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6.2共筑生命家园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6.2共筑生命家园
1.导入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图片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2.走进社会
小清家在一条小河旁。以前,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常在河里捕鱼捉虾,洗衣洗菜。后来,河水渐渐变得浑浊起来,鱼虾不见了踪影,人们也不敢在河里洗衣洗菜了。原来,在小河的上游建了一家造纸厂,厂里的污水违规排放直接进入河里,河水被严重污染了。
5.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探究平台
探究(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今社会,人类为什么仍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师小结: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中国古代诗人的追求,也是当今社会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需要人类共同承担责任,共筑生命家园。
探究(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向造纸厂厂长反映,要求安装排污设备,污水处理后再排放;向当地的环保部门反映。
(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0-81①②③④
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84①②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3.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P84①P87②
4.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P85-87①②③④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错误的环保观念,需要进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运用法治观念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4.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环保观念和实际行动,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布置教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生态环境现状如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森林砍伐、空气污染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类及自然界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观念和实际行动。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汇报、小组互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3.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
4.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2.教师强调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环保问题、撰写环保倡议书等,巩固课堂所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教师以PPT或板书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环境问题的类型、危害,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等。
3.教师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4.教师适时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共筑生命家园》。
2.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和未来世界有哪些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环保意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案-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案-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 教学分析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3.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来深化他们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保护环境,共筑生命家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命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2.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环境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共筑生命家园》。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案例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命的图片,如花草、动物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吗?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生命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了解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

然后提问:“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做到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通过材料分析和漫画分析,归纳并说出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学习重点】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难点】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傍晚的边境线,被夕阳晕染成美丽的金色,祖国的边境线总得有人守,在巡逻路上的军士陈健突然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妻子穿着一袭白纱站在草原之上,在这一碧千里的红海沟山谷,他们拍下了这组最美的婚纱照。

欣赏图片,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意境?山川秀美,感情真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秀美山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保护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筑生命家园》精讲新课: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第一环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材料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需要资源,广袤的大兴安岭林区为了国家建设开始砍伐树木。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点拨:自然的重要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材料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树木被砍伐,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尘暴等天气不断增多。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点拨: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点拨: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材料四: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生命价值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环保信息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3.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环保意识的目的。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表和思考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操练(20分钟)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环保口号创作等。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案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你从诗中可以看到哪些景色?这些景色今天还能看到吗?(2)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怎么样?(3)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怎么样?教师讲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

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勇气、智慧和信念!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某个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此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当中央环保督察组给出反馈意见后,便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2.小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材料呈现:材料一:1952年12月5日,一场浓密而有毒的大雾开始笼罩着伦敦,5天时间内至少4000人死亡,另有15万人入院治疗。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天,伦敦有雾。

这场雾浓重而阴沉。

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3.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三)建设生态文明1.材料呈现:为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我国将在2018年年底前在全国湖泊全面建立湖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意见》2018年1月4日正式公布。

2.问题:全面建立湖长制有什么现实意义?提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3.总结: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标导学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一)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1.材料呈现:经过十多年持续治理和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如今内蒙古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显恢复。

图片是羊群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的草原上觅食的情景。

2.问题: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3.教师讲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阅读教材第8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

3.阅读教材第86-87页“探究与分享”。

4.思考: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5.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6.总结:(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3)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作业布置:搜集总结培育民主素养的具体做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也知道了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明确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措施,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

3 板书设计共筑生命家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坚持绿色发展道理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头绪繁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较为重要。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了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结合新颖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结合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即可。

期末模拟测试题班级:姓名:分数:一、单选题(4*7=28分)1、生活照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在工厂里将用()法维权。

A、劳动法B、刑法C、治安管理处罚法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

A、刑法B、婚姻法C、民法D、劳动法3、我国的第一部宪法颁布于()年。

A、1949年B、1982年C、1954年D、1999年4、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第7---14位为()A、出生日期码B、地址码C、顺序码D、校验码5、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向某错案的家属送达了国家赔偿书,共计赔偿约206万元,其依据是()法。

A、刑法B、行政诉讼法C、民法D、劳动法6、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国务院7、下列()不属于国家机构。

A、银行B、国务院C、监察委员会D、国家主席二、填空题(10*2=20分)1、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

2、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

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

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

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

4、生活中,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对权利的监督。

例如()、()、()等三、判断题(10*2=20分)1、世界各国的法律对成年年龄的规定是相同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利的法律。

()3、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4、宪法是母法,物权法和刑法是子法。

()5、我国允许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6、居民身份证上有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等信息,应注意保密。

()7、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8、学校、医院、派出所、邮局都属于国家机构。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利机关。

()10、小学生长大了才有对国家和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四、对应连线。

(3*4=12分)《继承法》劳动权《刑事诉讼法》人身权利《电影产业促进法》财产权《就业促进法》文化权利五、简答.(20分)1、公民履行义务既包括法律规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也包括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请各列举2例。

(2*4=8)2、说说“一府一委两院”的含义?(6分)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除了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外,还规定了哪些方面?(6分)附:六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国家权威性2、对错方向坚强盾牌3、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4、网络电视报刊二、判断:1------5错对对对错6---10对对错对错三、单选:1---4 ACCA 5-----7 BCA四、连线:略五、、简答1、必须做的:如纳税、服兵役、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禁止做的:如不偷公私财物、不伤害比人等2、见教材P50面知识窗3、(1)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2)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3)规定了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