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电学史上的富兰克林

电学史上的富兰克林电学史上的富兰克林,指的是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是18世纪著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和政治家。
在电学史上,富兰克林因其对电学的贡献而被人们铭记,他的实验和研究对电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富兰克林在电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其对电学发展的影响。
本杰明·富兰克林生于1706年,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富兰克林对各种自然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他曾进行过许多实验,探索了当时人们尚未了解的物理现象。
他对电学的研究是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
通过这次风筝实验,富兰克林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闪电实际上就是一种电。
他首次将电与闪电联系起来,并提出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为后来电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富兰克林还设计了一种名为“富兰克林罐”的装置,用来收集和储存静电,这项发明对当时的电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除了风筝实验外,富兰克林还进行了许多其他电学实验,他的研究成果为电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努力下,电学逐渐从一门神秘的领域演变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为后人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富兰克林对电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科学研究上,同时他还致力于将电学知识推广给大众。
他在1751年创办了美国第一份科学期刊《宾夕法尼亚医学、物理学和美国社会的研究》(The Pennsylvania Gazette)的一期刊物,并在其中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电学研究成果。
他还撰写了一本名为《电学基础》(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n Electricity)的著作,向读者介绍了当时的电学理论和实验方法。
通过这些作品的普及,富兰克林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电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推动了电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富兰克林对电学提出的许多重要理论和实验成果对当时的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电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谁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是谁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富兰克林用莱顿瓶做实验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他让 A、B两人分别站在绝缘的箱子上,A摩擦一支玻璃棒,然后让B用肘部接触这根玻璃棒,并让A、B分别与站在地上的第三个人C相互接触。
结果发现A与C及B与C之间都有火花。
这说明A、B 两人都带电。
重复这个实验,但让A、B带电之后,先相互接触,然后再与C接触,结果都没有火花。
这说明A、B两人在相互接触后都不带电。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富兰克林提出了单元电液理论,他认为平衡时电液以一定的比例存在于物质之中。
上述实验中,摩擦的作用使得A身上的某些电液转移到玻璃棒上,B与玻璃棒接触后又传到B身上,因此A 缺少电液,而B多余电液;A与B相互接触,又使多余电液传回到A身上,从而又使A、B 都带有正常数量的电液,既不多又不少,故不显电性。
在此基础上,富兰克林提出了正电与负电的概念:认为缺少电液,就带负电,用“-”号表示;多余电液就是带正电,用“+”号表示。
而且正负电荷可以相互抵消。
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定性地讨论“玻璃电”(摩擦玻璃棒所得的电)和“琥珀电”(摩擦琥珀所得的电),认为是两种电,而富兰克林把它们统一为一种电。
他提出的正、负电,不仅仅是符号上的改变,而且为定量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个基础,使得人们第一次有可能用数学来表示带电现象。
富兰克林还认为摩擦之所以起电,只能使电液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不因摩擦而生,只是从摩擦者转移到了玻璃棒,摩擦者失去的电与玻璃棒获得的电严格相同”。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原理。
富兰克林的理论足以解释当时人们已知的绝大多数静电现象。
不过从现代观点看,所谓电液当然是不存在的,用它来解释电现象也是不正确的,但尽管如此,正、负电的概念和电荷守恒的原理至今仍为正确,一直延用至今。
富兰克林——正负电荷

富兰克林——正负电荷⏹人物简介: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又译班哲明·富兰克林、班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
⏹电磁学成就:1.说明各种电现象的理论,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2.揭开雷电现象的秘密,制作了避雷针3.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其他方面的成就:数学(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热学(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光学(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发明了摇椅,避雷针,改进了路灯;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近代牙医之父;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
即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在气象上,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
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发明玻璃琴;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设计了最早的游泳眼镜和蛙蹼。
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作用:1752年6月,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进行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这个实验震撼了整个世界,它把天电、地电统一起来,对这种人们心目中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它的成功给了富兰克林启发,后来他根据这个实验发明了早期的避雷针。
⏹影响:1.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2.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3.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迷信⏹其他:1、政治: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制定了新闻传播法。
富兰克林——正负电荷

富兰克林——正负电荷⏹人物简介: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又译班哲明·富兰克林、班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
⏹电磁学成就:1.说明各种电现象的理论,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2.揭开雷电现象的秘密,制作了避雷针3.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其他方面的成就:数学(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热学(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光学(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发明了摇椅,避雷针,改进了路灯;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近代牙医之父;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
即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在气象上,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
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发明玻璃琴;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设计了最早的游泳眼镜和蛙蹼。
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作用:1752年6月,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进行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这个实验震撼了整个世界,它把天电、地电统一起来,对这种人们心目中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它的成功给了富兰克林启发,后来他根据这个实验发明了早期的避雷针。
⏹影响:1.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2.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3.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迷信⏹其他:1、政治: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制定了新闻传播法。
电气安全知识

触电事故分布规律
违章 45% 关联漏电 35% 移动式设备和暂设设备 30% 触及高处带电体 20% 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约各占1/2 季节性明显,6~9月份最集中 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 便携式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 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 农村触电事故多 冶金、矿业、建筑、机械行业触电事故多 青、中年人,以及非电工事故多 误操作事故多
接地和屏蔽:
所有易燃物的贮池、贮罐以及输送设备、封闭的运输 装置、排注设备、混合器、过滤器、干燥器、升华器、吸 咐器必须接地; 厂区的所有可能产生静电的管道必须连成一个连续的 整体,并予以接地; 油槽车应连金属链条,并大地相接触,卸油时应接地; 注油漏斗、工作台、磅称、金属检尺等辅助设备与工 具均应接地; 可能产生静电的固体和粉体加工设备均应接地。
B2
超过数百
低于脉搏周期 受强烈刺激,但未发生心室颤动 超过脉搏周期 昏迷,心室颤动,接触部位留有电流通过的痕迹 在心脏搏动周期特定相位电击时,发生心室颤动,昏 低于脉搏周期 迷,接触部位留有电流通过的痕迹 超过脉搏周期 心脏停止跳动,昏迷,可能致命的电灼伤
电流途径
通电途径 心脏电流系数 左手至左脚、右脚或双脚;双手至双脚 1.0 左手至右手 0.4 右手至左脚、右脚或双脚 0.8 背至右手 0.3 背至左手 0.7 胸部至右手 1.3 胸部至左手 1.5 臂部至左手,右手或双手 0.7
主 要 内 容
概述
电气安全 以安全为目标,以电气为领域的应用科学。
包括用电安全和电器安全,但不仅如此。 ( 电气>电器 ) 电气安全的特点: 抽象性 看不见、听不见、嗅不着(尤其是静电和电磁辐射)。 广泛性 强电弱电、直流交流、静电流电、高压低压、工业农 业、生产生活。 综合性 既有工程技术方面,也有组织管理方面。
电荷守恒_精品文档

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定律是电力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电荷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销毁,只能通过电荷的转移来改变。
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的是物理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他在19世纪初首次提出了这个定律,并发现它适用于所有已知的电力学实验和现象。
从那时起,电荷守恒定律一直被广泛接受,并成为电力学理论的基石。
电荷是一种基本粒子,它带有正或负的电荷量。
正电荷表示为+e,负电荷表示为-e,其中e是一个基本单位电荷,约等于1.602×10^-19库仑。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一个系统的总电荷量必须始终为常数。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物体失去了电荷,必然有另一个物体获得了相应数量的电荷。
电荷的守恒可以通过许多实验来验证。
例如,考虑一个封闭系统,其中包含一个带正电荷的物体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物体。
如果这两个物体发生接触,电荷会从正电荷转移到负电荷,直到两个物体的电荷相等。
这个过程被称为电荷的平衡转移,它遵守电荷守恒定律。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电荷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进行转移。
例如,在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形成电荷差,从而产生电流。
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总电荷量都保持不变。
电荷守恒定律不仅仅适用于宏观尺度的物体,也适用于微观尺度的粒子。
在粒子物理学中,粒子之间的电荷转移是通过交换电子进行的。
例如,正电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而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
当一个正电子与一个电子发生碰撞时,它们可以交换电子,从而改变它们的电荷状态。
但是,所有粒子的电荷总和必须保持不变。
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电力学中,它也对其他学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电荷守恒定律是质子转移的基础,决定了反应的进行和氧化还原的过程。
在核物理学中,电荷守恒定律是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的基础。
总之,电荷守恒定律是电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它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电学史上的富兰克林

电学史上的富兰克林本文介绍了电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物理学家、政治家和发明家,他对电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富兰克林出生于1706年,是一位多产而多才的科学家。
他的电学研究开始于1740年代,当时他对静电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电的“双层理论”的研究。
富兰克林发现,电有正负两种极性,这一发现对后来电流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富兰克林的静电实验中,他使用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他将一根金属杆装到一束线上,顶端绑上一块帆布制成的风筝。
在风筝的线上,富兰克林连接了一个钥匙,并放置在一个帆布制成的遮阳伞下。
当风筝升空时,富兰克林观察到了钥匙上产生的电流。
这个实验首次证明了天空中存在着电荷并可以从中获取电。
富兰克林还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电的实验,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
他发现,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是不同的,导体可以传导电流,而绝缘体则不能。
这个发现对后来电路设计和电器制造领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富兰克林还提出了“电体”的概念,即物质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电流”的物质,通过这种物质的流动形成电。
富兰克林的贡献不仅限于电学领域。
他还是美国独立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参与了起草《独立宣言》,并多次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
他还开创了许多实用的发明,例如闪电杆和双镜头眼镜等。
富兰克林对电学的研究和贡献成为了后来电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他的“双层理论”和风筝实验启发了许多科学家继续研究和发展电学。
他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了电学的真实存在,并为电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富兰克林是电学史上一个杰出且多才多艺的人物。
他的贡献深刻影响了电学领域的发展,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电学史上的富兰克林

电学史上的富兰克林本文要谈到的“富兰克林”是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他在电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电学实验的开拓者,也是电学理论的奠基人。
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众所周知,这里仅简单提一下。
他于1706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波士顿。
由于家庭贫困,他只接受了基本的教育,但他自学甚多,爱好广泛,涉猎天文学、气象学、文学等领域。
1730年代开始,他开始从事出版业,并创办《宾夕法尼亚报》等多份报刊。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成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重要政治家。
富兰克林在电学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18世纪中叶。
当时,人们对电的认识还很肤浅,只知道有些物体会被擦后带电,但不知道电是什么,也不知道电的本质。
富兰克林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推论,对电的本质做出了一些独特的假设。
他认为,电是一种流体,一些物体含有正电流体,另一些物体含有负电流体,两种流体之间会相互作用,产生静电现象。
为验证自己的假设,富兰克林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
例如,他在一场停电前的雷暴中,用一根棒子带上金属钥匙和一根丝线,将棒子悬挂在窗户旁边,等着雷电击中。
当电击中棒子后,他发现钥匙带着电荷被吸附在棒子上。
这一实验表明,自然界中存在带电的流体,并有正电和负电之分。
另一个富兰克林的实验是闪电实验。
他想知道闪电是什么,是否也是由电流体构成的。
于是他在一场雷暴中,用一根钥匙通过绳子与风筝相连,让风筝舞动在空中。
当一道闪电通过钥匙和风筝时,富兰克林感受到了一阵灼热,但他幸运地逃过一劫。
这个实验证明了闪电就是电,而不是火球或其他物质。
富兰克林的电学实验不仅为电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电学应用的探索。
例如,在他的帮助下,人们开发出了静电机、避雷针等电学设备,这些设备推动了工业时代的到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富兰克林对于电学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包括他的教育普及工作。
他在晚年时,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学会——美国哲学会,一方面为科学家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普通人提供了了解科学知识和进步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谁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富兰克林用莱顿瓶做实验发现了正电和负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他让 A、B两人分别站在绝缘的箱子上,A摩擦一支玻璃棒,然后让B用肘部接触这根玻璃棒,并让A、B分别与站在地上的第三个人C相互接触。
结果发现A与C及B与C之间都有火花。
这说明A、B两人都带电。
重复这个实验,但让A、B带电之后,先相互接触,然后再与C接触,结果都没有火花。
这说明A、B两人在相互接触后都不带电。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富兰克林提出了单元电液理论,他认为平衡时电液以一定的比例存在于物质之中。
上述实验中,摩擦的作用使得A身上的某些电液转移到玻璃棒上,B与玻璃棒接触后又传到B身上,因此A缺少电液,而B多余电液;A与B相互接触,又使多余电液传回到A身上,从而又使A、B都带有正常数量的电液,既不多又不少,故不显电性。
在此基础上,富兰克林提出了正电与负电的概念:认为缺少电液,就带负电,用“-”号表示;多余电液就是带正电,用“+”号表示。
而且正负电荷可以相互抵消。
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定性地讨论“玻璃电”(摩擦玻璃棒所得的电)和“琥珀电”(摩擦琥珀所得的电),认为是两种电,而富兰克林把它们统一为一种电。
他提出的正、负电,不仅仅是符号上的改变,而且为定量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个基础,使得人们第一次有可能用数学来表示带电现象。
富兰克林还认为摩擦之所以起电,只能使电液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不因摩擦而生,只是从摩擦者转移到了玻璃棒,摩擦者失去的电与玻璃棒获得的电严格相同”。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原理。
富兰克林的理论足以解释当时人们已知的绝大多数静电现象。
不过从现代观点看,所谓电液当然是不存在的,用它来解释电现象也是不正确的,但尽管如此,正、负电的概念和电荷守恒的原理至今仍为正确,一直延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