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中国近代商业史

中国近代商业史中国近代商业史中国的商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在近代,随着国家的逐渐开放和现代化的发展,商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根据行业类别,对中国近代商业史进行分类叙述。
一、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业是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起点,伴随着铁路网的逐渐完善,商品的流通逐渐加强。
在清朝末期,俄国人在中国东北建起铁路,控制了这些铁路的经营权,其后日本也随之进入中国,建造了长春至热河的铁路线。
此外,官营的京汉、广汉铁路也纷纷开通。
值得一提的是,由身为武昌起义元勋之一的李根源所领导的湘军,曾在湖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山区铁路“洋务线”,为商业运输提供了便利。
二、金融业金融业在近代中国商业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银行业。
在清朝时期,虽然中国有着许多地方性的钱庄,却缺少可大规模发行货币的金融机构。
随着近代国家的建立,各国银行先后进入中国,比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也有一些国内的银行如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现代金融业中的重要力量。
三、矿产业矿产业自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以来,便成为了中国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会遇上须启银行贷款, 飞机制造、机械制造等都离不开矿产的供应。
在近代中国,煤炭业、钢铁业、铝业、电力等成为了矿产业中的重要支柱。
比如河南焦作煤矿、安徽马鞍山铁矿等,逐渐成为了中国矿产业的代表性企业。
四、纺织业纺织业是中国商业史中发展最久远的行业之一,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洋布进入中国市场,这也给中国的纺织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深刻的变革,许多国内纺织企业开始向机械化生产转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品牌。
如太原钢铁、上海纱厂等,这些企业成为了近代中国纺织业的代表性企业。
五、餐饮业新时代的餐饮企业,其实是灵活应变瞄准人群的。
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餐饮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餐饮业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天津,当时一位英国人创立了一家餐厅,开始向中国市场推广西式餐饮文化。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民族工业的发展,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涉及的篇目:《中国历史》八上:第19、20课。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萌芽: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2)黄金时代(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内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外因)(3)受挫: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抗战胜利后,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特点:(1)比较落后及其原因。
(2)行业、地区的不平衡。
2、社会生活的变化(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轮船、火车、有线电报。
(2)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3)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②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称谓。
3、(2008年荆州市质检一)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先生称谓兴,老爷称谓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期,我国社会变革的什么主要内容?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或提倡社会平等、革除封建陋可等)(2)推动当时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变革社会习俗的法令;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
(3)考察材料中的内容有何现实意义?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考察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有利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只要结合材料主题与现实联系即可,如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系等)4、(2006年荆州市)欣赏中国近代两幅火花图片,(其中图片二上端文字为“振兴国货,挽回权利”中间文字为“光亚”(1)透过两幅火花图片,可以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2条)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火柴业的发展情况;中国近代广告业的发展情况;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情况等。
(2)两幅火花图案表现了当时近代中国的什么民族精神?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3)欣赏两幅火花图片,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1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企业要注重广告效益;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等。
中国近代的工商业发展与经济改革

中国近代的工商业发展与经济改革近代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和经济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实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不断通过吸收西方的商业理念和技术,推动着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改革。
一、晚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晚清时期的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和自身封闭政策的限制,工商业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逐渐开放经济,工商业逐渐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自18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了一系列的租界和商会,大量的西方资本、技术和商业理念开始流入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兴办学堂、企业和工厂,发展新兴工业。
许多西方商业技术和管理理念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外国的企业和商人不仅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设备,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商业头脑的人才。
一些中国商人也开始走出国门,与外商进行商业交流,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商业经验。
二、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发展与经济改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国家政权逐渐稳定,政治环境相对开放。
这为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和经济改革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力推动经济改革,鼓励企业家创业,加强工商界的组织与合作。
民国时期的中国政府着重发展国内工业,鼓励建立本土工业和企业。
大量的国内企业开始兴起,包括钢铁、纺织和煤炭等行业。
中国也开始兴建铁路、公路和港口,促进交通运输的便利化,进一步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农民的市场化进程。
此外,民国政府还成立了各类商会和工商协会,为企业家提供服务和支持,加强工商界的自我组织和合作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与经济改革,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坎坷的历程。
尽管受到封建思想和外国列强的压迫,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ppt

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未来趋势
多元化发展
环保意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社会 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 入人心,未来的中国社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 可持合
人们将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锻炼 身体、保持心理健康,以及追求健康饮食和 环保生活等。
03
纪念节日的设立逐渐多样化,涉及众多领域,如自然、历史、
文化等,并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纪念节日文化。
婚姻家庭生活的变化
婚姻观念的变化
现代社会婚姻观念更加开放,个人自由和情感因素在婚姻选择中 的地位逐渐提高。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家庭规模变小,家庭结构也发生了 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家庭组合。
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中得到 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会在现代化的进 程中得到新的诠释和体现。
THANKS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 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
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物质生活篇 • 社会习俗篇 • 总结与展望
01
物质生活篇
服饰的变迁
1 2
传统服饰
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服饰逐渐退出历史 舞台。
洋装
20世纪初,洋装开始流行,成为时尚的代表。
3
流行服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元素不断变化,推动服 饰的多样化发展。
多样的住宅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风格不 断变化,推动住宅的多样化发
展。
02
社会习俗篇
传统节庆习俗的变革
节庆习俗历史演变
01
从古代的祭祀庆祝到现代的节日文化,节庆习俗经历了多个阶
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一、标题: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在本部分,将会探讨影响现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与历史背景。
首先,中国在19世纪末的清朝时期,遭受了重大的外国侵略和民族压迫。
这包括与西方列强的贸易不平等协定和传统的商业限制政策。
其次,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将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变革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在毛泽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也从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变。
历史背景影响的结果是,中国的商业体系从传统制造业至现代服务业得到了深刻的变化。
二、标题:中国(尤其是都市地区)消费习俗的历史在本部分,将会研究中国消费习俗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其来源和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着长久的历史。
然而,在近代时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商业范围的扩大,中国经济也走向了现代化。
于此同时,中国消费模式也因市场日益完善而发生了转变。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升温,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之一。
精品服装、化妆品、汽车等全球奢侈品牌落户中国城市,中国也迅速形成了新的消费文化。
传统的文化形态和新的消费文化相互影响,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消费意识。
三、标题:电商和在线支付的崛起在本部分中,将会分析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尤其是,随着之前提到的现代化商业体系建立,电商和在线支付市场已经在中国崛起。
通过带有创新性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中国营销渠道的全球化,并促成了中国新型消费文化诞生。
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的兴起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创造了良好的前景。
四、标题:传统商业文化中的价值影响在本部分中,将会分析传统商业文化对现代中国商业体系的影响。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业道(道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与公司价值的传递,以及商业道德中的价值体系等。
这把商业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并强调了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商业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化,仍然对中国当代企业、品牌和消费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班级:高一七班小组成员:谭浩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1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第一篇: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在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风尚习俗也在不断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消费习俗的演变十分突出,并且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内外因素中探寻原因,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近代商业文化的影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在近代经济发展影响之下消费习俗与消费观念的发展演变,借以了解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风尚的嬗变轨迹。
【关键词】商业发展/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正文】一、商业发展与消费方式的变革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消费方式往往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换言之,消费方式的变化,也是经济与时代发展变迁的具体表现之一。
美国学者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甚至将消费模式作为划分时代的一个基本标记。
在不同的社会与时代中,消费方式的变化又呈现出诸多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近代中国,消费方式的变革与过去相比较,即表现出涉及面广、变化大、影响深的显著特点,称得上是消费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一场革命。
在近代之所以出现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无疑是缘于新型经济也即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推动,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进而直接导致了消费革命的出现。
鸦片战争之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即逐渐对中国传统的消费方式产生了某些影响。
例如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
社会风气中已开始出现某种崇洋的倾向。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明者亦呼洋红洋绿。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注:陈作霖:《炳烛里谈》,转引自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下册,第300页。
)。
不过,最初的这种变化主要还只是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尚不普遍。
到19世纪末,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已增至70余个,清朝政府自开的口岸也有20多个。
于是,洋货在中国的倾销更加畅通无阻,已深入到广大的中小城镇,甚至在某些乡村也不难见到洋货。
例如在直隶的玉田,人们消费的洋货已“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6页。
);即使是在云南昭通偏避之区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刺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6-1107页。
),因而能够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除进口洋货日益增加之外,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各国又通过逼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设厂权,从而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就地生产和销售各种商品。
在此之前,洋商虽已在中国的某些通商口岸建厂,但为数较少,也未取得合法权利;甲午战争后则不仅获取条约的认可,而且建厂数量急剧增加。
于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各种洋货更加充斥市场。
由于其价格较诸进口洋货更低,所以也更易深入中国普通民众的家庭,以至于“人置家备,弃旧翻新,耗我赀财,何可悉数”(注: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第239页。
)。
洋货的日趋普及,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消费方式的变革。
[!--empirenews.page--] 不仅如此,洋商还将西方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也直接引入到中国。
包括在租界建西式洋楼和西式马路,参与赛马、赛船、网球、足球、业余剧社、公园或室内的音乐会等。
同时,洋商还在中国创设许多与新生活与新消费方式直接相关的公用事业。
例如在上海租界,1862年即出现了第一条西式马路——静安寺路;1865年首次安装了煤气路灯,并建立了第一条陆路电报线;1874年法国商人米拉从日本引进第一批人力车;1882年英国商人创办的上海电光公司开始设置路灯;次年又架设自来水管首次放水;1908年有轨电车通车,1914年无轨电车也开通。
所有这些,最初虽主要是服务于租界的外国侨民,但也无不影响到中国人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的改变。
不久之后,在上海南市的华界也相继出现了电灯、电话、汽车、自来水,并仿照租界改建和新建了多条马路。
如徐家汇一带“市面大兴,既而电车行驶矣,邮政设局矣,电灯、路灯、德律风、自来水次第装接矣。
……日新月异,宛似洋场风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并获得发展,更进一步导致普通民众消费方式的变革。
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模式以及相应的消费方式都不得不发生变化。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之后,许多人被迫离开土地进城当学徒和做工,连妇女也进入纱厂或丝厂谋生。
这样,传统的消费方式自然随之改革。
过去的家庭多是以土布自制衣服鞋帽,现在则以做工的收入购买包括衣服鞋帽在内的各种新式消费品。
即使是在农村,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因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开始从事商品化的农业生产,手中拥有了一定的货币,从而得以购买一定数量的新式消费品。
清末民初的湖北蒲圻县即有不少农户种植茶叶和麻,“民国元、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土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
奢侈的高消费过去仅仅是限于官僚、地主之家,因此官僚云集的京城往往也是消费之都。
到近代,其情形则发生了某些变化,消费之都开始向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转移。
不仅如此,工商业越是发达的地区,消费方式的改变也越明显和越迅速,这一特点更进一步表明消费方式的变革与工商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例如上海是近代中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消费方式的变革在上海即显得十分突出。
开埠之后的上海,进出口贸易发展之迅速和商业繁荣之程度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是富商大贾能够纵情享乐而流连忘返的好处所。
相比较而言,上海可以说是最早模仿和接受西方生活方式而出现近代消费革命的大都市。
即使是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杭州,与生活方式令人眼花缭乱的上海相比,也多有不及之处。
19世纪70年代初的《申报》即曾发表过这样的文字:“凡中国之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惟洋泾浜一区几于无微不至,无美不臻。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从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各方面的迅速变化看,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堪称翘楚。
在晚清,西方的许多娱乐消费方式已传入上海,使得“蕞尔一弹丸地”的上海,能够“举中国20余省,外洋20余国之人民衣于斯,食于斯,攘往熙来,人多于蚁。
有酒食以相征逐,有烟花以快冶游,有车马以代步行,有戏园茗肆以资遣兴,下而烟馆也、书场也、弹子房也、照相店也,无一不引人入胜”(注:《申报》1890年12月1日。
)。
文人墨客描述近代上海商业之繁华和娱乐之丰盛的各种词句更是数不胜数,诸如“海天富艳,景物饶人”,“孤冢荒郊,尽变繁华之地;层楼高阁,大开歌舞之场”;“华屋连苑,离厦入云,灯火辉煌,城开不夜”等等,这些都表明洋洋大观的上海是一个使人乐不思归的好地方。
中国古代的商人大多崇尚节俭,所获利润主要用于购买田地,但及至近代其消费观念也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上海各种娱乐场所奢侈消费大摆排场的各色人等中,即不乏发财致富的商人。
一些大商人的交易谈判,也改在娱乐场所[!--empirenews.page--][1][2][3][4][5]下一页进行。
可见,上海的现代生活对商人也有相当的吸引力。
同时,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又给商人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
有些研究上海历史的学者认为,畸形发展的近代上海,称之为当时中国的色情消费之都或许并不过分。
这也是近代中国消费方式变革过程中色情消费泛滥的表现。
当时的上海滩上,可谓妓院林立,名花如云,人称“十里洋场,粉黛三千”,“妓馆之多甲天下”。
据20世纪20年代上海知县估计,上海妓院“有名数者,计千五百余家,而花烟馆及咸水妹、淡水妹等等尚不与焉”(注: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1984年,第554页。
)。
上海妓女的人数也多得惊人,根据本世纪初上海工部局和公董局的报告,租界华人女性中妓女所占比例高达12.5%。
在近代上海,狎妓冶游已公开化,其方式有叫局、吃花酒、打茶围、乘车兜风、听书、吊膀子白相等,种类之多颇有使人应接不暇之感,这种现象在其他许多大城市中是不多见的。
有人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无论男女,一入上海皆不知廉耻”,“上海男女淫糜无耻,为中外所羞言”。
但更多的上海人,特别是上流社会并不以此为耻。
当时在上海流传的所谓“七耻”中,有一耻是“耻狎幺二”。
之所以“耻狎幺二”,乃是因为“幺二”系地位很低的次等妓女。
而能够与那些地位较高的“长三”妓女厮混,则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大张旗鼓地开展选花榜的活动,也反映了上海风流场的兴盛。
选花榜即是在妓女中选美,1882年已在上海开始举行。
许多报刊为此大肆宣传,不少文人与嫖客各自为其钟情的妓女捧场,有时相互之间因笔墨官司闹得不可开交。
妓女一旦榜上有名,立刻身价百倍,其大幅玉照登于各家报纸,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
与狎妓冶游成风的社会习俗相适应,上海的色情业也较诸其他城市更为发达兴盛,商人非但自身可以躬逢于花天酒地之间,而且还能通过发达的色情业赢利增财,遂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从这方面看,近代的上海似乎又是一个藏污纳垢的黑色大染缸,消费方式的变革也存在着不良倾向。
小说《文明小史》第14回所写的一件事也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上海这方面的憎恨:一位青年执意想去上海读书开眼界,他的老太太表示强烈反对,并说“少年弟子一到上海,没有不学坏的,而且那里的混帐女人极多,花了钱不算,还要上当。
……有我一日,断乎不能由你们去胡闹的。
”(注:参见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0页。
)确实,近代的上海在当时的许多中国人眼中似乎是一个花花世界,在这个花花世界中人人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最愚蠢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为聪明;最忠厚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为狡猾;最古怪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为漂亮;拖着鼻涕的小姑娘,不多时可以变为卷发美人;音眼眩和扁鼻的女士,几天之后可以变为仪态大方的太太。
”(注:陈旭麓:《论“海派”》,载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8页。
)[!--empirenews.page--] 总之,近代的上海是一个神奇的经济中心和消费魔都。
这种神奇不仅体现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一个以往不甚起眼的小县城一跃成为远东巨埠的大上海,同时,它又是一个无奇不有、光怪陆离的万花筒,既使人惊讶赞叹,又受人指责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