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考行测备考:巧妙化解假设类题型
2019国考行测高分技巧:巧解朴素逻辑永真永假型题目

2019国考行测高分技巧:巧解朴素逻辑永真永假型题目朴素逻辑是判断推理题目中一类常考题型,因为没有更多的推理规则,所以往往需要寻找出突破口,来快速的进行解题。
而在朴素逻辑中,有一类题目,题干往往会给出几种人或物,并判定某种人或物只说真话或者假话,或有时说真话,有时说假话。
问法是题干的条件均为真,或未提及真假(此时默认团体干条件均为真)。
这一类题目我们称之为朴素逻辑的永真永假型题目。
例1.某珠宝店失窃,五个职员涉嫌被拘审。
假设这五个职员中,参与作案的人永远说假话,无辜者永远说真话。
这五个职员分别有以下供述。
张说:“王是作案者。
王说过他作的案。
”王说:“李是作案者。
”李说:“是赵作的案。
”赵说:“是孙作的案。
”孙没说一句话。
根据以上的叙述,能推断出以下哪项结论?A.张作案,王没作案,李作案,赵没作案,孙作案。
B.张没作案,王作案,李没作案,赵作案,孙没作案。
C.五个职员都参与作案。
D.五个职员都没作案。
中公解析:关注题干,我们会发现,五个伙计每个人说的话都不一样,而从谁的话入手就成了问题,张说的话内容最多,而孙没有说话,其他三个人都在推卸责任,而孙没有说话的话,是没有任何信息的,各位考生一定要注意做逻辑判断类的题目,一定要把握严谨性,不能妄加推断,所以这道题中,应该从张的话入手。
其次,关注到题干中条件“参与作案的人永远说假话,无辜者永远说真话”,通过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分析出,无辜的人为了符合题干条件,永远会说自己没作案;而作案的人永远说假话,作案的人如果说了自己没作案,就相当于在说真话,不符合体感条件,所以也会说自己没做过案。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管是什么身份,实际上说的内容都是一致的,都会说自己没做过案。
而关注张说的内容,我们不确定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需要通过假设法,分情况考虑。
假设张说的是真话,王就是作案者,而通过上文我们分析出,不管是什么身份,都不可能说自己做过案,所以张说的是一种不可能的情况,张说的一定是假话。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快速突破前提型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快速突破前提型行测可能性推理题当中有一类问法为:“哪项是上述结论的假设前提、隐含前提型”的题目,属于加强型当中的一类,在公考当中难度较大,是广大考生的心腹大患,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将前提到结论中跳跃的概念连接起来的搭桥法可以帮助同学们事半功倍,达到秒杀的目的。
【例1】人们一般都认为,科学家的思维都是凭借严格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凭借形象思维。
但研究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一般科学家更多地利用形象思维手段,因为,形象思维手段有助于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上述结论是建立在下列()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A. 有条理的、逐步的推理对于一般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B. 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能力凭借形象思维来进行创造性思维C. 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了重大的科学突破D. 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一般科学家更为聪明和勤奋【中公解析】答案C。
本题属于前提型的题目,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一般科学家更多地利用形象思维手段。
论据:形象思维手段有助于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
论据到论点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手段”没有存在跳跃,跳跃的概念为“诺贝尔奖获得者”“重大的科学突破”,选项C项,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重大科学突破之间搭桥,加强论证,C项是正确答案。
A项“有条理的、逐步的推理”跟形象思维无关,属无关选项;B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否有能力利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造性思维,和D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否比一般科学家更为聪明和勤奋,都跟他们是否更多地利用形象思维手段无关,B、D两项均无法支持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C。
【例2】当鸟类面临栖息地破坏、天敌威胁和环境污染等生存压力时,自身就会分泌一种名为皮质醇的激素。
因此,经常处于生存压力状态下的鸟类,其羽毛会变得较为稀疏。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支持上述论证?( )A.鸟类体内的皮质醇含量可能会因全球变暖而发生变化B.一些鸟类更换栖息地后,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增高C.皮质醇会影响鸟类羽毛的生长和代谢D.如果鸟类的羽毛变得稀疏,则它们一定处于长期的压力状态【中公解析】答案C。
2019江西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法

2019江西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假言命题解法假言命题是行测考试经常考察的知识点,在这一部分,有时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题型,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联系理论知识点,胆大心细,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假言命题的知识点:1.假言命题都是由充分条件推出必要条件。
2.假言命题的矛盾:A推出B的矛盾是A且非B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例1:某县举行“文明乡镇”评比。
4位评委对参评的青莲乡、夏荷乡和芙蓉镇获得“文明乡镇”的称号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
评委甲说:如果青莲乡能获得“文明乡镇”称号,那么夏荷乡和芙蓉镇也能获得此称号评委乙说:如果青莲乡和夏荷乡能获得“文明乡镇”的称号则芙蓉镇肯定不能获得称号评委丙说:不管青莲乡能否获得“文明乡镇”称号,夏荷乡和芙蓉镇都能获得此称号是不可能的评委丁说:我看青莲乡能获得“文明乡镇”称号,但是,如果夏荷乡能获得此称号,则芙蓉镇不能获得评比结果揭晓后发现,4位评委只有一人预测成立。
据此,可以推出A.三个乡都能获得“文明乡镇”称号B.三个乡都不能获得“文明乡镇”称号C.青莲乡能获得“文明乡镇”称号,夏荷乡和芙蓉镇不能获得此称号D.青莲乡不能获得“文明乡镇”称号,夏荷乡和芙蓉镇能获得此称号中公解析:整理题干信息可知:甲:青莲推出夏荷且芙蓉乙:青莲且夏荷推出非芙蓉丙:并非夏荷且芙蓉丁:青莲且夏荷推出非芙蓉首先我们来看甲、乙两个条件的后半部分:夏荷且芙蓉、夏荷推出非芙蓉,这二者是矛盾关系,如果我们用A来代表命题夏荷推出非芙蓉,那么我们可以把甲、丁两个条件整理成:甲:青莲推出A丁:青莲且非A由此可见:甲、丁是一对矛盾命题。
进而得知:乙和丙说的都是假话。
如果乙的话为假,则乙的矛盾为真,即青莲且夏荷且芙蓉,由此答案选择A。
国考行测考场作答顺序有讲究常识判断由于国考常识考察的范围很广,复习起来很困难,那么在考试的时候这一部分一定不能纠结,其实一眼看过去会就会,不会思考再久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一定是题目看完之后凭第一感觉选答案,无论是会还是不会都要选出答案,不要想着后面还有时间回过头来思考,20个常识判断题必须在七到八分钟以内全部选出答案,一般正确率在60%左右。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假设法――不确定时你做主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假设法――不确定时你做主在的考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题目让考生感觉给定条件似乎是不充分的,仅仅根据给定条件直接推理没有办法确定真假,这个时候就需要考生自己去进行假设,人为假定一种情况进行推理来验证,如果假设条件推出的结果与题干不矛盾,假定条件即可能为真。
如果假定条件推出的结果与题干矛盾,假定条件一定为假。
例如,在考试中有些真假话问题从已知条件无法判断出谁真谁假,这时考生可以假设其中某一句话为真话或假话来进行推理。
例1 警方在一起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抓获了甲乙丙三个犯罪嫌疑人。
甲说:乙在说谎乙说:丙在说谎丙说:甲和乙都在说谎由此可推知,三个人中说真话的是:A.甲B.乙C.丙D.无法确定中公答案:乙中公解析:从题干已知条件无法直接推出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句话进行假设,假设甲说的是真话,那么乙就是确实在说谎。
如果乙在说谎,那丙说的就是真话了。
当丙说的是真话时,甲、乙说的都是谎话。
这与我们的假设条件“甲说的是真话”相矛盾。
因此甲不可能说真话,所以甲说的是假话。
因此选B。
例2 乒乓球单打决赛在甲、乙、丙、丁四位选手中进行。
赛前,有些人预测比赛的结果,A说:“甲第四。
”B说:“乙不是第2,也不是第4。
”C说:“丙的名次在乙的前面”。
D说:“丁将得第一”。
比赛结果表明,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预测错了。
那么,甲、乙、丙、丁四位选手的名次是:A.2、3、4、1B.1、2、4、3C.1、3、4、2D.4、3、1、2中公答案:D中公解析:题干已知条件说四个人只有一个人预测错了,我们可以去假设到底是哪一句话错了。
假设A的话是错的,也就是甲并不是第四。
因为已知条件说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预测错了,我们假设A的话是错的,也就是其他三个人B、C、D的话都是对的。
根据B的话是对的,可得乙不是第2,也不是第4。
根据C的话是对的,可得丙不是第4。
根据D的话是对的,可得丁不是第四。
那么我们会发现,当假设A的话是假的时候,甲、乙、丙、丁中没有人是第四名,明显与题意不符。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快速解决朴素逻辑之半真半假题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快速解决朴素逻辑之半真半假题小提示(Ctrl+鼠标左键或者右键打开链接)通过2019年宁夏公务员考试招录公告暂未发布,2018年宁夏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为:2017年11月17日9:00至22日16:00,笔试考试时间为:2017年12月10日,请各位考生安排好时间,一鼓作气!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在近几年行测考试中,朴素逻辑题型的考查都有所涉及,命题类型的考查存在固定的规则,只要能把握规则,对于命题类型的题目解决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而朴素逻辑并不存在固定的推理规则能让我们直接使用,但没有规则不意味没有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识别题型特点以及掌握特定的解题技巧,对于提升我们的做题速度与正确率尤其重要。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与大家谈一谈一种“半真半假”的题型。
所谓“半真半假”型指的是题干中每个人说了两句话,其中有一句为真,一句为假,求结论的题型。
例如:【例1】地理老师画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图形,并给每个图形编了代号,然后请五个同学上来每人认出两个洲。
同学们的回答都不一样,甲:3是欧洲,2是美洲;乙:4是亚洲,2是大洋洲;丙:1是亚洲,5是非洲;丁:4是非洲,3是大洋洲;戊:2是欧洲,5是美洲。
地理老师说:“你们每人对了一半。
”根据上述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1是亚洲,2是欧洲B.2是大洋洲,3是非洲C.3是欧洲,4是非洲D.4是美洲,5是非洲【中公解析】C。
中公解析:假设甲说的“2是美洲”为真,那么戊的“2是欧洲”和“5是美洲”都为假,与题干“每人都对了一半”矛盾,所以“2是美洲”必为假,则“3是欧洲”为真,则戊的“2是欧洲”为假,“5是美洲”为真,丙的“5是非洲”为假,“1是亚洲”为真,乙的“4是亚洲”为假,“2是大洋洲”为真,丁的“3是大洋洲”为假,“4是非洲”为真。
故选C项。
那么在刚刚这道题中后面的推理过程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但此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能够选择甲所说的“2是美洲”这样一句话做假设。
2019年国考行测真题答案及解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1.【解析】A。
“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
”一个“更”字传达出自豪的语气,再根据后面的关联词“然而,话说回来”,又能看到有些许遗憾。
2.【解析】C。
传达:向别人转述;包涵:包括,含有;贯穿:贯串,穿过,连通;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能够用在艺茶过程中的应为“贯穿”。
虚无:指不存在的,空虚的,这里要说的是无艺之“道”是空无所有的,应为“空洞”。
虚浮和枯燥与题意无关。
3.【解析】A。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操纵:把持,支持;控制: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专营:专门从事。
就“王牌”而言,“垄断”更能凸现对基因产业的完全掌控,用意高于其他三个词语。
“抢先”一词较“及时”更具有先发制人的意味,用在此处比较巧妙、贴切。
4.【解析】C。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
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享誉中外:在国内外社会取得声誉。
“声名鹊起”契合题意。
5.【解析】D。
识别:辨认,辨别,区分,分辨;辨别: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甄别:考核鉴别。
鉴别:审查,辨别;题干要表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进行认真思考,不是辨认,区分,而是要进行审查辨别。
从后一句“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可以看出,是种种逐渐凸显的社会弊端造成的结果,“通病”、“现象”和“矛盾”不能与“开始怀疑”相匹配。
6.【解析】A。
契机:机会,转折变化的机缘;适应:适合于;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
促进:推动使向前发展。
第一个空格处应为“契机”。
7.【解析】B。
全盘:全部,全面;既然是研究,就带有主动性,不存在被动接受的问题。
2019国家公务员行测技巧:如何巧解朴素逻辑

2019国家公务员行测技巧:如何巧解朴素逻辑众所周知,行测有着题量大、时间紧的特点,而纵观近几年的题目,又有着难度增大的趋势。
而如果询问广大考生,行测试卷当中最头疼的是哪一题型,相信有不少人都会脱口而出:朴素逻辑。
诚然,几乎每年必考的朴素逻辑确实难度很大,一方面思路不容易找寻,另一方面做题耗时极长,使得众多考生不得不对这一题目“忍痛割爱”,予以放弃。
那么我么你今天就来探究一下,对于一道相对复杂,看似无从下手的题目,究竟如何解答。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以一道公务员考试真题为例:某次会议讨论期间,甲乙、丙、丁、戊被安排在一张圆案前进行讨论,圆案边放着标有1-5号的五张座椅(未必按序排列)。
实际讨论时,甲、乙、丙、丁、戊5人均未按顺序坐在1-5号的座椅上,已知:(1)甲坐在1号座椅右边第二张座椅上;(2)乙坐在5号座椅左边第二张座椅上;(3)丙坐在3号座椅左边第一张座椅上;(4)丁坐在2号座椅左边第一张座椅上。
如果丙坐在1号座椅上,则可知甲坐的是哪个座椅?A.2号B.3号C.4号D.5号这一问题,乍一看使人眼花缭乱,在面试考场当中,如此紧张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会使自己陷入混乱,如果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短期间内很难对于这种题目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最终为了时间考虑,只得忍痛放弃,不仅影响了分数,也影响了之后做题的心情。
所以我们还是要对于这一类题目形成重视。
首先来分析一下题目中所给条件,进行一下梳理,根据已知信息丙坐1号和(3)可知3号在丙(1号)的右边第一个,根据(1)可知甲坐在丙(1号)的右边第二个位置,具体如下图所示。
现在剩下A、B、C三个位置,根据(2)可知5号只能是B,而乙坐3号。
再根据(4)可知A是2号,丁坐5号,则虎坐2号,甲坐4号。
故本题选C。
这样的一道难题就让我们通过图表的方法解答出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解题的核心就在于将题目中的条件按到一定的顺序,层层递推,化归到图表当中,使我们可以直观的进行题目的分析解答,使思路豁然开朗。
行测答题技巧:巧解隐含假设型题目

【导语】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判断推理题中的一类题型,隐含假设型题目,有不少考生对此犯了难。
其实只有真正意义上掌握了解解题的关键所在,这类题型才会迎刃而解!下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剖析解读隐含假设型题目的解题关键点。
一、解题方法1.分析题干结构,找出论据和结论这一点是解决所有削弱加强型题目的关键,只有分析清楚题干中哪一部分是论据,哪一部分是结论,才能够去进一步寻找到题干论证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削弱或者加强。
这一步对于解决可能性推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考生在解题中能够有意识的做好这一步,才能够真正避免凭感觉解题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在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联系找出了论据和结论之后,各位考生很容易就会发现,隐含假设型题目中存在的漏洞实际上就是整个论证过程中的论据链条并不完整。
因此,得到题干中的结论所隐含的假设其实也就是题干论证过程中所缺少的那部分论据链条。
考生只需要从选项中找出一个能够在论据和结论之间建立联系的论据链条即可。
二、例题点拨【例题】虽然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一部分象牙来自被非法捕杀的野生大象,但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合法的渠道,如自然死亡的大象。
因此,当人们在批发市场上尽力限制自己只购买这种合法象牙时,世界上仅存的少量野生大象便不会受到威胁。
以上的论证依据了这样的假设,即:A.试图将购买限于合法象牙的批发商能够可靠地区分合法象牙和非法象牙B.在不久的将来,对于合法象牙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C.目前世界上合法象牙的批发来源远远少于非法象牙的批发来源D.象牙的批发商总是意识不到世界象牙供应减少的原因【点拨】本题的重点在最后一句话“当人们在批发市场上尽力限制自己只购买这种合法象牙时,世界上仅存的少量野生大象便不会受到威胁。
”即只购买合法象牙→野生大象不受威胁。
又因为题目前面提到非法象牙来源于对野生大象的捕杀,所以只要不购买非法象牙,野生大象就不会受到威胁,因此这道题就相当于只购买合法象牙→不购买非法象牙(野生大象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不受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国考行测备考:巧妙化解假设类题型
三段论由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来的。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刚说到这儿,估计有同学开始抱怨了“不想听那些复杂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个点是能够理解的。
但是,基础理论不可不提,它是解题的基础工具。
所以,作者尽量用一些直观的符号来展示这些基础理论,从而避开繁杂的文字阐述。
三段论的简单逻辑表述式子如下:
若:A→B(大前提),B→C(小前提) 则A→C(结论)
若:有的A→B(大前提),B→C(小前提) 则有的A→C(结论)
(注:两个B必须一模一样,不一样换成一样的,第二个B含“所有”之意)
这里,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协助同学们去理解这些式子。
譬如:这种乳酸菌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环境,改善了肠道菌群环境有益于身体健康。
翻译:这种乳酸菌→改善肠道菌群环境,改善肠道菌群环境→有益于身体健康
根据三段论方法得到:这种乳酸菌→有益于身体健康
得出结论:这种乳酸菌有益于身体健康
再譬如:有的党员是学生,所有学生都还未毕业。
翻译:有的党员→学生,学生→- 毕业
根据三段论方法得到:有的党员→- 毕业
得出结论:有的党员还没有毕业
简单了解三段论之后,咱们看看如何将该方法使用于论证中的前提假
设类题型:
【例1】2016-北京
某中学高中部所有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都参加过学校的运动会。
所以,有些喜欢美术的同学不喜欢球类运动。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关于该中学高中部学生的断定必须假设的是:
A. 所有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都不喜欢美术
B. 参加过学校运动会的学生都喜欢球类运动
C. 所有喜欢美术的同学都没参加过学校的运动会
D. 有些喜欢美术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学校的运动会
【题干分析】整个题干部分包括:
前提条件:所有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都参加过学校的运动会(记为“前
提1”)。
结论:有些喜欢美术的同学不喜欢球类运动(记为“结论”)。
转化为符号语言:
前提1:喜欢球类→参加过运动会
结论:有的喜欢美术→-喜欢球类
按照翻译推理基础知识,前提1等价于- 参加过运动会→- 喜欢球类。
那么能够推导出,需要补充的前提2为:有的喜欢美术→- 参加过运
动会。
也就是说,准确答案应该为D选项。
为了方便各位同学看得更加仔细,这里我将整道题所有的论证结构列
出来:
前提1:等价于“- 参加过运动会→- 喜欢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