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琪伟:与红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红河州总工会:开展全州女职工茶艺技能竞赛

红河州总工会:开展全州女职工茶艺技能竞赛

红河州总工会:开展全州女职工茶艺技能竞赛
马启发
【期刊名称】《时代风采》
【年(卷),期】2017(000)018
【摘要】8月30日至31日,红河州总工会、州人社局联合开展“龙谷湖”杯红河州女职工“迎州庆·品香茗·促发展”茶艺技能竞赛,来自全州的57名选手通过比拼茶艺技能,充分展示了红河州技能人才风采,传播了全州的少数民族茶文化,对促进红河州茶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赛选手中最小年龄18岁,最大48岁,涵盖了哈尼、苗、傣、
【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马启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1
【相关文献】
1.梁河县总工会:举办医院女职工岗位练兵技能竞赛 [J], ;
2.红河州总工会:开展2015年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 [J], ;
3.红河州总工会:全面开展“千名工会千部进万家企业联系百万职工”活动 [J],
4.怒江州总工会:举办2012年全州护士技能竞赛 [J],
5.红河州总工会对全州基层企事业工会干部进行巡回培训 [J], 沈书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河州博物馆展品介绍

红河州博物馆展品介绍

红河州博物馆展品介绍
红河州博物馆是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2014年,馆藏品涵盖红河州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

下面对其中的一些展品进行介绍:
1. 哈尼族木雕——哈尼族是红河州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的木雕技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该展品是一件哈尼族的木雕作品,主题为生活场景,形象逼真、细腻,充分展示了哈尼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 红河州青铜器——红河州地区历史悠久,青铜文明也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该展品是一件出土自红河州的青铜器,其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充分展示了古代手工制作的精湛技艺和艺术价值。

3. 明代古董——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展品为一件明代古董,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能够带领观众重温明代时期的历史风貌。

4. 云南省药材——云南省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和环境条件适宜药材种植,该展品为云南省的药材,能够让观众了解该省的自然环境和药材资源。

5. 红河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红河州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其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该展品展示了红河州不同少数民族群体的传统
服饰,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

蒙自非遗项目

蒙自非遗项目

蒙自非遗项目
蒙自非遗项目是指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传统文化遗产项目。

蒙自市是哈尼族聚居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该市有许多非遗项目,其中包括以下几个著名的非遗项目:
1. 哈尼族花田歌:也称为花山歌,是哈尼族的传统民歌表演形式。

表演者身着传统服装,在花田中唱歌跳舞,歌词描绘了哈尼族人民的工作、生活和情感。

2. 哈尼族木雕:哈尼族以其精湛的木雕艺术而闻名。

他们用传统的手工工具将大理石和木材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花鸟、人物和神话传说的形象。

3. 哈尼族绣球:哈尼族绣球是一种特殊的手工绣品,通常由丝线和棉线制成。

绣球上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表现出哈尼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

4. 哈尼族土楼:土楼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居住建筑,是由土和石头建造的多层建筑。

这些土楼通常具有独特的外观和结构,具有防御性和实用性。

蒙自市的非遗项目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政府和相关组织正在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传承与保护雷嘉【摘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今日,流行于红河南岸元阳地区彝族尼苏人山歌、情歌类民歌总称的尼苏阿噜,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融合的情况下正逐渐流失.文章从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重要价值、主要内容和音乐特征、现状以及在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对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传承与保护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应坚持尼苏阿噜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年(卷),期】2012(004)006【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彝族尼苏阿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红河元阳【作者】雷嘉【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地处哀牢山脉南段,元阳县彝族尼苏人口有十万余人,他们居住在红河南岸海拔一千三百至二千米之间的山区、半山区向阳的山坡上,称之为“江外彝族”,占全县总人口39万人的24.5%。

在彝文古籍《六祖魂光辉》中曾有着这么一段记述:“六组分支后,彝族中的尼氏一支,在与‘夏’族的斗争中,其母含恨而亡,尼氏一族经祭祀后,将其母葬于石棺中”。

元阳的芭蕉岭、安汾寨曾出土过的土石棺墓葬群,有力的证明了尼苏文化之源远流长,尼苏民族族源之历史悠久。

正是在悠久的历史中,尼苏人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至今保留着的大量尼苏彝文古籍和大量流传的民间民俗和文学艺术[1]。

彝族尼苏阿噜是山歌、情歌类民歌的总称,是彝族青年男女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民间传统音乐,也是尼苏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元阳县的彝族尼苏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和丰富了红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开发红河地区、巩固边疆做出了贡献。

一、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主要内容和音乐特征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候莫和作贝两种。

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彝语统称“候莫”,莫是彝族历史上创作的长篇韵文形式的民间传统音乐作品。

红河风土,琴弦道情

红河风土,琴弦道情

红河风土,琴弦道情红河,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也是一片风土人情的故乡。

她孕育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

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琴弦散发出的道情更是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传承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

红河风情,最能代表当地民族文化的莫过于民间音乐艺术了。

在当地的民居之间,常常可以听到悠扬的琵琶、二胡、琴箫之声。

这些古老的乐器,传承了数百年的历史,承载了人们对生活、对爱情、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作为当地最负盛名的传统乐器,琴弦所吟唱的道情更是成为了人们情感交融的纽带。

在红河风土中,琴弦的道情故事无处不在。

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茶山哀歌》。

《茶山哀歌》是一首源自红河畲族的民歌,它以琴弦道情的形式传承下来,成为了这一带畲族人民的精神寄托。

在琴弦的轻拨下,这首歌曲讲述了畲族人民在茶山谷地的劳作生活中遭受的种种苦难。

琴声婉转,歌词凄美,让人们对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加深刻。

在这首动人的音乐中,琴弦诉说着畲族人民的坚韧、执着与渴望,也诉说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上的精神品质。

琴弦道情,以《茶山哀歌》为代表,成为了红河畲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表达。

除了《茶山哀歌》外,红河风土中还有无数琴弦道情的传承之作。

比如《雨岔技洪》、《烽关恋》等等,这些歌曲以琴弦道情的音乐形式,讲述了畲族人民的悲欢离合、生活感悟和对家乡的眷恋。

这些歌曲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它们记录了红河风土的点滴,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魂。

琴弦道情,是红河畲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它们的传承离不开当地人民的积极努力,也得益于当地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红河地区加大了对民间音乐艺术的扶持力度,举办了一系列琴弦道情的音乐活动和艺术表演。

这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畲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过这些活动,琴弦道情得以传承下来,成为了红河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面对着现代社会的冲击,红河地区也在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方式。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05.10
•【字号】红政发〔2018〕21号
•【施行日期】2018.05.1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的通知
红政发〔2018〕21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州人民政府批准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7项),
现予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规划,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5月10日。

红河非遗第一批名录

红河非遗第一批名录

红河非遗第一批名录
红河非遗第一批名录包括:
士林太极拳、怀西民间器乐、玉溪茨菰绳、文山猗猗绕、个旧圆叶酵草、楚雄士林太极剑、大理惠语剑、曲靖民俗歌舞艺术、景洪花衣戏、老字号宝塔、宾川戒子及其制作技艺、绿春金桥竹编、蒙自民间花木
石工艺品、景洪养猴艺术、大理藤画、绿春高原雅乐、景洪牧羊歌、
瑞丽民间服饰、潞西锣鼓、文山技艺、河口绸缎、元谋马头琴、玉龙
灯笼制作技艺、元阳飞星、瑞丽木雕、西双版纳川宗装革制作、丽江
流传木雕、嵩明冼锣礼仪、德宏丝绸地毯、中甸陶瓷、白沙壁画绘制、勐海牛市、景洪芒砀、河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茅大舞台戏剧、耿马
豪乡螺钿制作技艺、绿春玉雕、勐腊封子及其制作技艺、红河蒙古族
弯月鞋及其制作技艺、拉法叶老字号制作、云南非洲白杨种植、云南
紅塔山社区文化、马关白癜风体育、南涧花鞋绘制、芒市渔具、德宏
三溪雅乐、德宏丽江落拓功夫、河口木木雕、芒市木雕、丽江修眉、
普洱木版写生、元谋木雕、怒江尼姑技艺、西盟社区戏剧、芒市素灯
及其制作技艺、西畴木雕、云南大公烟配方、景洪竹雕、腾冲绢缎制
作技艺、元谋婆连剑、普洱木铭、西双版纳老字号制作、。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红河流域的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手工等多个领域,如滇剧、彝族舞蹈、苗族歌会等。它们不仅是当
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此外,红河流域的非遗项目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例如,一些传统的 手工艺技艺如苗族刺绣、彝族剪纸等,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传承了 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些非遗项目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 政策法规层面
通过政策法规保障、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数字化 播、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与培训等方面 策,可以实现对红河流域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
THANK YOU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5. 教育与培训
加强非遗教育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工作,培养青少年对 非遗的兴趣和热爱。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非遗课程,普 及非遗知识,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同时,为社区居民 提供非遗技艺培训和传承人交流活动,促进非遗技艺的 传承与发展
3
结论
结论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XXXXXX
-
1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
结论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红河流域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以下简称"非 遗")是中华民族的宝 贵财富,也是文化多 样性的生动体现。然 而,在现代社会的快 速发展中,许多传统 文化面临着消亡的风 险。因此,加强对红 河流域非遗的保护与 传承工作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红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琪伟
1、泥塑
泥塑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造像、动物造型、花卉装饰、器物为主,在我国流传极其广泛。

陇南境内有泥塑艺术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如礼县高寺头出土的“原始社会少女头像”以精湛的塑造手法和洗练的人物表现被写入中国美术史,各县博物馆也藏有一些烧制的精美动物造型泥塑,特别是遍布全市各个庙宇中庄严肃穆的帝王造像、慈悲友善的菩萨形象、刚烈威武的武将、婀娜动人的仕女更是数不胜数。

如今除了成县抛沙镇竹篮寨泥玩具制作工艺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外、礼县红河乡、徽县泥阳镇的民间泥塑也备受世人关注,是陇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河民间泥塑多取材于神话传说、传统戏剧、古典小说,侧重于人物彩塑。

泥塑内部先用木棍固定框架,再施以草泥,然后用有粘性的黄赫色泥土(当地叫坂坂土)经搅拌、发酵作原料捏塑,最后再施以胶泥和颜料而成。

在泥塑过程中先塑造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再刻画五官、衣纹,表现质感。

在绘色上采取工笔画手法,用勾描、渲染、烘托的表现技巧,达到苍劲、秀丽、典雅、艳美的目的,其用色大胆、夸张,多施以对比强烈、纯度高的颜色,表达雅而不俗、丽而不华、素而不旧的效果,能使光色合一,接近真实的人物。

红河泥塑的民间艺术多是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家族传承或师傅传教是这些民间艺术家的学艺之道,因此他们的作品在造型、比例、色彩上有别于院校派,也和其它地方的泥塑在制作手法、工艺流程上有别,在透视关系上虽然传承了中国画的一些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或庄重秀丽或夸张诙谐,但有些人物比例也并不严格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所言的“站七、坐五、盘三半,一个巴掌半个脸”之说,在细节的表现上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内心世界。

红河泥塑作品已遍布山西、陕西及甘肃部分地区,被人们啧啧称道。

徽县泥阳民间泥塑也独具特色。

泥阳之名传说因洪水挟泥沙淤积河谷川坝,造成渍泥殃演变雅化而来,其独特的泥土质地为泥塑艺术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当地的彩绘泥塑工艺品,旧时称“耍货”,其代表作品有“胖娃、鸡咕咕、黑狗哨”等。

徽县泥阳泥塑与陕西风翔泥塑同出一脉,民俗学者考证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相同之处,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创意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了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

泥阳泥塑的制作以当地黄土调和成泥作胚料,经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再精抛、彩绘、出线、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以及粗犷夸张、简练概括的原始美而深受群众喜爱。

在老百姓眼里,它是镇宅避邪、赐福降祥、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另外,泥阳泥塑神佛像形象逼真,工艺细腻,千姿百态,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二、高台社火
高台表演作为民间社火的一种。

它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走村串街供人观赏。

由于在本来就不宽敞的街巷里游走时站立于后面的人群难以观看,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
既增加了表演的主动性,也方便了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高台。

我国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江西、云南、广东的一些地方都有这种民间艺术,其表现形式虽各有千秋,但大同小异。

陇南各县(区)都有规格不同的高台社火,其中礼县红河乡、永兴乡,徽县泥阳镇,成县北泉乡,文县城关镇的高台表演久负盛名。

高台社火被民间誉为是一种集戏剧、绘画、雕塑、铁木工艺和装饰工艺于一体的“空中立体艺术”,其制作工艺精细,程序复杂。

一架高台实际动手制作时也必须要经过三道程序:一是根据艺人的设计先将钢筋通过弯曲、焊接,绑上木板棍棒,准备好支架。

二是用木、草、泥、绳、布等材料,经扎、画、塑、刻等环节巧妙裱糊成需要的龙、蛇、鸟、鱼等动物或云、树、石等景物道具。

三是选择六至十岁左右的儿童装扮各种人物角色,分层次设座于上,再用服装道具巧妙掩饰,整个工序才圆满完成。

高台制作属于一项集体创作,艺人们要把握力学原理,处理好重心,使其上轻下重,不能左右摇摆甚至倾倒,而这些只能凭艺人的经验来处理,容不得半点马虎。

陇南妆扮的高台首先涉及题材广泛,表现形式繁多,并形成了固定的表现题材,要么表现中国神话故事,要么表现我国古典名著,都是用来传送喜庆和祝福的,其次造型美观,设计奇巧,每一架高台能使扮演高台的小孩好像站在云、树、龙、蛇、兽、鱼、鸟之上,或坐卧于宫、院、器物之中,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既有戏曲的风姿、舞蹈的韵味、杂技的绝招、武术的架式、美术的意境、雕塑的形态、工艺的技巧,也能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有处处见设计,但处处又不留痕迹的艺术境界。

三、抢快
抢快是流传于礼县红河流域的一种与商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民间习俗。

每年大年三十吃过晚饭后,当地村子里的小孩们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奔向各家铺面门店前,齐声高喊:“快!快!快!扬(yàng,在当地是分撒、散发的意思)出来”,主人则拿出核桃、枣子、糖果、钱币等分发给孩子,并相互祝福。

孩子们祝愿“老板”日进斗金,快点发财,“老板”祝愿孩子们好好学习,快点长大成人,整个过程结束后小孩子们才各自回家开始“守岁”。

探寻抢快的俗源与早期秦人在西汉水流域肇始的历史相关。

回顾商业发展的历史,商业最初起源于人们的物品交换行为,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发展而形成独立的社会经济部门。

我国的商业萌芽于五帝末期,形成于殷商初期,周朝后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人们基于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早期秦人以游牧狩猎和农耕兼营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与商贸活动没有关联。

但随着学者对秦人早期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秦文化鲜明的开放性特质和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应该与商贸活动密切相关。

从当年秦人首领占据西垂之地立邑兴邦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陇西郡西县,西垂故地一直是秦国用心经营的祖宗寝地和后方军备供给基地。

这里与川、陕交界,向东地连关中、西秦岭和汉中盆地,往西通青海、新疆,直至中亚,南下可入成都平原,北上能进河套与蒙古高原,是商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交通要冲。

驻扎于西垂的大骆一族秦人始终与同祖的季胜、孟增族(其后造父为赵之祖,居赵城,今山西霍州市洪洞县赵城镇西南)保持联系,形成自西部连通中原族群的贸易通道,交换物品涉及马匹、食盐、玉石、粮食、铜铁等金属器具,商贸活动是这一族秦人不可或缺的谋生图强方式。

商业活动是一项趋利的行为,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与社会主流群体重农抑商的氛围和重义轻利的道德要求不融。

商贸活动的从业者便把从事买卖过程中赚得的“钱财”主动拿出一部分选择合适的时机象征性地予以“返还”,这就是民间
出现的抢快习俗,“快”字实质上是“款”字的谐音,意思时我把一年赚来的钱财最终还要分一些给大家,咱们就和睦相处吧。

透过时至今日当地经商者和小孩子们仍然乐此不疲的“抢快”习俗,我们不难看出当年秦人的聪明才智,这也是秦文化浸透功利主义因素的有力证明。

四、迎喜神
迎喜神也是秦人遗留的一种集感恩与祈福于一体的民俗活动。

在西汉水上游的礼县红河流域的周边村庄,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十点,各家各户先将自家经过精心“打扮”(牛羊角上扎绑彩色纸花,骡马套戴辔头,搭匹鞍鞯)的牲口集聚到村头,再根据当天的干支五行,用奇门遁甲推算出喜神所在的方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焚香敬神,年轻人敲锣打鼓、放花鸣炮将所有牲畜沿喜神的方向送出村子,然后绕到河(泉)边饮水,整个过程人欢马叫,充满乡下人过年时特有的诗情画意。

探寻这一牲畜唱主角的民俗渊源也与赢秦族重祭祀,信鬼神的神秘主义文化传统密切有关。

秦人作为东夷部族(生活在今天山东一带)少昊苗裔,其中有一支以中潏为首领的秦人在周初就已迁居于西垂之地。

其后人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秦侯、公伯、秦仲、庄公、襄公皆居与此,从“附庸”到“大夫”,再到“西垂大夫”,最后成“诸侯国”,统辖区域也逐步扩展到渭河流域的甘谷、清水、张家川一带。

礼县西汉水流域是秦人的“老家”和秦文化的“产房”。

我国一些知名的秦史研究专家分析,早期秦人以西垂为大本营能在与西戎、犬戎的环峙中由弱到强迅速崛起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是秦人有畜马善御的部族传统,《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祖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其后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因“马大息藩”,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称“秦赢”。

而礼县西汉水上游地区草场广阔,特别是盐官一带水中含有盐分,是非常理想的繁畜之地,秦人的“独特本领”与这里的资源优势得到绝佳配置,那些经过悉心驯养的精良马匹成为他们在战场上杀敌制胜的“秘密武器”。

二是秦人重视以牛马为主的畜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为强国富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秦人发家自始至终得益于好马善畜,因而他们每到过年时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迎喜神活动,一则焚香祷告神灵庇佑牲畜远离瘟灾疾病,兴旺发达,再则也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牲畜一年来的艰辛付出,善待它们。

这种秦先民对生活进行感恩和祈福的仪式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地人过年时举行的一种重要民俗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