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2、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4、科举制的创立p17 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 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评价大运河的诗作: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6、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x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7、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8、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着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9、宋朝社会风俗P61--P64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的节日是春节.10、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P6711、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将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传播.比欧洲早400年.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P73三幅图要识记,右边竖文字看看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12、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①戚继光抗倭:P96明朝时,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组成“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边疆,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话:“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②郑成功收复台湾:P104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攻打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郑成功扞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的内在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边防.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③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军队两次围攻雅克萨,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P10613、郑和下西洋:P94目的: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过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以丝绸、瓷器换回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注意:郑和下西洋和九年级所学的新航路开辟进行比较1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x藏:P110①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佛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封号.②1727年清朝设驻藏大臣.后来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x藏事务.③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x藏的管辖.x疆:P111①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②乾隆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x疆地区,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③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不堪沙皇压迫,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x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15、“闭关锁国”P118清朝统治着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实行“闭关锁国”只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经营海外贸易.“闭关锁国”影响: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6、北京城与明长城:P121紫禁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P122图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P122图17、古代书法和绘画唐朝颜真卿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并称“颜筋柳骨”,见P39上图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宋朝画家张择端潍坊人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风景和繁华景象.元代画家赵孟頫,当时人们称他的画属于“神品”,代表作秋郊饮马图 P80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朝董其昌的书法有“颜颜真卿骨赵赵孟頫姿”之美. P129明末画家徐渭善用泼墨墨葡萄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1.措施:(1)改革制度(2)发展生产(3)注重吏治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2.皆因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

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

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

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开展消费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开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 加强南北交通② 稳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___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历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开展消费,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省;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拟清明,经济开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那么天武那么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那么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省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消费的开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良: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二、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时机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开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开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消费: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1.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2.秦统一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秦穆公灭了殷商,秦始皇打败了赵国、燕国。

3.统一后的改革:秦始皇发动了一系列的变革,主要是推行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法律规范化等。

二、秦汉王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来源于“阴阳家”和“法家”的思想,颁布了《律书》和《九章法》,并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2.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了“均田制”和对农民的“七年徭役”政策。

3.农业基础的巩固:引导人们修筑渠道,改土造田,使用骨肥,发明了农具等。

三、汉朝的建立与发展1.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楚国建立了汉朝。

2.汉初政治制度:设立了太尉、大司徒、大司马等官职,出现“相对制”和“博士制”。

3.汉朝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章华奏议”、“儒林外史”等文化佳作。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1.魏晋时期的政治: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政治腐败。

2.士族阶层的出现:原有的阶级体系逐渐瓦解,新的士族阶层逐渐崛起。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形成了“豪放派”、“清谈派”、“玄学派”、佛教等不同的文化流派和思潮。

五、西汉之后的战国时期1.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分别为魏、蜀、吴,分别由曹魏、刘备、孙权所统治。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统治阶级推行开发荒田、铸造钱币等经济政策,大批文化名人涌现,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等。

3.三国时期的战争:硝烟弥漫,武将辈出,著名的战争有赤壁之战、长坂大战等。

六、唐朝的盛世和衰落1.唐朝的盛世:唐太宗时期,社会繁荣,经济发展,文化兴盛。

2.唐朝的衰落:安禄山之乱是唐朝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政治腐败、封建特权以及民族关系的恶化等,也都是唐朝衰落的原因之一。

3.唐代文化的成就:唐朝的文化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如唐诗、唐画、唐歌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全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全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全汇总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包括古代中国史、世界史及当代世界史三个主要部分。

以下是本册历史知识点的全面汇总:
一、古代中国史
1.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

2. 秦朝和汉朝: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以及汉武帝的扩张和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

3. 三国时期和南北朝:介绍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南朝等历史事件。

4. 唐宋时期:包括唐朝和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科技发明等方面的介绍。

二、世界史
1. 古代西方世界:介绍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

2. 近代东方世界:介绍明清时期的中国和日本的垂直关系、殖民主义对亚洲的影响等内容。

3. 近代西方世界:介绍欧洲的工业革命、民族主义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事件。

4. 二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介绍二战的爆发原因、参战国家和战争结果等内容。

三、当代世界史
1. 冷战时期:介绍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对抗、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解体等事件。

2. 全球化时代:介绍全球化对各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3. 当代中国: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全面汇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知识,为深入学习历史提供基础和参考。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为更深入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下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下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下历史知识点归纳1.“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2.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女皇武则天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鉴真东渡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在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牢牢掌握。

下面就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汇总。

第一部分:中华文明古迹考古发现1.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上最繁荣的贸易城市之一。

2. 鲁迅故居:位于湖南醴陵市,是著名作家鲁迅的故居,也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

3. 蓝田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配套墓葬,数量众多,不同姿态,展示了秦代军事力量之雄伟。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1. 三公九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设立三公和九卿,主要用来管理各地的政治事务。

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由秦始皇和汉武帝建立并完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3.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行了千年之久。

第三部分: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丝绸、茶叶等物品的贸易。

2.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3. 英法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侵略事件,导致了中国的国土沦陷和文化的受损,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紧迫性。

第四部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促进古代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技术。

2.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航海和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战争和生产都有重要意义,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的汇总,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进一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统一时间:589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①②③④)?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618年;灭亡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18年 唐高祖李渊 长安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国效果?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名臣:魏征——“镜子”, 房玄龄、 杜如晦(房谋杜断)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隋实现重新统一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

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收到的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太宗: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123)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

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

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按顺序依次是)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和同为一家”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

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1、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科学技术1、建筑: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②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

③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二、文学:诗歌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2、代表诗人:①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三、书法:“颜筋柳骨”1、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