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考试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复习大纲
1.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预防、治疗疾病及养生保健的药用物质。
2.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中药以植物药居多,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中药称为本草。习惯上将中药学著作也称为本草。
4.各时期中药学代表著作
秦汉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创立“三品分类法”。(上120、中120、下125)
4.1.三国、两晋、南北朝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
《炮制论》,作者雷敩,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4.2.隋唐 《新修本草》,作者苏敬,第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官修本草,载药844种(新增114种),图文并茂。
4.3.宋、金元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558种(新增476种),,附方3000多首,图文并茂,方药兼收。
4.4.明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全面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
4.5.清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
5.道地药材——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品质优良,药效独特,历史悠久的药材品种。(四川:川贝母,黄连,川芎,附子; 广东:广藿香,陈皮,砂仁; 江苏:薄荷,苍术;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云南:茯苓; 河南:地黄; 宁夏:枸杞; 山东:阿胶)
6.药材的采收,应当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通常以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
7.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而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①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②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③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需要。④干燥药材,便于储藏;制成饮片,便于制剂调剂。⑤纯净药物,保证品质,用量准确。⑥矫臭,矫味,便于服用。⑦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8.火制
①炒。清炒: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炒炭—缓和药物烈性、副作用,或增强收敛止血功效。固体辅料拌炒:土(健脾),麸,米(降毒)。
②炙。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蜜—润肺止咳;酒—升腾,活血化瘀;醋—入肝,收敛;盐水—入肾,还能防腐;姜汁。
③煅。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④煨。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

激性成分。
⑤烘焙。降低药物毒性和腥臭气味,且易于粉碎。
9.四气(定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10.五味(定能)——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此外还包括淡味和涩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①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②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淡附于甘,为甘味之最淡薄者,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涩附于酸,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而酸甘能化阴生津。
④苦——能泄、能燥。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苦寒燥湿,苦温燥湿)作用。
⑤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11.升降浮沉(定向)——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实际上包含着向上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升浮属阳,沉降属阴。顺病位,逆病势。
12.归经(定位)——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或范围。
13.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损害性。广义的毒性指药物的偏性。
14.配伍——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15.七情——前人将单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六种药物配伍关系概括称为七情。(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神农本草经》)。
①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②相使——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使用,其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③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④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⑤相恶——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恶并非是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而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
⑥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16.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17.十八畏——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

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8.入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煎汤代水。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本品多辛散之品,不宜久煎。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不宜用量过大,用药不宜过久。
20.1.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治风寒表证。
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生姜,香薷,藁本,细辛,苍耳子,辛夷
20.2.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发汗作用比较缓和,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主要适用风热表证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蝉蜕,蔓荆子,升麻。
21.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性皆寒凉,分别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主要适用于气分实热、湿热、热毒、血分实热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针对里热证的不同证型,并依据清热药的性能特点,将清热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等五类。
21.1.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适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决明子。
21.2.清热燥湿药——本类药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功效。适用于湿热诸证。本类药物兼有泻火解毒作用,亦可用于火盛热毒之证。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21.3.清热解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寒,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适用于热毒所致的温热病、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痢疾等病证;有的药物还可治疗水火烫伤、虫蛇咬伤以及癌肿等。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蒲公英,射干,白头翁;大青叶,青黛,穿心莲,野菊花,贯众,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山豆根。
21.4.清热凉血药——本类药物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多归心肝二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21.5.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或甘寒之品,主归肝、肾经,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骨蒸潮热,亦可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伤阴劫液,部分药物既能退虚热又能清实热。
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22.泻下药——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实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本类药物均具有泻下通便之功。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24.1.攻下药——本类药大多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
大黄,芒硝。
22.2.润下药——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多入脾、大肠经,能润滑大肠,促进排便而不致腹泻。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22.3.峻下逐水药——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消除肿胀。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证。
甘遂,巴豆。
23.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本类药物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主归肝、肾经,部分归脾经。具有祛风除湿之功,主要适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
23.1.祛风湿止痹痛药——本类药物味多辛苦,多入肝、脾、肾经。辛行散祛风,苦燥湿疏泄,既能祛风湿,又有明显的止痛作用。适用于痹证之肢体或关节疼痛,亦可用于外伤疼痛、头风痛等。部分药物有利水之功,可用于水肿。
独活,威灵仙,防己,马钱子;川乌。
23.2.祛风湿舒筋活络药——本节植物药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寒,动物药则味甘咸性温,主入肝经。除具有祛风湿的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络作用,广泛用于各种痹证,尤用于痹证日久而筋脉不疏,络脉不利,还主治风湿之外的中风不遂及气血不足,经络淤阻或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之证。
秦艽,木瓜;乌梢蛇。
23.3.祛风湿强筋骨药——本节药物主入肝、肾经,既具祛风湿之功效,又兼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软无力等。亦可用于肾虚腰痛,骨痿,软弱无力。
五加皮,桑寄生。
24.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脾土恶湿喜燥,爱暖而喜芳香。本类药物多辛香温燥,主归脾、胃经,擅长化浊燥湿而除湿浊,舒畅气机而健运脾胃,具有化湿健脾、和中开胃之功。适用于湿浊内阻,脾失健运诸证

。部分药物兼能解暑。
广藿香,苍术,厚朴;砂仁,豆蔻。
25.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水湿内停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具有渗利水湿、利水消肿、利尿通淋、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等功效。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证。
25.1.利水消肿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利水湿,具有利水消肿作用。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而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茯苓,泽泻,薏苡仁;猪苓。
25.2.利尿通淋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主入膀胱、肾经。适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小便混浊等病证。
车前子;滑石,木通,石韦,萆薢。
25.3.利湿退黄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功效。主要适用于湿热黄疸,寒湿偏盛的阴黄也可配伍使用。亦可用于淋证、湿疮、湿疹、湿温等湿邪为患病证。
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26.温里药——以温散里寒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本类药物味辛而性温热,均归脾胃经,有的兼入肝、肾、心、肺经,具有温散里寒之功,主治外寒入里,或阴寒内生所致里寒证,尤宜于里寒实证。温里药多能温里散寒而止痛,适用于外寒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有的药物能暖肝散寒止痛,治寒凝肝经证;部分药物能温肾阳、补命门之火,用于肾阳亏虚证;或能温阳通脉,用于心肾阳虚证;有的药物能温肺化饮,治肺寒痰饮证;少数药物能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
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丁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
27.理气药——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破气药。本类药物多辛苦温而气香,主归脾、胃、肝、肺经。能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适用于脾胃气滞、肝气郁滞、废气壅滞诸证。
陈皮,枳实,木香,香附;青皮,沉香,川楝子,薤白。
28.消食药——以消化食积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本类药物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食化积,以及健脾开胃,和中之功,主治宿食停留,饮食不消诸证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
29.驱虫药——以驱除或杀灭人体肠道内寄生虫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虫证的药物,称为驱虫药。本类药物入脾、胃、大肠经,用于治疗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姜片虫病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使

君子,苦楝皮,槟榔。
30.止血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本类药物均入血分,以归心、肝、脾经为主。主要用于治疗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
30.1.凉血止血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苦寒凉,入血分,既能止血,又能清泻血分之热,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
小蓟,地榆;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30.2.化瘀止血药——本类药物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善消散瘀阻而止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巡经所致的出血证。
三七,茜草;蒲黄。
30.3.收敛止血药——本类药物大多味涩,或炒炭为用,或质地粘腻,长于收敛止血,且其性多平,或凉而不寒,可用于各种出血证。本类药物性能收涩,有留瘀恋邪之弊,故应用当以出血而无明显邪气和血瘀者为宜,且多配化瘀止血药或活血祛瘀药,使止血而不留瘀。
白及。
30.4.温经止血药——本类药物药性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具有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证。此外,本类部分药物尚有温里散寒之功,又可用于脾胃虚寒之证。
艾叶。
31.活血化瘀药——以通畅血行,消散淤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其中活血化瘀之力峻猛者,又称破血逐瘀药。本类药物多属辛、苦、温之品,主归肝、心经,入血分,长于走散通行,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证。
31.1.活血止痛药——本类药物多具辛行、辛散之性,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各种痛证。也可用于其它瘀血病证。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
31.2.活血调经药——本类药物具有活血祛瘀之功,尤善于通畅血脉而调经。主治血行不畅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产后瘀滞腹痛。亦常用于瘀血证,癥瘕,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
31.3.活血疗伤药——本类药物活血祛瘀之中,善于消肿止痛或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土鳖虫。
31.4.破血消癥药——本类药物味多辛苦,以虫类居多,兼有咸味,主入肝经血分,药性峻猛,能破血逐瘀,消散癥积。主治瘀血重证,尤多用于癥瘕积聚。亦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
莪术,水蛭。
32.化痰止咳平喘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

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咳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本类药物具有辛、苦或甘味,药性寒凉或温热;辛能宣通肺气,苦能燥湿化痰,降泄肺气,温以散寒,凉可清热,甘润肺燥,故本类药具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或内伤引起的痰饮阻肺,肺失宣降,痰蒙清窍或引动肝风,痰阻经络等证。
32.1.温化寒痰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苦温,归肺、脾、肝经。温以祛寒,苦能燥湿,故以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为主要功效。部分药物兼有软坚散结或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或肝风夹痰以及痰阻经络诸证。
半夏;天南星。
32.2.清化热痰药——本类药物多属甘寒质润之品,有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功效,部分药物兼有软坚散结功效。主要用治热痰壅肺或燥痰犯肺等证。
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
32.3.止咳平喘药——本类药物味或辛或苦活甘,性或温或寒,各药性味不同,润燥有别,主归肺经。通过宣肺、清肺、润肺、降肺、敛肺等不同功效,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白果。
33.安神药——以安定神志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心神不宁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本类药主归心、肝二经,具有安定神志的作用,主治心火亢盛或心血虚、心气虚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心神不宁。亦可用于惊风,癫痫等证,部分药物能平肝潜阳,可用于肝阳眩晕。
33.1.重镇安神药——本类药物多为矿石、化石及贝壳类药物,具有质重沉降镇怯定惊安神之效。主要用于心火炽盛,痰火扰心,外受惊扰等引起的心神不宁等证。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
33.2.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种仁类药物,主入心肝经,具有甘润滋养之性,可养心柔肝、滋阴补血,有的还可交通心肾。主要用于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诸证。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34.平肝息风药——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本类药物药性多偏寒凉,少数偏于温燥,以入肝经为主。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部分药物兼能清肝明目、安神、清热解毒、祛外风等作用。
34.1.平肝潜阳药——本类药物多为介类或矿石类药物及部分植物药,性味多咸寒或苦寒,具有平肝潜阳功效,有些兼有清肝热,益肝阴作用。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及肝火上攻诸证。
石决明,牡蛎,赭石;珍珠母。
34.2.息风止痉药——本类药物主入肝经,以息肝风、止痉挛抽搐为主要功效。主要适用于肝

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等证。亦可用治风痰闭阻心神或痰火上扰以及风毒入里,引动内风之破伤风等证。
羚羊角,牛黄,天麻,钩藤;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35.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本类药辛香走窜,主入心经,具有通关开窍、醒脑回苏的作用。主要用于温病热陷心包,或痰浊蒙窍所致的神志昏迷,以及猝然昏厥、痉挛抽搐等。部分药物兼能活血、行气、止痛、辟秽,解毒,可用治血瘀气滞,心腹疼痛,经闭癥瘕,痈疽疔疮,以及湿浊中阻,胸脘冷痛满闷等。
麝香,石菖蒲;冰片。
36.补虚药——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本类药物味多甘,能补虚扶弱,,既有甘温益气、助阳、养血之品,以温补形体之虚寒;又有甘寒滋润之物,能滋养阴液之不足。
36.1.补气药——本类药的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能补益脏腑之气。适用于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以及元气虚等气虚诸证。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西洋参,山药,大枣。
36.2.补阳药——本类药物多属甘温或甘热之品,主入肾经,能补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诸证。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肾阳虚等诸证。
鹿茸,菟丝子,杜仲,续断,淫羊藿;紫河车,补骨脂,巴戟天。
36.3.补血药——本类药物甘温质润,主入心肝血分,具有补血作用,主治心肝血虚所致诸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治疗血虚证多配伍补气健脾之品。补血药多滋腻粘滞,故脾虚湿阻,气滞食少者慎用。
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阿胶。
36.4.补阴药——本类药性味多甘寒质润,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或清血热为主要功效,主治热病后期或久病阴液耗损所致的肺、胃、肝、心、肾阴虚等阴虚证。
北沙参,麦冬,枸杞子,龟甲,鳖甲;天冬,百合,石斛,玉竹。
37.收涩药——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各种滑脱不禁病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本类药味多酸、涩,性平或温。主归肺、脾、肾、大肠经。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诸证。
37.1.固表止汗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涩平,主入肺、心经,能行肌表,调卫分,护腠理,有固表止汗之功。适用于肺气虚,肌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之自汗证及肺肾阴虚,内热津迫外泄之盗汗证。
麻黄根,浮小麦。
37.2. 敛肺涩肠药——本类药物味多酸涩,主入肺、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或涩肠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肺虚咳喘或肺肾两虚以及脾胃气虚,脾肾虚寒等证


五味子,乌梅;诃子,肉豆蔻。
37.3.固精缩尿止带药——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肾、膀胱经。适用于肾虚不固,膀胱失约等证。
山茱萸,莲子;芡实,海螵蛸。
38.涌吐药——以促使呕吐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病证的药物,称为涌吐药。本类药物主归胃经,趋向升浮,且均有毒性。
39.杀虫止痒药——以外用杀虫止痒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疥癣、湿疹瘙痒等病证的药物,称为杀虫止痒药。
雄黄,硫磺。
40.拔毒生肌药——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生肌药。本类药物多为矿石、金属类药物,以辛味居多,性有寒热之异,大多有剧毒。以外用为主。具有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之功。
升药。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