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ppt课件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ppt课件




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
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主
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平台。
ppt课件.
12
罗斯托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 经济成长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
1.传统社会 2.为“起飞”创造前提 3.起飞阶段 4.成熟挺进阶段 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pp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件.
3
• 二、斯密顺序
•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斯密从资本要素投向的角度,对产业 结构变革的历史顺序做出了精辟论述: “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 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 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斯密认为,随着 社会的进步,资本投入将向农业——工 业——贸易业的顺序变更,是一个自然规 律。
ppt课件.
2
• 配第定律:
• 产业不同,其收入也不同, 这种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 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 高收入产业转移,劳动力就 业层次的提高,使人均国民 收入增加,进而使农业份额 下降。这种关于产业的相对 “收入差”推动劳动力就业 结构变化的论断,在经济学 说史上被称为“配第定律”。
ppt课件.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ppt课件.
1
产业结构理论
• 一、配第定律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 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 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 他在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 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 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ppt课件.
14
钱纳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按 不同时期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产业

试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试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试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演进: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从农业
向工业再到服务业的转变。

在农业社会中,农业是主导产业,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工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人口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业逐渐崛起成为主导产业,人口逐渐从工业转向服务业。

2.生产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社会
需求的变化所驱动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原先的产业结构可能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这时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资源和市场的影响:资源的分布和市场的需求也会对产业结
构的演进产生影响。

比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能会促使该地区发展以矿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而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可能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国际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和转型。

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可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影响了它们的产业结构。

总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包括生产力、社会需求、资源、市场和国际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摘要:一、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其阶段三、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发展正文:产业结构演进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工业化发展阶段通常被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农业是主导产业,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小。

在中级阶段,工业成为主导产业,而农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在高级阶段,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而工业和农业的比重逐渐减小。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其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三次产业演进规律”,即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化,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

第一产业的转化主要是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第二产业的转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转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

三、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还不够高,传统产业和农业的比重还比较大。

此外,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先进,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

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发展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发展,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再次,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配第定律:
• 产业不同,其收入也不同, 这种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 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 高收入产业转移,劳动力就 业层次的提高,使人均国民 收入增加,进而使农业份额 下降。这种关于产业的相对 “收入差”推动劳动力就业 结构变化的论断,在经济学 说史上被称为“配第定律”。
• 二、斯密顺序
•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斯密从资本要素投向的角度,对产业 结构变革的历史顺序做出了精辟论述: “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 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 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斯密认为,随着 社会的进步,资本投入将向农业——工 业——贸易业的顺序变更,是一个自然规 律。
1.传统社会 2.为“起飞”创造前提 3.起飞阶段 4.成熟挺进阶段 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 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 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 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 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论总结被称为钱纳里工业 化理论。
钱纳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按 不同时期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产业
发 初 经济发展初期对经 食品、皮革、纺织业等
展 期 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初 产 的制造业部门 期业
发 中 经济发展中期对经 非金属矿产业、橡胶制
展 期 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品、木材加工、石油、
中 产 的制造业部门
化工、煤炭制品等
“斯密顺序”的正确性已经被人类社会的 经济发展历史所证实。社会资本投向呈现 “斯密顺序”的原因是社会需求的有序变动。
这种需求是有层次的,这种层次性随着 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表现出有规律性的变 化。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28.8
1963 8.4
51.0 40.6
意大利 1940-42 22.4
43.6
34
1951-52 20.2
36.0
43.8
1963-67 13.7
47.9
38.4
美国 1919-29 11.2
41.3
47.5
1953 5.9
48.4 45.7
1963-67 3.3
44.3
52.4
美国第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 劳动力的变化
第三次产业 25 38 47 52
74 34 31 59 65
•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 • 水平的提高, •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 • 移动; •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 • 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变动趋势是第一次产 • 业的劳动力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 • 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GDP在300~2000美元)
• 4、工业化后期: • 第三产业占有支配地位(人均GDP在
2000~4000美元) • 5、后工业化时期: • 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 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标志有两 个:
• (1)知识型企业发展迅速; • (2)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
越大
(二)从主导产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换过程来 看P181-182
构的演进与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二者有 什么对应关系?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1、三个前提条件 • (1)以若干国家按时间序列发生的变化为
依据。 • (2)以劳动力作为考察经济发展的指标 • (3)使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是三次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农业-工业-服务业结构演变:这是一个基本的产业结构演变路径。

在国民经济发展初期,农业是主导产业,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最终被服务业所取代。

这一演变的过程中,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2.产业扩张和升级: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产业会经历扩张和升级的过程。

扩张是指产业规模的扩大,升级则是指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的提高。

产业扩张和升级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演变。

3.产业集聚和分散:在产业结构演变中,产业会存在一定的集聚和分散的趋势。

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和篇地优势,会出现产业的集聚现象。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发展,产业集聚的作用逐渐减弱,产业开始呈现分散的趋势。

4.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产业通常具有高技术含量、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产业结构演变中,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比重和格局。

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逐渐优化和升级。

这包括产业附加值的提高、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以上提到的规律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遍存在的。

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见趋势是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口城市化的推动,农业的劳动力和产值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2、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流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兴行业的兴起,劳动力会从传统产业(如农业和制造业)向现代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转移。

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变通常伴随着劳动力的重新培训和职业转换。

3、产业从初级到高级的升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升级和转型。

初级产业(如采矿、农业)将逐渐向高级产业(如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转变。

这种升级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层面,还涉及到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4、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关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这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供应链、人才交流和技术共享等合作机制,促进整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

5、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趋势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演变。

跨国公司将生产和服务环节分布到全球范围,形成全球价值链。

这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同角色和位置,也带来了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律是一般性的描述,实际的产业结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都有其独特性和特定的路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


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观察: 看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 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 看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从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 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 就象人走的稳,跑的快,就必须具备两条腿比例较 为协调的条件,而不是长短不一。经济要实现协调 增长,各产业之间要具备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的关 系,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才能实现。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则资源配置是有效的,经济得 以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③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 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 业转移,二产仍居第一位, 三产逐渐上升。 ④工业化后期:二产比重 继续下降,三产产值比重 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 位。 ⑤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知 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广东产业结构发展所处的阶段

广东在2006年经济总量已达2.5万亿元。按照 钱纳里经济发展理论,广东正处在工业化中 期起始阶段,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即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从粗放型增长向集 约型增长、从依靠汗水挣钱向依靠智慧创造 财富的转变。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日本经济学家的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 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 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第二节 产业结构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 化和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的协调性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之间优势地 位的更迭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 阶段: (1)消费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2)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基本达 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的50%左右; (3)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达到与消费品工 业相平衡的状态; (4)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即都具有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阶段性演化的特征。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对产业之间比例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当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在17世纪发表的《政治算术》中用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不同。

此后,克拉克进一步对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现象进行研究,他收集并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分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

配第认为,劳动力之所以会沿着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这个轨迹来移动,是因为制造业比农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引起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原因。

二、库茨涅兹的进一步论证
库茨涅兹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第一次产业(即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

(2)第二次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3)第三次产业(即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的来看是上升的。

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深入到各产业内部进行考察,研究有关产业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指出:第二次产业份额的上升,主要是由制造业促成的,而在制造业内部,加工和化学、石油等行业的份额显著上升,而纺织、服装、木材和皮革行业的份额则下降了。

综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涅兹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这样,第一次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有的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第二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升到稳定乃至缩小,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最庞大的产业。

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高,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即物质生产领域的比重就越低。

三、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会出现顺次转移,其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产业间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一次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属于需求低增长产业,因而价格不易有大的提高,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价值;第二次产业的产品工业品中,有一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耐用消费晶,
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要大于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性较农产品为高,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第三次产业的产出为服务,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人们才有可能对它大量消费,它的需求收入弹性通常又大于工业品,属于需求高增长的产业,但由于这一产业进入壁垒低,内部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一般要低于工业品,这样,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一般会从农产品转向工业品,进而又会从实物产品转向无形产品——服务,而各产业附加价值的特性,使得第一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份额趋于减少,而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所占份额趋于增加,所以,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一点就成为国民收入在产业间相对比重变化的直接原因。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引起劳动力在各次产业间相对比重变化的直接原因。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与该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之比。

由于第一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这样就减缓了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速度,使得第一次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落后于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所以在大多数国家,第一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低于1;第二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型机器设备的采用,使得第二次产业内部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生产率成为可能,所以,在工业化初期,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都是上升的,但到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相对比重即趋于稳定,于是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大于1;第三次产业由于是需求高度增长的,所以其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征,同时,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所以,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是上升的。

但是,由于第三次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内部竞争激烈,致使“服务晶”的价格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附加价值较低,但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依然大于劳动力相对比重,并且经济越发展,这种趋势越明显,两者的差距越大,所以在大多数国家第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于1。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是由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为什么各个国家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呢?原因主要有:①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是类似的,其特征都基本附合恩格尔定理,即用于饮食的费用在家庭开支中的比例会不断减少;②要使人均产出有所增加,基本积累无论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还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都会超过劳动力增长的速度;③各国采用的或准备采用的技术都是相似的;④各国都参与国际贸易而面对同一国际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