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分解

合集下载

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翻译赏析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下面小编带来杜甫《秋兴》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翻译赏析篇1《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前言】《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注释】35.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

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6.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

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37.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

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

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38.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

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

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39.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

黄鹄:鸟名,即天鹅。

《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

”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40.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缆,彩丝做的船索。

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

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41.歌舞地:指曲江池苑。

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42.秦中:此处借指长安。

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翻译】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1、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杜甫秋兴八首原文

杜甫秋兴八首原文

杜甫秋兴八首原文杜甫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中,“秋兴八首”是他创作的一组诗歌,以描绘秋季的景色和抒发他对时代的忧虑和痛苦之情。

以下是这八首诗的原文及相关参考内容。

第一首《铜雀台》铜雀昨宵金鸡啼,咽泪金壶应不迷。

——本诗以描绘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夜为引子,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唐朝宫廷建筑的布局、铜雀台的历史背景以及金鸡的象征意义等。

第二首《戍鼓断人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本诗以戍鼓声和雁声作背景,展示了边疆军民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唐朝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士兵生活条件以及边疆战事的背景等。

第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割据还乡不能得。

——本诗借助官军收复河南和河北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割据现象的忧虑和痛苦。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割据政权的形成和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等。

第四首《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通过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天下繁华的追求和对江山社稷的关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黄河的地理特征、其对中原文明的影响以及当时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等。

第五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诗以描绘登高时的景色为主线,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不安的忧虑。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登高的文化意义、长江的地理背景以及诗中动物与自然景色的象征意义等。

第六首《八月十五夜》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红酒绿添香。

——本诗以描绘中秋节夜晚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国之争的耿耿之情。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与家族团聚的关系以及诗中的画屏、红酒、绿香等象征意义等。

第七首《秋兴八首》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本诗以商女唱歌的情景为引子,借以表达对国家沦亡的懊悔和对君主的期望。

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译文及评论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译文及评论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译文及汇评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露使枫树枯萎零落,巫山和巫峡气象阴森。

写景。

《围炉诗话》:《秋兴》首篇之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大江涌流,波浪连天;边塞风云,笼罩大地。

写景。

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

《杜诗解》: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

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钱谦益:颔联悲壮。

《昭昧詹言》:三、四,沈雄壮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花两度盛开,忆及昔日,潸然泪下;孤舟一旦靠岸[返乡无期],故园让我魂牵梦萦。

抒情。

主旨即“故园心”。

《围炉诗话》:泪落于“丛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

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

钱谦益:颈联凄紧。

《昭昧詹言》:五、六,哀痛。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处处都在催着做御寒之衣,傍晚急促的捣衣声响彻高峻的白帝城。

《围炉诗话》: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篇笔情之妙也。

《杜诗镜铨》:言外寓客子无衣之感。

《诗法易简录》: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

《昭昧詹言》:收,别出一层,凄紧萧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万山谷通向荆门,这里有个村子养育了王昭君。

《唐诗快》: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

固哉斯言!美人岂劣于英雄耶?《诗法易简录》:起笔亦有千岩竞秀、万壑争辉之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皇宫远涉北方沙漠,在黄昏中留下孤坟一座)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皇帝通过绘画认识她美丽的容貌,月夜里只有伊人的香魂归来。

徐常吉曰:“画图”句,言汉恩浅,不言不识,而言“省识”,婉词。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秋兴八首(其一)一、文学常识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兴,就是赋比兴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选自《杜诗详注》。

是唐代宗大力元年(766年)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

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二、古文知识1、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凋伤:使动用法使…凋伤2、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萧森,萧瑟阴森。

气,气象,景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江中波浪连天。

兼天,连天。

4、塞上风云接地阴:夔州山上的风云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一片阴沉。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5、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

他日,往日。

第二次看到丛菊开放,往日流过的泪又再次流出。

6、孤舟一系故园心: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不能东归,但漂泊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系,指系舟上岸。

7、寒衣处处催刀尺:人们拿着剪刀和尺子,处处都在赶制御寒的衣服。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制新衣。

8、白帝城高急暮砧:黄昏时,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促的的捣衣声。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三、内容主旨和写法内容和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和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独沉郁之感。

写法:1、寓情于景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杜甫诗《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诗《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诗《秋兴八首》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悲伤凄凉
朗读指导:
律诗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 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韵,一韵到底。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 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 二”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 郁”;声韵铿锵低回,(押平声韵)似水流 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j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首联: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秋兴八首 赏析

秋兴八首 赏析

李士彪杜甫《秋兴八首》详析李鹏飞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上)《秋兴八首》乃杜甫七律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经典。

自此诗问世流传之后,对其进行注解和阐发的论著可谓不计其数。

但纵使如此,对这组诗的很多诗句的理解至今存在分歧,对其整体艺术成就的认识也仍有深入探讨之余地。

《秋兴八首》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五岁,正寄居在长江岸边的夔州城(今重庆市奉节县)。

在来到夔州这座地势险要的山城之前,杜甫已经在西南地区度过了将尽六年的漂泊生活。

在这期间,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虽然基本结束了,但局势仍然动荡不安。

从762 年开始,杜甫最重要的朋友如李白、房琯、储光羲、郑虔、苏源明、严武等人相继离世。

他本人也在战乱流离的岁月中步入衰朽残年,并且体弱多病。

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在秋意萧瑟的夔州城,杜甫创作出这组不朽诗作。

这八首诗从内容和结构而言,乃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对此,明末学者王嗣奭的《杜臆》(卷八)云:“《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当代著名学者萧涤非则认为这八首诗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

全诗以第四首为过渡,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详略亦各有偏重。

就内容而言,全诗将故国之思与个人身世之叹融为一体,而又以前者为重(参见《杜甫诗选注》对此诗的题解)。

这些说法自然都是十分中肯的。

不过,要真正深刻地领会这组诗的全部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还需要我们对杜甫一生的思想与经历,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都具备深刻的理解。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因此本文的解读也只能是一个粗浅的尝试。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一)这一首开篇承题,极写夔州一带的满目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
组诗“三吏”、“三别”
岁):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思想更深邃、诗风更
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秋 兴 八 首杜

创作背景
❖ 岁至深秋,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 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 的羁旅伤感之情。
❖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一、写了什么:意象?
❖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 帝城 暮砧
❖意境: 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 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5、迟暮之悲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 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 二”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wūsēn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 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 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 也接连不断,这时国家仍然 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 乡
一、抓题目
•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 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 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 诗兴,故曰《秋兴》。
❖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 含感情,意蕴丰富。
❖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 情而深。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 舟一系故园心。
❖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 之愁,思乡之苦。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 用意何在?
(“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进 行推敲”)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塞 上 风 云 接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推敲文字寄寓的思想感情。
❖ 想象颔联描绘的图景
❖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 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 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沉郁顿挫:
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 郁”;声韵铿锵低回,(押平声韵)似 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漫游时期、(35岁前) 《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 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朗读指导:
律诗
❖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
❖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 中间两联须对仗。 ❖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
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韵,一韵到底。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初读文本
确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秋

帝 城
衣 处
舟 一
菊 两
上 风
间 波
山 巫
露 凋
兴 八
感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首

急 暮
催 刀
故 园
他 日
接 地
兼 天
气 萧
枫 树
其 一
基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调 。,。,。,。,
悲伤凄凉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
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 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 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 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
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 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 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 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 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