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春甘蓝-蕃莳套种玉米“高效益种植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甘蓝套种玉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农业种植方式,它结合了两种不同植物的优势,从而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甘蓝和玉米分别属于不同的作物种类,但是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套种栽培,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的产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一、土壤准备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
在农作物收获后,可以进行耕土、翻地和施肥等工作,保持土壤的肥力。
在土壤pH值为6~7的情况下,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确保土壤养分充足。
二、种子选择在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中,选取优质的种子至关重要。
甘蓝的种子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穗位整齐、肉质细嫩、产量高的优良品种。
而玉米的种子则要选择抗旱、秧长势强、耐贮性好的良种,以保证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三、地块布局在地块布局上,甘蓝套种玉米要注意合理设计作物的行距和垄距,保证作物之间的通风透光,并且便于管理。
一般来说,甘蓝的行距可以设置为50厘米,垄距为60厘米,而玉米的行距可以设置为70厘米,垄距可以设置为70~80厘米。
四、播种和培育在播种前,先对土壤进行耕翻整地,松土深1米左右,并进行施肥。
在播种时,要注意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取适宜的时间,一般在春季气温逐渐上升的时候进行。
甘蓝和玉米的播种要分开进行,先进行甘蓝的播种,待甘蓝长到一定高度后再进行玉米的播种,以免甘蓝的生长对玉米的生长造成影响。
五、病虫害防治在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过程中,要及时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采取喷药、灭虫等方法进行防治,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定期对作物进行除草,保持田间通风和透光,减少病菌的滋生,避免发生病害。
六、施肥管理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适时施肥,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可以在播种后的15~20天进行第一次追肥,然后在甘蓝长到一定高度后,玉米开始生长的时候进行第二次追肥。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甘蓝套种玉米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种植方式,也是一种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增加农作物产量的良好栽培技术。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为农民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介绍关于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一、土壤准备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需要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
在种植前,应该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翻耕、松土、施肥、平整等工作。
要进行深翻耕,使土壤疏松,有利于玉米的根系生长。
需要在犁耙后施入适量的基础肥料,根据土壤的性质和肥力状况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和无机肥。
要对土壤进行平整,使土壤表面平整,有利于甘蓝和玉米的生长。
二、甘蓝的种植甘蓝是一种比较耐寒的蔬菜,适合在春、秋季种植。
在进行甘蓝的种植前,需要进行甘蓝苗床的建设,选用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整地改良,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然后进行播种育苗。
当甘蓝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进行移栽。
移栽时要注意避免损伤甘蓝根系,尽量保持苗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利于甘蓝的生长。
三、玉米的种植在进行玉米的种植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
一般来说,玉米品种需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在进行玉米的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浸种、沥干、播种等步骤。
在播种时,应该合理密植,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距。
同时还要进行玉米田的灌溉和施肥工作,保持土壤湿润和养分充足。
四、甘蓝和玉米的管理甘蓝套种玉米的管理要点是合理施肥、建立田间排水系统、注意病虫害防治等。
在玉米生长期间,要进行适时的追肥,尤其是在玉米抽雄后,要加强钾肥的施用,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同时要建立田间排水系统,保持土壤的排水性,避免水涝。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五、丰收和收获在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中,丰收和收获是最终的目的。
在玉米成熟后,要合理安排收获时间,避免玉米遭受霜冻和雨淋等不利天气的影响。
在丰收后要及时加工和储存玉米,以保持玉米的新鲜和品质。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1. 引言1.1 甘蓝套种玉米的意义甘蓝套种玉米是一种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法,通过在甘蓝地里套种玉米,可以使土壤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
甘蓝和玉米之间的植物互补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甘蓝的茎叶还能为玉米提供庇护,减少玉米的病虫害发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甘蓝和玉米的套种还可以节约劳动力和农业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蓝套种玉米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效益,还可以保护农田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选择适宜地区种植选择适宜地区种植是甘蓝套种玉米栽培的第一步,地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甘蓝套种玉米适宜生长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的地区。
土壤质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甘蓝套种玉米喜欢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
选择适宜地区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海拔高度和温度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的地区不太适合种植甘蓝套种玉米,同时过大的温度变化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还需要考虑当地的降雨情况和风向。
降雨充沛的地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过大的降雨量也可能导致水涝。
一般来说,风向对于甘蓝套种玉米的生长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当地常年有强风,需要考虑相应的防风措施。
选择适宜地区种植是甘蓝套种玉米栽培的基础,只有选择合适的地区,作物才能获得充分的阳光和水分,保证生长旺盛,从而获得丰收的果实。
2.2 土壤准备和施肥土壤准备和施肥是甘蓝套种玉米栽培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土壤质量和科学的施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土壤准备和施肥的相关内容。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该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肥力较高的地区种植。
土壤pH值应在6.0-7.0之间,这样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在土壤准备阶段,需要进行耕地整地,清除杂草和病虫害源,保证土壤通风透气,有利于根系生长。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甘蓝套种玉米是一种高产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甘蓝作为伴生作物,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玉米病虫害和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包括甘蓝套种玉米的种植条件、栽培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内容,希望对种植甘蓝套种玉米的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种植条件1. 土壤条件:甘蓝套种玉米适宜生长的土壤为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
土壤PH值在6.0-7.5之间,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养分和生长发育。
2. 气候条件:甘蓝和玉米喜欢温凉湿润的气候,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5摄氏度,降雨量充足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避免气温过高或过低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3. 避免连作:为防止土壤中的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甘蓝套种玉米的种植地点最好是避免连作的。
最好与前茬作物进行轮作,或者在玉米种植地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不要种植甘蓝。
二、栽培方法1. 甘蓝种植:选择生长势旺盛的甘蓝幼苗进行栽植,栽植密度不宜过大,一般为每亩3200-3600株,行距50-60厘米,株距35-40厘米。
在栽植前进行田间整地,施入有机肥和完全肥料,将土壤杂草和杂质清除干净后,进行插秧栽植。
2. 玉米种植:选择耐寒抗旱的玉米品种进行播种,选用优质种子,播种前进行充分的基肥施入和耕耘整地,玉米的行距宜为60-65厘米,株距宜为25-30厘米。
在播种前进行充分的土壤松土和打浆。
三、管理技术1. 施肥:甘蓝套种玉米的肥料施用要均衡,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一般在播种前施入基肥,生长中期进行追肥,定期进行浇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
2. 土壤管理:甘蓝套种玉米的土壤管理要注意保持土壤墒情,及时松土除草。
施肥前要保持土壤表层湿润,减少作物生长受旱的影响。
3. 病虫害防治:甘蓝套种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是重中之重,一般早期在田间进行杂草清除,定期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喷药。
对于农业有机种植者,可以采用无公害的生物防治手段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四、收获和加工1. 收获时机:甘蓝套种玉米的收获时机一般在玉米成熟后进行,甘蓝的生长周期较短,一般在玉米成熟前后开始进行收获。
高寒区春甘蓝套作籽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高寒区春甘蓝套作籽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高寒区是种植春甘蓝和玉米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而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究高寒区春甘蓝和玉米的套作籽粒高产栽培技术。
春甘蓝和玉米的套作栽培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的养分,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套作可以将春甘蓝和玉米的生长周期错开,实现多种农作物在一年内的种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养分的浪费和损失。
高寒区的土壤水分管理是套作栽培的关键。
春甘蓝和玉米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
在播种和移栽前,应根据土壤的含水量情况调整灌溉时间,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还应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避免因积水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合理施肥是套作栽培的关键环节。
春甘蓝和玉米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特点,科学配置肥料种类和施用量。
在套作栽培中,可以通过在春甘蓝生长期适量添加磷肥和钾肥,提高春甘蓝的抗寒能力和产量。
而在玉米生长期,可以适量添加氮肥和有机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籽粒的形成。
及时防治病虫害是套作栽培的重要环节。
春甘蓝和玉米都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病虫害的侵袭,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损失。
在套作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可以采用农业生物技术手段,如利用生物制剂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高寒区春甘蓝和玉米套作籽粒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土壤水分管理、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套作栽培管理,才能提高春甘蓝和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民的增收。
甘蓝-玉米-花菜一年三茬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近 年 来 浦 东 新 区 书 院 镇 及 其 周 边 地 区 的蔬 菜
种 植 户逐 步 摸 索 出 了甘 蓝 一 米 一 菜 一 年 三 茬 实 玉 花 用 茬 I 模 式 ,6 m 总 产 量 6 0 k ,产 值 7 0 Z l 67 2 30 g 0 0多 元 。 户 ( 妻 2人 ) 每 夫 承包 土 地 13 ~ . h 每年 采 .3 1 7 m , 6
21 移 栽 于 3月 中下 旬 移 栽 ,株行 距 为 3 c .. 4 0 mx 5 e 每穴 1株 , 畦 4行 , 0 m, 每 边栽 边 浇 活棵水 , 周后 1
再浇水 1次 。
21 田间 管理 .. 5
定植 后 以促 为 主 ,共 追施 肥水 2
用 这 ~模式 获 得 了很 好 的 经济 效 益 , 每户 平均 年 净
21 整地 筑 畦 .. 3 3月 上旬 每 6 7 施 复 合 肥 ( 6M N:
宽 ( 沟 ). 做 细做 平 。 带 24 m, 2 . 移栽 .4 2 于 5月下 旬 小苗 移栽 , 苗龄 2叶 1心 。 采用 宽 窄行 种 植方 式 , 距 3 c 每穴 1 , 株 0 m, 株 每畦 4
行 , 67 栽 3o 每 6 m2 5 0株 左右 。 栽 边浇 活棵水 , 边 移栽
35  ̄ d后查 苗补 缺 , 1周后 再 复水 1 。 次 225 田 间 管 理 移 栽 后 2周 施 第 1次 肥 , .. 每
6 7 2 尿 素 l k ;第 2次 可 在 大 喇 叭 1 期 , 6m 施 Og 2 1 每 67 2 6 m 施尿 素 2 k , 0 g 以水 带肥 施入 。 米拔节 前后会 玉 在 叶腋 中长 出分 孽 , 及 时 除去 。 应
高寒区春甘蓝套作籽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高寒区春甘蓝套作籽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农业部门致力于推广节约、高效、安全、环保的生产模式,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高寒区春甘蓝套作籽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生产模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栽培技术。
一、种植时间在高寒区,春甘蓝和籽粒玉米的生长期存在时间差异。
春甘蓝的生长期较短,通常在5月中旬至6月初就进入收获期,而籽粒玉米需要更长的生长期。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土地利用率,种植春甘蓝和籽粒玉米要套作。
春甘蓝的早熟特性非常适合和籽粒玉米套作,可以在春甘蓝收割结束后直接播种籽粒玉米。
种植时间通常在春季,以保证能够充分利用夏季和秋季时间把庄稼种好并收割。
二、地力准备土地在栽培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庄稼的生长和收成。
地力准备应该在前一年开始进行,然后通过散施基肥和中耕深松等方法来提高土地的肥力。
选择肥料的主要原则应是保证养分的充足而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通常,在地力准备前,应先进行好农药的喷洒,以避免病虫害的影响以及过多的化学残留物。
三、春甘蓝的栽培春甘蓝的栽培必须高标准,标准农田的地力必须达到Ⅱ等以上。
在春甘蓝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中,需要保证其受到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以及足够的肥料。
春甘蓝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非常关键,应在生长期间定期喷洒农药,并及时清除杂草。
在春甘蓝收获后,要及时修剪叶子和残留部分,以促进土地生态平衡的发展。
四、籽粒玉米的种植籽粒玉米的种植时间应该在春甘蓝收获结束后及时开始,通常在6月中旬左右。
在种植籽粒玉米之前,需要进行化肥、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散施,还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作物生长需要进行及时的追肥。
籽粒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需要高标准、高效率地进行,密切关注作物生长状况,并相应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在籽粒玉米收获前,要注意控制灌溉水量,以避免水分过多影响作物的品质和收成。
五、收获、晾晒和加工收获是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稳妥、高效地完成收获工作,才能保证作物品质和产量的高升。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甘蓝套种玉米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利用甘蓝作为玉米的前茬,可以有效地减轻土壤疾病和虫害。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合理的技术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
一、选择合适的甘蓝品种在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甘蓝品种。
一般来说,要选择生长期较短、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优质品种。
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甘蓝品种。
二、适时播种甘蓝甘蓝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播种,春季播种的甘蓝一般在5-6月份进行收获,秋季播种的甘蓝则在10-11月份进行收获。
在播种之前,要进行充分的田间准备工作,包括翻耕、施肥、平整土地等工作。
播种密度一般控制在每亩地3-4万株。
三、科学施肥在甘蓝套种玉米的栽培过程中,施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甘蓝生长期间,要进行适量的追肥,以保证甘蓝生长的需求。
适量的有机肥和矿物肥可以有效地提高甘蓝的产量和品质。
四、田间管理在甘蓝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除草和松土工作,以保持农田的整洁,保证甘蓝的生长。
要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定期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免影响甘蓝的生长和玉米的套种效果。
五、合理收获在甘蓝长势良好、叶片自然黄枯后,即可进行收获。
收获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伤甘蓝,以保证甘蓝的品质。
收获后要及时整理农田,清理残茬,为后续玉米的种植做好准备。
六、玉米的种植在甘蓝收获后,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在种植玉米前,要进行适量的追肥,以保证玉米的生长需求。
种植密度一般为每亩地3-4万株。
七、及时灌溉在玉米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灌溉工作,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在干旱季节,要注意增加灌溉频次,以保证玉米的生长需求。
八、注意防治病虫害在玉米生长期间,要及时巡视田间,发现病虫害要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
九、收获玉米玉米一般在7-9月份进行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海坦地“花椰菜-春甘蓝-蕃莳套种玉米”高效益种植
乐福明1颜伯霖 2
(1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农渔综合服务中心,浙江温岭317511;2温岭市农业林业局)摘要:针对沿海坦地土壤特点,提出“花椰菜-春甘蓝-蕃莳套种玉米”种植模式,亩产值19765.3元,利润14865元,对于沿海发展高效种植模式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坦地种植模式示范推广
温岭市松门镇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东径121°36′,北纬28°21′,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耕地面积5.1万亩,其中坦地0.5万亩,常规以大小麦、甘薯、蔬菜等二熟制为主,效益较低。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出适合坦地的高效栽培模式,创新农作制度,我们开展了“花椰菜-春甘蓝-蕃莳套种玉米”种植模式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研究方法
试验设在松门镇南二村科技示范户王云才承包责任田上,面积1470m2,从2010年9月21日种植花椰菜开始至2011年10月2日蕃莳收获销售完毕,具体方法为:
花椰菜:品种为雪宝王(120),8月26日育苗;9月21—22日进行大田翻耕整地,达到:深沟高畦,四沟相通,耕作层翻耕30cm,直沟深30cm,横沟深35-40cm,畦宽2.2m。
畦面平整,排水畅通,雨后不积水;并施三元复合肥10kg/667 m2作基肥。
9月25日移栽,每667 m2移栽2500株,移栽后当天用1.5%尿素水滴根;10月5日施壮苗肥,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7 kg兑水施入,10月20日和11月5日分别施结球肥,每次施复合肥20kg/667m2。
花椰菜整个生长期间防治青菜虫1次,防治药剂70%苏云金杆菌30ml/667m2兑水喷雾。
12月1日开始收获,12月25日收获结束。
乐福明(1956——)男浙江温岭人中专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
春甘蓝:品种为争春甘蓝,苗床经整理浇水后于11月7日播种,11月27日(三叶一心)分苗,并追施挪威产三元复合肥10kg/667m2兑水1000kg冲施。
苗期按天气调整肥水管理,控制幼苗大小,避免菜苗过大,防止大苗冬季抽苔。
12月8日带土移栽定植,每667m2移栽2500株,定植成活后追施一次稀粪水或2%尿素水滴株,翌年开春后中耕1—2次;巧施发棵肥,每667m2施复合肥15—20kg;重施包心肥,在结球期再追肥一次促使叶球充实,667 m2施复合肥20kg。
3月5日开始收获, 4月5日收获结束。
蕃莳:品种莫冬甘薯。
栽插前耕翻整地,一般耕翻深度30—40厘米;4月22日栽插,亩667m2栽2500株,栽插后4—5天查苗补缺,前期保全苗均匀生长;中期追施“促薯肥”,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挪威)40kg;后期护叶、保根、防早衰、增薯重,7月15日(收获前40天)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和0.2%磷酸二氢钾0.1kg。
6月5日和7月15日70%苏云金杆菌30ml/667 m2防治斜纹夜蛾2次。
8月25日开始收获,10月2日结束。
蕃莳地套种玉米:玉米品种为雪糯8号甜玉米。
4月10日播种育苗,5月5日移栽,每667 m2移栽600株,5月15日追施三元复合肥(挪威)3.5kg/667 m2,5月25日追施三元复合肥(挪威)3.5kg/667 m2;5月28日和6月17日用70 %苏云金杆菌30ml/667 m2防治玉米螟2次。
7月18日—7月26日收获。
2 研究结果
2.1成本。
“花椰菜-春甘蓝-蕃莳套种玉米”成本总计每667m2为4900.30元,分土地租金、物资成本和生产用工成本;其中土地租金400.00元,分花椰菜、春甘蓝和蕃莳三茬;物资成本包括种子、农药和化肥,合计1135.50元;生产用工成本包括整地、移栽、施药施肥、收割、销售,计3364.80元(见1)。
表1 花椰菜-春甘蓝-蕃莳套种玉米种植成本情况
作物
土地租
金(元)
物资成本(元/667m2)生产用工成本(元/667m2)
总计种子农药化肥合计整地移栽施药(肥)收割销售合计
花耶菜130.00 67.50 63.00 276.00 406.50180.00 105.00 50.00 100.00 415.00 850.001386.5 春甘蓝130.00 24.00 42.50 298.00 364.50--- 105.00 50.80 150.00 625.00 930.801425.3 蕃莳140.00 62.50 42.00 216.00 320.50200.00 120.00 240.00 840.00 1400.001860.50 玉米14.00 30.00 44.00--- 40.00 24.00 20.00100.00 184.00228.00
2.2 效益。
表2可知,花椰菜2010年12月1—25日收获上市销售6批次,产量1975.5kg,销售价格2.64元—
3.02元/kg,产值5609.30元,减去成本1386.50元,净利润4222.80元。
春甘蓝从2011年3月5日—4月5日收获销售7批次,产量2521kg,销售价格2.92—3.44元/kg,产值7999.50元,减去成本1425.30元,净利润657
4.20元。
蕃莳从2011年8月25日—10月2日收获上市销售9批次,产量2992.5kg,销售价格1.60—2.10元/kg,产值5376.50元,减去成本1860.50元,净利润3516.00元。
套种的玉米2011年7月18日开始鲜嫩荚上市,7月26日销售结束,采收了600荚,按毎夹平均价格1.30元,产值780元,减去成本228元,净利润552元。
花椰菜-春甘蓝-蕃莳套种玉米种植净利润合计1486
5.00元。
表2 花椰菜-春甘蓝-蕃莳套种玉米种植产值情况
雪宝王(120)争春甘蓝莫冬蕃莳
2010年收获时
间收获数
量(kg)
销售价
格(元
/kg)
产值
(元)
2011年
收获时
间
收获数
量(kg)
销售价
格(元
/kg)
产值
(元)
2011年
收获时
间
收获数量
(kg)
销售价
格(元
/kg)
产值
(元)
12/1 156.0 2.80436.8 3/5 255.5 3.02771.6 8/25 271.5 2.10570.1 12/5 302.5 2.70816.7 3/8 196.0 2.96580.1 8/28 227.5 2.06468.6 12/10 396.5 2.641046.7 3/15 295.5 3.04898.3 8/30 257.0 1.84472.8 12/14 152.0 2.70410.4 3/20 501.5 3.421715.1 9/1 401.0 1.88753.8 12/17 434.0 2.961284.6 3/25 533.0 3.441833.5 9/3 252.5 1.88474.7 12/25 534.5 3.021614.1 3/29 297.5 3.06910.3 9/5 291.5 1.70495.5
合计1975.5---- 5609.30 4/5 442.0 2.921290.6 9/18 397.5 1.64651.9 25217999.5
9/25-30 587.5 1.70998.7
10/2 306.5 1.60490.4
2992.55376.5
3问题和讨论
沿海滩地经多年改造后,成为可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坦地,利用合适的茬口,在多熟制种植中再套种作物,既能增加复种指数,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农作制度创新提供了广阔前景。
本文模式中的争春甘蓝在试验年份价格高,效益好,常规年份一般价格在1.2-1.5元/kg左右,模式整体效益仅为本地当年情况的体现。
由于农产品销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产品滞销、价格大起大落,都可直接导致
种植效益的下降。
因此,除了开展高效益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外,还要建立和扩大营销网络渠道或者订单销售的形式,才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1]、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浙江省种植业结构优化和效益农业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