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察处理与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反射波时距曲线
t OR RS O*S
V1
V1
4h2 X 2 V1
当炮检距X=0时, t0=2h/V1,是炮点 之下垂直反射波旳 走时。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连续介质中波旳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p sin (z)
v(z)
定义视速度旳倒数为视慢度,它就是射线参数p.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室内数据处理;
地震地质解释;
‥ ‥等。
地震反射波勘探旳基本原理
在地表附近激发旳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不同介 质(地层)分界面产生向上旳反射波,检测、统 计地下地层界面反射波引起旳地面振动,能够解 释推断地下界面旳埋藏深度,地层介质旳地震波 传播速度、地层岩性、孔隙度、含油气性等。
最简朴旳是根据反射波到达地面旳时间计算地下
如右图 所示,从激发点O 发出旳入射波 到达绕射点A,然后以绕射波形式到达地 面旳任意观察点D,显然,波旳旅行时是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入射波旅行OA
所需旳时间,另一部分是绕射波经过AD 旳 传播时间。
OA AD l2 h2 (x d )2 h2
t
v
v
屡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本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如在水域开展调查时旳水底 界面、浅层基岩面等),往往能够产生屡次反射波。屡次 反射波可分为全程屡次波和层间屡次波等,在地震统计上 出现得最多、也比较轻易辨认旳是全程屡次反射波。
动校正速度选用旳影响
有速度误差,则经过动校正后,还有剩余时差
对速度精度旳要求:
1、叠加次数越高,接受间隔越大,通放带越 窄,对动校正速度要求越高;
2、界面越深旳反射波,速度误差旳影响越小; 3、伴随道间距旳增长,由速度误差引起旳叠

地震资料的处理

地震资料的处理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设计报告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资源勘查工程08级2班2011年6 月28 日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天然气资源、固体资源地质找矿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包括:野外采集、(室内)资料处理、资料解释三项。

一、野外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就是采集供自动绘图用的绘图信息,是数字测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同的数据源、不同的作业模式有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内业数据采集与外业数据采集之分,有手工输入、半自动输入、自动输入之分。

一个优秀的数字测图系统通常支持多种数据采集方式。

〈一〉、测图前的准备工作1、控制测量野外数据采集包括两个阶段,即控制测量和地形特征点(碎部点)采集。

实施数字测图之前必须先进行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方法与白纸测图法中的控制测量基本相同。

由于利用光电测距,测站点到地物、地形点的距离即使在500m,也能保证测量精度,故对图根点的密度要求已不很严格,一般以在500m以内能测到碎部点为原则。

通视条件好的地方,图根点可稀疏些;地物密集、通视困难的地方,图根点可密些(相当白纸测图时图根点的密度)。

等级控制点尽量选在制高点。

控制测量主要使用导线测量,观测结果(方向值、竖角、距离、仪器高、目标高、点号等)自动或手工输入电子手簿,一般直接由电子手簿解算出控制点坐标与高程。

对于图根控制点,还可采用“辐射法”和“一步测量法”。

辐射法就是在某一通视良好的等级控制上,用极坐标测量方法,按全圆方向观测方式一次测定周围几个图根点。

这种方法无需平差计算,直接测出坐标。

为了保证图根点的可靠性,一般要进行两次观测(另选定向点)。

所谓一步测量法就是将图根导线与碎部测量同时作业。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简介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简介

简介三维地震数据解释1.发展史和基本概念不管是地球表层还是我们所寻找和评估的油气储层都是三维的,但是我们所用的地震方法却通常都是二维。

直到1972年Walton提出三维地震勘测的概念,三维地震勘测首先被用于一些模型上,几年以后,到1976年的时候,被Bone,Giles和Tegland才把这一新技术推向世界。

维地震方法的本质是随着点线面的数据采集进一步获得封闭空间数据体解释。

随着表面露头的更多细节的了解,三维地震勘测已经能够对区域研究发展、生产以及探索做出显著的贡献。

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三维地震勘测获得成功,1977年Tegland首次报道了油气田开发中三维地震的研究范围。

在接下来的19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三维地震勘测在探索方面的应用明显增多。

随着宽领域三维地震勘测命名这些就开始了,比如三维地震探测。

现在,专项的三维地震勘测采样比较精确而且覆盖的领域也比较宽,应用获得能获得成熟结果的碎片信息,比如墨西哥湾。

但,这并非探测的唯一用途。

很多公司通过展望常规的方法来获得三维地震勘测,以至于他们大多数预算用来做三维地震处理。

三维地震方法的演变以及现存的最新方法2001年被Graebner,Hardage和Schneider整理编册。

在最初的这20年间,三维地震勘测经历了很多的成功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利益。

这里转载了5个特别的奖项。

第九章也转载了一些,而且整本书里也都穿插暗含了很多。

这里是一个三维地震数据和交互工作站的主要共生。

2.分辨率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分辨率,分辨率既包括垂直分辨率也包括分辨率Sheriff(1985)讨论了主题性质。

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波长值来计算,这些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来给出(图1-3)。

由于岩石更加古老和紧凑,地震波速随着深度增加。

由于高频地震信号随着深度增加迅速较弱因此主频随深度而减小。

结果就使得波长随深度显著增加,使得分辨率减小。

Martins等人(1995),在海上巴西坎波盆地工作,跟踪了大量的三维地震勘测范围和这个井眼和油气储藏之间的相关性(图1-1).这些工作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三维地震勘测确实正在代替探井。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地质勘察工作中的规范地质勘探技术要求

地质勘察工作中的规范地质勘探技术要求

地质勘察工作中的规范地质勘探技术要求地质勘察是确定地下地质情况和资源分布的重要手段,它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采用规范的地质勘探技术是确保勘察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的一些规范地质勘探技术要求。

一、现场勘探技术要求1. 勘探设备准备在进行地质勘察的现场工作前,必须确保所有勘探设备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这包括测量仪器、钻机、地质勘探工具以及其他必要的设备。

勘探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必要时进行维护和校准,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安全操作地质勘探工作通常需要进行钻探或挖掘等操作,因此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所有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规范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接受相关安全培训。

在勘探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和安全警示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3. 现场勘探数据记录现场勘探数据的记录是地质勘探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工作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使用统一的数据记录表格,准确记录勘探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对于需要取样分析的地质层或岩石,必须按照要求正确采集样品,并标明采样点的坐标、深度等信息。

二、地质勘察测量技术要求1.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之一。

在进行地形测量时,应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如全站仪、GNSS等,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测量。

勘测人员应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钻孔测量钻孔是地质勘察中常用的勘探方法之一。

在进行钻孔测量时,应选择合适的钻探工具和技术,并确保钻孔的垂直度和准确深度。

测量人员应根据规范要求,在每个钻孔位置处进行钻孔测量,记录钻孔的直径、深度和岩石结构等信息。

三、地质勘察分析技术要求1. 岩石和土壤样品分析对于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样品,必须进行相应的分析试验以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特征。

分析应按照规范要求,使用标准化的试验方法进行,并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 地震勘探技术要求地震勘探是勘察地下地质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勘察报告中的地质数据处理技术

勘察报告中的地质数据处理技术

勘察报告中的地质数据处理技术地质勘察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它为项目的规划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地质数据是勘察的核心内容,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对于准确评估工程地质条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勘察报告中常用的地质数据处理技术,以期提高勘察工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一、野外地质数据采集野外地质数据采集是地质勘察工作的第一步,它通过实地考察和勘测获得各种地质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处理提供基础。

野外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地质样品采集以及地质测量等。

1. 地质剖面观测地质剖面观测是指通过在地表上描绘和记录不同地层的分布、形态和关系,以及地层中的构造和岩石类型等信息。

观测时应选择代表性的地点,在地层剖面上按比例绘制出地层序列,并标注各种地质现象的位置和性质。

这些观测数据对于地质模型的构建和岩土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地质样品采集地质样品采集是通过采集地表或钻孔中的岩石和土壤样品,以获得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成分等信息。

采集时应遵循标准的采样方法和流程,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同时,要记录好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便于后续分析和处理。

3. 地质测量地质测量是通过测量地表上的地貌特征、地层倾角和地层节理等参数,以确定地下地质体的形态和结构。

常用的测量设备包括测距仪、测角仪、测斜仪等。

测量数据应准确记录,并与地质剖面观测数据相结合,共同构建整体的地质模型。

二、地质数据处理和分析野外数据采集是获取地质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质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 数据整理与校核地质勘察中涉及的数据繁多,包括地质剖面图、采样数据、测量数据等。

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应先进行数据整理,清理掉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同时进行校核和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地质模型构建地质模型是根据野外观测数据和采样数据构建的地质构造和岩层分布模型。

常见的地质模型有剖面模型、平面模型和三维模型等。

通过地质模型的构建,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参考。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应用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应用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应用1. 地震勘探的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的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1.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遇到不同密度、不同速度的介质。

根据介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有相应的速度变化。

这种速度变化导致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发生偏折、折射和反射,从而提供了地下结构的信息。

2. 地震波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波的衰减和改变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与地下结构发生相互作用。

地震波的能量在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时会发生衰减,即地震波的振幅逐渐减小。

同时,地震波也会因为地下结构的反射、折射等作用而发生衰减,波形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衰减和改变,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性质和分布。

2. 地震勘探的应用地震勘探在地质科学研究、地下工程勘察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1 地质科学研究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下岩石、沉积物的分布和结构。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变化和波形改变,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石类型、厚度、形态等信息。

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地下断裂带等地质现象,进而预测地震风险和地质灾害。

2.2 地下工程勘察地震勘探在地下工程勘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如大坝、地铁、隧道等)前,需要了解地下的地质条件和结构,以便选择合适的工程设计方案。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地下土层、岩石、裂隙等的信息,帮助工程师在进行工程勘察和设计时避免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工程风险并提高工程质量。

2.3 矿产资源开发地震勘探可以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波形改变,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找到矿脉、矿体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并预测矿体的形态、规模和品位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习题)
1.地震资料处理中所谓的“三高”处理是指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真振幅恢复?
3.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4.吉普斯现象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
5.伪门现象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
6.为什么低通滤波、带通滤波器都要求相位谱为零?
7.简述最小平方反滤波的实现步骤。

8.简述频率域滤波的实现步骤。

9.已知有效波的频带为20~40Hz,干扰波的频率范围为0~18 Hz、45~125Hz,请问,为消除干扰波,应采用什么滤波器?并写出滤波器的数学表达式。

10.请说明b(n)={6,-7,2}是什么相位性质的子波?
11.如图所示:O点激发(O*为爆炸点),S i接收。

h s
①地形线;②基准面;③基岩界面;④反射界面;O—炮点;S i—接收点试计算该道的野外静校正量
12.已知地震记录中存在声波、面波、折射波和高频干扰及静校正量。

问用下列流程能否得到较好的水平叠加剖面?请写出你改造后的处理流程。

预处理→野外校正→剩余校正→水平叠加→动校正→速度谱→一维滤波→二维滤波→道间均衡→道内动均衡→显示。

13.动静校正在实现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4.在时间剖面上怎样判断动校正过量或不足,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5.计算短波长剩余静教正量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思想是什么?
16.动校正后,深、浅层的拉伸情况是否相同,为什么?
17.有限差分法偏移、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克希霍夫积分偏移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18.为什么向下延拓能达到偏移归位的目的?。

19.下图是某自激自收剖面,试绘出它对应的地质空间。

20.波动方程偏移成像原理有哪些?各自的使用范围如何?
21.近年来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有哪些新进展?
22.由二维波动方程012222222=∂∂-∂∂+∂∂t
u V z u x u 出发,试推导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的数学模型。

23.克希霍夫积分偏移与绕射扫描叠加有何区别?
24.在地震勘探中,提高地震记录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应分别采用怎样的处理?
25.简述预测反滤波的原理。

26.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用
(0),()(0)(0)()(0)()()xx xx zx xx xx zx r r m a r r m r a m r m ⎡⎤⎡⎤⎡⎤⎢⎥⎢⎥⎢⎥=⎢⎥⎢⎥⎢⎥⎢⎥⎢⎥⎢⎥⎣⎦⎣⎦⎣⎦
L M M M M M L 来代替
(0),()(0)1()(0)()0bb bb bb bb r r m a r m r a m ⎡⎤⎡⎤⎡⎤⎢⎥⎢⎥⎢⎥=⎢⎥⎢⎥⎢⎥⎢⎥⎢⎥⎢⎥⎣⎦⎣⎦⎣⎦
L M M M M M L 计算最佳反滤波因子()a t ?请写出()()xx bb r r ττ=的证明过程。

27.为什么要对地震记录作道内平衡和道间均衡处理处理?
28.简述地层反滤波的步骤。

x d 0 x
t
V=常数
29.目前反滤波方法的实用效果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0.相干加强处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写出以下英文简称的中文含义
NMO:
A VO:
CMP:
32.速度谱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33.在叠加速度分析中判别最佳叠加速度的实用的判别准则有哪些?。

34.设t01、,t02,t03分别为0.6, 1.0, 1.5 (秒),;均方根速度vσ1,vσ2,vσ3分
别为2500,3000,3400(m/s),试用下述Dix公式算出三层的层速度v
1,v
2
,v
3。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1.1.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2.现代地震资料解释有哪些特点?
3.3.时间剖面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
4.4.时间剖面有哪些显示形式?
5.5.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6.6.反射波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7.7.怎样进行时间剖面的对比?
8.8.在时间剖面对比中,为什么闭合差不能超过半个相位?
9.9.如何确定地震标准层?
10.10.如何确定地震标准层的地质属性?
11.11.背斜、向斜、断层、不整和、尖灭、古潜山等地质现象在水平叠加时间剖
面和偏移剖面上有什么特征?
12.12.什么是正断层和逆断层?什么是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什么是屋脊断层
和反屋脊断层?请画出它们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及偏移剖面上的几何形态(理论自激自收t
图)。

13.13.断层在地震时间剖面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14.14.断层要素有哪些?如何确定这些断层要素?
15.15.在进行断点平面组合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16.16.何谓法向深度、视深度、真深度?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17.17.何谓回转波、发散波、断面波?它们的波场特征是什么?
18.18.什么是地震构造图?其种类有哪些?
19.19.地震构造图是如何绘制?
20.20.什么是等厚度?如何解释等厚图?
21.21.如何进行地震构造的地质解释?
22.22.地震地层解释的物理实质及地质含义是什么?
23.23.在地震资料中蕴藏着哪些信息?用地震资料能解决哪些地质问题?
24.24.影响地震波振幅强弱的因素有哪些?振幅信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有什么
用?
25.25.为什么说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不是地质剖面简单的映象?
26.什么是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层序?
27.地震地层中地层接触关系主要有哪些类型?
28.各地层接触关系类型的地质意义及其在时间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9.什么是地震相?
30.划分地震相的地震地层参数主要有哪些?
31.划分地震相的几何参数包括哪些类型,各类型可能代表什么沉积相特征?32.划分地震相的物理参数有哪些?不同的物理参数与沉积环境之间的联系?33.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4.简述三角洲、海(湖)底扇、河流等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
35.岩层孔隙度与反射系数间有何关系?
36.瞬时信息包括哪些?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37.什么是“A VO”技术?A VO技术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38.简述岩性与地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
39.振幅信息在岩性解释中有何作用?
40.什么叫“亮点”技术,“亮点”标志有哪些?
41.什么是地震属性?地震属性分析的意义?
42.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
43.礁体的识别标志?在地震剖面上的解释礁体存在哪些陷阱?
44.整合面上具有哪些反射特征?
45.福斯特规律是什么?福斯特规律有何实际应用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