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体快。
第 1 页 共 13 页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
1 2
S总
1 2
v t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 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 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体积 V 就可据公式: m 求出物质密度。 V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 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 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 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 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 力(自行车的刹车)。
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 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 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 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 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 多彩的光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
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米/秒,而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
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 s ,速 t
度的主单位是:米/秒。1 米/秒=3.6 千米/小时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
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
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
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
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线 法线 反射光线
镜面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 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 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9、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 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 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
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 上一 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沪科版物理知识点初三

沪科版物理知识点初三

沪科版物理知识点初三沪科版物理知识点初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方向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运动。

-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3. 力和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 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与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5. 功和机械能:- 功: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工作,是力与位移的乘积。

-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 简单机械:- 杠杆: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来改变力的大小或方向的简单机械。

- 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或省力的装置。

- 斜面:通过增加距离来减少提升物体所需的力。

7.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8.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

- 电压:推动电荷流动的力。

- 电阻: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 ;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3) 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完整word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完整word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值为1℃。

姓名班级(2)体温计。

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20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

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第一节.熔点与沸点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水熔点。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的熔点是0℃(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熔化的条件:3(1(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4. 物体的内能凝固点晶体.固体分为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

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5(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3内能。

.汽化的两种方式:4(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表面①定义:在液体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1)(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液体表面积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

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吸热致冷。

③特点: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①定义:液体2()沸腾内部和表面(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沸点度为。

水的沸点是;继续吸热。

②条件:100℃.达到沸点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温度不变。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知识点一、力、机械与能量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

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 引力是地球或其他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弹力是弹簧或其他物体对物体的向心力。

3. 摩擦力是物体与物体接触时的阻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用来放大力的装置,存在三类杠杆,包括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5.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移动距离。

6. 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二、光学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和性质,包括折射、反射、色散等。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当遇到边界面时可能发生折射。

2. 光的反射:光在遇到边界面时可能发生反射,根据反射定律可以求解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3.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可能发生折射,根据斯涅尔定律可以求解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透镜:透镜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有着不同的焦距和成像特点。

5. 颜色和色散:光通过三基色的叠加可以产生各种颜色,光的色散现象可以用来解释彩虹的形成。

三、电学电学研究电荷和电场的性质,以及电流、电阻等相关知识。

1. 电荷: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之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静电场:静电场是由电荷所产生的力场,根据库仑定律可以求解电场强度和电荷之间的关系。

3. 电流和电阻: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电荷量,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4. 电路:电路由电源、导线和负载组成,可以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四、声学声学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振动体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第 2 页共 37 页第 3 页共 37 页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1米/秒=3.6千米/小时1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线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第三章声的世界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 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 多彩的光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
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米/秒,而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
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0、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
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 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 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 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 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 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 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
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 上一 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第 2 页 共 10 页
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
1 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 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还有:g/cm3),1g/cm3=1000kg/m3;质量 m 的 单位是:千克(kg);体积 V 的单位是米 3(m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质 量或体积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 1 米 3的水质量为 1.0×103千克。 10. 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 m 和用量筒测出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体快。
第 1 页 共 10 页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
1 2
S总
1 2
v t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 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 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八年级 物理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
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 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 设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 分析与论证 → 评估 →交流与 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它们关系是:
7.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用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计算密度公式是 m ;密度单位是 kg/m3, V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 g 是重力与质 量的比值: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 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 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 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 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 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 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 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 毫升=1 厘米 3 ;测量液体 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 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
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范围;(2)加 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 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第九章 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

方向与大力 F1相同
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
态)时,受合力为零(即平衡力)。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
第 3 页 共 10 页
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
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
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放大镜。
13、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空气



1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 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 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 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 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 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 较大(空气中的光线偏离法线);(6)平行主光轴 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 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⑻凸透镜成像时, 折射光线(或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像点。
第八章 浮力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
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 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 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 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F浮 G排 液 gV排

方向与两力相同。
(3)阿基米德原理: F浮 G排 液 gV排
6.浮力利用 (1)密度计:是物体漂浮条件的一个应用。 它的刻度特点:上大下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轮船: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 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
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
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
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
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线 法线 反射光线
镜面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 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 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9、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
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
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
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
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
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线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
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
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 s ; t
15. 根据v s 可求路程:s vt和时间:t s
t
v
第三章 声的世界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 牛顿大约是你 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
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 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 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 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