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的主要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简介贾平凹简介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贾平凹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贾平凹简介,欢迎阅读与收藏。

贾平凹简介:贾平凹(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人物经历: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

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

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

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

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19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贾平凹作家介绍

贾平凹作家介绍
贾平凹的创作生 涯可以追溯到 1974年,当时他 进入西北大学学 习
创作生涯
02
毕业后,他在陕 西人民出版社工 作了一段时间, 然后开始了他的 专职作家生涯
03
他的作品涵盖了 小说、散文、报 告文学等多种文 学形式
3
主要作品
小说
贾平凹的小说以描写细腻、意境 深远、语言朴实而著称。他的代 表作之一是中篇小说《商州三录 》。这部小说以商州为背景,通 过讲述一系列看似无关却又相互 关联的故事,展现了商州地区的 风土人情和人物形象
其代表作有《商州三录》、 《浮躁》、《废都》、《白 夜》、《秦腔》、《古炉》、
《老生》、《山本》等
1
2
1
早年经历
贾平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还是一名初二学生的时候,就曾用铅笔头写过一篇描写本村婚宴的作文,这可以说 是他最早的文学作品
2
01
主要作品
散文
贾平凹的散文同样出色,他的散文集《浮躁 》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部作品以作者自己的 生活经历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 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 会的思考
主要作品
报告文学
贾平凹的报告文学《废都》是他的另一部代 表作。这部作品以真实的城市为背景,通过 对城市中各种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现实问题
4
荣誉与成就
1
2
贾平凹的作品曾多次获得 国内外的文学奖项,包括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等
他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 语言,并被广泛阅读和评

3
他还曾担任过多个文学组 织的负责人,为推动中国 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5

安徽历史名人

安徽历史名人

安徽历史名人安徽,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省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安徽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安徽历史名人。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安徽籍的当代文学大师贾平凹先生。

贾平凹,生于1952年,安徽霍山县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他的作品充满哲思,深邃动人,被誉为“大地的泪点、心灵的共鸣、生活的映像”。

贾平凹的小说《废都》、《怀念狼》等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乡村的沧桑变迁和人性的悲欢离合,影响深远,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次,我们还应该了解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念孙。

王念孙,字法堂,号钓翁,安徽合肥人,生于清康熙年间。

他是一位思想家、经学家,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齐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念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南学集义》、《南学日记》等,弘扬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知行合一”,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古代文化名人。

另外,就让我们回顾一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芝田,生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安徽怀宁人。

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被称为“本草纲目之父”。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药学著作之一,对中国传统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药物学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还在医学实践中提出了“依方名不依病机”的理论,对后世的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最后,让我们一起怀念安徽籍革命烈士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殿阁,安徽芜湖人,生于1892年。

他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之一。

郭沫若的主要文学作品有《古体诗选》、《灵山》等,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匠。

他还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总的来说,安徽历史名人众多,每一位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贾平凹作品年表

贾平凹作品年表

贾平凹获奖年表1978年短篇小说《满月儿》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文论《满月儿之外》获《十月》杂志社首届文学奖1980年短篇集《早晨的歌》获陕西省第一届优秀图书奖1981年《爱和情》获《十月》文学奖1982年短篇小说《山镇夜店》获南京《雨花》杂志社第一届“雨花奖”1983年短篇小说《清官》获《南苑》杂志社“南苑”佳作奖散文《月迹》获《散文月刊》二等奖1984年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商州初录》获《钟山》杂志社首届钟山文学奖散文《流逝的岁月》获《青年一代》杂志社佳作奖散文《宿州故涉台龙拓树记》获《羊城晚报》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陕西省文艺“开拓奖”一等奖1985年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获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获《十月》杂志社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1986年文论《谈观察》获《长安》杂志社《文学时代》奖关中曲子《车闸》获文化部及中国曲艺家协会评选的全国曲艺创作二等奖散文《商州又录》获羊城晚报社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黑氏》获《人民文学》评选1985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作品奖1987年中篇小说《天狗》获福建《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古堡》获西安文学奖散文《走三边》获《散文选刊》杂志社首届优秀作品奖1988年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散文《弈人》获广东《随笔》1987年度佳作奖中篇小说《故里》获北京《十月》杂志社第三届《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浮躁》获西安市一九八七年H.G文学奖一等奖小说《动乱》获美国无比柏伽索斯奖1989年散文集《爱的踪迹》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散文《门》获《人民日报》“燕舞散文征文奖”散文《人病》获上海《文汇报》社文汇报优秀作品奖散文《我这样读体育报》获“红光杯”第三届体育文学奖1990年小说《王满堂》获天津《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1991年贾平凹以创作总成就获香港庄重文学奖散文《佛事》获“金陵明月杯”华人征文奖中篇小说《废都》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1992年散文《谈<读者文摘>》获《读者文摘》征文奖文学成绩突出获陕西“双五”文学奖以整体创作成就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7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2003年获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艺术家韩起祥》获2003中国文学金榜作品2005年《小说二题》获小说月报第一届百花奖短篇小说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贾平凹短篇小说《饺子馆》获“《北京文学》奖”贾平凹短篇小说《主任》、《真品》获“《小说月报》奖”贾平凹短篇小说《饺子馆》获“蒲松龄文学奖”贾平凹被文艺部评为文艺报“年度重点关注的作家艺术家“奖在“华文‘世纪文学60家’全民网络大评选”活动中,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位列前四,茅盾、贾平凹并列第五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新浪网组织的《世纪文学60家》评选中,全球华人作家现当代大排名中贾平凹被排第13位,当代作家贾平凹排第3位在全国图书销售排名中,长篇小说《秦腔》排销售榜榜首贾平凹被《华商报》读者评为“陕西最有魅力的先生”之一长篇小说《秦腔》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获首届“柳青文学奖”突出成就奖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秦腔》获香港全球华人首届“红楼梦”文学奖《秦腔》荣登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2007年《秦腔》获首届陕西文艺大奖“文学奖”贾平凹获首届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2007年度“当代读者喜爱的一百位中文作家”评选活动中,当代大陆作家有10人入榜,他们是王蒙、莫言、王朔、史铁生、王安忆、铁疑、张贤亮、贾平凹、余秋雨、虹影。

鲁人版-语文-高一-《我不是个好儿子》作者贾平凹简介

鲁人版-语文-高一-《我不是个好儿子》作者贾平凹简介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作者贾平凹简介贾平凹(1952—),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尤其是散文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其中,贾平凹散文所营造出来的意象之美尤为突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形象或事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

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所营造出来的,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之美自然景色是贾平凹散文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他的笔下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例如在《白银时代》中,他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六盘山的雾气、绿树、山峰,这些细节描写直接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心醉神迷之感。

另外,在《北去》这篇散文中,贾平凹描写了一场雪的降临,他的笔触仿佛给雪赋予了生命,它们在书中跃然纸上,被读者所感知。

这些自然意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神秘和宁静,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美好情感。

二、物象意象之美另一个常见的意象类型是物象意象,这些意象常源于具体生活中的人、事、物,例如贾平凹在《河岸寺》中,通过猴子的形象,表现出了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而在《胡同里奔跑》中,则通过对石头、老鞋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这些物象意象的构建,能够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情感,感受到身边真实生活的细节和光影,让人产生共鸣和共情。

三、人物意象之美人物意象则是表现散文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意象类型。

贾平凹的散文中,人物意象常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鲜明的人格魅力。

例如他笔下的“老奶奶”形象,既有社会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还有诗人般的浪漫情怀;而江小白这个草根歌手,则体现出了坚持梦想和追求人生意义的精神特征。

这些人物意象,常常能够通过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历,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体现在了对自然、物象和人物等多个层面的刻画与把握上。

贾平凹

贾平凹


近日,经过紧张投票,首届“惠生·施耐庵文学奖”
获奖作品揭晓。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我与父
辈》、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海外作品)、宁
肯的《天·藏》等4部作品获奖。顾坚的《青果》和谷怀
的《南瓜花》获特别奖。
作品特点
•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 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 紧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 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 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 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 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 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 爱管闲事的“逸民” 内外环境给不让寂寞的韩玄子管闲事创造了条件。韩
老先生是商州山区的退休教师,他教书几十年,“桃李满 天下”,名孚众望。学生中有的当了县委书记有的当了地 委部长。长子大贝又是全镇第一个大学生,现今在省城当 记者,为了能让小孙子早点吃上国家粮,他找了个门子, 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二儿子接了班。依他的话说,他是 “隐居商山”了。商山大地又为他提供了一种幽静淡雅的 氛围,这位拿固定退休金的“逸民”,完全可以超然物外, 静养天年,然而他却是一个不甘寂寞,显山露水的人。他 受任公社文化站站长职务,还参与公社的一些事,镇上的 人们如有家庭不和,就请他去评判调解;谁家要办红白大 事或别的什么活动,一定要请他去参加,他还可以凭自己 的影响去为乡邻们买化肥,为巩德胜等人代办营业执照等。
个 人 成 就
•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贾平凹与80年代_改革文学_重读贾平凹_改革三部曲_黄平

贾平凹与80年代_改革文学_重读贾平凹_改革三部曲_黄平

一 、成名之后的 “规训 ”
众所周知 , 贾平凹是以获得了 1978年第一 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 《 满月儿 》 而走上文 坛 。 当下重读 《 满月儿 》,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 与当时的 “ 文学成规 ” 的 “ 共谋 ” 关系 。 同样是对 当时流行的文学思潮的迎合 ,《 满月儿 》 高明之 处在于 , 没有简单地模仿一个乡村版的 《 伤痕 》, 而是给出了一个 “ 反伤痕 ” 的 “ 伤痕 ” 故事 。 一方 面 , 缺乏 “ 上山下乡 ” 的体验 ( 贾平凹自嘲自己是 “ 回乡知青 ” ), 贾平凹当时的文学资源无法支
〔7〕
凹个人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压力 。 ” 〔4〕(30-31) 当时会议的组织者胡采 , 曾指出贾平凹的 “ 两个局限 ”: 第一 , 是经历较少 , 生活底子不厚 , 影响了 平凹对生活的理解 , 他的生活表现生活的幅度 受到限制 。 他写的每个人物都有生活依据 , 但典 型化的意义显得不足 …… 要补救这一点 , 只有 一个办法 : 深入到生活里面去 。 第二 , 是政治思想的修养 , 观察问题的角 度 。 要从生活中得到真知灼见 , 必须运用马列主 义去分析问题 , 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 。
① 许 子 东 曾 指 出 ,“‘ 文 革 ’ 一 代 青 年 作 家 在 ‘ 文 革 ’ 刚 结
束 后 的 作 品 出 版 尺 度 限 制 下 , 不 得 不 先 ‘ 变 声 ’( 作 天 真 状 ) 以 求发言权 。 难怪一旦作品获奖作家出名 , 贾平凹的 ‘ 浮躁 ’ 便立 刻 向 另 一 极 端 倾 泄— —— 于 是 便 有 了 《 晚 唱 》、《 厦 屋 婆 悼 文 》、 《 好了歌 》、《 二月杏 》 等色彩灰暗的作品 。 他的创作进入了第二 个阶段 。 ” 见 《 当代文学阅读笔记 》, 第 96 页 , 上海 : 华东师范 大 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并且将此主张、追求贯穿于自己创作实践的全部过程,并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家和读者的承认。

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一个不断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贾平凹,同时是一个祖国和人民的儿子的贾平凹,生活和时代之子的贾平凹,他用自己如椽的笔为生活的时代命名。

a、用如椽的笔为人民讴歌为所生活的时代命名作家们用自己语言的泥土为人、为人生、为他的时代雕塑,他们却也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形象烙印在自己的制作中,越是成熟的作家、伟大的作家,他个人的形象越突出、越完整。

通观贾平凹的全部创作,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不断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贾平凹,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祖国和人民的儿子的贾平凹,生活和时代之子的贾平凹。

越到后来,他越享受到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现实的痛苦和欢愉,他用自己如椽的笔在为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命名。

在中国当代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作家中,贾平凹几乎是唯一旗帜鲜明地宣布要“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的作家,并且将此主张、追求贯穿于自己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使自己的作品以浓烈的“东方的味”“民族的味”融入现代世界文学的潮流……他是以自己为传统文化所陶冶了灵与肉的精神和创作,与当代世界做着深层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保守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又是先进的,因为他总是敏锐地感应着文化和人类情绪的新脉搏,提出生活的新课题……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有他自己对自己民族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都有自己切入世界文化潮流的独特角度,都有自己在自己民族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贾平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找到了自己在民族文化史上的独特位置?是否已经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和冲撞中树立起自己独立的艺术山岳?这些都可以讨论,但是很显然,他是少有的自觉追求这个目标的作家,并朝此迫近。

但是,新世纪以来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最新发展,中国国内乃至华语文学界对贾平凹及其创作的高度评价,却让笔者获得了如此评价的自信。

这里只举两件事例:二是《秦腔》等长篇小说,从2005年出版后,作品以及作者所受到的可以以“极高”来形容的评价。

陈晓明说《秦腔》是“乡土中国叙事的终结。

这部作品,非常令人震惊地写出了乡土中国历史在这样一个后改革时代的终结”,《秦腔》中的乡土,“肯定是我们不能理喻的乡土,也是新世纪中国文学更具有本土性力量的乡土,它可以穿越过全球化的时代和后现代的场域,它本身就是挽歌,如秦腔版回肠荡气又令人不可忍受,在全球时代使汉语写作具有不被现代性驯服的力量”。

李敬泽说:“这部小说极端地瓦解了我们目前为止的关于乡土文学写作的所有成规、想象方向,它无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是一部使我非常吃惊的作品。

我的吃惊在于贾平凹这个作家永远能和我们这个时代在出人意料的地方建立一个非常秘密而直接的联系。

”李洁非说:“《秦腔》要表现的是农民的内涵,要挽留的是农民这一古老事物代表的精神。

可不可以这样讲,几千年里中国的主流文学终于有了一部陈述农民自己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称得上纯粹的作品,《秦腔》确实是一块大碑子”。

特别有意思的是,好像离陕西很远的南方两位当红女作家也谈到自己阅读《秦腔》时的美妙感受,林白说:“我觉得《秦腔》里有一种沉痛,这种沉痛把我内心的凄清带到了一个空旷的地方,我觉得我的心情也从冷诙变得辽远,有一种疏朗的旷远,我一时觉得我身边可以没有任何别人也能够从容”,“《秦腔》就是这样一部我曾背靠过的书。

”范小青说:“有的鸟飞得很高,展翅翱翔,很美,也有的鸟就一直贴着水面飞,始终不离不弃,却让人感受到飞得很髙的那种境界和美感,这也是对《秦腔》的感觉。

”与此同吋,就是贾平凹及其《秦腔》问世后的获奖纪录:由《当代》杂志牵头的一年一度的优秀长篇小说评选,《秦腔》是2005年唯一中选的作品;因为《秦腔》的突出成就,贾平凹荣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最具分量的“年度杰出作家奖”;由香港浸会大学牵头的由聂华苓等海内外专家任评委的全球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将首届最高奖授予《秦腔》。

无独有偶,偏重于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瞭望》杂志,刊登了一篇《伟大的中国作家藏在哪里》的署名文章,所列出的被世俗尘雾遮蔽的可以以“伟大”形容的当代中国作家,第一位就是贾平凹。

果然,《秦腔》也当之无愧地获得该届的茅盾文学奖。

b、完成了小说语言民族化的探索下面,笔者将从时代、语言、文体与精神等方面,进一步讨论贾平凹的主要文学成就。

在《秦腔》座谈会上,李敬泽这个一向以冷峻严厉出名的批评家充满感情地说:“我吃惊就在于贾平凹这个作家永远能和我们这个时代在出人意表的地方建立一个非常秘密而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十几年前我们在《废都》中曾经体会过,现在我相信对于中国的农村来说,这部《秦腔》也是建立一个非常准确而秘密联系的通道。

”这段话的关键词语是:“在出人意表的地方”(同我们这个时代)所建立的“非常秘密而直接”的联系。

因为,以往中国文学对时代精神的强调,往往与典型的矛盾冲突、典型的人物等宏大叙事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学表现时代的模式,至今这个模式仍然成为主流社会评价文学时代内涵的主要标准。

贾平凹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并非没有这种模式影响下的作品,如《浮躁》《腊月·正月》甚至《土门》等。

但是更多的也更得心应手的却是《天狗》《黑氏》《太白山记》《废都》《怀念狼》《高老庄》《秦腔》这样或者远离时代中心,或者非常个人心灵化、情绪化,或者要么怪异独特,要么放弃评价的一地鸡毛式的琐碎凡庸的作品。

它们总是能够呈现出现代化、全球化大背景下,丑陋而又美丽、欣慰而又痛苦的民族精神文化心理裂变的大风景。

即如《怀念狼》,它的独异奇诡的文本价值与深刻的思想精神价值,至今仍被老旧的文学观念所遮蔽。

保护狼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平常的生态题材,在贾平凹神秘飞扬的叙述中,却成为对于人类和地球生物的大关怀与大悲悯,对人性的愚昧与偏执的大批判、大反省。

小说中的猎人傅山既是人类的辉煌与勇敢的象征,也是人类的怯懦与专制、麻木与偏执的象征。

近年来专注于文艺生态学研究的学者鲁枢元先生指出:“人们不仅在征服中失去了‘灵魂’,甚至‘灵魂’也已经被征服欲所充斥。

”《怀念狼》《古炉》《老生》等小说表现的正是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髙科技、生态危机所导致的人类安全感的丧失,征服欲的膨胀,灵魂被物质欲所淤塞的精神生态危机。

贾平凹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早从《山地笔记》《月迹》中就表现出来,当时人们说他的语言特点一是空灵,二是动词名用、虚词实用,受古代散文影响较明显,有说是仿古,也有说是简古。

在得到许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片讨伐声,我的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就在我面前对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丑石》语言大加指责。

直到《怀念狼》出来,仍然有论者指责其“不今不古”“不文不白”。

但是贾平凹无疑却是当今中国作家中对汉语言文学最具贡献的一个,从《废都》以来,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已进入到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并且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

他把从庄子散文到中国古代文人才子的笔记小说、白话小说的白描、对话,甚至肖像描写融会于当代生活的口语之中,洒脱、简练而又古朴、传神,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语言之所以被称之为民族生活和文化的活化石,就在于它丰厚的文化传承。

贾平凹、余光中们对古代语言传统的重视,同许多作家的向民间学习,不仅是新中国文学之需要,而且是正本清源,尽自己改造并规范民族语言传统之责任。

当年,贾平凹语言中的那些脱胎于古汉语,又源于自己心灵感受的倒装句,曾经招来许多批评,并被讥为不通,而曾几何时,平凹式的简古倒装句,已成为当代中国散文语言的一大范式。

蔡翔曾经在关于贾平凹《太白山记》的一篇序文中说:从此作开始,中国小说才找到了自己的叙述语言,实现了对“五四”以来欧化语体的终结,完成了小说语言民族化的奠基。

贾平凹在短、中、长篇小说文本创造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所达到的高度,都是不言而喻。

但是更能代表其文本创造高度的却是《废都》以来的《高老庄》《怀念狼》《秦腔》及此启的一批长篇小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主流文论一直把实际上从19世纪法、俄舶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当做既是革命的又是传统的小说创作的不二法则。

与此同时,大家也常提起小说民族化的问题,但“民族化”往往却成为一种从语言到地域生活图景的风俗点缀,也有一些作家作品为此作出了自己卓有成就的努力和贡献,如过去的老舍、赵树理,当代的如莫言、余华,现在则是作出深层次的全面的突破的贾平凹。

早在1982年贾平凹就旗帜鲜明地宣布要“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并且将此主张、追求贯穿于此后自己创作实践的全部过程。

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并终于在《废都》《白夜》《怀念狼》和《秦腔》中以充满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具有民族思维和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创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家和读者的承认。

其实早在上世纪末的《高老庄》中,这个转变已经完成了并且被敏锐的批评家所发现。

如雷达先生当时就在关于《高老庄》的文章中说:“现在的贾平凹,早已走出故事,走出戏剧,而走向了混沌,走向了日常性,走向了让生活自身尽可能血肉丰满地自在涌动的道路。

从《废都》到《高老庄》,贾平凹的小说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实现了现有小说范式的大胆突围,形成了一种混沌、鲜活而又灵动,具有了很强的自在性和原在性的小说风格。

”果然在这段话以后,雷达先生就有了这是从“小说历史的源头,致力于传统化、民族化和现代性结合的一种艺术探索。

”c、维护并坚守着文化的良知和责任最后,关于贾平凹《秦腔》及其他小说的“精神性”也是一个有多争议的问题。

其实,关键的问题是对“精神性”的理解,如果将精神性理解为一种正确的观念和精神的图解与演绎,理解为一种“崇高”形象的导引,贾平凹确实没有;但是如果将精神理解为广义的人文关怀,例如对于人的生命机器幸福追求的理解和尊重,如对于人的生存境遇,包括物质生活、心灵状况、文化处境等的关怀,在贾平凹的创作中不仅不缺少,反倒十分突出。

在贾平凹小说中确实有一些病态的人物,畸变的心灵,如《秦腔》中的引生,《废都》中的庄之蝶,甚至《土门》中的成义等等,但他们折射的却是现实和时代的病症。

例如《秦腔》中的引生,他最为病态的行为是阉割了自己,并且经常想入非非,好做白日梦,但如果想到他是一个得不到社会关怀和家庭温暖的孤儿,是乡村的弱势个体,他的自我惩罚和保护式的自残,就是可以理解的,何况他的病态心理与行为并没有掩盖他内心的善良。

其实庄之蝶也是个病态的文化名人,在他的病态的灵魂中,折射着一个欲望疯长的年代,一个智识者多么巨大的心灵痛苦,在不甘沉沦中更深地沉沦并颓废着,这就是庄之蝶,也是今日中国现实中许多知识分子的真实存在。

在同样文本中,有人读到的是大关怀、大悲悯,有人读到的却是对生命和灵魂的漠视,是精神支撑力的贫乏,这不正说明贾平凹的深厚和复杂:说不清道不尽的贾平凹,不断引起争议的贾平凹,不正说明他小说文本的独创和丰富,说明其内在精神内涵的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