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胡适)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 鄂教版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胡适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

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

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

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1919年爆发了一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论战,那就是两位著名的学者胡适和李大钊之间关于"问题和主义"的争论,引起当时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阅读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完成后面问题。

(13分)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

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

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

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
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 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 堂、澄衷学堂求学, 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 想文化,受到梁启超、 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
学校,接受《天演论》等 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 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
三、写作意图分析
(一)时代背景
1、新文化运动

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 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起点和中 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主 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
虞、钱玄同等。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
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二)课文讲解
人物刻画



1、差不多先生简历 (1)姓名、籍贯:各省各县各村 (2)相貌:模糊 (3)口头禅
2、差不多先生事迹:
(1)在家:买红糖和白糖 (2)在学堂:直隶省
(二)创作情况
《论睁了眼看》鲁迅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 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 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 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 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 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 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这种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老字还有旁
义。就是“老气横秋”,“脸皮老”之老。人越老 ,脸皮总是越厚。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比人家大 ,脸皮也比人家厚。年纪一大,也就倚老卖老,荣 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张山来说得好: “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 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老辈,而老辈襟怀不如 少年。少年人志高气扬,鹏程万里,不如老马之伏 枥就羁。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对老年人之状况的。一 则曰“不知老之将至”,再则曰“老而不死是为贼 ”,三则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戒之在得是 骂老人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
2、以传记的形式行文,达到了对国人 的讽刺目的,引人深思,增强了讽刺 色彩。
3、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语 言平易。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生 活周围甚至自己身上,你是否偶 尔或经常将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挂 在口头呢?是否也有这位“差不 多”先生的影子呢?让我们来找 找身边的“小差不多先生”。对 此,有什么要告诫的话吗?
行文思路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文章首先 介绍差不多先生,并说他是“中国全国人的 代表”;其次以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事,来 叙述差不多先生的个性和思想;最后写差不 多先生的行为思想影响深远,以此为讽刺。 差不多先生实际上并无其人,作者主要是借 用这个虚构人物的言行,针砭国人做事不肯 认真、敷衍苟且的通病,以期望国人能知所 警惕和改正。
关于传记文学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
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传记的特点: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家庭状况, 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但在叙述人物事迹和 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可适当加以议论、描写和抒情,以增强作品 的生动性。 (3)叙述时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 将人物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来写。 (4)无论写哪一类传记,都应该注意搜集和掌握人物的 历史 资料,以事实为根据。
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为差 不多先生立传?
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②抓议论句。 ③抓开头或结尾。
文章主旨
本文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 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 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 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 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凡事都抱着“差不多”态度的人物形象,读来令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妈妈责怪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在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读罢这篇文章,我心中感慨万千。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对事情抱着一种敷衍、马虎的态度,觉得差不多就行,不必追求完美。

然而,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

在学习上,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成绩也难以提高。

比如做数学题,少写一个步骤,或者计算时粗心大意,觉得结果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学好呢?又如背英语单词,只记住个大概,拼写和发音都不准确,在考试和实际运用中就会出错。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差不多先生传胡适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讽刺文章,通过对差不多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敷衍、马虎、不认真的现象,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差不多先生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差不多”的选择和行为。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从他小时候对于颜色的分辨,到长大后对于时间、金钱的态度,再到最终因为“差不多”的观念而丢掉性命,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既觉得可笑,又感到悲哀。

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妈妈责怪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反映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养成认真对待事物的习惯。

在他的认知里,只要大致相似,就无需区分得那么清楚。

这种思维模式伴随了他的一生。

长大后,差不多先生在读书时,一面心里想“差不多”,一面也能糊里糊涂地混过。

工作的时候,他在钱铺里做伙计,“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他对于工作的这种不严谨、不负责的态度,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可能给他人带来损失。

然而,他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沉浸在自己“差不多”的世界里。

在时间观念上,差不多先生也是如此。

他八点三十分才赶到火车站,却认为八点三十分和八点三十二分没什么区别,火车开走了也觉得无所谓,反正时间“差不多”。

这种对时间的漠视和不珍惜,让他一次次错过重要的机会。

最让人痛心的是,当差不多先生生病时,请错了医生,找了牛医来治病。

旁人都着急,他却觉得人的医和牛医也“差不多”,最终因为这一错误的决定而丢了性命。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念叨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认真呢?”就这样,差不多先生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呢?有时候,我们对待工作可能会觉得“差不多完成就行了”,对待学习可能会觉得“差不多懂了就行”,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可能也会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讽刺文章。

这篇文章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凡事都抱着“差不多”态度的人物形象,读来令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

他的口头禅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无论是在买红糖时错买成了白糖,还是在记账时把“千”写成了“十”,亦或是在搭火车时误了时间,他都觉得差不多。

这种对生活中种种细节的不严谨和无所谓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在让兽医给人治病时,因“差不多”而丢了性命。

文中对差不多先生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站在面前。

他的这种“差不多”精神,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类似差不多先生的人存在。

他们对待工作敷衍了事,觉得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追求完美;他们对待学习也是马马虎虎,能及格就好,不追求更高的知识水平;甚至在对待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时,也是抱着差不多的态度,不注重良好的习惯养成。

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在工作中,如果每个人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那么工作质量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可能给整个团队或企业带来损失。

在学习上,如果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而在生活中,对健康、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不多态度,也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我们也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不多”的心态。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惰性和缺乏自律。

追求完美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而选择差不多则相对轻松省事。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当周围的人都对事情抱着不严谨的态度时,个体很容易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从而也变得“差不多”起来。

要改变这种“差不多”的心态,首先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认识到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应该认真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胡适)
差不多先生
胡适
创作背景: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

民国七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发笑或感叹的材料,加上一、二句点睛式评语,或根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

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曾被许多刊物仿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讯、序跋等,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怀,虽然内容尖锐,但文字优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全文原载于民国八年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二期)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ﻫ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ﻫ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ﻫ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ﻫ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ﻫ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ﻫ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ﻫ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ﻫ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

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