以下⼏个阶段:第⼀阶段:初次引⼊,蓬勃发展(1987—1994)教学设计与20世纪80年代引⼊国内,在其发展之初就显⽰了巨⼤的⽣命⼒,在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个⽅⾯:1、翻译和介绍了⼀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法⽅⾯的研究成果。
2、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课程之⼀。
3、出版了⼀批有关教学设计研究的专著,为实际的⼯作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4、进⾏了⼀些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法的教学改⾰实验。
第⼆阶段:遭遇挑战,发展⽇趋缓慢(1994—1997)。
1994年以后,⼈们在不断反思教学设计的局限的同时,⼜在谋其教学设计的新的发展路径。
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客观主义受到建构主义的挑战,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逐渐陷⼊低⾕,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乎没有什么⼤的发展。
第三阶段科技发展,促使复兴(199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丛1997年起逐渐被⼈们所认识和接受,并⽇益显⽰出强⼤的⽣命⼒,我国也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
⼆、我国教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设计从理论⾛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
⼈们开始思考它未来的发展⽅向。
我国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变化。
因此,从⽬前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教学设计应主要有以下⼏⽅⾯的突出特征:1、更注重基于⽹络的教学设计随着⽹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益普及,⽹络也逐渐渗⼊教学设计中,它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度共享。
我国教学设计发展演进 逻辑与趋势

3、更加注重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随着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混合学习将成为未来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向。在教学设计 的帮助下,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混合学习方案,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 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同时,混合学习也能够 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学设计发展演进 逻辑与 趋势
目录
01 一、我国教学设计20 年的演进
02
二、我国教学设计发 展的内在逻辑
03
三、我国教学设计发 展的趋势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领 域的重要分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和应用。在过去20年中,我国 教学设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其发展历 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逻辑关系。本次演示将回顾我国教学设计20年的演进历 程,分析其内在逻辑与趋势,以期为未来的教学设计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四、结论
回顾我国教学设计20年的演进历程,分析其内在逻辑与趋势可以看出:我国 教学设计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需求是推动教学设 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学设计将与新技术深度融合;个性化学习和混合学习将 成为未来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向。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教育 质量的提升需求不断推进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 的贡献。
2、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将成为未来教学设计 的重要方向。在教学设计的帮助下,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 需求和特点,从而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 合素质。同时,个性化学习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浅析我国教学设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浅析我国教学设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教学设计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旨在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未来的教学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Teaching desig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imed at planning and organizing teaching activities to 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China, explore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China, w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 providing reference andinspiration for future instructional design.本文将首先介绍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明确教学设计的目标和任务。
接着,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引入理论(1987——1994)
中国的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可以从1987年在《外语电化教育》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算起。
从此之后,国内的研究人员一方面翻译一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课程,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发表了许多优秀论文,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深入发展。
如: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项目;由中央电教馆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项目等。
我们从调研中发现,我国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大部分教学系统设计著作中没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这个命题。
2、对国内教学实践中大量教学系统设计经验和成果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3、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方面。
第二阶段:发展遭遇低谷(1994——1997)
目前我国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低谷,这可能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学科性质很有关系,研究者更多地转向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
但是,我认为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对于学科的发展都是必须的,不能放弃任何一方。
第三阶段:学科发展(1997——)
如今国内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掌握到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来设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方法。
随着科学发展,教学系统设计必然改变。
我们预测未来的教学系统设计将有一下几种特征:
1、更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2、更注重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
3、更注重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关专家以及研究领域
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
际,在以下5个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理论研究成果)。
(1)、创造性思维理论
(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3)、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4)、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5)、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张豪锋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及应用的教学与研究,主讲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等课程,主持河南省高校资源库《教学系统
设计》网络课程建设,通过省级鉴定的教学成果《河南省高校现代教
育技术系列网络课程》等6项,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
持或承担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研究》、河南省
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关键问题研究》等地厅级
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8项,获国家教委优秀成
果二等奖、省教育系统科研成果特等奖等奖励6项;主编、参编著作、
教材15部,在《教育评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及其它CN
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6篇,而且多篇获奖或被转载。
谢幼如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等。
承担的学术课程为:《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的开发与研制》03、
04课题,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简称96-750项目),教育部,
1997年-2000年;《“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项目
编号:GDA006),广东教育厅高校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广东省教
育厅,2002年-2005年;《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课题批准号:GB02002),
广东省教育厅“十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教育厅,2002年-2005年。
郑永柏教授:1998 年郑永柏博士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教学处方论。
2002 年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合作编著了面向21 世纪教育
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教学系统设计》。
1998 年郑永柏博士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教学处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