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分类

合集下载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1、让孩子了解世界的黑暗面学会自我保护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强。

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难营是他们的法宝之一──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

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

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2、孩子要放养不要圈养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

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

3、教育孩子独立不能舍不得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

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4、自制甚于控制德国人富有,但是绝对不奢侈,所以德国每年的平均消费都不会很高,这主要得益于德国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下,德国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非常好的理财习惯:不乱花零用钱、随时去银行存钱,即便玩游戏的时候也很节省。

三件小事看中国与德国教育孩子的差别(一)“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糖!”这一天,在德国的一家超市里我听到了这句在国内经常听到的撒娇声。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

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

”说着,这位德国妈妈指了指她的购物筐,“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

”我静静地听着,感觉很难想象这是在跟一个可能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在说话。

只见那个孩子眨了眨双眼,无奈但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

试想,这一幕若是发生在中国,大多情况下是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的。

而这对母女之间却没有任何的责骂与哭闹,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德国的孩子们也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将哭闹作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武器”。

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

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

家长教育孩⼦的理论 ⾃孩⼦出⽣起,养育和教育便成了贯穿⽗母⼀⽣的两件⼤事。

下⾯店铺收集了⼀些关于家长教育孩⼦的理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庭教育中的六⼤经典理论 1、延迟满⾜效应—适度忍耐能成⼤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学⼼理学教授沃尔特·⽶歇尔做了⼀个著名的实验:将⼀群幼⼉带进房间,每⼈⾯前摆着⼀个棉花糖。

孩⼦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个棉花糖作奖励。

最终约2/3的孩⼦放弃奖励,⽴即吃掉了糖果。

⼗⼏年后,⽶歇尔对这些孩⼦进⾏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强的孩⼦成绩更好、注意⼒更集中、⼈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的利益⽽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如果延迟满⾜能⼒发展不⾜,孩⼦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

从⽣长发育中来看,19个⽉⼤的幼⼉就能表现出延迟满⾜的能⼒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能⼒。

⽶歇尔认为,有些孩⼦之所以⾃控能⼒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

家长要善于运⽤这⼀⽅法,⽐如孩⼦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

平时可制定⼀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把零⽤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2、罗森塔尔效应—认可期望带来⼒量 1960年,美国哈佛⼤学⼼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才。

”半年后,他⼜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进步很⼤。

再后来,这18个⼈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出了⾮凡的成绩。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感觉获得了社会⽀持,⾃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会尽⼒达到对⽅的积极期望。

有的家长⽼觉得孩⼦难管,同样的错误⼀犯再犯。

这样的⽗母不妨先⾃我反思⼀下,是否在纠正孩⼦的⾔⾏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吻,还总拿别⼈家孩⼦跟⾃家孩⼦⽐……这些⾔⾏都是在给孩⼦消极的⼼理暗⽰。

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杰出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

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有所为有所不为 杰出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有所为有所不为  杰出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么都 不做 ” 过 于极 端 , 之 偏颇 . 都 失 都选择“ 有所 为有 所不 为” 更 明确 . 地 说 . 做三 件事 。 只 第一件 事 : 培养 良好 的亲 子关 系 好 的关 系胜 过许 多 教育 。 父母 什 么 时候 与孩 子 关 系好 , 对 育 就容 易成 功 ; 么 时候 与孩 子 关 系不 好 , 孩 子 的 什 对 易 失败 。而建 立 良好的 亲子 关 系 . 关键在 于 “ 其 定位 ” : 当“ 法官” 学做 “ 师” , 律 有些 父母 看到 孩子 出 了问题 。 便迫 不及 待地 当起 了“ 法官 ” . 这是 很危 险 的。
有所 为有 所不 为 杰 出父 母教 育
● 王 芳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 : 一是事事管、 时时管. 做了 很 多事 。 却 不好 ; 是什 么都 不 管 , 么都 不做 , 任 自流 , 效果 二 什 放
功. 其主 要 原 则是 :
化 , 反馈 . 矫正 。 快 勤 习惯 养成 关键 在头 三天 . 定在一 个 月。父母 要充 分 尊重 孩子 决 不 闻 不 问 , 果 更 不好 ; 是也 管 但 不 全 管 。 得 不 多 , 都切 结 三 做 但 的权 利 。 孩子 在 习惯 养成 中发 挥主 人作 用 。 让
到 有效 的开 发而 已 。 心情 、 窍 、 开 暗示 、 遐想 、 砥砺 、 划是 激发 孩子 计 学 习潜能 的 六大原 则 。
潜 能 开 发 虽 没 有绝 对 的 “ 间 表 ”但 也 有步 骤 , 时 。 比如 建 立 目
标、 控制情 绪 、 磨砺 意 志 、 注于 一点 等都 是非 常重 要 的。 专

父母做 孩 子的 “ 拉拉 队 ” 既要 善于 发现 和赞 美孩 子 , 要 g , 还

父母给孩子三榜样

父母给孩子三榜样

父母给孩子三榜样以身作则!父母必须为孩子树立3大榜样好习惯之一——独立是前提1、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

您可以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

2、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

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

为了孩子的独立,有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无微不至。

3、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独立的前提。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允许儿女不按我为他们确定的发展道路而独立决定自己的梦想。

“这也恰恰是天下多数父母都担心的问题。

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父母一定要冲破这一关,这是孩子独立的关键所在”。

4、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

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

仔细听听他们的陈述,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

好习惯之二———强烈的责任心1、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家庭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给花草浇水等,看他能否完成,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

2、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

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

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3、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

”“你不懂。

”“你不行。

”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

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

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4、强调做事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认真、做得出色、做得卓越的自我要求。

父母教育孩子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责任和义务有哪些什么是孝,怎么尽孝,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论述,该如果做好父母,却少有提及。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父母教育孩子责任和义务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父母教育孩子责任和义务一1孩子健全的人格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孩子人格的缺陷。

一个孩子成绩的好坏是其次,没有健全的人格却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甚至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老师代替不了家长去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大家都会喜欢他,乐意与他相处。

相反,那些性格不好的人,在学校里常常会被孤立。

这样的孩子自己也会很自卑或者很自负,要么是飞扬跋扈,要么是妄自菲薄,总之,都是不受欢迎的类型。

所以你把孩子教的任性、霸道、脾气不好时,自己就该反省了。

家庭成员可以无条件地包容你们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只会视他为“熊孩子”!3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8-14岁是孩子的黄金阅读期,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父母需要从2-3岁时期就开始培养的。

如果做父母的都不肯坐在书桌前30分钟,怎么去要求孩子乖乖读书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念书,这样孩子心里能平衡吗?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发散其思维,还能使得他在学习上更加游刃有余。

阅读量大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还会成为高中时期的“黑马”,综合素质也会很高。

4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一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除了自身天分外,其实更多的是他具有很强的自控力、专注力和求知欲。

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家长从小就实施的,靠老师短时期的培养是很难达到的。

很多老师常说,好学生和差生的最大差距就是四十五分钟的差距,而这三种能力直接决定了上课时45分钟的效果。

5培养孩子较高的情商十年寒窗,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见很多困难,需要有毅力和恒心,还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习成绩只是属于智商的一部分,而成绩再好,如果情商不够,也就是心理素质不好,那将会影响高考的发挥。

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事例

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事例

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事例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事例:
1. 父母在孩子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父母积极乐观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当面对挫折时,父母要保持镇静和乐观,这将有助于孩子建立应对困难的意识。

2. 父母读书的习惯:父母在家里阅读的习惯可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在阅读,他们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从而形成读书的习惯。

3. 父母在孩子面前说真话: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说真话,以示诚实和坦率。

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经常说谎,孩子可能会学会撒谎。

4. 父母注意健康饮食:父母应该注重健康饮食,以激发孩子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趣。

父母应该减少食用垃圾食品,多吃蔬菜和水果,以鼓励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5. 父母尊重他人:父母应该尊重他人,包括家人、朋友、邻居等。

这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

6. 父母关注环境保护:父母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包括垃圾分类、水资源的节约等。

这将有助于孩子养成环保的意识。

总之,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会从中受益。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至关重要。

- 1 -。

妈妈教育孩子的成功事例有哪些

妈妈教育孩子的成功事例有哪些

妈妈教育孩子的成功事例有哪些在当代社会妈妈在教育孩子上承担着重要作用,所以妈妈在教育孩子上涌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事例,一起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妈妈教育孩子的成功事例,希望可以帮到你!妈妈教育孩子的成功事例一、饮水机事件女儿快一岁时,对什么都好奇,尤其对饮水机的开关好奇,她外婆带着她很担心,一直看着并不停阻止,要知道这是很难的事,大人总有走开的时候,而女儿在学步车里是可以到处走动的。

于是我决定不用看着了,饮水机的开关并不很危险,只要一放手水就会停,与其一直提心吊胆地看着不如让她烫到一次来得有用,很快她给烫到了,并记住了这是危险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去触摸。

顺便我告诉她我们阻止她是因为这个东西是有危险的,所以要记住,大人阻止你动的东西都有道理,别以为一岁的小孩不懂,其实他们会听明白。

好吧,应该是女孩明白得早一点,男孩会晚一点。

二、插座事件女儿快两岁时,对墙上的插座孔很感兴趣,于是我拿来了她的录音机,告诉她墙上的孔里有电,是录音机需要的,插插头的时候需要拿着后面的塑料部分,这才安全,如果拿了前面的两片金属是会死的,而且手湿的时候插插座也是会死的。

女儿对死还是很敬畏的,虽然未必明白具体会怎样,但总之是一件很不好很可怕的事。

在两岁不到的日子里她学会了插插座,从那天起我们经常叫她XX来帮我插一下这样那样的插座,她也经常拖着她的录音机这个房间听听,再拖到那个房间听听,不用求我们帮她了。

好吧,她很安全地活到了现在,从没触过电,我也没再担心过她会触电,我甚至曾告诉她,如果看到一根金属线你想知道是否带电,可以用手背靠上去试一下,有电的话会打到你,会有点痛有点麻,但记住千万不能用手心去抓,手背碰到会弹开,没危险,手心碰到会抓紧,那就是要命了。

三、穿衣换挨PP女儿两岁时洗完澡衣服都是自己穿,可是自己穿的新鲜劲过掉后,会想办法偷懒。

某日洗完澡,穿了一大半的衣服,对我说,老妈,你帮我穿衣服吧。

我非常愉快的说,可以,不过有条件的,帮你穿一件一服你让我打一下吧,我很喜欢你PP打上去的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出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分类:教学转载2009-12-09 09:51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

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
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

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

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

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

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