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省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全套

合集下载

202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课件

202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课件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极大地增强 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
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的形成。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异同比较 近现代史上使俄国(苏联)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的事件
事件
1.巴黎和会
时间 1919年1—6月 地点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巴黎 操纵国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和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
议题 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巴黎和会三巨头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结果 巴黎 和会 实质
影响
(1)签订条约: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协约国还 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2)建立组织: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 斥在外,美国也没有加入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1)对世界: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建立了帝国主义 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凡尔赛体系 (2)对中国: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引发 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界大战;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特点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十月 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
意义 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考点拓展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影响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安徽省2023中考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过关模块六世界现代史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课件

安徽省2023中考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过关模块六世界现代史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课件
《安徽·中考帮》历史
第一部分 安徽中考考点过关
模块六 世界现代史
模块概览 模块六 世界现代史
模块综述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0世纪 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完整意义 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经济大危机。 二战后,社会主义 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开创了世界历史新局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建立,人类维护世界和 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人类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克服和解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各国人 民的共同追求。
模块综述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中考帮》
帮得全,帮得透
安徽中考,一帮到底,提分快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纵横关联
世界
中国
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继
①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建立 续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及一战的爆发;战后建立凡尔 等。
①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对中国 的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②使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更加强大,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考点2 列宁与十月革命 (10年1考)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 要历史意义。
十月 革命
背景
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目录(安徽·中考帮)
考点帮 拓展帮
• 考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 考点2 列宁与十月革命 • 考点3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考点4 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

2023年安徽省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中华民族古代的辉煌:政治制度篇++课件

2023年安徽省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中华民族古代的辉煌:政治制度篇++课件

真题演练
(2019·江苏淮安)1.“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
,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成祖
【A】
(2019·山东济宁)2.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下列成
就或措施与秦始皇有关的是
①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②采用“皇帝”称号
专题复习:中华民族古代的辉煌
——政治制度篇
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二、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
言 1、农业文明在黄河中下游出现后,发展得非常快。 2、中国的政治文明也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实行分
封制的国家。
3、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早早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

一 统
经济
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专卖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 物资,平抑物价。
的 军事 北击匈奴 措
施 影响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对比归纳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地方制度
推行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
思想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兴办太学
经济
统一货币(半两铜钱) 统一度量衡。
本格局。
4、在政治制度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并行郡县制。
5、对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
6、古代经济:最新的研究表明,直到1800年,中国依然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7、边疆管理: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历史中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哪个朝代被史学家称为“文景之治”?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2、下列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指南针C. 印刷术D. 火箭3、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下列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B. 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

C. 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D. 秦朝实行土地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大量破产。

6、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成功?A. 武昌起义B. 清帝退位C. 民国成立D. 五四运动7、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8、唐朝时期,哪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A. 唐高祖李渊B. 唐太宗李世民C. 唐玄宗李隆基D. 唐肃宗李亨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B.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面貌C.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传播更加广泛D. 纸张的发明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革命性变革1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A. 九·一八事变B. 卢沟桥事变C. 西安事变D. 重庆谈判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包括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官方哲学,并设立太学培养儒生。

必刷卷04-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原卷版)

必刷卷04-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原卷版)

绝密★启用前2023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4历史(安徽专用)近几年来,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的题型、分值和形式基本稳定。

试题考查的形式稳中有变,坚持“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无材料不成题”的命题原则,选取多种材料如文字、数据图、漫画、表格、地图、实物图等,创设新情境,着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2022年安徽中考历史第5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近代的社会风貌,第6题通过表格材料考查土地改革,第9题通过实物图考查希腊的雕塑艺术,第15题通过四幅地图考查欧共体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考试信息的梳理以及教学研究成果,预测:(1)封建时代的亚欧国家、大国关系和文化交流是近几年中考常考内容,考生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梳理出有历史影响的大国及其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2)根据安徽中考稳中有变的特点,作为压轴题新题型,主题(观点)阐述型试题在2023年安徽中考将会继续考查,这也是全国中考命题的趋向。

但出题的形式会有所变化和创新,比如用地图、时间轴、两则以上图片、文字材料、表格或相关形式组合来进行命题。

对此,我们平时要多进行一些各种类型的主题(观点)论述题的训练,并掌握拟题、提炼观点和论证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楚庄王于鲁宣公五年伐郑,迫使郑国服楚。

翌年,郑又改服于晋……郑国复又服楚。

”材料所述事件发生于()A.春秋时期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D.夏商时期2.“汉武帝亲自策问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问题。

2024安徽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战争与和平(课件)

2024安徽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战争与和平(课件)
专题十 战争与和平
重大周年热点:三国同盟正式形成140周年、华盛顿会议结束100周年、 《九国公约》签署100周年、冷战开始75周年
线索梳理
新 线索 1 国际政治秩序的变迁历程
以欧洲为中心的 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14世纪—
1918年)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全面建立及两次工业革 形成
命的完成而形成 影响 西方占据优势地位,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争,有力地配合了欧洲战场的抗战
战后世界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战后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联合国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1)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都形成了两大对立的交战集团
相同点 (3)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客观上促进了战后世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战后世界形成了新的政治 格局;成立了战后维持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 1991年 年底)
发 展 过 程
特 点
(1)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2)基本形成:1949年,德国分裂,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3)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的成立和1955年“华约”的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4)瓦解: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1)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 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
因素
推动国际政治秩序变迁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大国之间
(2)法西斯同盟形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罪魁祸首;世界 寻求共同

安徽省2023中考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过关模块六世界现代史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课件

安徽省2023中考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过关模块六世界现代史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课件


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
17(1)]
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考点3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0年1考)
霸权主
义与地
区冲突 [2012 安徽
典型 事例
17(1)]
科索 沃战 争、 伊拉 克战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 联合国安理会, 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 记者不幸牺牲。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 克
《安徽·中考帮》历史
第一部分 安徽中考考点过关
模块六 世界现代史
《中考帮》
帮得全,帮得透
安徽中考,一帮到底,提分快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纵横关联
世界
中国
①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朝着
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
阶段 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局部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社会主义市场

④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⑤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
全球的生态平衡
认识
这些环境危机不仅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 济和社会问题
考点4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10年未考)
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联合国把
生态 与人 人口问
作用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 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安徽省中考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过关模块三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含答案)

安徽省中考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过关模块三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含答案)

安徽省2024中考历史第一部分中考考点过关模块:模块三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命题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019安徽,7]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

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表明我国(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2.[2011安徽,3]历史影片能艺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下列四部爱国主义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儿庄战役》②《南昌起义》③《重庆谈判》④《开国大典》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3.[2011安徽,15(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奋斗。

材料一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2)“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2分)命题点2 土地改革4.[2020安徽,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D.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151.[2021预测]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新中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

因此,当时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

这种变通办法是指( )A.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暂时使用《中华民国宪法》D.制定了1954年宪法2.[2021预测]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可珍惜的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安徽省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全套1.安徽中考历史知识点精编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上册】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

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7、炎帝号称神农氏,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8、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9、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0、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

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度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的。

11、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取得了成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1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3、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史称“盘庚迁殷”。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1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15、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早500年。

16、西周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在王位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7、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主要有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18、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两种手段: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

1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2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楚庄王。

其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原因:1、东方大国,盛产鱼盐 2、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3、尊王攘夷的策略),他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他还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最终在“葵丘会盟”上确立了霸主地位。

21、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问鼎中原的成语出自楚庄王。

2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纵横家有秦国的张仪和魏国的公孙衍。

23、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24、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有:①编制户口,加强刑法;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

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6、甲骨文发现的意义:①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②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渊源关系。

27、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仁”和“礼”两部分;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30、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1、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3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33、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4、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后起义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5、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36、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上,废除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

37、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①统一了车辆形制(车同轨);②统一了文字(书同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又推行了一种新的字体---“隶书”;③统一了全国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④统一了度量衡;⑤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还修筑了长城。

38、秦统一文字的作用: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9、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40、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①思想上,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②政治上,由于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③监察制度上,在中央,汉武帝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区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41、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42、张骞共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在公元前119年。

4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44、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45、西域开通后,世界出现了一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6、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①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受封龙亭侯,后人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②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被人们誉为“神医”;③《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7、秦汉时期昌盛的文化: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派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②《史记》由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记叙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历史,它的特点是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③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反映出秦汉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48、在军阀混战中,曹操实力增强的原因:①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②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49、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后,曹操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50、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

刘备夺取了汉中。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下岭南发展。

515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西汉时,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由于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南迁浪潮。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53、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②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③南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54、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①农业上,开辟出了大量湖田,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②纺织业上,技术进步,官府建立起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③冶铸业上,发明了灌钢法;④青瓷烧制业上,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5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①公元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要求南迁的鲜卑族必须把洛阳看作自己的家乡;③改穿汉服;④学习汉语;⑤采用汉姓;⑥提倡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56、祖冲之南朝的科学家。

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58、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农学家。

他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59、郦道元是北魏的地理学家。

他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60、东晋的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

他改变了前代比较质朴的书风,将字写的端秀清新、绚丽华贵,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

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

61、东晋的顾恺之是著名的绘画家。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代表作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62、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史下册】1、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今天的杭州和北京。

因此,唐朝人要运送货物到洛阳,最为便捷的就是走大运河,人们也可以乘船由杭州直达北京。

2、唐朝之前的朝代是隋朝。

隋朝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残暴。

3、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为唐高祖。

4、唐朝的中央机构中,“三省”是互为牵制的平行机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例如,唐朝为筹措大型工程的钱粮,首先由中书省长官起草一份诏令,接下来交门下省审议,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纳谏就是采纳意见。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6、唐太宗时,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名臣是魏征。

7、唐太宗李世民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中的“君”是指帝王。

8、唐太宗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又谨慎从事,这主要是因为他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9、《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