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典赏析
《致云雀》名家赏析

《致云雀》名家赏析
《致云雀》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篇抒发胸中真情的诗篇。
以下是对该诗的名家赏析:
1. 壮志豪情:《致云雀》以云雀为比喻,表达了诗人为理想而奋斗、追求自由的壮志豪情。
通过描绘云雀在空中自由翱翔的形象,突显了诗人对无拘无束、追求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2. 畅达情感:诗篇中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激情和浓厚的情感。
透过云雀的形象,诗人表达了不满于现实的情绪和渴望超越世俗束缚的决心。
他的真情实感使诗篇充满了动情的力量,引人心弦。
3. 深邃意蕴:诗篇中所蕴含的意象和象征性意义让人们对诗篇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云雀不仅仅代表着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对壮志在胸、敢于奋斗的青年一代的抒发和呼唤。
这种意蕴性的呈现使得诗篇更加引人思考和沉思。
4. 高妙艺术:《致云雀》以其简约而富有韵律美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受赞誉。
诗篇凭借其独特的节奏和押韵方式,如流水般流淌般的文字使其更富有魅力。
同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诗篇更加生动鲜明,使人耳目一新。
总之,杨慎的《致云雀》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之火。
其深邃的意蕴、浓郁的情感和高妙的艺术表达为这首诗注入了生命力和魅力,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现代文学名家作品解读与鉴赏

现代文学名家作品解读与鉴赏现代文学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并且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几位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进行解读与鉴赏,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一、鲁迅与《狂人日记》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直戳人心,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狂人日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批判的态度震撼了当时的读者,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鲁迅与《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另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丑陋和庸俗。
阿Q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却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心态和命运。
作品中的“精神胜利法”、“国民性”等概念,直接指向社会的痼疾并挑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部作品与《狂人日记》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进行的强烈批判,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鲁迅与《草地》《草地》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集,其中的《草地南北》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而备受赞誉。
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鲁迅将人与自然相结合,借以表达他对人和社会的关切。
作品中的“母亲”意象、对生命的探索和对社会迷茫的反思,都展现了鲁迅深沉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思考。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钱钟书与《围城》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围城》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闻名于世。
作品通过对上海滩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描绘,深入剖析了人性和社会现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及其身边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而使人们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
同时,作品中对家庭、爱情和社会等主题的探讨,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名家名赏析苏轼赤壁赋-V1

名家名赏析苏轼赤壁赋-V1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佳作进行一些名家的赏析以及自己的理解,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
一、王国维的赏析王国维对《赤壁赋》的评价是“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一评价足以说明《赤壁赋》的地位。
他认为,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手法,将江山如画的山水风光和英雄壮志的诗句融为一体,刻画出了一个壮美、悲壮的场景。
二、陈丹青的赏析陈丹青认为,《赤壁赋》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他在一次讲座中说:“《赤壁赋》的配图?就是一江山水,胜过千言万语。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我们是通过看、感受来表达的。
”三、蒋勋的赏析蒋勋认为,《赤壁赋》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是一篇举世无双的作品,它之所以具有经典之作,是因为它的语言流畅、文笔婉转、形象生动,而且内外兼备,语言和图像相互传译。
他还指出,在《赤壁赋》中,苏轼将诗与画、文学与绘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四、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苏轼的《赤壁赋》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呈现出的那种壮丽的、磅礴的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虽然是历史事件,但苏轼通过生动的描写,让我们如同亲历一般感受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同时,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了很多精美的诗句和比喻,使得整篇赋文中不仅仅是一出战争场面,还有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升华。
比如“桂林山水,天下绝胜”,这句话看似描述的是自然风光,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超然的姿态,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高、更广阔的境界。
总的来说,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永不过时的文学名著,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关于士人精神素养和哲学思考的佳作。
名家书法作品的经典赏析

名家书法作品的经典赏析书法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通过墨迹的装点,展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名家书法作品更是在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让人们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感受到名家的艺术魅力和智慧。
首先,苏轼的书法作品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多以行草和行楷为主,字迹潇洒,气势非凡。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赤壁赋》。
苏轼以豪放的笔墨,将《赤壁赋》中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字都展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热血和豪情。
其次,王羲之作为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作品更是堪称绝世佳作。
王羲之的兰亭序享誉千古,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一书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丰富的书法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每一个字都富有生气和韵律感,令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和智慧。
此外,张旭的“怪石崔云”更是书法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张旭的草书飘逸变幻,刚柔并济,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的“怪石崔云”更是在艺术表现和意境上达到了巅峰。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块奇石,独特而瑰丽,让人仿佛置身于瑰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最后,柳公权的碑刻书法也是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柳公权的楷书刚中有柔,秀丽而不失稳重,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他的碑刻书法作品中,字迹端庄稳重,每一个笔画都显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力和艺术造诣。
柳公权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
在名家书法作品的经典赏析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与智慧,感受到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名家书法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感受到书法对人们生活的独特意义。
愿我们在欣赏名家书法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让书法艺术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家名家作品鉴赏

作家名家作品鉴赏在文学的世界里,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名家,他们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今天,我们来鉴赏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领略他们的文学才华和独特风格。
一、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刻画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为特点。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旧观念下人们的愚昧和奴性。
鲁迅的笔触犀利,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痛切批判,使人读后不禁深思。
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个人色彩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挪威的森林》是他最知名的小说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回忆与追忆,以及他们在世界的混乱中寻求自我认同和追求真爱的过程,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孤独和对生命的思索。
三、雨果的《悲惨世界》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富有激情和力量。
《悲惨世界》是他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通过对法国社会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悲壮的世界。
其中的主人公让·瓦尔简和他的遭遇,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们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美好。
四、钱钟书的《围城》钱钟书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巨擘,他的作品以幽默风趣和深刻洞察社会的才华闻名。
《围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描绘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犹豫不决、陷入困境的过程中,赋予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让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又可以从中得到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以上仅列举了几位作家名家的作品,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文学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借此思考人生、洞察社会。
希望这些作家名家的作品能够继续影响和启发更多的读者,让文学之光永远闪耀。
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文学名家作品赏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们通过文字的力量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传递给读者。
文学名家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义深远的主题,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赏识。
本文将对一些著名文学名家的作品进行赏析,旨在展示他们独特的创作魅力和思想内涵。
一、《活着》——余华余华的《活着》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逼真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以农民福贵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一生的起起伏伏,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变迁。
福贵经历了家族的兴衰、内战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最终独自承受了离世的痛苦。
小说以幽默的语言和质朴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通过赏析《活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困苦与坚韧。
二、《围城》——钱钟书《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等问题的描绘,探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钱钟书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幽默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通过赏析《围城》,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碰撞的张力。
三、《1984》——乔治·奥威尔乔治·奥威尔的《1984》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虚构的超级国家“英国”为背景,揭示了权力和极权统治的恶果。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温斯顿与“党”的斗争,揭示了信息操控和个体自由的价值。
通过对统治者的恐怖审查和虚假历史的展示,乔治·奥威尔警示人们要保护真理和个体的尊严。
通过赏析《1984》,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权力滥用的危害,以及维护公正和自由的重要性。
四、《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描绘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社交等级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冲突。
名家作品深度解读

名家作品深度解读名家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文艺界的瑰宝,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到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针对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带领读者一同探索作家们的创作背后所蕴藏的意义。
一、杨绛先生的《洗澡》《洗澡》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杨绛先生的小说,以幽默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家庭中的生活琐事。
作品以洗澡这个日常活动为线索,深入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
在小说中,杨绛先生巧妙运用洗澡这个场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一一彰显。
通过人物在洗澡过程中的表情、动作以及对话,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感知。
洗澡既是个人的身体需求,也是家庭关系的一部分,通过对洗澡活动的细致描写,作品传达出了对家庭生活的思考和对亲情、爱情的思索。
二、卡夫卡的《变形记》《变形记》是20世纪德国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主人公杰格·萨姆塞这一离奇的变形为线索,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
在小说中,卡夫卡以超现实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杰格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
这种离奇的变化成为了主人公与身边人之间沟通的一道障碍。
通过对杰格和家人、同事之间关系的揭示,作品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无助感。
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引发了读者们的广泛思考,被奉为世界文学之巅的经典之作。
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品以老渔夫桑地亚哥孤身出海与大海搏斗为主线,通过对桑地亚哥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困境和英勇。
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对桑地亚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桑地亚哥虽然反复受挫,但他的坚持和勇敢让人们感到钦佩。
作品以渔夫与海洋的对抗为象征,向读者呈现了人生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通过杨绛、卡夫卡和海明威的作品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对人性、社会、生命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赏析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名家和精彩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带您一起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杜甫与《登高》杜甫,唐代文学家,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登高》。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高山的场景,通过饱含感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诗中,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他积极向上、热爱国家的精神面貌。
二、李白与《静夜思》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多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给人以热烈、豪情的感受。
其中,《静夜思》是他最受欢迎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开门见山的诗句,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恬静的夜晚,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
三、苏轼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题材广泛,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的一首名篇。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自由的联想,展示了作者在梦中对故国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轼以流畅的词句和独特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中。
四、辛弃疾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为主要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是为了慰问在边疆担任官职的陈同甫而作,旨在鼓舞士气,表达对抗击外敌的决心和对陈同甫的敬佩。
通过铿锵有力的词句和慷慨激昂的情感,辛弃疾成功地传递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热切期望。
五、元好问与《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明代文学家,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沉、雄浑的感觉,讲究抒发真情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高江海第1版报眉【名家经典】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主题导语】蒲松龄曾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读书是生活,读书是成长。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了巨大享受。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就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融入博大浩瀚的海洋中,成为一个富有知识的人。
倘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
【名家档案】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
他的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朗读的童年记忆莫言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
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
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
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了与朗读有关的事。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
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
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老师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
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
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
但最后一次,方快夺过教鞭,把它在膝盖上折成两截,扔在老师面前。
我至今犹能记起老师的尴尬表情。
老师出身不太好,对方快这样的赤贫子弟心怀忌惮。
尽管他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但他没敢像对待我们这些学生一样——我们只要惹火了他,他就揪着我们的脖领子,把我们拖出去修理一顿——他只是蜡黄着脸说:“好!方快,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你!”——第二天到了,老师似乎忘了这件事。
有一天中午,他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
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
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鸣,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
呱!呱!呱……”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
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
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
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
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
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
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
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第15期,有删改)【整体感知】方快是一个调皮学生,老师对他教育有方。
他折断的教鞭,老师能够宽容他;上课玩恶作剧,老师又为他响亮的朗读拍手称好,接纳和鼓励使方快走上了一条健康成长之路,而最终还是得益于朗读。
选文对老师的肖像描写很有特色,两次写到“蜡黄着脸”,把一个易怒而又富有宽容心的老师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结构图示】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与朗读相关的人物老师用教鞭促使方快读课文方快玩恶作剧。
老师对他的朗读拍手称好方快走上一条洒满花瓣的成长路【阅读思考】1.文章写了几件事?与主题有什么关系?2.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名家档案】铁凝,1957年9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作品曾6次获得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奖10余项。
书的等级铁凝小学三年级时,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正在风靡流行。
我也购得一本,爱不释手地读起来。
读不过半本,却被我一位生活老师没收了去,因为这本书使得我不安心午睡了。
那时我读寄宿学校,作息都须严格遵守校规,午觉时且有生活老师倚门把守。
我记得那位老师姓兰,平日我们睡觉时她只靠住我们的门织毛衣。
她两手操作着毛衣针,眼睛朝我们这一排床铺溜着。
大家瞧见老师的眼光,便缩脖咋舌地进入梦乡。
兰老师自从得了我这本书,许多天不织毛衣而改作读书了,她对《欧阳海之歌》读得和我一样专心。
我躺在床上假寐,想着是书中的哪个情节正吸引着她,那个情节本是吸引着我的。
大约兰老师尚未读完,这本书“犯了案”,有内容方面的事,也有封面装帧方面的事。
这两者加起来一时间便成了轰动一时的政治公案。
欧阳海的牺牲是因了力挽一匹横过铁道的惊马,后来马和火车均得救了,战士欧阳海却被火车吞没了。
那书的封面画的便是这个情节:马站在铁轨上咆哮着举起前蹄,欧阳海睁圆环眼正奋力将马推下铁轨。
有传闻说这封面用心叵测,若背过来照看,就能看出“蒋介石万岁”的字样。
一时间人们都在照看,都在撕下那封面。
有的人家在惊恐之中干脆将书焚毁,好不留后患。
我那本书由于先一步易人,倒不至于为我和我家带来麻烦,但心中仍有余悸,梦里也常见那封面变得狰狞起来。
我发着冷汗被惊醒,不敢再合眼。
封面里有内涵,封面里有学问,封面不可小看便是我在这时悟出的。
我的第一本小说集《夜路》出版时,我请我父亲为之设计了一个封面,我父亲作为一个画家和舞台美术家,当时正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
他不常作装帧设计,只待自己高兴时。
所谓美术对我的熏陶,便是借助于父亲吧。
这使得我后来常自不量力地也和他谈论着美术,还自不量力地在报刊上著文大谈梵高和高更之间的争论。
我父亲为我设计的《夜路》照理说我是满意的,它由淡黄颜色作衬,用墨点点缀成星空,一条视点很低的路平伸远方。
它概括了我心目中的乡村,也概括了我那本小书的内涵。
当时已成功地作过几种封面的画家韩羽也不住点头称道。
那时闲散了十年的知识分子刚刚趋于活跃,韩羽则常来我家聊天。
韩羽对书的封面装帧也有着过分注重的癖好,我所以自信可把赠书对象分作三等,便是因有韩羽这样的“样板”。
曾有人对我讲过,韩羽买书除对内容有严格挑选外,多以面取之。
买到书后便以坚纸细裹,插入书架,需读时再找他人去借。
对这一故事,我实在不便去找作为长辈的韩羽当面对质,但从他和父亲谈论封面装帧时的神情里,自信我心目中那一等的赠书友人是存在的,我的分等便不是自作多情了。
(选自《铁凝散文精品赏析》,有删改)【整体感知】选文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介绍了在小学三年级由阅读《欧阳海之歌》以及后来自己出版小说集而引发的对书封面思考,告诉读者读书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注重书的封面,更要关注读者的层次。
文章注重叙事,通过故事来阐述道理。
【结构图示】【阅读思考】1.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理解标题“书的等级”的含义?2.文章第三段写书因封面“犯了案”,其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朗读的童年记忆》1.写了两件事,一是方快因读书不认真而遭老师“教鞭”;二是朗读的捣乱者方快受到老师的表扬。
这两件事都与朗读有关,以此来表达对老师的怀念。
2.是一个善良、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会熟练运用普通话朗读的老师。
《书的等级》1.书就内容和封面来讲实有层次的,但书的读者因其修养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要赠予不同的书。
2.意在告诉读者封面里有内涵,封面里有学问,封面不可小看,需要作者认真去琢磨。
第2版报眉【精品精读】童年的读书生活张现涛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在我们老家的村里可谓众人皆知。
(开头直接点题,引出下文。
)入小学前,我就接触到了图书。
那时家里有一个不大的书箱,乱七八糟地放满了图书,其中多数是父亲读初中、高中时的课本,“武松打虎”“守株待兔”等故事,就是听父亲讲过后,在课本中得到了验证。
曾经狡黠地向父亲炫耀,得到了他赞许的笑。
还记得里面有几本发黄的旧书,每页贴满了黑底白字的纸,那时当然不知道是拓片,因为好奇字的龙飞凤舞,曾经和弟弟用小刀照着字的轮廓挖下来,贴到墙上,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可惜的。
白色的字依稀有“卷起千堆雪”的字样,想来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手书的拓片。
(初读故事书,把书中的拓片刻下来,既是好奇,也是对书的喜欢。
引用苏轼词中的句子,形象生动。
)到了入学一年级,见到最多的图书就是连环画了,那时叫小人书,是那个年代的特产。
每当美丽的女老师秀英抱着成摞的小人书来到教室,我总是高高举手:“《鸡毛信》《鸡毛信》”这是最爱看的一册,百看不厌,尽管不能识字。
从《鸡毛信》里知道了“黑狗”们都是坏东西,更为放羊娃海娃的遭遇担心。
不多久,我喜欢读书的事就出了名。
不仅读,当然还要买,因为父亲的疼爱,经常给些零花钱,所以在我们村,我存的小人书算是最多的,小伙伴们甚至包括大人都要向我借。
(从存小人书的数量之多,证明自己喜欢读书。
列举“鸡毛信”一例,既写出了童真童趣,也写出了自己对书的喜爱之情。
)但六十四册的《三国演义》是买不起的,我的同桌有个哥哥在城内上班,经常带回一本两本的给他看,自然也可以借阅。
自己买的连环画全部读过了,就要到离家三里的集市上去,在那里众多的小人书摊上,花二分钱就可以读一册,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同样是在集市上的书店里,我见到了摆放在玻璃柜子里琳琅满目的书,经常在柜台前流连忘返,最羡慕站在柜台里的卖书人,顿时萌生了此生开个书店,做个卖书人的念头,这想法到现在尚没有完全改变呢。
(因为爱读书便萌生了开书店的念头,突出了作者对书的喜欢。
由读书到想买书,层层递进,升华了主题。
)直到上了五年级,学校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小虎子”“知心姐姐”占据了头脑,阅读的档次终于提高了,才逐渐摆脱了连环画梦靥般的纠缠。
尽管对阅读有着无尽的渴求,可童年的农村里,有多少图书可以阅读呢?但只要找到的都读,《毛泽东选集》《雷锋的故事》《隋唐》《中药学》《王子与贫儿》……也遇到了大厚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不记得从谁那里借到的,一读就着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