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知识目标掌握有关诗歌形象鉴赏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情感目标体会古典诗词当中深厚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教学方法启发式、练习式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1.抒情主人公形象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2.客体人物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二、景物形象(意象)景物形象,广义而言,可以理解为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

习惯上又笼统地称之为意象。

1.景象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高中语文《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高中语文《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案教学要求通过对诗歌形象的鉴赏的复习与专题训练,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审题与答题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1.鉴赏诗歌形象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的特点,体会诗歌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鉴赏的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答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类的答题模式。

3.加强训练指导,学生训练与教师讲评相结合,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形象审题与答题方法与技巧。

4.拟用五个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什么是诗歌的形象?1.内容:(1)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2)形象(意象)(3)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4)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2.鉴赏之高考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5篇模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5篇模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5篇模版)第一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学案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章“诗歌的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诗歌的形象”,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诗人情感与意境的传达;第二节“诗歌的鉴赏方法”,学习如何从形式、内容、情感等方面深入解读诗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提高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深入解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诗歌鉴赏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诗歌形象的概念和分类,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细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并发表观点。

2. 新课导入: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细节:教师讲解,学生记录要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静夜思》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诗歌鉴赏方法。

细节:教师逐步分析,学生跟随思路,掌握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望庐山瀑布》。

细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形象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2. 诗歌鉴赏方法。

3. 《静夜思》形象分析。

4. 《登鹳雀楼》鉴赏方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形象,并运用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答案。

2.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诗歌,提高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诗歌鉴赏》第二章《诗歌的形象》。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自然景观的描绘》,第二节《人物形象的勾勒》,第三节《诗人情感的抒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然景观描绘、人物形象勾勒、情感抒发。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和人物图片,让学生尝试用诗歌描绘,激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形象鉴赏。

3.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景观描绘、人物形象勾勒、情感抒发的手法和技巧。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进行课堂讨论。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情感抒发。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诗歌的形象,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自然景观描绘2. 人物形象勾勒3. 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形象,写出你的感受和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从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组织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诗两首 教案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诗两首 教案

《诗两首》教案【教学设想】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也可以考虑先处理《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再别康桥》:建筑美【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

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雨巷》一、导入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

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

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高三语文 赏析古代诗歌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 赏析古代诗歌复习教案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赏析古代诗歌复习课型:习题讲评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悉鉴赏诗歌内容主旨的注意事项和一般步骤。

2、让学生掌握“炼句”,“事物形象描写”的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炼句”,“事物形象描写”的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难点:对诗歌内容主旨的解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检查背诵及成语2、归纳鉴赏诗歌内容主旨的注意事项和一般步骤。

一、复习检查1、诚宜开张圣听,,,,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宫中府中,,,不宜异同。

3、解释下列熟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心不足蛇吞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讲析习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习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联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联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联注:(1)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2)"秋士"即暮年不遇者。

1、请简要分析诗的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描写之,请谈谈中间两联是如何描写“水上音”的。

◆复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炼句”,“事物形象描写”的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归纳的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二、根据以上的注意事项和一般步骤解读诗歌,并分析两道习题的考题类型,总结归纳这两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

★“炼句”型,即赏析诗中精炼语句或重要语句的意义或作用。

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一般为(1)(2)(3)(4)答案模式一般为:★“形象描写特点”型,诗歌中的形象描写一般有人物形象描写、事物形象描写、景物形象描写,本题考查的是对乐声描写特点的分析。

解决这道题,我们可以迁移到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特点分析上,进而来分析诗歌中对乐声描写都有些什么特点。

迁移阅读:《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怎样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教案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怎样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教案

《怎样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教案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

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

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近两年高考命题,对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会在一起,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

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

由于诗歌语言精练、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事故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做点探讨。

一、明确什么是作品的形象例举《琵琶行》一文中的形象,明确客体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区别。

就一首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举例分析:渔家傲记梦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读词,并思考:1、该词的内容是什么?2、该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开篇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通过思考讨论,明确:1、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

“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

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

2、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

3、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

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明晰鉴赏目标a)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b)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c)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学目标:1、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事物形象分类1、 2、
二、事物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
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3、某物象象征什么?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三、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1、(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三花斛三首•右兰花
杨万里
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干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芳圃蕙①非吾耦②,付与骚人定等差。

【注】①江蓠:古书上说一种香草。

蕙:蕙兰,初夏开花,有香气,供观赏。

②耦:两人并耕,这里指同列。

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右兰花?尾联抒发了什么感情?
四、方法总结
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1)
(2)
(3)
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
(1)
(2)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1)
(2)
(3)
(4)
3、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五、布置作业:《创新教程》113页《古松》
附:常见事物形象的意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漂泊。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习题练习,巩固诗歌形象考察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创新教程》“提升目标课堂”《木兰花》《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人月圆》三首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