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
测定望远镜的角放大率

测定望远镜的角放大率【实验目的】1.熟悉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2.学会一种测定望远镜放大率的方法 【实验仪器】望远镜、米尺及标尺 【实验原理】望远镜是用途极为广泛的助视光学仪器。
主要用来帮助人眼观察远处的目标。
它的作用在于增大被观察物体对人眼的张角,起着视角放大的作用。
望远镜的视角放大率定义为M =用仪器时虚像所张的视角/不用仪器时物体所张的视角 (1)望远镜的的光学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两部分组成的。
如图所示,实物PQ 经过物镜L 0成倒立实像P'Q ’,于目镜Le 的物方焦点F E 的内侧,再经目镜L E 成放大的虚像P ’’Q ’'于人眼的明视距离处。
理论计算可得显微镜的放大率为:M=M 0M e(2)式中M 0是物镜的放大率,Me 是目镜的放大率,f 0',f E '分别是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是显微镜的光学间隔(=F 0'F E ,现代显微镜均有定值,通常是17或19cm),s 0=-25cm ,为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
一般f 0'取得很短(高倍的只有1--2mm),而f E '在几个厘米左右。
通常物镜和目镜的放大率,是标在镜头上的。
图1组成望远镜的两透镜的光学间隔近乎为零,即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像方焦点几乎重合。
望远镜可分两类:若目镜和物镜的像方焦距均为正,即两个都是凸透镜,则为开普勒望远镜;若物镜的像方焦距为正,(凸透镜)目镜的像方焦距为负(凹透镜),则为伽利略望远镜。
如图2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
远处物体pQ经物镜L0后在物镜像方焦平面上成一个倒立的实像P'Q',像的大小决定于物镜焦距及物体与物镜间的距离。
像P'Q'一般是缩小的,近乎位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上,经目镜L E放大后成虚像P’’Q’’于观察者眼睛的明视距离与无穷远之间。
图2由理论计算可得望远镜(⊿=0)的放大率为:M=-f0'/f e' (3)上式表明,物镜的焦距越长、目镜的焦距越短,望远镜的放大率越大。
测自组望远镜的放大率

实验五 测自组望远镜的放大率一、实验目的1.熟悉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2.学会测定望远镜放大率的方法;3.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学会 利用显微镜测量微小长度。
二、实验原理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的焦距大于目镜的焦距,常用的望远镜有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
组成特点是两透镜的光学间隔近乎为零,物镜和目镜都是会聚透镜的为开普勒望远镜,物镜为会聚透镜、目镜为发散透镜的为伽利略望远镜。
本实验针对开普勒望远镜。
原理路如图5-1图5-1望远镜视角放大率(放大本领)定义为:U——物对物镜的视角,U’——最后像对目镜的视角因望远镜的光学间隔,通过计算可得:测量时,测出未经望远镜放大的标尺上两个红色指标间的“E”字间距d1(d1=5cm),再通过望远镜测出对应的间距d2,则望远镜的测量放大率如果标尺在有限距离(物距)s处,则测量放大率应为三、主要仪器及耗材1:标尺 5:二维调节架(SZ-07)2:物镜L o(=225 mm) 6:三维平移底座(SZ-01)3:二维架(SZ-07) 7:二维平移底座(SZ-02)4:目镜L e( =45 mm)四、实验内容和步骤(一)实验内容1、光路调节,共轴调节2、选择合适的透镜组成望远镜。
3、测出直接观察和经望远镜观察的两个“E”的间距d1、d2,测出标尺至物镜的物距S求出,4、读出物镜和目镜的焦距,求出计算放大率,比较M、M’、M计,并分析说明它们的差异。
5、改变两镜间距或物距S或焦距,求出M、M’、M计,并分析测量结果。
(二)实验步骤1、按图5-2组成开普勒望远镜,向约3 m远处的标尺调焦,并对准两=5cm);个红色指标间的“E”字(距离d12、用另一只眼睛直接注视标尺,经适应性练习,在视觉系统获得被望远镜放大的和直观的标尺的叠加像,再测出放大的红色指标内直观标尺的长度d2;3、求出望远镜的测量放大率,并与计算放大率作比较;注:标尺放在有限距离s远处时,望远镜放大率可做如下修正:当s>100时,修正量图5-2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分析实验结果,讨论误差形成原因;2、自拟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自组望远镜

透镜组3
目镜 ( )
5.00
106.20
4.50
22.0
3.97
3.90
1.8%
物镜 ( )
19.50
3
3.1
图3-1 成像公式法装置图
望远镜对焦无穷远
将目标刻度尺A放置远处,保持望远镜与平行基本水平共轴。眼睛通过望远镜目镜观察,慢慢对望远镜调焦,当看到清晰的直尺上的刻度像时,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重合,这时望远镜对焦无穷远。
对于望远镜,两透镜的光学间隔近乎为零,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物方焦点近乎重合。即 ,根据通过计算可得:
(1-2)
1.2
在光具座上放置两个二维平移底座,分别加上两个凸透镜,构成开普勒望远镜。在光具座另一端放置目标刻度尺,使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可以清晰的看到刻度尺A上刻度,再进行测量,如图1-3所示。
(a)
(2-8)
只要测出光阑的长度 ,及其像长 ,就可以算出望远镜放大倍数。
用读数显微镜测光阑长度
通过用游标卡尺测量光阑的长度记为 ,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像长记为 。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像长 测量的数都是客观的,而且测量精度达到 ,最终测量出的结果比较准确。
用望远镜物镜的进光孔径作为目的物,用读数显微镜在离目镜处看到清晰的进光孔径的像,如图3-3所示。调节读数显微镜的测量又丝与进光孔径的像的上下边缘相切,测量出进光孔径的像的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出物镜进光孔径实际直径,代进公式算出望远镜放大倍数。
相对误差: =6.7%
表3-2
透镜组3: =5.00cm =19.50cm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39.90
测定望远镜的角放大率

测定望远镜的角放大率【实验目的】1.熟悉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2.学会一种测定望远镜放大率的方法 【实验仪器】望远镜、米尺及标尺 【实验原理】望远镜是用途极为广泛的助视光学仪器。
主要用来帮助人眼观察远处的目标。
它的作用在于增大被观察物体对人眼的张角,起着视角放大的作用。
望远镜的视角放大率定义为M =用仪器时虚像所张的视角/不用仪器时物体所张的视角 (1)望远镜的的光学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两部分组成的。
如图所示,实物PQ 经过物镜L 0成倒立实像P'Q ’,于目镜Le 的物方焦点F E 的内侧,再经目镜L E 成放大的虚像P ’’Q ’'于人眼的明视距离处。
理论计算可得显微镜的放大率为:(2)式中M 0是物镜的放大率,Me 是目镜的放大率,f 0',f E '分别是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是显微镜的光学间隔(=F 0'F E ,现代显微镜均有定值,通常是17或19cm),s 0=-25cm ,为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
一般f 0'取得很短(高倍的只有1--2mm),而f E '在几个厘米左右。
通常物镜和目镜的放大率,是标在镜头上的。
图1组成望远镜的两透镜的光学间隔近乎为零,即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像方焦点几乎重合。
望远镜可分两类:若目镜和物镜的像方焦距均为正,即两个都是凸透镜,则为开普勒望远镜;若物镜的像方焦距为正,(凸透镜)目镜的像方焦距为负(凹透镜),则为伽利略望远镜。
如图2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
远处物体pQ经物镜L0后在物镜像方焦平面上成一个倒立的实像P'Q',像的大小决定于物镜焦距及物体与物镜间的距离。
像P'Q'一般是缩小的,近乎位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上,经目镜L E放大后成虚像P’’Q’’于观察者眼睛的明视距离与无穷远之间。
图2由理论计算可得望远镜(⊿=0)的放大率为:M=-f0'/f e' (3)上式表明,物镜的焦距越长、目镜的焦距越短,望远镜的放大率越大。
应用光学实验 实验五 望远镜光学特性参数测量

3.望远镜的视场
望远镜的视场是指人眼通过该仪大范围的边缘向 入瞳中心所引的张角的角度值来表示望 远镜的物方视场
象方视场用象空间的边缘向出瞳中心所 引的张角的角度值来表示
三、实验仪器设备
导轨,被测望远镜,支架,测量显微镜, 标准光阑,平行光管,视场仪,游标卡 尺
孔径光阑经过它的后方所有光学系统(图中是 分划板和目镜)所成的象就是出瞳,
出瞳到目镜最后一个表面的距离就是出瞳距离,
2.望远镜的放大率
望远镜的放大率是指视放大率。
视放大率是指当人眼分别通过望远系统观 察和直接观察同一物体时,在人眼视网膜 上成象的大小之比,即
y tg y tg
tg D tg D
出瞳距离的测量
测量望远镜的放大率
用标准光阑和测量显微镜测量望远镜扩大 1-平行光管 2-被测望远镜 3-测量显微镜
a a
测量望远镜的视场
a)原理结构图 1-视场仪 2-被测望远镜
b)视场仪分划板的一部分图形
五、测量数据记录和处理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表格来进行测量数据记 录和处理
六、思考题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测量望远镜的出瞳直径和出瞳距离 1-标准光阑 2-被测望远镜 3-标准光阑的象 4-测量显微镜 5-导轨
用标准光阑和测量显微镜测量 望远镜放大率
把被测望远镜和测量显微镜均固定在导轨上。
调节测量显微镜,使它调焦在被测仪器目镜后 的光斑(即出瞳)上,通常测量显微镜使用低 倍显微物镜,此时在显微镜中可以见到这个出 瞳的象。利用测微目镜测量出分划板上出瞳象 的大小,将测得的值缩小(显微物镜放大率) 后就是被测望远镜的出瞳直径
望远镜光学特性参数测量装置
视场仪和测量显微镜,望远镜
(完整版)实验五显微镜望远镜放大倍数的测定

实验五显微镜与望远镜放大本领的测定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用途极为广泛的助视光学仪器,显微镜通过放大物所成的像,来帮助人们观察近处的微小物体,而望远镜则是通过放大远处物的视角,帮助人们观察远处的目标,它们常被组合在其他光学仪器中使用.为适应不同用途和性能的要求,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构造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的基本光学系统都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望远镜和显微镜在天文学、电子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光学望远镜从诞生至今将近400年,出现了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折反射式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不断推动着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长久以来,人们仰望天空,看见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有过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等宇宙模型.但过去人们只能用肉眼对星空进行观察,观测范围非常局限,所得的数据资料也就非常有限.凭借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多种望远镜被制造出来,越来越精密,推动着天文学和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视野也变得更深更广.1.熟悉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2.进一步熟悉透镜成像规律及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方法;3.学会一种测定显微镜和望远镜放大本领的方法;4.掌握显微镜、望远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显微镜,望远镜,标尺,标准石英尺,测微目镜,照明灯.图5-1 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是一种复杂的光学仪器.它是医学实验常用工具之一,其作用是将观察的标本放大,以便观察和分析.一般光学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如图5-1所示.一、机械装置1. 镜座:位于最底部的构造,为整个显微镜的基座,用以支持着整个镜体,起稳固作用.2. 镜柱:为垂直于镜座上的短柱,用以支持镜臂.3. 镜臂:为支持镜筒和镜台的呈弓形结构的部分,是取用显微镜时握拿的部分.镜筒直立式光镜在镜臂与其下方的镜柱之间有一倾斜关节,可使镜筒向后倾斜一定角度以方便观察,但使用时倾斜角度不应超过45°,否则显微镜由于重心偏移容易翻倒.4. 调节器:也称调焦螺旋,为调节焦距的装置,位于镜臂的上端(镜筒直立式光镜)或下端(镜筒倾斜式光镜),分粗调节器(大螺旋)和细调节器(小螺旋)两种.粗调节器可使镜筒或镜台作大幅度的升降,适于低倍镜观察时调焦.细调节器可使镜筒或镜台缓慢或较小幅度地升降,在低倍镜下用粗调节器找到物体后,在高倍镜和油镜下进行焦距的精细调节,藉以对物体不同层次、深度的结构做细致地观察.5. 镜筒:位于镜臂的前方,它是一个齿状脊板与调节器相接的圆筒状结构,上端装载目镜,下端连接物镜转换器.根据镜筒的数目,光镜可分为单筒式和双筒式.单筒光镜又分为直立式和倾斜式两种,镜筒直立式光镜的目镜与物镜的光轴在同一直线上,而镜筒倾斜式光镜的目镜与物镜的中心线互成45°角,在镜筒中装有使光线转折45°的棱镜;双筒式光镜的镜筒均为倾斜式的.6. 物镜转换器:又称旋转盘,位于镜筒下端的一个可旋转的凹形圆盘上,一般装有2~4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接物镜.旋转它就可以转换接物镜.旋转盘边缘有一定卡,当旋至物镜和镜筒成直线时,就发出“咔”的响声,这时方可观察玻片标本.7. 载物台:位于镜臂下面的平台,用以承放玻片标本.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形的通光孔,光线可以通过它由下向上反射.(二)光学系统1. 反光镜:是装在镜台下面、镜柱前方的一面可转动的圆镜,它有平凹两面.平面镜聚光力弱,适合光线较强时使用.凹面镜聚光力强,适于光线较弱时使用.转动反光镜,可将光源反射到聚光镜上,再经镜台中央圆孔照明标本.2. 聚光镜:在镜台下方,是一组透镜,用以聚集光线增强视野的亮度.镜台上方有一调节旋钮,转动它可升降聚光镜.往上升时增强反射光,下降时减弱反射光.3. 可变光栏:是在聚光镜底部的一个圆环状结构.它装有多片半月形的薄金属片,叠合在中央成圆孔形.在圆环外缘有一突起的小柄,拨动它可使金属片分开或合拢,用以控制光线的强弱,使物像变得更清晰.4. 目镜:装在镜筒上端,其上一般刻有放大倍数(如5×,10×).目镜内常装有一指示针,用以指示要观察的某一部分.5. 物镜:装在物镜转换器上,一般分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三种.低倍镜镜体较短,放大倍数小;高倍镜镜体较长,放大倍数较大;油镜镜体最长,放大倍数最大(在镜体上刻有数字,低倍镜一般有4×、10×,高倍镜一般有40×、45×,油镜一般是90×、100×,×表示放大倍数).测微目镜由目镜、分划板、读数鼓轮与连接装置等组成.目镜把叉丝和被观测的像同时放大,其放大倍数不影响测量数据大小,但可以提高测量准确程度.测微目镜的基本结构剖视图如图5-2所示.目镜镜头通过调焦螺纹固定在目镜外壳中部.外壳内有一块刻有十字丝的透明叉丝板,外壳右侧装有测距螺旋(即千分尺)系统,转动测距手轮,其螺杆将带动叉丝板移动.叉丝板的移动量可通过手轮上的千分尺测出.透明十字叉丝板后面是一个固定的玻璃标尺,标尺上刻有毫米尺,每格1mm,量程为8mm . 旋转读数鼓轮,刻有十字叉丝的可动分划板就可以左右移动.读数鼓轮每旋转一周,叉丝移动1mm ,鼓轮上有100个分格,故每一格对应的读数为0.01mm ,再估读一位.其读数方法和螺旋测微器差不多.在测量过程中,要始终沿着一个方向移动叉丝,不得回旋.测微目镜通常用来测金属丝、干涉条纹等的宽度.测量时,使双线与待测物质边缘平行,叉丝交点与待测物的边缘重合,开始计数.在测量过程中,要始终沿着一个方向移动叉丝,不得回旋.图2 测微目镜的基本结构剖视图 ·实验原理最简单的望远镜与显微镜都是由目镜和物镜两个透镜共轴所组成.物镜的像方焦点到目镜的物方焦点之间的距离(即光学间隔)为Δ.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显微镜则是用来观察近处的微小物体,他们的放大作用都可以用放大本领M 来描述,可表示为:OE M ααtan tan = (5-1) 式中E α为像所张的视角;O α为物体直接对眼睛所张的视角.一、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用反射镜的称反射式望远镜,物镜用透镜的称折射式望远镜.目镜是会聚透镜的称为开普勒望远镜,目镜是发散透镜的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对于望远镜,两透镜的光学间隔Δ≈0,即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物方焦点近乎重合.图5-3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图中L 0为物镜(焦距较长),Le 为目镜(焦距较短),远处物体PQ 经物镜L O 后在物镜的像方焦点F'上成一倒立实像P'Q',像的大小决定于物镜焦距及物体与物镜间的距离.像P'Q'一般是缩小的.近乎位于目镜的物方焦面上,经目镜L E 放大后成虚像P"Q"于观察者眼睛的明视距离与无穷远之间.用望远镜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时,只需调节物镜和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物方焦平面上,这就是望远镜的“调焦”.图5-3 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由理论计算可得望远镜的放大本领为: ''tan tan E O OE O E O E f f f Q P f Q P M =''''=≈=αααα (5-2) 式中f o ′为物镜的焦距,f E ′为目镜的焦距,上式表明,物镜的焦距越长、目镜的焦距越短,望远镜的放大本领则越大.开普勒望远镜(f o ′>0,(f E ′>0),放大本领M 为负值,系统成倒立的像;而对伽利略望远镜(f o ′>0,(f E ′<0),放大本领M 为正值,系统成正立的像.因实际观察时,物体并不真正处于无穷远,像亦不成在无穷远,但式(5-2)仍近似适用.二、显微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十分相似,都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结构一般认为是由两个会聚透镜共轴组成,如图5-4所示,实物PQ 经物镜L 0成倒立实像P'Q'于目镜Le 的物方焦点Fe 的内侧,再经目镜Le 成放大的虚像P"Q"于人眼的明视距离处或无穷远处.理论计算可得显微镜的放大本领为: ''E O O E O f s f M M M ⋅∆-== (5-3)式中O M 为物镜的放大本领,M E 是目镜的放大本领,f o ′,f E ′ 为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Δ是显微镜的光学间隔,S O =-25cm 为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由上式可知,显微镜的镜筒越长,物镜和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本领就越大,通常物镜和目镜的放大本领,是标在镜头上的.图5-4 显微镜光路图用望远镜或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一般视角均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于是光学仪器的放大本领M 可近似地写成 OE O l l M ==ααtan tan 式中l 0是被测物的大小PQ ,l 是在物体所处平面上被测物的虚像的大小P"Q". ·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测定1.将标准石英尺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夹住.2.选择适当倍率的目镜,调节聚光镜、反光镜及光阑,使目镜中观察到强弱适当而均匀的视场.3.熟悉显微镜的机械结构,学会调节使用,先用低倍物镜对石英尺进行调焦,先粗调、后微调,直至目镜视场中观察到最清晰的像,如果观察物的像不在视场中间,则可调节载物台移动手轮,将其移至视场中心进行观察.4.将目镜卸下,换上测微目镜,首先对测微目镜的目镜进行调焦,看清分划板,在调节显微镜的物镜调焦手轮,至标尺的像最清晰且无视差.5.转动测微目镜使分划板上“双线”与标准石英尺的刻度(石英尺刻度部分全长lmm ,共分100小格,每格宽O .01mm)平行,然后将叉丝移至和显微镜视场中标准石英尺某一刻度重合,记下测微目镜的读数1x .转动测微目镜鼓轮,使叉丝在标准石英尺上移动5格,这时叉丝与标准石英尺上另一刻度线重合,记下测微目镜的读数2x .依此每隔5格记录一组数据,共记录10组数据.6.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标尺5格对应像的大小,求其平均值,计算出物镜的放大本领.二、望远镜放大本领的测定1.将望远镜夹好,在垂直望远镜光轴方向距离目镜25cm 处放置一毫米分度的米尺A ,调节望远镜调焦手轮,把望远镜调焦到无穷远处,即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2.在A 尺上套上两白纸条,其间距可调,如图5-5所示.一只眼睛通过望远镜观察米尺的像B ,另一只眼睛直接看米尺A ,经过多次观察,调节眼睛使得米尺A 与望远镜中的米尺像B 重合.以B 尺为标尺,选定A 尺的上两纸带的间距为10格,记录其相当于B 尺上的格数0l ,重复3-5次,算出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取其平均值,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取两纸带的间隔分别为8格和13格,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测量.1.用测微目镜测经显微镜放大的石英标尺像刻度间隔数据表测量间隔:每隔5小格标尺像刻度读一次数2.望远镜视角放大率测量数据表1.注意不要用手摸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的光学表面,,以免在光学面上留下痕迹,使成像模糊或无法成像.2.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光学仪器要轻拿轻放,勿使仪器受到震动和磨损.3.用测微目镜测量时要注意回程误差.4.测望远镜放大本领时,两只眼睛要同时观察,同时看清A、B两尺的像,并将A、B两尺的像重合在一起时,方可读数.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是17世纪光学的伟大成就.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生存的世界.第一架显微镜由荷铸眼镜匠詹森父子发明,后由伽利略改良而成.最初的显微镜只能放大50-200倍,到1932年德国的诺尔和鲁斯卡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德布罗依物质波原理制造而成的,它能放大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放大率可达200万倍,由此人们发现了原子世界.1983年人们又发明了基于量子力学原理造而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开创了纳米科技的观测手段.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它是根据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设计的高速拍摄三维图像的显微镜.可观察大分子在体内的活动变化.1608年荷兰的眼睛匠利佩希偶然地制造出了第一架望远镜,它的目镜为一凹透镜,被称为荷兰望远镜.发明望远镜的消息迅速在欧洲传开,1609年伽利略得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动手制作,并把自制的望远镜第一个指向天空,首先发现了月亮上的山脉和火山口.伽利略设计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开普勒望远镜,第一架开普勒望远镜由天文学家沙伊纳制成.1668年,牛顿(Newton,I.1642~1727)用2.5 厘米直径的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并在主镜的焦点前面放置了一个与主镜成45°角的反射镜,使经主镜反射后的会聚光经反射镜以90°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制成了反射望远镜.1672年牛顿有制造了第二架反射望远镜,全长1.2m,口径为2m,并把它献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往后的几百年间,人们提出了反射镜的多种设计方案.1918年末,口径为254厘米的胡克望远镜(Hooker telescope)投入使用,它第一次揭示了银河系的真实大小和我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哈勃(Hubble,E.P.1889~1953)的宇宙膨胀理论就是用胡克望远镜观测的结果.相对于折射镜,反射镜没有色差,容易制作;但它也存在固有的不足:如口径越大,视场越小,物镜需要定期镀膜等.随后又出现了能兼顾折射和反射两种望远镜优点的折反射式望远镜,非常适合业余的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并且得到了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喜爱.它的特点是相对口径很大(甚至可大于1),光力强,视场广阔,像质优良.适于巡天摄影和观测星云、彗星、流星等天体.自1970年代以来,在望远镜的制造方面有了许多新技术,涉及光学、力学、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精密机械等领域,使望远镜的制造突破了镜面口径的局限.然而,由于地球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地面观测具有严重的局限性.物理学在不断地发展,直到人造卫星上天,航天技术逐渐成熟,空间天文学才兴起.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RO)联合研制的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发射成功,是天文学走向空间时代的一个里程碑.空间观测与地面观测相比,有极大的优势: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恒星不再闪烁.分辨率比起地面的大型望远镜提高了几十倍.灵敏度的提高,使可观测的天体迅速增加.空间没有重力,仪器就不会因自重而变形.频率覆盖范围也大大地变宽,全波段天文观测成为可能,对于光学望远镜,可以接收到宽得多的波段.就哈勃空间望远镜(现已退役)而言,主望远镜是口径为2.4米的反射望远镜,还携带了广角行星照相机,暗弱天体照相机,暗弱天体光谱仪,高分辨率光谱仪,高速光度计,成象光谱仪,近红外照相机,多目标摄谱仪,高级普查摄像仪,高新巡天照相机等精密仪器,观测范围早已突破了可见光波段,向红外和紫外两端延伸.其功能之强大,在天文学的许多领域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银河系中心、双星系统、近邻星系、宇宙早期星系、黑洞研究等等.在望远镜的庞大家族里,除了以上介绍的光学望远镜以外,还有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红外望远镜(infrared telescope)、紫外望远镜(ultraviolet telescope)、X 射线望远镜(X-ray telescope)和γ射线望远镜(gamma ray telescope).随着新型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应用,使人类的视野变得更深更广.中学物理课标对望远镜、显微镜及相关内容的要求是:1.知道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2.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3.了解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的结构.4.通过望远镜原理的及调节要求的学习,可进一步掌握凸透镜呈像的特点及规律1.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何异同?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调焦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3.测量标准石英尺时所获得的放大本领为什么不等于物镜的标称放大本领?4、用同一个望远镜观察不同距离的目标时,其视觉放大本领是否不同?5、在光具座上自组装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如何调节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像?6.已知什么量?哪个是待测量?如何控制变量?按要求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尝试在光具座上设计并组装望远镜或显微镜,写出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望远镜和显微镜放大率的测定

望远镜和显微镜放大率的测定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最常用的助视光学仪器,常组合于其它实验装置中使用,如光杠杆、测距显微镜、分光仪等。
了解它们的构造原理并掌握它们的调节使用方法,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也为正确使用其它光学仪器打下基础。
Ⅰ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原理并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
2、测定望远镜的放大率。
【实验原理】1.光学仪器的角放大率望远镜被用于观测远处的物体,显微镜被用于观测微小的物体,它们的作用都是将被观测物体对眼睛光心的张角(视角)加以放大。
显然,同一物体对眼睛所张的视角正常人的眼睛能分辨在明视距离cm 25处1′,称为最小分辨角。
当远处物体(或微小物体)对眼睛所张视角小于此最小分辨角时,眼睛将无法Φψ≈Φψ=tg tg m (1)在明正切值予以替代。
图(1) 凸透镜放大的示意图以凸透镜为例,如图(1)''B Au (2)(3)由上式可见,式(3)就表示放大镜的放大率。
由于单透镜存在像差,它的放大率一般在3倍(放大率仍由式(3)计算,式中f 代表透镜组的焦距,其放大率可达2.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望远镜可以用来观测远处的物体。
最简单的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焦距较长的透镜为物镜。
由于被观测物体离物镜的距离远大于物镜的焦距(f u 2>),通过物镜的作用后,将在物镜的后焦面附近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此实像虽然较原像小,但是与原物体相比,却大大地接近了眼睛,因而增大了视角。
然后通过目镜将它放大。
由目镜所成的像可在明视距离到无限远之间的任何位置上。
望远镜的放大率定义为最后的虚像对目镜所张视角与物体在实际位置所张视角之镜所张视角是一样的。
如图(2)∞>u )时,物镜的焦平面和目镜的焦平面重合,同时也处于目镜的前焦面上,因而通过目镜观察时,成像于无限远。
此时望远镜的放大率可由图(2)得出e o o e f f f y f y tg tg m /)//()/(//22==Φψ≈Φψ= (4)由此可见,望远镜的放大率m 等于物镜和目镜焦距之比。
毕业论文自组光学望远镜并测量其放大率

自组光学望远镜并测量其放大率摘要望远镜是最常见的助视仪器并且常常和其他的仪器组合使用。
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望远系统各个参数的定义和作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光学系统的认识,还可以收获其他相关知识,以后使用其他相关仪器时更加得心应手。
望远镜通常分为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
本次实验测量精度不是很高,但实验性很强,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本文设计的是开普勒式单筒望远镜。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根据望远系统成像原理对镜筒、物镜、转像透镜、目镜、光阑等一系列参数进行设计、计算。
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所需光学元件进行选择。
然后按照光路图进行组装。
组装完成后通过成像公式法和物像比较法测量自组光学望远镜的放大率。
在实验中,参阅大量有关资料,考虑实际情况,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其放大率,和原先设计组装时望远镜放大率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分析造成误差的因素。
最后对本次设计作品进行总结,对以后改进自组望远镜有重要意义。
装关键词:自组望远镜;透镜;放大率订线Self-assembled optical telescope and measure its magnificationAbstractTelescope is the most common vision aid instrument and is often combined to other instruments for use. To know and master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adjusting method, the magnificatio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method of telescopes, not only helps us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ing principle of lens, but also help us use other optical instruments properly. The telescope is divided into Galileo telescope and Kepler. Though its measuring accuracy is not high, the experiment in this paper, is very experimental, and needs certain practical and analysis capability. The telescope designed in this paper is a Kepler.In the design process, a series of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lens, focal length of changing imaging lens, and the focal length of eyepiece, were designed and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imaging principle of the telescope, then the proper optical elements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nd all elements were assembled according to its optical path. After the assembly, the magnification of self-assembled optical telescope was measu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maging formula. In the experiment,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s were referred.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conclude the magnification. The expected magnification in original design wa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data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error. The experi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improvement of self-assembled telescopes.Keywords :self-assembled telescope ;lens ;magnification装订线1 引言 (1)1.1 光学望远镜的发展及意义 (1)1.2 本文研究内容 (1)2 望远镜系统 (2)2.1 望远镜工作原理 (2)2.2 望远镜相关性能参数 (3)2.3 望远镜结构介绍 (5)3 自组光学望远镜 (11)3.1 自组望远镜的参数设计 (11)3.2 望远镜的转像系统设计 (12)3.3 望远镜的主要配件及组装 (13)4 测量望远镜放大率 (16)4.1 成像公式法测量望远镜放大率 (16)4.2 物像比较法测量望远镜放大率 (19)5 总结 (21)6 展望趋势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4)附录 (25)1.1 光学望远镜的发展及意义历史上首个望远镜是李伯希在1608年制作的,他是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2.学会测定望远镜放大率的方法;
[实验仪器] 望远镜 (编号: )
石英刻度尺(300mm 、500mm )
[实验原理]
望远镜式用途极为广泛的助视仪器,主要是帮助人眼观察远处的目标,其作用在于增大被观察物体对
人眼的视角,起视角放大作用,其视角放大率定义为:
e
a a M 视角不用仪器时物体所张的角用仪器时虚物所张的视0
=
(5-1)
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两透镜的光学间隔几乎为零,即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几乎重合。
望远镜分两类,若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均为正,称为开普勒望远镜,若物镜的像方焦距为正,目镜的像方焦距为负,则称为伽利略望远镜。
图5-1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光路图,图5-2为伽利略望远镜原理光路图。
由理论计算,望远镜的放大率M 为: '
'e
o f f M =-
(5-2)
1、投影法测放大率
由于望远镜的视角很小,故视角之比可以用视角的正切之比来代替,故5-1式可用5-3式来表达: 0
l l
tga tga M e o ==
(5-3) 上式中的l 和0l 分别为物AB 的长度和像B A ''投影到物屏上的投影B A ''''的长度。
2、光阑法测放大率
当望远镜对无穷远调焦时,望远镜筒的长度可以认为是'
+'e o f f ,这时将望远镜的物镜卸下,在他的原来位置放一长度为1l 的目的物(十字叉丝光阑),则在离目镜d 处得到该物所成的实像,设像长为2l -,如图5-3所示,根据透镜成像原理可得
d
f f l l e '
+'=-021
(5-4) '='+'+e e
f f f d 1
110 (5-5) 从(5-4)和(5-5)两式消取d 得到:
2
1
l l f f M e
o =
''-
= (5-6) [实验内容及步骤]
1、 把望远镜调焦到无穷远处,也就是使望远镜能清楚地看到远处的景物。
2、 卸下望远镜的物镜,并在原物镜的位置装一个十字叉丝光阑。
3、 利用移测显微镜测出望远镜目镜所成十字叉丝像的长度,并用移测显微镜直接测出光阑上十字叉丝
的长度。
4、 设十字叉丝的长度分别为21l l 和,他们镜望远镜目镜所成的像的长度分别为'
'21l l 和,则望远镜的
放大率为)2
2
11(21l l l l M '+'=
[实验数据处理]:测量5组数据,计算)(M U M M A ±=
序数 左(mm )
右(mm )
上(mm )
下(mm )
1l
2l
1 2 3 4 5 平均值
序数 左(mm )
右(mm )
上(mm )
下(mm )
'1l
'2l
1 2 3 4 5 平均值
[实验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