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合集下载

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可并落实我国环境基本国策。

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健全人格: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的重难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平度市市长关于大泽山景区的推介导入新课。

)二:子议题一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和做法活动一:屏幕播放8.90年代大泽山的山景和大泽山人的讲述设问:1.当年这样的大泽给人们带来了什么?2.大泽之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边说边展示关系图)过渡:同学们的认识非常到位。

正是因为人和自然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生,那么如何做呢?让我们再次聚焦大泽。

活动二:播放大泽山党委书记的访谈录设问:姜镇长的话告诉我们泽山人是怎样努力和泽山和谐共生呢?探讨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贯彻了国家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开放,协调,绿色,创新和共享发展理念。

活动三:(法律之窗)在资源法中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环保法中规定,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

拓展:展示国际社会从《环境宣言》到去年的《昆明宣言》归纳:说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综上所学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下》第六课的主题是“建设美丽中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通过分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真实,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还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

此外,学生在面对环保问题时,往往感到无能为力,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环保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环保行动的实践与创新。

2.教学难点: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体模型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可能还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关爱生命,保护家园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关爱生命,保护家园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命的多样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案例分析:我会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从中得出结论。

4.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5.总结提升: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6.课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共筑生命家园1.生命的多样性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3.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进行。

同时,我还会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环保行为的实践,看他们是否真正树立起了环保意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共筑生命家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掌握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知道绿色发展理念,明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能力目标】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要求;通过实际案例懂得如何实现绿色发展道路,并联系实际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认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态度认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重难点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教师小结: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存的家园也只有一个。

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保护地球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

(二)讲授新课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篇师生共同分析视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师小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智慧选择;人类开发和利益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篇展示图片:2018地球卫士奖——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余村视频:《余村的过去》小组讨论:①余村的书记为什么困惑?②习近平所说的话给余村发展带来什么启示?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教师小结:习近平:一定不要走老路,不能迷恋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结论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习近平: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都是高明之举。

结论2:要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材料:2003年,按照习近平亲自启动的浙江生态省建设的重大部署和要求,当地政府提出将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并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意义,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但在生态环境、生命关爱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命共同体的概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关爱他人,保护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意义,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关爱他人,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深入理解生命共同体的概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4.引导启发法:教师善于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生命,引出本课主题。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生态环境破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认识到构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

3.知识讲解:讲解生命共同体的概念,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生命价值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环保信息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3.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环保意识的目的。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表和思考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操练(20分钟)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环保口号创作等。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案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你从诗中可以看到哪些景色?这些景色今天还能看到吗?(2)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怎么样?(3)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怎么样?教师讲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

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勇气、智慧和信念!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某个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此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当中央环保督察组给出反馈意见后,便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2.小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材料呈现:材料一:1952年12月5日,一场浓密而有毒的大雾开始笼罩着伦敦,5天时间内至少4000人死亡,另有15万人入院治疗。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天,伦敦有雾。

这场雾浓重而阴沉。

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如何参与共建。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环保意识,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和自身参与的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实践能力。

4.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典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

2.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观点。

3.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好讨论交流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好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场地。

4.创设相关情境,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态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共筑生命家园》。

2.呈现(15分钟)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观点,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