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空气》。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特性,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空气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玻璃杯、纸巾等。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拿出一个气球,邀请一名幼儿上台,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

(2)教师吹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是如何变大的。

(3)教师提问:气球为什么能变大?是谁让气球变大的?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一个塑料瓶,讲解空气的存在。

(2)教师演示:用空气泵将空气抽走,塑料瓶变瘪。

(3)教师提问:塑料瓶为什么会变瘪?空气在哪里?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塑料瓶、一个玻璃杯。

(2)幼儿用空气泵将空气吹入气球、塑料瓶和玻璃杯中。

(3)观察并讨论:气球、塑料瓶和玻璃杯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存在。

(2)幼儿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主题:神奇的空气1. 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 空气让气球变大,让塑料瓶变瘪。

3. 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空气请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吹气球、吸管喝饮料、风等。

2. 作业题目:保护空气,从我做起请幼儿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植树造林、减少开车、节约用电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认识了空气的特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1.重点: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实验方法验证空气的存在。

2.难点: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环保意识。

三、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气球、塑料袋、漏斗、水、玻璃杯、蜡烛、火柴。

2.环境准备:实验操作台、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引导部分(1)教师出示气球,邀请幼儿观察气球的形状和颜色。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气球里装的是什么吗?(2)教师邀请幼儿尝试吹气球,引导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你们在吹气球的时候,感觉到了什么?2.探索部分(1)教师将塑料袋套在漏斗上,将水倒入漏斗中,邀请幼儿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塑料袋为什么会鼓起来?(2)教师邀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蜡烛、火柴、玻璃杯验证空气的存在。

师:请你们用蜡烛和火柴进行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3.实践部分(1)教师邀请幼儿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然后松开塑料袋,观察空气的流动。

师:你们感受到了空气的流动吗?空气是从哪里来的?(2)教师邀请幼儿将收集到的空气倒入玻璃杯中,观察空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空气和水会发生什么反应?师:通过今天的实验,你们知道了空气的哪些特征?(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五、活动反思1.活动效果: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通过实验操作,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和特征,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教师引导: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得当,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3.活动组织: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充分,分组实验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培养了合作意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认识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的重要性,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演示仪、实验器材、图片、PPT。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空气演示仪,让幼儿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鱼能在空气中游动?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如:空气中的风、云、雨等。

(2)讨论: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空气?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空气的组成,讲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呼吸、吹气球、风力发电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记录本,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空气,并分享给同伴。

(2)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空气的重要性2. 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空气中的风、云、雨等,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幼儿可从呼吸、吹气球、风力发电等方面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空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空气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拓展延伸,如组织幼儿参观气象站,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自然界的秘密》,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空气》。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形的特性,知道空气的存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无形特性,以及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花草、小动物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塑料瓶、气球、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引发幼儿兴趣。

(2)让幼儿猜测,气球里装的是什么。

(3)教师揭秘,气球里装的是空气。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无形。

(2)教师演示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如:花草需要空气呼吸,小动物也需要空气呼吸。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一个塑料瓶,用剪刀在瓶底剪一个小口,然后用胶带封住。

(2)让幼儿将塑料瓶放入水中,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内。

(3)讨论:为什么水没有进入瓶内?引出空气的占据空间特性。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空气无色、无味、无形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2. 实践活动:塑料瓶实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身边的空气请幼儿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并记录下来。

答案:空气无处不在,如:房间、教室、公园等。

2. 作业题目:保护空气,从我做起请幼儿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如: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

答案:多种树、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乱扔垃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空气的基本特性,认识到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空气特性的理解程度,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大班科学详案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详案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详案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空气》一、教学内容《神奇空气》这节课,我们选取教材中关于空气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组成、特性、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等。

通过这节课学习,让学生解空气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空气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空气组成和特性,掌握空气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空气组成和特性,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解空气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空气演示装置、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空气污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影响,引出本节课主题。

2. 空气组成与特性:(1)通过PPT展示空气组成,讲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比例。

(2)现场演示空气压缩和扩散,让学生直观地解空气特性。

3. 空气重要性:(1)讲解空气对生物生存重要性,如吸、光合作用等。

(2)讨论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4. 例题讲解:(1)空气组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空气特性:通过实验,观察空气压缩和扩散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特性。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减少污染。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特性:无色、无味、无臭,具有压缩性和扩散性。

3. 空气重要性:生物生存、环境维护等。

4. 保护空气:减少污染、绿色出行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空气重要性认识,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从减少污染、绿色出行等方面展开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入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自然现象探索》第三节《神奇的空气》。

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性质,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让幼儿明白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用途,明白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重点: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湿毛巾、花草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吹鼓的气球,引发幼儿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气球里有什么吗?”让幼儿观察、思考、表达。

2. 讲解空气的存在教师用空气泵演示,将塑料瓶内的空气抽走,让幼儿观察瓶子变瘪,说明空气的存在。

3. 探索空气的性质(1)教师让幼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感受空气的湿润;(2)带领幼儿到户外,闻花香,感受空气的清新;(3)让幼儿把气球放在头发上摩擦,观察气球吸附在墙上的现象,了解空气的性质。

4. 讲解空气的用途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幼儿明白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如呼吸、燃烧等。

5. 培养环保意识教师让幼儿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6.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出空气中的事物,如气球、花草等;(2)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保护空气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性质3. 空气的用途4. 保护空气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质量作业要求:用彩笔画出空气中的美好事物,如蓝天、白云、花草等,并注明保护空气的方法。

答案示例:(画纸中间画一片蓝天,下面是绿草如茵的地面,旁边有花草、树木等,上方写上“保护空气,从我做起”)2. 作业题目:分享保护空气的方法作业要求: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学到的保护空气的方法,并尝试实践。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概念以及空气的特性;2.初步了解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3.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二、教学准备1.空气球、塑料袋、烛台、吸管、温度计、食盐水等实验器材;2.大班(5-6岁)学生教材及教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拿出一只充好气的空气球,让学生感受一下空气的力量。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空气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二步:知识讲解通过图片、简单的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人们生活中的空气如何起作用(如风车转动、水流动、火灭等),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空气的存在。

第三步:实验探究(1)空气的存在——用吸管吹气球教师拿出一只充好气的空气球,用吸管吹进气球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气球里加进了一些空气后,气球变得更大了。

实验原理:由于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加进气体使气球中的空间变大。

(2)空气的重要性——烛台实验1.教师点燃烛台上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烛台上的火焰。

2.然后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上方,再把整个蜡烛一起插在塑料袋里面。

实验现象:随着蜡烛里的氧气消耗殆尽,蜡烛上的火焰也慢慢消失。

实验原理:火焰需要氧气的参与才能燃烧,只有蜡烛里的氧气消耗殆尽时才会熄灭。

(3)空气的特性——食盐水实验老师将温度计放入水中,然后倒入食盐水,让学生观察水表面的现象。

实验现象:在温度计中,食盐水的表面有不规则的凸起。

实验原理:食盐的颗粒会让水的表面张力变大,从而产生了这些凸起的形态。

第四步:总结在实验完成后,老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使用《科学探究报告》的思路进行复盘,总结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在此推导出空气的存在、重要性以及特性。

四、教学反思1.教学中要注意保证实验的安全性,警惕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时存在的潜在危险。

2.有些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气体。

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比如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的存在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实验环节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促进知识的学习。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自然现象探索》第二节《神奇的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特性以及空气的作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 认识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成分。

3. 掌握空气的特性,如浮力、压力等,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知道空气的作用,如呼吸、净化环境等,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作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滤网、花草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空气泵吹气球,引发幼儿对空气的好奇心,提问:“气球为什么能鼓起来?是谁让它鼓起来的?”2. 例题讲解(1)空气的存在:通过吹气球、吹纸屑等实验,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空气的组成:展示空气泵抽取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的组成。

(3)空气的特性:演示浮力实验(塑料瓶装水倒置在水中不会沉),让幼儿了解空气的浮力特性。

(4)空气的作用:讲述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关注环保。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动手做空气浮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空气,提高环保意识。

拓展: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空气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3. 空气的特性浮力压力4. 空气的作用呼吸净化环境生存必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空气的作用知多少?2. 作业题目: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空气?答案:减少污染排放、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是否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空气的奥秘。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的空气教案吧。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

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

但是在与中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

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

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

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

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
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

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

风有时大有时小。

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

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

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

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

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先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恰当体现了“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在目标中体现。

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新《纲要》精神,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相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从活动过程来看,第一环节: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是谁的尾巴、形状等。

在这过程中鼓励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给予每个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第二个环节:用课件的形式调动幼儿观察的兴趣,生动形象地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个环节:操作活动,完成拼图游戏,引导幼儿动手又动脑。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幼儿在用手用脑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认识了更多的动物以及它们尾巴的功能。

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要紧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拥有科学的素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一双敢于尝试的双手,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

这些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