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真草二体书嵇康养生论》如何被上博收藏

合集下载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引导语:嵇康“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文学家嵇康的生平事迹

文学家嵇康的生平事迹

文学家嵇康的生平事迹嵇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嵇康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嵇康人物生平1.家族与家庭嵇康的祖先原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并改姓嵇氏。

有文献称嵇氏家族是一个儒学世家,但因缺乏佐证,这种说法产生了争议,后世学者猜测嵇氏是因为与魏武帝曹操同乡,而在嵇康父亲的一辈发迹。

嵇康的父亲名叫嵇昭,字公远,在曹魏担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的官职。

他在嵇康还在襁褓之中时便已经去世,嵇康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

因为父亲的遗产和兄长的抚养,嵇康的早年过着优裕的生活,母亲和兄长并没有强迫他拜师系统学习儒家的经典,这让嵇康得以学习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技艺以及接触其它学派的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

有观点认为,父亲的早逝与母兄的纵容,对嵇康日后桀骜不驯的性格形成有着潜在关联。

嵇康有两个的哥哥。

长兄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学者们通过对嵇康经历与自述的研究确认了他的存在。

他同母亲一同将嵇康抚养长大,对嵇康影响巨大。

嵇康对他感情深厚,曾在《答二郭诗》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们的养育之恩。

后来长兄与母亲都先于嵇康去世,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思亲诗》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悲痛。

次兄嵇喜在历史上有明文记载,他在西晋时担任了扬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职。

兄弟二人之间作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及《答嵇康诗》互相赠答,嵇喜在赠答诗中表现出了与嵇康截然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使得后世对二人的关系有着诸多猜测。

有观点认为二人虽然价值观不同,但是仍有骨肉亲情;也有观点认为政治立场与价值观的分歧直接导致了兄弟关系的破裂嵇康成年后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后又迁至中散大夫。

其家族与活跃在正始时期的名士何晏有着深切渊源。

有观点认为与曹魏的婚姻本身,及曹氏与何晏之间的关系,对于嵇康今后的政治立场与命运起着关键作用。

初中历史 宋高宗赵构书法欣赏教学素材

初中历史 宋高宗赵构书法欣赏教学素材

宋高宗赵构书法欣赏赵构(1107-1187)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钦宗赵桓弟。

15岁封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做了俘虏,北宋灭。

其时,康王赵构正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拥兵万人在外。

宋旧将臣便拥戴他为皇帝。

翌年(1127)五月初一日,21岁的康王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称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构即为高宗。

为南宋第一个皇帝。

赵构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

但他不是力图北进收复中原,而是一心想讨好金人,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他为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道向金纳贡称臣,苟且偷安,在位三十六年,成偏安之局。

说来赵构与我老家德庆还挺有渊源,赵构被封为康王,康王的封地为康州,即今肇庆市德庆县。

宋绍兴元年(1131年),赵构由康王称帝,因康州(今德庆)是他的潜邸,于是“颂其以德致庆”,称康州为德庆,沿用至今。

赵构在政治上的庸怯早有历史定论,但在书法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

书史每艳称父子书家,前有羲献父子、欧阳父子、米氏父子,其实赵佶与赵构也完全称得上父子名家。

宋高宗赵构不愧宋徽宗亲生儿子,才气上直追其爹。

他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独创一体,俨然大家。

他尝自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

”又云:“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之所嗜者,固有在矣。

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这还真不是宋高宗自己盖的。

他的勤奋足为今日学子楷模。

绍兴三十二年(1 162)55岁宋高宗退位当太上皇,其后26年,天天练习,终生不辍,“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终致化境,自成一家,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书史会要》赞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嵇康养生论原文和解读

嵇康养生论原文和解读

嵇康养生论原文和解读1. 嵇康的养生论原文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健康生活的新认知大门。

比如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这不就像是说我们的精神对于身体,就如同国家有个英明的君主一样重要嘛!我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2. 你知道嵇康养生论里说的“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吗?哎呀呀,这简直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呀,就好比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绿洲,多棒啊!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3. 嵇康养生论原文里提到“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这可太有道理了!这不就跟我们追求那些虚名浮利会损害我们的品德一样嘛,就像追着风中的羽毛,最后可能啥也没得到,还累得够呛,是不是该好好想想呀!4.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嵇康养生论中的这句话真让人深思啊!这不就像是在告诉我们要活得豁达,不要整天忧心忡忡的,像无忧无虑的小鸟一样自由飞翔不好吗?5. 嵇康养生论说“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哇塞,这听着多玄乎呀!但仔细想想,不就是让我们放下过多的欲望才能真正快乐,不执着于生命本身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嘛,就像松开紧握的沙子,反而能拥有更多呀!6. “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看看嵇康养生论的这句话,多形象啊!这不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的嘛,就像鱼和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多有意思呀!7. 嵇康养生论里还有“善养生者……则邪不能害”,哎呀呀,这就是提醒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呀,就像给自己穿上一层坚固的铠甲,那些坏东西就没法侵害我们啦,是不是很有道理呢?8.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嵇康养生论里这话可真是让人警醒呀!这就好像是在说那些不健康的饮食会伤害我们的内脏,就像给身体埋下一颗颗炸弹一样,吓人吧!我们可得注意饮食呀!9.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嵇康养生论的这一观点多深刻呀!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东西扰乱内心,要让自己的精神保持纯净呀,就像在浑浊的水中找到那股清泉,太难得了!10. 嵇康养生论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呀!我们要好好去研读和理解。

嵇康弃儒向道论养生(上)

嵇康弃儒向道论养生(上)

嵇康弃儒向道论养生(上)*导读:嵇康(224~263年),魏末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养生理论颇有独到见解。

嵇康与嵇康(224~263年),魏末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养生理论颇有独到见解。

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文学才子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竹林和山水之间赋诗弹琴,酣谈畅饮,所以后世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生活在魏晋之交,幼年时父亲就死了,家境非常贫困,但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是个典型的美男子,清朗挺拔,潇洒英俊,玉树临风,是才貌双全的才子。

传说他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公主为妻。

后来由于司马昭陷害,他只活了40多岁。

嵇康自小接受儒家的思想熏陶,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

然而动荡的时局使他的理想破灭,于是他便开始关注人的生命质量,转而投向老庄哲学、诸子思想的研究,并将这些思想作为自己寄托精神的归宿。

他的文章《养生论》是著名的养生专论,影响深远。

《养生论》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思想。

嵇康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很有效的长寿之道,本想成为一位难得的寿星,只可惜他性格桀骜不驯,加之文才太高,招人嫉妒,最终被陷害致死。

否则,可以为他的养生理论提供一个证明的实例。

好在他的养生长寿经验被保留了下来。

嵇康对于养生之道的研究可谓深入精髓。

防微杜渐养护元气嵇康虽然身处乱世,但他崇尚老庄,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

嵇康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未患病之前,从细微之处保养自己。

只要养生寻理,导养得法,使生命的潜能尽量发挥,那么高寿者可以活到千余岁,下寿者亦可活几百年。

这是可以靠努力而达到的。

只是世人不精导养之术,所以都无法达到这样的寿数。

平时不注意,不能防微杜渐,损伤生理之事干得太多,就会积小损伤为大损伤,从机能衰退到头发变白,进而至老态龙钟,终到丧命之时还不知道因何故而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不是治疗已经形成的疾病,而是治疗尚未形成的疾病;不是治理已经发生的混乱,而是治理尚未发生的混乱。

澧州明代历任三部尚书而终晋首辅的杨一清

澧州明代历任三部尚书而终晋首辅的杨一清

澧州明代历任“三部尚书”而终晋“首辅”的杨一清;(澧州明代“五尚书”民间传说故事选篇一) 导语:明朝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简称“湖广行省辖地”澧州,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据近年研究湖湘人才问题的学者统计:有明一代的82场科试中,湖南进士题名者411人,其中澧州籍的达39人。

特别是明弘治末至嘉靖初(1502--1530)的约三十年间,先后有五位澧州士子,以其正直、勋功和聪敏才智,晋升孝宗、武宗、文宗三朝的六部尚书,执掌中枢朝政,留下了一段“澧浦才俊福天下”的佳话!明朝廷自胡惟庸之后,终结了延续1600余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和御史台左右都御史组成的“七卿”,为国家执行和监督政务的最高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国务大臣。

“七卿”们在内阁学士的指导下,代国家治政,对皇帝负责,可说是位高权重,也可说是左右天下的鼎级人物。

《明史》特为之增设年表。

今天,我们翻开《明史。

七卿年表》,即可看到杨一清、李如圭、李充嗣、刘瑞、周叙等澧州士子的大名赫然在列。

再查查《明史》、《直隶澧州志》及其它相关史料,即可发现:澧籍五尚书,不仅是当时的名臣栋梁,他们柄政时不畏权贵、以民为重、清廉勤政、献身立言的精神品格及很多影响过国运民风的政绩工程,充分显示了澧浦俊杰的非凡风貌,因而使“明代澧州五尚书”,成了一个澧州人才“于国有功、于民有用”的代名词。

澧州明代历任“三部尚书”而终晋“首辅”的杨一清;澧州明代历任三部尚书终晋“首辅”杨一清图像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籍贯为云南安宁州杨阁村人。

他自谓“三南居士”;就是说;祖籍籍贯为云南安宁州人,出生于湖南澧州(其父杨景任澧州通判,继娶澧州盐井张氏女,生一清于澧州州署),老于江南(谪居中国古镇之一镇江,江苏省重要城市之一.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

这“三南”的含义明确而肯定。

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表---明朝档案“明实录”科举京报:“杨一清登成化壬辰进士第95名,云南安宁州人,湖南“澧州民籍”。

越名教而任自然 审贵贱而通物情——论嵇康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越名教而任自然 审贵贱而通物情——论嵇康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论嵇康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三国志·魏书·嵇康传》裴松之注)。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进入上流阶层,并曾担任中散大夫。

但也因为如此,使他在政治立场上与篡权的司马氏集团相敌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颇招忌恨。

最后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的陷害下,死于司马氏之手。

嵇康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比较集中反映他的哲学思想的有《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难自然好学论》和《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后人整理的《嵇中散集》或《嵇康集》中。

1.“名教”与“自然”“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嵇康哲学的核心主题。

“名教”指的是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等的统称;“自然”则是指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魏晋玄学家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格外重视。

王弼从道家的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调和二者,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为用,强调名教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阮籍则以“大人先生”的形象喻示了自然对名教的突破。

但是,直到嵇康这里,才明确地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主题,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

在嵇康生活的时代,儒家名教思想及其所宣扬的忠、孝、节、义等规范已经逐渐被篡权的司马氏集团所利用,成为他们维护统治、钳制人心的有效工具。

嵇康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决心从根子上动摇司马氏的说教。

同时,由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精神自由独立,嵇康从思想上也不愿意接受名教的规范。

所以,他将名教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名教是违背自然本性的,是对大道的凌迟:及至人不存,大道凌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

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全文高清及释文

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全文高清及释文

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全文高清及释文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纸本纵23.5厘米横602.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赵构(1107-1187),大宋高宗皇帝。

字德基,徽宗第九子。

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大观元年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二年封康平郡王。

宣和三年十二月封康王。

后迁扬州,再徙临安建都,史称“南宋”。

在位三十六年,苟且偷安,匿怨忘亲,恬墮煨儒,坐失事机。

卒至纳币称臣,割弃淮北,乞和于金,使宋代成偏安之局。

赵构作为一代偷安误国的君主,对书法艺术却情有独钟,自谓:“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

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其书初学黄庭坚,继学米芾,后专意钟王、智永,又辅以六朝风骨,遂自成家。

其云:“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褉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源,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养生论》卷是存世的赵构精品力作之一。

该卷纵二五点一厘米,横六0三点六厘米,真草二体书就。

从形式上看,与智永《真草千字文》如出一辙,真书与草书间夹排列,互为映照,有序的排列充溢着一种匀整平和之美。

有宋一代的书法,是在唐代书法基础上发展的,尽管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介入,他们那种放浪不羁的性格特征强烈地开拓了书法笔性的艺术美,张扬个性、崇高自然的“尚意”书风日愈成为一种审美的主体趋势,然而魏晋“二王”一脉的书法毕竟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底蕴,即便高擎“尚意”幡旗的苏、黄、米,也都把他们的创格建筑在追摹晋唐的基础之上。

作为宋代酷爱书法的君王,更是把晋唐的书法奉为圭臬,宋徽宗赵佶如此,宋高宗赵构亦如此,这个时期编刻阁帖之风空前兴盛,从一个侧面也就映证了这一事实。

赵构此篇《养生论》,完全承传了“二王”一脉的书风,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高宗《真草二体书嵇康养生论》如何被上
博收藏
宋高宗《真草二体书嵇康养生论》是国内拍卖场上出现的年代最早的皇帝书法手卷,由民间送拍,经过一波三折,最终于2000年11月6日在嘉德秋拍中以990万元成交,并入藏上海博物馆,成为上博的镇馆藏品之一。

征集这件《养生论》的过程很有意思。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最先收到了《养生论》的藏家寄来的一叠彩色照片,照片质量相当好,一定是特意去照相馆里拍的。

当时的嘉德书画部经理胡妍妍一收到照片就喜出望外,赶忙与藏家取得了联系。

这位藏家是一位老人,他父亲在沈阳经商时,恰逢末代皇帝溥仪携清宫珍藏北上任职满洲国。

日军投降时,溥仪逃离伪满首都长春,慌不择路,大量清宫珍品就此遗落民间,这位藏家的父亲就是当时在沈阳买下的《养生论》。

胡妍妍因为忙于拍卖前的各项事务性工作而抽不开身,希望藏家能带着藏品到北京来嘉德面谈,但藏家出于各种考虑一直犹豫不定。

虽然这是一件未曾见过实物的藏品,但是那照片上圆润飘逸的书法总是在胡妍妍脑海盘旋,印象十分深刻。

最终,胡妍妍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抽时间去一趟东北。

临行那天北京飘起了鹅毛大雪,机场封闭,飞机无法起
飞,她当即给藏家打电话说明情况。

也许是缘分使然吧,最终这位藏家决定带着《养生论》到北京来了。

与藏家见面后,胡妍妍终于见到《养生论》原作,她十分地惊讶:这么一件宋代的作品从头到尾完好无损,品相良好,应该是一个奇迹!藏家介绍说:《养生论》是父亲偶然得来,并未张扬,自己也不是收藏家,因此才得以躲过“文革”的抄家,而完好地保存下来。

双方关于上拍事宜谈得十分顺利,当场就签订了委托拍卖合同。

为了谨慎起见,嘉德书画部邀请了启功、徐邦达、傅熹年、王连起等书画鉴定名家亲自鉴定了原作,他们均对《养生论》给予了一致肯定。

对于《养生论》的出现,徐邦达先生兴奋不已,说:“我找了它很久了。


宋高宗赵构(1107-1187),是北宋最末一个皇帝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

他对书法十分喜爱,其书法初学黄庭坚,继学米芾,后专意钟王、智永,又辅以六朝风骨,遂自成一体。

宋高宗的这件《真草二体书嵇康养生论》手卷,纸本,纵23.5厘米,横602.8厘米,正文总计2,472字,用真草两体所书,是他存世的精品之一。

其书法用笔温柔圆润又不失清逸之气。

明朝年间,这件《养生论》曾被杨一清等人收藏,至清初成为宫廷藏品。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养生学
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论思想是嵇康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养生论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身与心、个体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宋高宗用两种字体书写嵇康的养生论,无疑是对这位思想家的推崇。

为了加强对重要拍品的宣传,中国嘉德还专门为《养生论》和同期拍卖的米芾《食鱼帖》刊印了一本介绍册,并请启功为这本单册取名。

启先生几经斟酌,最后选定为“唐宋齐珍”,并当场题写书名。

国家文物局对这件作品十分看重,规定只能面对国有文博机构、国资企业进行定向拍卖。

虽然有这样的限制,拍卖当天,还是有不少买家闻风而来。

《养生论》手卷以380万元人民币起拍,几经出价,转眼就越过了800万元。

紧跟着,电话委托席举牌叫价830 万元。

之后,拍卖现场一前一后两个买家竞价激烈,最终,槌声在900万元时敲响,加上10%的佣金,以成交价990万元被坐在场中右前区持238号牌的男士买走。

当时有媒体说,买家是广州或深圳的一家国有企业。

然而,这位企业家拍下《养生论》以后,国家文物局要求他提供国有企业证明,但其资质最终没有被文物局确认通过。

买家只得放弃了《养生论》。

这位买受人一退出,嘉德公司当即与场上略低一口价的上海博物馆联系,在征得卖家同意后,宋高宗的《真草二体书嵇康养生论》最终入藏了
上海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