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高一生物导学提纲2 人教版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高一生物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8doc

高一年级生物导学提纲(八)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第一节ATP和酶执笔人:刘辉审核人:刘正华校对人:徐素梅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利用情境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二、教学重难点1.A 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 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 TP的形成途径。
三、教学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前导学]一、A TP的分子结构及特点1.全称:。
2.组成:1分子、1分子和3分子。
3.结构简式:。
4.符号含义:A代表;T代表;P代表;~代表。
二、A TP和ADP的相互转化1.ATP水解的本质:的断裂。
2.相互转化反应式:3.相互转化的意义: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地进行着的,为生物体的各种需能反应提供。
[质疑讨论]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内,都是以ATP作为能量“通货”的,这是否也说明生物界的统一性?这对你理解生命的起源有什么启示?[反馈矫正]1.ATP的A、T、P分别代表A.胞腺嘧啶、腺嘌呤、磷酸基 B.胸腺嘧啶、3个、磷酸基C.腺苷、3个、磷酸基D.腺苷、3个、腺嘌呤2.20个腺嘌呤核苷和46个磷酸,在一定条件下最多可合成多少个A TP分子( ) A.60 B.30 C.20 D.153.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医药商店出售的ATP注射液可治疗心肌炎。
若人体静脉滴注这种药物,A TP到达心肌细胞内至少要通过的细胞膜有( )A.1层B.2层C.3层D.4层4.下列关于人体内ATP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全部来自ATP的分解B.ATP在细胞质基质中也能生成C.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D.ATP不只在线粒体中产生5.ATP分子在细胞内能够释放与储存能量,从结构上看,其原因是( )①腺嘌呤核苷很容易吸收和释放能量②第三个磷酸基团很容易从A TP上脱离和结合③第三个磷酸基团容易从ATP上脱离,第二个高能磷酸键断裂,使ATP转化为ADP④ADP可以迅速地与磷酸结合,吸收能量形成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TP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迁移创新]1.直接供给人体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物质是()A.葡萄糖B.脂肪C.蛋白质D.三磷酸腺苷2.(多选)下列关于这一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这一反应无休止地在活细胞中进行B.生物体内ADP转变成ATP所需能量都来自细胞呼吸C.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伴随着能量的贮存和释放D.这一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3.ADP转变为ATP需要()A.Pi、酶、腺苷和能量B.Pi和能量C.酶、腺苷和能量D.Pi、酶和能量4.(多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特点有()A.永不停息B.能量利用率高C.及时供应能量D.在活细胞内5.请根据下列反应式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反应从左向右进行时,能量来自,用于。
盐城龙冈中学高一生物导学提纲导学提纲2

高一年级生物导学提纲(二)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执笔人:王洋洋审核人:刘正华校对人:刘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生物科学的学习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2)学习生物科学的正确方法,用这些方法思考生物科学问题,培养科学研究基本技能(三)情感目标通过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领悟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知道学习生物科学的正确方法,同时用这些方法思考生物科学问题(二)教学难点: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教学过程】2课时第1课时【课前导学】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1.雷迪的实验(1)过程:观察与苍蝇接触的肉块和没接触的肉块出现蛆的情况。
(2)结果:的肉块生出了蛆。
(3)观点:地球上自从有了原始生命,所有生物都来自,对生命“自然发生说”的态度是:。
2.尼达姆的实验(1)过程:将羊肉汤装在瓶子里并用软木塞封口。
(2)结果:肉汤中滋生了大量。
(3)观点:是的支持者,微生物的确能。
3.斯巴兰扎尼的实验(1)过程:对盛肉汤的烧瓶与密封瓶口,再进行不同时间的加热。
(2)结果:密封并长时间加热的肉汤不再有生命的(3)观点:。
4.巴斯德的实验(1)过程:把盛酵母菌浸液(已消毒处理)的瓶子瓶颈拉成,使外边的尘埃沉积在曲颈部而不致进入瓶中。
(2)结果:这些瓶子虽未密封,亦能保持。
(3)观点:否定了生命“自然发生说”。
【质疑讨论】科学家是怎样证明生物“自然发生说”观点的?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如何?【课堂练习】1.雷迪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中引入了对照的思想B.得出生命不可能自然发生的结论C.相信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自生殖D.遵循单一变量原则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没有精确细致的观察,不可能有准确的科学叙述B.观察后再比较,可发现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C.先提出假说再设计实验证明,是研究复杂生命现象的重要途径D.生物学上的假说是没有意义的3.为研究维生素D的作用,选择三人做如下实验,该食谱中不含维生素D。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二复习提纲(必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二复习提纲(必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必修)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盐城市龙杠中学高一年级生物导学提纲(二)

盐城市龙杠中学高一年级生物导学提纲(二)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执笔人:徐素梅[学习目标]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学习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学习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导学方法]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讨论法、迁移训练[导学过程]探究一、生物异与非生物存在着统一性和差异性阅读思考探究二、组成细胞的元素归纳总结: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探究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探究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制备生物组织样液取样注入试剂加热观察(2)脂肪的检测和观察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制备生物组织实验材料制片制作临装片→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3)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注入待测组织样液注入试剂A注入试剂B 观察颜色变化(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注入待组织样液注入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约占细胞鲜重97%的化学元素的是()A.C、H、O、N、P、K B.C、H、O、N、S、CaC.C、H、N、P、S、K D.C、H、O、N、P、S2、下列都属于微量元素的一组是()A.Fe、Mn、K、B B.Fe、Mn、Cu、MoC.Mn、Ca、Mg、Cu D.Cu、Ca、K、Zn3、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A、氢B、氧C、氮D、碳4、过度肥胖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A、糖类B、脂质C、蛋白质D、水5、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可以分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组成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仅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也基本相同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D、组成玉米和兔的最基本元素是碳6、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A、碳B、氧C、氢D、氮7、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所用的试剂和所出现的颜色分别是()A、斐林试剂(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B、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C、苏丹III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D、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8、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可溶性还原糖,实验材料的选择,下面哪一组较为适宜()A、西瓜和甜菜B、甘蔗和甜橙C、苹果和梨子D、淀粉和蛋清9、在做脂肪鉴定的实验中用到50%的酒精溶液,其作用是()A、消毒B、作为染色的辅助剂C、便于观察D、洗去切片的浮色10、蛋白质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的目的是()A、与反应后物颜色做对比B、失败后重做一遍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D、留下次实验用11、(多选)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III染色后,为观察更清楚,需用高倍镜换高倍镜并调好焦距后,发现视野太暗,此时应()A、将反光镜由平面换为凹面B、将反光镜由凹面换为平面C、将小光圈换成大光圈D、将大光圈换成小光圈二、简答题:1、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地质年变而来的。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高级中学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十三)

高三生物导学提纲二轮复习(十三)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执笔人:刘正华校对人:张纪琴审核人:乔中全一、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A)2.种群的数量变动(B)3.群落的结构特征(A)4.群落的演替(B)5.生态系统的结构(A)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9.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实验:1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c)13.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b)二、知识结构三、课前导学1.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3.(多选)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4.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
盐城龙冈中学高一生物导学提纲导学提纲1

高一年级生物导学提纲(一)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执笔人:王洋洋审核人:刘正华校对人:刘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分析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2、了解目前我国相关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了解我国当前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传染病4、说出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二)能力目标1、举例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三)情感目标1、学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2、关注我国生物科学的技术成就和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分析癌症的病因及预防措施2、说出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二)教学难点1、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举例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教学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前导学】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1.癌症的现状(1)导致癌症发生的因素:因素、因素、因素。
(2)癌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现状①上升的主要有、肝癌、和。
②上升最快的是,其次是。
③肺癌和肝癌发病率的上升,比更明显。
④下降的主要有宫颈癌、、食管癌和女性。
(3)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①人口。
②。
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④缺乏。
2.传染病的现状(1)发病率较高的主要有:、肺结核、痢疾、等。
(2)病死率较高的主要有:、、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
【质疑讨论】1、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例,举例说出癌症的预防措施?2、从病因分析,除了癌症、传感病外,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还有哪些种类?【课堂练习】1.下列都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A.肺结核、咽喉炎B.乙脑、癌症C.色盲、霍乱D.疟疾、麻疹2.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贫铀弹,许多油井被点燃焚烧,很多地区持续几十天浓烟滚滚,烟雾遮天蔽日,战后当地癌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引起癌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原因有( )A.物理和化学因素B.温度升高C.病毒致癌D.自然发展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广东工商局曾查处一起“毒大米”事件,一批被黄曲霉毒素(AFTB1)等有害物质污染的大米流入市场。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高级中学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五)

高三生物导学提纲二轮复习(五)专题三细胞的生活历程第1讲细胞增殖和受精作用执笔人:刘正华校对人:蒋继荣审核人:刘德海一、考纲要求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A)2.细胞的无丝分裂(A)3.细胞的有丝分裂(B)4.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C)5.受精过程(B)二、知识结构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三、课前导学1.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2.下列选项中,两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的是( ) A.蛙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B.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杂交瘤细胞C.人的胚胎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D.牛的精细胞与精原细胞3.(多选)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B.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C.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D.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1/2234.如图A是某基因组成为AaBbdd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染色体和基因示意图(O表示着丝点,1表示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B是该生物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
请据图回答:(1)图A细胞名称为,该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对。
(2)写出该生物可以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
(3)图B中6、8对应点染色体变化的原因分别是(4)图中A细胞的变化以及基因B与基因b的分离分别发生在图B中的时段。
A.7~8,0~4 B.4~7.3~4 C.8~9,4~5 D.4~5,8~9四、考点整合考点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知识理解]1.染色体行为区别(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最本质的差别在于是否有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或数目变化,有变化即为减数分裂,无变化则为有丝分裂。
盐城市一中高一生物(必修2)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盐城市一中高一生物(必修2)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009年6月第二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的生物,在产生时进行的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场所:。
2.精子的形成过程:(见书)3.相关的概念:(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和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另一条来自。
(2)联会: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场所: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中形成的。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见书)注意:①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也会导致基因重组。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配子中染色体与次级精卵母细胞相同。
答案:一、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一次、连续分裂两次、减半。
二、1.睾丸、3(1).大小、形态、父方、母方(2).同源染色体(3).四。
三、卵巢人和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比较精子卵细胞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卵巢形成特点均等分裂,有变形期不均等分裂,无变形期形成的性细胞数1个精原细胞→4个精子1个卵原细胞→1个卵细胞相同点形成子细胞数4个子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分裂结果配子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的一半四、受精作用1、的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为的过程。
精子进入卵细胞,留在外面,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其中一半来自、一半来自。
2、减数分裂的意义:①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②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和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1、相互识别、受精卵、头部、尾部、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精子、卵细胞2、配子、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遗传、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高一生物导学提纲三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学会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互动的过程式教学,领悟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以及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关系。
(2)分小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展开组间评价竞争机制,既发挥每个的潜能,又使学生学习和体会合作的愉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学习过程]
课程导入你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它是1996年在英国出生的。
与众不同的是,生它的母羊并不是它真正的母亲。
它的父母到底是谁,连科学家也难以回答。
原来,它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与它的身世有关的母羊不是一只,而是三只。
过程是这样的:科学家先将A羊卵细胞的细胞核抽出,再将B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注入来自A 羊的无核卵细胞中,这样就得到具有B羊细胞核的卵细胞,这个卵细胞经过分裂形成小小的胚胎。
再将这个胚胎移入C羊的子宫内,让它继续发育,一段时间以后,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羊出生了,这就是多莉。
小多莉虽然是由C羊生出来的,但长相却一点也不像C羊,而是几乎跟B 羊一样。
思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细胞核的功能
阅读分析 1、阅读P52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用黑白美西螈的实验说明其皮肤颜色是细胞核控制还是细胞质控制的?生物性状主要由谁控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可以根据变形虫的试验,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伞藻嫁接、核移植实验,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谁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总结出细胞核有哪些功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根玻璃针,将一个变形虫切成两半,有核的一半能继续生活,无核的一半死亡。
如果将一个变形虫的核取出,无核部分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单独的细胞核则无法生存。
如果去核后三天,再植回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则生活正常(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结果回答:
(1)正常细胞中核与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核部分最终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独的细胞核不能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去核后三天,再植入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则生活正常,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成熟的红细胞还能生长分裂吗?为什么?
二、细胞核的结构
小组讨论
(1)对细胞核内部起屏障作用的结构是什么?它由几层膜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核膜上的核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质,可得到细丝状物质。
若再用脱氧核糖核酸酶(DNA水解酶)处理丝状物,则可将其切断。
请思考:
a.得到的丝状物质是什么?胰蛋白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DNA水解酶处理丝状物,可获得什么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核仁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蛋白质分子能够通过的结构有()
A 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
B 细胞膜和液泡膜
C 高尔基体膜
D 细胞壁和核孔
2、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
A 核仁
B 核膜
C 染色质
D 核仁和染色质
3、下列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同种物质在同一时期的两种形态
B 不同物质在同一时期的两种形态
C 不同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D 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4、下列结构中,既有双膜又含有DNA,同时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的是()
A 线粒体
B 细胞核
C 叶绿体
D 核糖体
5、DNA是控制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在水稻的细胞中它分布在()
A 细胞核、内质网
B 细胞核、核糖体
C 细胞核、细胞质基质
D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6、绿色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结构()
A 染色质
B 核膜
C 叶绿体
D 核仁
二、填空题:
1、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和哺乳动物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核是,是和。
2、遗传物质DNA主要位于,细胞的各个部分不是的,而是的,细胞只有保持,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4.自我评价参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