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赖和对台湾的贡献

合集下载

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

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

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让台湾开始,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台湾恢复中华民国统治,这段时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统治。

这段时间里,台湾经历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冲击。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论述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

首先,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殖民统治初期,日本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

他们通过引进现代化制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等手段,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例如,日本在台湾修建了铁路和港口,加强了交通运输和贸易发展。

这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改善了台湾民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统治下,台湾经济由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

日本殖民政府通过改良农业、引进种植业和工业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促进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变。

他们大量引进西方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台湾的工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制造业、制糖业、纺织业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利益和军事需求,台湾被视为资源和市场的延伸。

殖民统治下,日本政府将台湾作为经济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后方基地,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掠夺。

例如,台湾的林业资源被大量开发,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此外,殖民统治还导致了土地集中、农民贫困等问题。

另外,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实施教育改革,推广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他们建立了以日本为标杆的教育体系,派遣日本教师到台湾教育机构任教,并强迫台湾居民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

这导致了台湾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扭曲,也引发了台湾居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抵制情绪。

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干了什么?

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干了什么?

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干了什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60周年。

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人民遭受了比祖国内地更深重的苦难,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了解了这段历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统治优越的论调也就不攻自破了。

残酷镇压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赔款割地的《马关条约》,日本以刀架在清政府脖子上的方式,强行获得了觊觎已久的台湾。

消息传出,全国舆论大哗。

台湾人民在听到割让台湾的消息后更是悲愤交织,以进士丘逢甲为首,台湾绅民数度上电清廷,反对割让台湾;台北人民在《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天“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湾人民最终不得不拿起武器,走上武装抗日保台的道路。

残酷的武力进占1895年5月25日,丘逢甲、林朝栋等台湾士绅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清政府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设议院、筹防局和团练局,准备不奉清廷号令,自主抗日,但同时又以“蓝地黄虎旗”为国旗,定国号为“永清”,以表示永远心向大清之意。

民主国以南部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最为有名,结合地方人士自发组织的义军,有力地打击了前来接收台湾的日本殖民者。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以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首任总督,并派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近卫师团武力接收台湾。

日军军舰到达淡水港附近,遭到了守军的强烈抵抗,日军见淡水港不易攻下,便改由三貂角附近的澳底登陆,6月2日日军占领基隆炮台。

同一天,清朝代表李经芳与桦山资纪正式签订割台协议。

唐景崧、丘逢甲等民主国的领导者见情势危急,纷纷内渡。

领导中心一失,台北城内便陷人了混乱……日军拿下台北城后,于6月17日在巡抚衙署举行总督府始政仪式,宣布开始统治,这个日子被日人设为“台湾始政纪念日”。

然而,日军向南部推进时却遭到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与各地抗日义军的顽强抵抗。

在桃园、新竹、苗栗,义军与日军的战斗都相当惨烈,六七月间,义军一度反攻新竹,歼灭日本骑兵于大湖口,刘永福也派吴彭年率黑旗军北援,在新竹、苗栗一带与日军相持一个多月。

港台文学研究 本科 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港台文学研究   本科  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多选题(45分)
1、余光中写作的四度空间是()A、诗歌B、散文C、批评D、翻译
2、通俗小说一般包括()。

A、新武侠小说
B、言情小说
C、通俗传记小说
D、历史小说
3、下列属于余光中在七十年代出版的诗集是()A、《写在中国的诗》
B、《隔水观音》
C、《沙田随意十三盖》
D、《与永恒拔河》
4、下列属于林海音作品的是()A、《城南旧事》
B、《烛》
C、《金锁记》
D、《晓云》
5、下列属于吕赫若作品的是()A、《牛车》B、《清秋》
C、《模范村》
D、《善讼人的故事》
6、到1937年抗战之后,大批的内地作家南下香港,属于南下作家的有()。

A、许地山
B、萧红
C、谢晨光
D、张吻冰
7、新武侠小说的鼻祖是()和()A、古龙
B、诸葛青云
C、金庸。

英雄收复台湾的故事

英雄收复台湾的故事

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

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入侵军。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起身。

元年初,入侵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入侵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

清初,下决心赶走入侵军。

清朝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起身。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预备直取台湾。

荷兰入侵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域)、赤嵌(今)两座城堡,还在口岸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岸,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

战斗中,入侵军以“赫克托”号战舰解决,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牢牢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

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

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形下,向郑军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入侵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以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元年初(南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入侵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入侵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确实是以武力收复台湾,终止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人。

其父,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踊跃开发。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以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更名成功,因其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

赖和

赖和

赖和以冷静的思考, 赖和以冷静的思考,注视着台 湾的历史苦难和社会现实, 湾的历史苦难和社会现实,以悲悯 的心怀忍看苍生含辱, 的心怀忍看苍生含辱,以不屈的意 志奋斗不懈, 志奋斗不懈,为台湾的作家树立了 典范, 典范,也带引了日据下台湾新文学 的方向。 的方向。
主编过《台湾民报》 主编过《台湾民报》、《台湾新民 文艺栏” 担任过《南音》 报》的“文艺栏”,担任过《南音》、 台湾新文学》的编辑, 《台湾新文学》的编辑,注意发现和培 养文学新人,功绩卓著。 养文学新人,功绩卓著。 赖和因坚持抗日爱国的行动而两次 入狱,狱中生活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入狱,狱中生活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1943年年初第二次出狱后不久病逝。 年年初第二次出狱后不久病逝 1943年年初第二学的奠基人 ——赖和的小说创作 ——赖和的小说创作
(一)台湾新文学的整体特征
(20世纪20年代—1945) 20世纪20年代—1945) 世纪20年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 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 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
(二)赖和的小说创作 1、赖和
赖和(1894——1943) 赖和(1894——1943)是台湾新文 ——1943 学的奠基人, 学的奠基人,也是台湾沦为殖民地时期 的抗日志士, 的抗日志士,在台湾文坛和民众中享有 崇高的威望,被誉为台湾的“鲁迅” 崇高的威望,被誉为台湾的“鲁迅”。
(2)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①揭露日本殖民当局、各级官吏、封建地 揭露日本殖民当局、各级官吏、 主对台湾人民残酷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 削。 ②书写了“弱者”的悲苦的挣扎与不息的 书写了“弱者” 反抗。 反抗。 批判社会生活中种种封建陋习。 ③批判社会生活中种种封建陋习。
④形成了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文学语言 ⑤写实的风格 ⑥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⑦善于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 善于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

戏比天大声盖山川会昌籍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二三事

戏比天大声盖山川会昌籍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二三事

戏比天大,声盖山川——会昌籍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二三事戏比天大,声盖山川——会昌籍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二三事钟东林在赣南,乃至在他的故乡——会昌,提起赖声川,知道赖声川的人不多;在亚洲、在世界的戏剧界和艺术界,知道赖声川的人却很多;而在台湾,赖声川和他的戏剧工作坊,更可谓是家喻户晓;在网上,只要你输入“赖声川”百度一下,赖声川的资料简直就是铺天盖地······赖声川,他是谁?赖声川,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前院长,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台湾“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称为“现今中文最顶尖的剧作家”,日本NHK电视台称为“台湾剧场最璀璨的一颗星”,远东经济评论称他的作品为“华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戏剧”。

中国日报(China Daily)说“许多人认为他是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剧作家,能与二十世纪前半叶达到顶尖的曹禺、老舍相比”。

赖声川曾二度荣获台湾最高荣誉之文艺奖,也曾获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被中国新闻周刊选为文化领域中年度最有影响力人物。

他的著作《赖声川的创意学》是创意论述中的新贡献。

东坡词有:“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句,赖声川,你从哪里来?你的家在何处?你的根在何方?一、父亲家球,从会昌山村走向重庆山城,从赖家走向全球在一代伟人誉为“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城北,有一座百年古宅——赖家老屋, 斑驳的痕迹透出历史的印记。

人们很难想象它与一个远在台湾的世界戏剧大师、艺术巨匠密切相关;更想象不出从清末到民国,这是一座地道恪守客家人祖训“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本文主人公以及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四代声名显赫,为赖氏旺族引以为荣。

赖声川的父亲赖家球,字子磬,号启明,1919年4月就在这里出生;而他的祖父赖近庭为清末巳酉科拔贡,工书法;曾祖父毓珊为明经进士。

据赖氏家谱载:“赖家球启蒙习字就读私塾,其聪明颖悟每为塾师所赞赏。

“五四”大旗下的台湾作家赖和

“五四”大旗下的台湾作家赖和

动 催 发 下 , 台 湾 的新 诗 和 白话 小 说 作 出 了 不 可 磨 灭 的 贡 献 。赖 和 为新 文 学 探 索 的 一 生 , 富 了祖 国 的 文 化 宝 库 。 为 丰 他 的创 作 实 践 , 现 着 两 岸 文 化 血 脉 的 汇 流 与 涌 动 。 体 关键 词 : 四新 文 化 运 动 ; 风 ; 五 诗 白话 小 说 ; 和 赖
制人 民改换 日本 姓氏 , 改穿 和服等 。在那屠 刀高举 , 血雨腥 风的恐怖气氛 中, 和仍我行我素 , 中服 , 赖 穿 不改名 , 拒用 日文写作 。
殖 民 者 以 “ 须 有 ” 名 , 他 投 入 图 圄 。此 时赖 和 身 染 沉 疴 , 仍 气 贯 长 虹 , 拒 逼 写 “ 省 录 ” 莫 罪 将 但 力 反 。狱 外 盛 传 他 将 凶 多 吉少 。 家
人们忧心如焚 。其弟 赖其尧多方 奔走 , 于获准保 释就医 。据 台湾作家杨 云萍在《 和记忆 》 终 赖 中追 述 , 到医院去探望赖和 , 他 谈
到 萧 瑟 零 落 的 台 湾 文 艺 界 , 些 人 噤 若 寒 蝉 , 当提 起 鲁 迅 时 , 和 不 禁 振 奋 , 即 挣 扎 起 平 躺 的 身 子 , 又 手 抚 胸 口 , 泪直 某 而 赖 立 旋 双 流 , 叫 “ 们 所 做 的 新 文 学 运 动 都 白费 了力 气 !” 时 台 湾 有 些 文 人 确在 唱 着 “ 下 的 大 御 心 , 是 唯 一 的护 身 符 ” 赖 和 因 大 我 ?当 陛 这 。 为 不 唱 此 咒 文 , 被 警 察 监 视 。赖 和 的直 道 而行 , 郁 于 怀 , 医不 久 , 14 年 1月 3 而 郁 就 于 93 1日含 恨 辞 世 。 在 缧 绁 的苦 难 中 , 留 他

台湾文学——赖和

台湾文学——赖和

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摘要】台湾作家赖和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又是一位极富民族气节的爱国作家。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股汹涌浪潮的催发下,他为台湾的白话小说和白话文写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写实的手法影响了之后的一批又一批作家,是当之无愧的“台湾新文学之父”。

【关键词】白话小说;白话文写作;赖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翻开了我国思想文化革命崭新的一章,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连当时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占据下的我国台湾省,也掀起了相应的波澜。

赖和是自觉地站在这个波澜中的一员。

他即使身处逆境,也保持着一身正气,以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直面台湾人民被异族蹂躏的斑斑血痕,将历史的悲愤,流淌在自己笔端。

一、正气凛然的一生赖和的祖根在大陆。

他原名赖河,字懒云,曾用笔名有甫三,安都生,走街先,灰等,出生于台湾省彰化。

祖上是客家人,但到他这一代,已不会说客家话了。

为此,他写了一首诗自嘲,“我本客属人,乡语径自忘,戚然伤抱怀,数典愧祖宗”。

1894年4月25日,赖和出生在台湾中部彰化一农家。

第二年,日本根据中日甲午之战与清朝签订的《马关条约》派兵进驻台湾。

呱呱坠地不久的赖和即沦为异族统治下的子民。

此后,在他四十九年的人生征程中,耳濡目染,处处都是殖民者的横暴恣肆,掠夺欺凌。

他那颗抗暴的中国心,深蕴着民族自尊,洋溢着对祖国的耿耿情怀,为此,他曾两次被捕入狱。

第一次在1923年12月,那时台湾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催发下逐渐展开。

1921年10月“台湾文化协会”成立,赖和加入协会,并被选为理事。

殖民统治者借口所谓“六三法”(1896年驻日总督府发布的第六十三号法令)中关于“治安警察法”条例,进行大搜捕。

赖和等四十余名文化人系狱。

赖和忿忿地唱出“戴盆莫望天,坐使肝胆裂”的呼号。

第二次入狱,正当“珍珠港事件”前后。

督府施行“战时体制”,强行将台湾推向侵华战争前沿,贯彻什么“治台三策”,即皇民化、基地化、工业化,下令取缔进步报刊,禁用汉文,废止人民沿用的汉传风习,强制人民改换日本姓氏,改穿和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赖和对台湾的贡献?
赖和幼年习汉文,旧文学根底深厚。

五四运动后,他理解到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精神,新时代的来临理应有相对的新文学形式与内涵;并在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后,因积极投入抵抗运动的对日文化斗争及思想启蒙运动,开始改写新体诗和小说。

一九二五年开始,陆续以白话文发表随笔、新诗和小说,成为日治时代上的主要作家。

一九二六年发表的小说,借台湾乡俗的迎神赛会,指出台湾人愚昧、浪费及逞凶斗狠的丑陋性格,成为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里中文小说的滥觞。

赖和在台湾新文学运动初期,不仅是最有力的实践者,也是运动价值观的主导者,他把新文学定位成台湾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进行抵抗压迫、文化斗争的手段,以及台湾人民思想的启蒙运动。

对台湾第一件农民运动中的战友表示敬意;进而肯定他们反抗的意义与价值。

赖和不仅毕生以医道救人,诊治人的肉体,而且以文学的良知,反抗日本的殖民政权,唤醒被压迫者的灵魂。

赖和的诗、文,都建筑在为了抵抗强横无理的凌辱、压迫、剥削的动机上,站在人民的立场发言,把文学创作的意义,定位在社会运动。

他的小说人物都以一般平民为主,包括农民、庶民、菜贩、妇女,批判、谴责的矛头,则指向警察、士绅、殖民官吏等。

平民受到后者经济的压榨、剥削,人格的摧残、凌辱,政治的迫害,反映了日治时代台湾人民被殖民统治下衍生的共同遭遇。

然而赖和之所以被人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新文学运动的领导者,就是因为他开风气之先,领导文学加入抵抗运动的文学观,树立了台湾新文学运动最主要的精神标竿。

文学是动态的、精神的文化现象,避免地与时代的现实发展相互干涉; 文家内容与形式的变他,各有其复杂的过程,因社会的、思想的和广义文化的变动所导致。

起源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其外因素无疑占有主导性的决定作用。

赖和处身于民族运动与阶级运动的两条政治路线中,以坚强的抗日决心,以不具领袖欲的性格及其包容力,支持日据下台湾左右两翼的社会运动从而呈现在异民族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挣扎的痕迹。

每每历史告诉我们,在强势的侵犯者或是支配者那恐怖统治之下,被统治的哀民大多数会认而为明哲保身,不得不成为顺民,但有一部份自私贪心的会认为「不为乱世民,宁为太平犬」,而不惜出卖自已的心灵良知,变成统治者的走狗鹰犬,这此奸人们不但未曾受到惩罚,反而其后代至今仍旧是政要权贵,而赖和被昔日奸人的后裔诬告而被挂上了匪名,发生了在台湾的忠奸颠倒的怪事,乃是在人类史上罕见的愚民法术。

赖和不只是台湾文学之父,他也是社会改革运动工作者,反抗日本政府的人权勇士。

不管他是写小说或写诗,他都是站在被日本政府各种迫害下的台湾人立场。

他对台湾社会各种落伍封建的思想提出强烈的反抗。

他建立了台湾文学的抗议精神,我认为是他对台湾最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