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6.将相和(教案)(202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将相和”这个成语的含义,能够领会其中的道理;2. 能背诵整首《将相和》古诗,能朗读时表达出诗歌的意境;3. 培养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这首古诗的含义,背诵整篇诗歌,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难点:介绍古代宰相的历史背景,学生如何理解成语“将相和”。
三、教学准备教具:课本,图片,视频四、教学活动1. 热身阶段通过放映一段历史片段,让学生了解古代宰相的重要性,以此为起点介绍《将相和》故事的背景。
教师说:“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叫做《将相和》。
这首诗里面,讲了两个宰相之间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的意义。
可是,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宰相呢?我们看一下这段历史片段。
”(播放相关视频)2. 学习阶段(1) 学生朗读原诗让学生朗读原诗,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请他们总结一下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时此景难再得,心境自由君须记。
”(2) 图片观察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辨认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帮助他们理解成语“将相和”的含义。
(3) 群体配合活动让学生进行团体活动,让他们选出一两个队长,发放许多装有不同颜色的气球。
队长先将颜色相同的气球举过头顶,其他队员将颜色相同的气球全部举起来。
同时,教师在讲台上宣布哪种颜色是胜利的。
比赛结束,最先完成的队伍胜利。
教师介绍“将相和”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3. 探究阶段1. 了解宰相的背景介绍古代宰相的各种特点、工作内容,讲一下成为宰相的必备条件。
2. 知道“将相和”的含义让学生复习文本,让他们自己回答“将相和”的含义是什么。
然后教师站在课堂前,让学生模仿他的模样,模仿他的声音,模仿他的动作,一起说出“将相和”的意思。
4. 实践阶段1. 练习背诵古诗在朗读古诗中,演奏轻柔的背景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和表达这首古诗的内容,鼓励他们背诵古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范文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范文3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将相和》精品教案

《将相和》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的人物描写方法资料。
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教师举例说明生字词的用法,并进行练习。
4. 人物描写方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

《将相和》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将相和》课文教材2.录音设备3.教学PPT展示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1. 分析课文•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篇一」《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书海撷英须效率”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篇精读课文组成。
《搭石》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做假设等说明方法,采用由慢到快事例层层推进的写法,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而另人难以置信的是光轻易地握在人手中。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具体事例感受人物的特点。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搭石》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一文鼓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抓关键词句快读默读课文;《集中的地道战》一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漫画”老师》,写作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材以“漫画”的话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
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练习,在享受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习作方面要学会结合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还要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同时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快速阅读的好
复习题 试卷
测试题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快速读懂课文的能力。
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教学中要以“漫画”,从激趣入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学会将人物的特点融入在事例叙述中写,提高具体事例体现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6将相和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 划 相”,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圈划关键词句,提高默读的速度。
3.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懂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练习加大视音距和圈划关键词句,提高默读的速度。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懂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 划 相”,理解生字组成的 词语。
(重点)
2.连词成句地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重点)
3.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关键能力
2021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召、罪、辱、典、举”上下结构。
“议、献、辞、拒、诺、抄、怯、荆”左右结构。
)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献、臣、荆、罪、诺、典”,学生练写。
献:南字下框内点和撇要小、下边是两横一竖,犬字右上角有一点。
臣:笔画从上到下依次来写、最后写左边的竖折。
荆:艹在开字上边,刂在外面、竖钩要长,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诺:左窄右宽,右下边是右不是古字、一撇在横的靠左位置起笔、横上边要短。
罪:上扁下高,罒框要扁、里边是两短竖,与四字写法不同,非字两边要匀称。
典:下框稍方正,中间两竖中右竖稍长,下边一长横封闭下框,末笔点稍重。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根据“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练习默读:
(1)出示一段话,学生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第22页上的课后习题)分享快读默读的方法。
(2)同桌之间互相出示一段话,互相计时,训练快速阅读能力。
【设计意图:反复训练,提升学生阅读速度,让学生明确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了解方法,多训练来提高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初步感受了人物的特点。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30)
(31-3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连词成句地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特点。
3.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懂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快读阅读: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画关键词,加快阅读速度;
多加练习,提高阅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