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全)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23。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
1N 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4。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其作图方法如下:7。
8.91011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叫 四、机械运动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一般假定不动。
2.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
速度V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v=S 总/t 总)生活中,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5。
根据v=S/t 可求路程(S=vt)和时间(t=S/v ).五、简单机械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 棒就叫杠杆.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写作:F 1L 1=F 2L 2 。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3六、做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W )等于力(F )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的乘积。
即:W=Fs (功=力×距离).单位: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 有/W=η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P=W/t。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一、长度测量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
(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
(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
(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
(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大全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大全力学是中学物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知识。
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功1、力学中的功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 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精华版)一、运动和力1. 物体的状态:静止和运动2.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 力的概念: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合成:合力和分力5. 弹力:弹性力的特点和计算6.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7. 重力:地球的吸引力、物体重力和重力的计算二、声光电1. 声的传播: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固体和液体中的声音传播2.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散射3. 光的颜色:白色光的分光、彩色光的混合和分离4. 光的反射:平面镜和弧面镜的反射特点5.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和光的折射现象6. 电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电荷和电流7. 开关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三、热学和能量1. 物体的温度:热量与温度的关系2. 热的传递:传导、对流和辐射3. 物体的热膨胀:热膨胀的原理和应用4. 功和能:功的定义和计算、能量的转化四、电学和磁学1. 电流和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伏特定律2. 电阻和电功率:电阻的作用和计算、电功率的计算3. 磁学基础:磁铁的特性、磁力线和磁场4. 电磁感应: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原理五、力学和简单机械1. 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2. 力矩和杠杆: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杠杆的平衡条件3. 滑轮组:滑轮组的力输出和力传递4. 斜面:倾斜面的力和力的分解5. 力的做功:功的概念和计算六、流体静力学1. 压强: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大气压和水压的概念2. 浮力:浮力的概念和计算、物体浮沉的条件3. 管道和流体:管道中的流体、伯努利定律4. 行星和卫星:行星和卫星的运动规律以上是初中物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总字数:xxx。
初中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初中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部分,涉及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重力、弹簧弹力、动量和能量等内容。
本文将对初中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的相关知识。
一、力的概念1. 定义:力是使物体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一种相互作用。
2. 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二、力的作用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受力分析:分解力的合成,通过向量的方法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为零,合力矢量合成为零。
4. 杠杆原理:力臂相等时,力矩相等;力矩相等时,力臂成反比。
5. 力的种类:拉力、压力、摩擦力、重力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力平衡,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四、摩擦力1. 摩擦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不平滑的表面之间存在微观凹凸,产生的分子间相互阻挡,出现摩擦力。
2. 摩擦力的方向:与受力方向相反。
3. 摩擦系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积有关,通常用摩擦系数μ表示。
4. 最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当物体开始运动前,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当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变小,称为动摩擦力。
五、重力1. 重力的产生: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称为重力。
2. 重力的大小:F=mg,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3. 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
初中力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力学知识点整理力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基础且关键的部分。
下面将对初中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
1.力和力的效果- 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 力的单位是牛顿(N),常用的力有推力、拉力、重力等。
- 力的效果有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状态。
-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合力为零。
- 不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合力不为零,将产生加速度。
2.科学计数法和力的计量- 科学计数法是一种方便计数大或小数目的方法,用于表示力的大小。
- 力的计量常用天平和弹簧秤进行测量。
- 测量力的结果应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3.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是多个力的叠加效果,可以使用力的三角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合力的求解。
- 分解力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过程,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力的求解。
4.平衡与不平衡力- 平衡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力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
- 不平衡力是使物体发生加速度的力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力。
- 平衡力和不平衡力是相互作用的。
5.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大小通过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来表示。
- 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
6.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的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 静摩擦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与运动趋势相反的力。
- 动摩擦力:物体在运动状态时的摩擦力。
7.弹力- 弹力是发生变形或压缩后,恢复原状的力。
- 弹簧是最常见的具有弹性的物体,典型的例子是弹簧秤。
8.重力-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 重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
- 重力的计算可以使用重力加速度公式:F=mg,其中F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9.质量和重量- 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表示物体的惯性。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功1、力学中的功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 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把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体受到的力以及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掌握了这些知识,对于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应用科学知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为你梳理初中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初中物理中常涉及的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的运动,而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是指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等量增加或减少的运动。
运动的描述有运动的位置、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加速度等重要概念。
2.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不易改变其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为运动学和力学的基础,理解这一定律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学知识至关重要。
3.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它表明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并且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力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计算物体所受的力以及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与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对存在的,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就是所谓的作用与反作用。
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的效果是互相影响的。
了解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例如摔跤比赛中的对抗力、人们划船时的划桨力等。
5.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
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公式为动能=1/2mv²(m为质量,v为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理解动能与势能,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物体的能量转换和物体的稳定平衡。
6. 动量与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特性之一,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一、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推、拉、提、举、压、吸引、排斥都是力作用的一种体现;科学归纳法让我们想一下,是不是都有两个物体呢?二、力的概念: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表示;(F还表示什么)2.其中施加作用力的叫施力物体;受到作用力的物理叫受力物体;P101 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机械运动的定义是什么,单个物体是否能确定在运动)4.力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早些年亚里士多的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后来牛顿给推翻了。
5.思考问题: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单个物体不存在力;单个物体是否会有力的产生?B.不接触的物体也是可以产生力的作用;例如重力,磁铁的磁力;C.彼此接触的物体,如果没有推、拉、提、举、压、吸引、排斥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接触无力D.注意:除了不接出的力以外,其余的力都是相互接触的物体相互作用发生的;经典例题,电灯吊在天花板上,施力物体是谁?天花板,灯绳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一个巴掌拍不响、用力压桌子等会感到力彼此相互作用;2.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同时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4.根据这个原理,受力物体是否而是施力物体;重点:一个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在指明该物体是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的,必须指明对哪一个力而言。
四、力的作用效果;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两种状态,其一是速度发生改变,其二是方向发生改变;踢足球,打篮球,骑自行车,刹车,跑步等2.可以改变物理的形状,简称形变;捏橡皮泥,拉皮筋,掐皮肤等;3.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可以反推是否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骑车越来越慢。
足球越滚越慢等,汽车加速;五、力的三要素: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力气大的能提起更重的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弹簧用力下压与上拉效果明显不同;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推木块,推上部容易翻到,推下部可以做滑动;总结: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问题:如果要使两个力完全相同,则需要什么条件?4.力的示意图:指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标记出力的作用点。
a)明确研究对象;b)找准并画出力的作用点;在题干中,我们要把多个力的作用点给并点c)从力的作用点起,画一条长度适当的线,并标记好箭头d)在箭头旁边注明力的符号,数值大小和单位;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6.牛顿苹果掉脑袋上的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光的散射、运动三大定律等;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一、引入:前文已经知道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了解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见,力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二、具体学习牛顿第一定律: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等等)2.前面学过光的色散,是由牛顿发现的,但是最早提出光不是纯净的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3.亚里士多德在力学中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其实用现实生活中例子可以证明;例如推箱子,汽车的行走等等;但是他忽略了摩擦力等其他力的影响,片面的看问题;4.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简要回顾一下望远镜的原理)5.伽利略提出质疑,通过理想实验的方式,证明了,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将会保持同样的速度沿直线永恒的运动下去;三、小车斜面运动实验:a)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b)试验仪器:小车、斜面、刻度尺等;c)实验证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摩擦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少的越慢;d)如果绝对光滑,那么小车将永远的运动下去;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静止状态;1.牛顿是捡漏大王理想实验;2.具体解释:一切物体:是指所有的宏观物理,才具有的属性,也是物体;经典力学时候,总是:任何时间,不存在例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二者居其一,原来是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反正则匀直运动四、惯性:惯性定律不是很好,没有很好的理解物体的移动1.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一也叫惯性定律2.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相同)3.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无关;由于质量也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所以惯性也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4.惯性与力的区别:惯性不是力,没有惯性力这种说法;5.惯性定律与日常生活a)惯性的优点;1)比赛跳远;2)汽车、自行车的滑行;3)斧头松了;b)惯性的危害,1)车祸的发生;a)车辆限速:是由于车速过快,运动状态很难改变b)限重;质量过大,惯性大,运动状态难以改变c)安全带、安全气囊、力的合成及二力平衡一、力的合成: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个力叫分力;2.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1)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二力合成,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相同2)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不相同的二力合成,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的绝对值,方向与较大力的相同;a)对于二力合成,F1-F2 ≤F合≤F1+F23.平衡力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做平衡状态2)平衡力,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那我们称这几个力是为平衡力;合力为零;3)二力平衡A、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说其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互称为平衡力;B、二力平衡的条件,1、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3、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4、两个力的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5、总结,共物、等值、反向、共线缺一不可;4五、力的分类:a)性质力:性质力是按力的本身的性质定义的力。
性质力只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核力b)效果力:其它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是效果力。
支持力、压力、拉力、弹力(两课时)总体教学效果不佳,我觉得是逻辑层次不是很清晰,再来一次;一、弹力的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叫做弹力;1.弹力的大小:根物体的弹性强弱及发生的形变量的大小有关;2.弹力的方向:根产生弹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3.弹力的作用点:弹力是接触力,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作用点一般发生在接触面的表面4.弹力的实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力,比如压力、拉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二、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时,弹簧收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一看: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待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之内;b)二看:明确分度值,保证符合我们测量的相对应的精度,也能够正确读数;c)三校零:使用前要检查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其;若没对齐,需要调节并对齐,校零结束;d)四拉:使用前轻轻拉动几次,防止在测力的时候弹簧被卡住;e)五同向;要在测量时候,保证拉力方向与弹力方向一致,在同一条直线上;f)六读:读数时,要等待指针平稳,读数要到分度值并加单位;3.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进行测量力吗?4.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向两端拉弹簧测力计,与只拉一端的效果是相同的;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拉一端时,另一端也必须有力的作用,因此,弹簧测力计不可能显示两边的拉力之和,而只会显示一个力的大小,三、重力1.重力:是指在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收到的力,他是地球对物体吸引而产生的;通常:用G表示;例子:苹果落下,大河向东流为什么?书包为什么很重等;2.试验探究: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置,约等于9.8N/kg3.计算公式:G=mg, g=9.8N/kg(粗略计算时一般取g=10 N/kg)。
g的意义是在地球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为9.8N。
4.还记得两个鸡蛋的力大致是1N,这个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呢;5.力的三要素分析:A.力的大小为G=mga)重力是地球施加给物体的力,其随着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本质原因g发生了变化,b)随之海拔的升高g 减小;c)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d)失重产生的现象。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水不会往低处流;大气没有压强;物体在水中没有浮力;并解释其中的原因;B.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例如我们日常看的点灯,C.作用点:重心上;a)对于质量均匀的、规则的几何图形,在其几何中心上;b)对于不均匀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式确定物体的重心;6.重力与日常生活A.提高物体稳定性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大支持面,另一种降低重心;B.7.重力与质量的区分:重力是变化,质量是不变;摩擦力(重点)一、摩擦力:静摩擦力、动摩擦(滑动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2.摩擦力的定义就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被动力,只能有力才能产生A、形成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件有相互作用的压力;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滑动;B、用力的三要素,描述几个简单的f(摩擦力)大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作用点: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重要试验※A.试验原理:二力平衡B.实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C.试验所用的工具:弹簧测力计------转换法;D.试验过程:看手机视频,得出我们的结论:A、试验结果: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同等条件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同等条件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接触面的面积大小均无关;B、理论解释为何没有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1)运用高中知识:f=uN u是滑动摩擦系数(重力系数g类似)只与材料本身的有关;2)微观的角度看产生滑动摩擦的原因是接触点凹凸不平而造成运动中必须产生形变而用去的力,不平的程度可看成摩擦系数,压力可看成是形变的难易程度.C、思考问题:摩擦力是否一直与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是否一直阻碍物体运动;4.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有相互作用压力且存在相对运动趋势的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产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趋势的力,叫做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粗糙面的粗糙程度无关,要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出;2)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变化的;3)5.滚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也受到摩擦力。
这种叫做滚动摩擦力;1)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的多;2)应用,自行车的车轴运用滚动轴承等;6.摩擦力与日常生活A.增大摩擦力:两种方式: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例如:足球运动员的手套,二胡的演奏、汽车轮胎、自行车手把等;B.减小摩擦力:三种方式: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例如:减小压力对生活应用不太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