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合集下载

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

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

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摘要:族际通婚即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

在我国,族际通婚主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通婚联姻两种基本类型。

本文谨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汉晋之世夷汉通婚的“遑耶”制度,以及南诏、大理时期和元明以来的族际通婚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族际通婚;汉族;少数民族;民族融合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族别和人口最多的边疆多民族杂居区之一。

考察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状况及其发展脉络,不仅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云南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庄蹻开滇”。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

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欲归报,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

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根据这一记载,先秦之世的战国后期,在将军庄蹻带领下,一支来自楚国的军队,沿着长江三峡溯流而上,经今重庆、贵州抵达滇池沿岸,将这一地区略定为楚国的疆域。

后因原在楚国控制下的巴郡、黔中郡被秦军攻占,切断了返回楚国的归路,只得留下来“以其众王滇”,并“变服、从其俗”融合到了当地少数民族中。

对于“庄蹻开滇”一事,除《史记》之外,在《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西南夷传》和荀悦《汉纪》等典籍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仅在入滇的时间和行军路线等具体问题上略有出入。

因而被古今学术界公认为信史,而有“西南外徼,庄蹻首通”①等美誉,将其视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开端。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自古以来多民族共存的地区。

在明代,随着政治、军事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大量汉族移民涌入云南。

这些移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情况,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首先,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动因主要有政治和军事因素。

明代初期,明朝政府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大规模移民政策。

同时,为了增加边防力量,明朝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军事移民,将大量士兵和官员调派到云南地区。

这些政治和军事移民不仅增加了云南的人口规模,也为汉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其次,云南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融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特点。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明代时期的云南有彝族、白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随着汉族移民的涌入,不同民族之间开始出现了交流和融合的现象。

汉族移民在经济活动、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当地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当地的少数民族也对汉族移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第三,云南汉族移民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族移民的涌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们引进了一些农业技术、商业经验和手工业技艺,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汉族移民在土地开发、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商业品种、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促进了云南社会的变迁。

此外,云南汉族移民对当地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儒家思想在云南地区开始传播,汉族移民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云南地区传播开来,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宗教信仰之一。

汉族移民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成为他们团结的纽带。

综上所述,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历史现象。

20世纪5080年代云南边境地区的汉族移民

20世纪5080年代云南边境地区的汉族移民
。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雪勐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勐海县志·人口》,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编委会:《跨世纪的中国人ISI·云南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283
了130.12万人。叼0年中,沿边八个地州共增加人口618.5万人。在民族构成上,许多传统的民族 自治地方,汉族人口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如西双版纳州,解放初,傣族人口较多,约占总人口的 52%,哈尼、布朗、瑶、佤、基诺等民族以及汉族的人口约占48%。到1983年,西双版纳的汉族 人口由1955年建立自治州时的1.7万人,上升到19.17万人@。西双版纳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形成了傣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人口的增长给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时期,农民流动总体上是流向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过,由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缓慢,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群众商品意识和竞争相对较弱,而且许多项目急待建设,这对一 些有技能和有商品意识的外来人员产生了吸引力,大量的内地建筑队、商贩、有技术专长的手工业 者不断流入边疆地区,停滞30多年的内地与边疆的人口自发流动又开始恢复,很快成为边疆移民 的主要形式。如西双版纳勐海县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县境内流 动人口迅速增长,1982年迁入勐海的人口有5202人,1985年迁入人口6468人,1990年第四次人 口普查登记,常住勐海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的外来移民6594入。圆进入90年代以后,除工商移 民外,还增加了大批到边疆承包土地耕种的内地各族农民。
垦荒青年。1955年12月,昆明青年志愿垦荒队3552人分赴边疆各军垦农场或组建青年农庄。 其中550名来到黎明军垦农场,2230名到双江、勐撒、镇康等军垦农场,389名到潞江组建新城青 年农场,97名到遮放,89名到陇川,99名到盈江,98名到莲山组建青年集体农庄。1958年4-5

唐代云南地界的汉文化

唐代云南地界的汉文化

唐代云南地界的汉文化唐代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诏的崛起,对云南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南诏时期,不仅云南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文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南诏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富于民族色彩的地方文化;南诏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南诏文化是在汉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发展起来的,在研究唐代云南文化时,我们自然而然地着眼于其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同时也应注意到汉文化对云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自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以来,便不断有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地区。

到东汉末年,汉族移民中出现了拥有武装部曲的强宗豪族。

汉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冲突交融的结果,形成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的爨文化。

汉晋时期云南的汉族移民,有事迹可考的大都在滇东地区。

到唐代,汉族移民就主要向洱海地区发展。

唐以前,洱海地区已有不少汉族移民。

《通典》卷一百八十七载:初唐时,洱海地区的“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自云其先本汉人。

有城郭村邑,弓矢茅铤,言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

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庄蹻之余种也。

其土有稻、麦、粟、豆,种获亦与中夏同,而以十二月为岁首”。

可知,洱海地区的汉族移民在唐初已有为数不少的人户定居,而且年代亦颇为长久。

在今大理凤仪地区,有从今陕西汉中、山西汾河下游陆续迁来的汉人,其中的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

今大姚、姚安一带也有许多汉人,大都以姚为姓,所以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此设州时,便命名为“姚州”。

今祥云县,唐初为云南城,在此设波州,亦有汉族移民,大姓有段氏。

其语言与生活方式,与中夏汉人大同小异。

唐代初期,大力经营云南,在此先后设南宁州、姚州两都督府及众多的州县,为巩固统治,每年都派遣士卒前来戍守,仅姚州都督府每年至少有五百人从蜀州调到这儿镇守。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何连伟【摘要】From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a-House Road,the ethnic Han people from Shiping (county)of Honghe Prefecture continuously migrated to Yiwu (Township)of Mengla (county).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local ethnic peoples,the Han culture is featured with the style of frontiers.The migrants have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locality all along,while the internal adaption appears slower than the external adaption.In recent years,with the booming economy and culture of Pu-erh Tea busi-ness,the Hans′cultural and regional adaption has been accelerated.%清中叶至今,受茶马古道的影响,云南省红河地区的石屏汉人陆续迁入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

在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动与交融的过程中,移出地的汉族文化被带到移入地,并在移入地民族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边疆风格”。

移民在移入过程中表现出了灵活的文化适应性。

而这种适应性与迁入的时间密切相关,且内在深层次文化的适应慢于外在文化。

近年来,普洱茶文化与经济的兴起加速了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和地域认同。

试论滇东南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试论滇东南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两汉 时期, 中央王朝在“ 西南夷” 地区设置郡县, 实行“ 羁縻政策” 汉人 , 始从内地进入 。北宋皇祜五年 (0 3 , 15 年) 狄青征侬智高至特磨道 ( 今广南、 富宁一带) 派部将沈达领 兵驻守富州 ( , 治今 富宁) 这些军士除 战死外 , , 其 余全部留戍滇东南, 其中部分融入壮族 , 余兵卒则保 留汉族 习俗 逐渐 落 其 籍 。至南宋时期, 内地汉商与大理国贸易频 繁, 大理国至横 山寨 ( 今广西 田 东县) 的邕州道商旅 穿梭不息 , 滇东南是必经之 地, 部分商人留居滇东南境 内从 商 。 由于 落 籍 汉 族 人数 有 限 , 的 即 被 融入 当地 民族 之 中 , 沈 达后 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 如 融合为壮族; 元朝末年从南京“ 飘悠群舸 ”后落籍 维摩 州 ( , 今砚 山县西北维 摩 ) 龙 色 一家 , 后 代 为 彝 族 。 I 的 其 l 明代 以前进入 当地的中原汉人, 不仅为地域 内的开发和 建设作 出了巨 大 的贡献 , 而且其所带来 的语 言、 文化和礼俗对区域 内的社会文化变迁产 生 了深刻影响, 并为 民族融合铺平 了道路 。 自明代实行 ‘ 移民就宽乡’ 策起 , 礅 汉人 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通过 军屯、 民屯等方式大量移居滇 东南地区 , 并繁衍生息 , 人数为之大增 。特别 是清代后, 汉人 之所 以能大量进入该地 , 原因有: 其 首先 , 东南地区改土 滇 归流的逐渐完成, 政制与汉 区归于~ 统, 这就为汉人进入 该地提 供 了政治 条件 。 在土司时代 , 当地 的封建领主制与汉 区的封建地主制相悖 。 汉人要进 入该地, 自然 要受制 于领主制度 , 因而望 而生畏, 不敢贸然深入 , 明初开始
科 学 论 坛
试论滇东南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 的关系

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第3 4卷 第 3期
Vo. 4 No 3 13 .
昭通 师 范高 等 专 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Z a tn a h rsColge o r a h oo g Te c e ’ l o e
21 O 2年 6月
J n 2 1 u.02
● 历 史 学
云 南 以汉 族 为 主体 的多 民族 分 布格 局 的形 成 及 影 响
早 在 旧石器 和新 石 器 时代 , 云南 的土著 居 民就 生
息 、 衍 和 劳 作 在 这 块 土 地 上 。新 石 器 时代 , 繁 氐
羌、 百越 和百濮 三 大 民族 群体 进入 云南 , 与云南 土
著 民族 相融合 , 成 了云南 的多 民族 。秦 汉开 始 , 形
随着 中央王朝 在 云 南设 置 和 经 营 , 族 开始 进 入 汉 云 南 。随后 的各 个 时期 , 内地 的汉 族人 民都 以各
南 的 土著 民族 与 氐 羌 、 越 、 百 百濮 等 民族 群 体 相 融 合 , 南 多 民族 分 布 格 局 已见 端 倪 。秦 汉 至 唐 宋 时期 , 着 汉 云 随 族 的 不 断 迁入 及 与 云 南各 族 的 融合 , 南 多民 族 分 布 格 局 形 成 。 元 明 清 时期 , 量 的 汉 族 人 民 进 入 云 南 , 族 云 大 汉 即 成 为 云 南 的 多数 民族 , 他 民族 则 成 为 少 数 民族 , 南 以 汉族 为 主 体 的 多 民 族 分 布 格 局 形 成 , 对 云 南 各 个 其 云 这 时 期政 治 、 济 、 化 、 经 文 民族 关 系 等 方 面发 生 了深远 的 影 响 , 进 了云 南 经 济 的发 展及 社会 的进 步 。 促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摘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共有二十五种。

但与大部分人想的“云南处处是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在云南汉族人口有着绝对的数量上的优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云南汉族数占云南总人口的66.59%。

然而,云南的汉族并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

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到来又给在各土著民族统治之下的云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云南汉族,移民,交流云南汉族从哪里来?汉族从中原迁徙到云南,并且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这项巨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便可以完成的,纵观云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汉族由中原迁徙到云南的记载。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汉族迁移到云南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产生移民的原因为轴,对云南汉族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一、由军事活动而产生的移民虽然过程伴随着血腥与征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活动永远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对云南进行过军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导致大量的汉族进入了云南,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汉朝、南诏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1、两汉时期在汉武帝之前,云南一直是“西南夷”集居的蛮荒地区,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跟汉族发生武力冲突,《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曾经提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

”长期的边境摩擦必然会招致战争的发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进兵云南,征服了滇王,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在当时,云南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维持汉朝对云南的统治,因此,军队的进驻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军队的粮食供给却又成了问题,于是,屯田戍边就成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最佳手段,这便是汉族向云南移民的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1]另外,在两汉时期,由于官府对当地土著民族的压迫十分严重,云南地区的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朝廷也就不断从中原地区征调军队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而每次作战,都会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经统计,光是在王莽时期,散落在云南的兵士就有数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摘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共有二十五种。

但与大部分人想的“云南处处是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在云南汉族人口有着绝对的数量上的优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云南汉族数占云南总人口的66.59%。

然而,云南的汉族并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

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到来又给在各土著民族统治之下的云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云南汉族,移民,交流云南汉族从哪里来?汉族从中原迁徙到云南,并且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这项巨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便可以完成的,纵观云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汉族由中原迁徙到云南的记载。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汉族迁移到云南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产生移民的原因为轴,对云南汉族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一、由军事活动而产生的移民虽然过程伴随着血腥与征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活动永远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对云南进行过军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导致大量的汉族进入了云南,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汉朝、南诏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1、两汉时期在汉武帝之前,云南一直是“西南夷”集居的蛮荒地区,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跟汉族发生武力冲突,《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曾经提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

”长期的边境摩擦必然会招致战争的发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进兵云南,征服了滇王,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在当时,云南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维持汉朝对云南的统治,因此,军队的进驻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军队的粮食供给却又成了问题,于是,屯田戍边就成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最佳手段,这便是汉族向云南移民的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1]另外,在两汉时期,由于官府对当地土著民族的压迫十分严重,云南地区的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朝廷也就不断从中原地区征调军队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而每次作战,都会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经统计,光是在王莽时期,散落在云南的兵士就有数万人。

[2]2、南诏时期在这个时期,唐王朝与南诏之间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由此产生的移民也不计其数。

但与上文所述不同,这些汉人大多数为南诏的战俘与劫掠人口。

唐中叶天宝年间战争,唐朝出兵云南不下20余万人,然而,这些战争无一例外的全部失败,这就意味着,至少有10万人作为战俘进入了云南;与此同时,南诏强盛以后,竭力向外扩张,其后期连年出兵西川、琶管、安南,掳掠了大量的汉族人口进入云南。

《南诏德化碑》记载:至德元年(公元765年),南诏攻掠侧州,“越椒再扫,台登涤除;都督见擒,士兵尽虏”。

由此可见,南诏建立以来,以俘虏或者战利品的身份进入云南的汉人数量很多。

[3]3、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汉族向云南进行军事移民的高峰时期,也是云南汉族之所以能成为云南主体民族的决定性时期。

这一时期的移民与两汉时期的移民较为类似,即都为国家征服云南后,为保证当地的稳定而进行的屯田。

然而,元明清时期的军事移民与两汉时期的移民依旧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与两汉的“以夷制夷”不同,元明清在云南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政治制度;其次,元明清时期,中原与云南的交通已较为便捷,便于中央对云南的管理,有效防止了由于交通不便引起的“天高皇帝远”问题的产生;再次,元明清都在云南大力推行儒学,为汉族文明提供了浓郁的汉族文化氛围。

[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进行军事移民方面的创举,即军户制度,当军人迁徙到云南的时候,其家人也一起迁徙,成为军户。

这种做法使得云南的汉族人口极大地增加,也避免了屯垦戍边的士卒与土著“夷人”的普遍通婚。

尽管“汉夷通婚”无法完全避免, 但是卫所“军户”的存在从根本上避免了“以夷变夏”的“夷化”趋向, 保证边疆地区“以夏变夷”的发展方向, 促进民族融合, 加强国家统一。

[2]二、罪徙移民罪徙移民是汉族另一种主要的移民方式,历史上的云南是有名的蛮荒之地,自愿来的汉人是很少的,因此,云南也成为各王朝流放犯人,落籍充军的理想地点。

被流放到云南的就有著名的吕不韦家族,《三国志·吕凯传》注引孙盛《蜀世谱》说:“初,秦徙吕不韦子宗族于蜀,汉武帝开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县。

”[1]天启《滇志·官师志·流寓》之中也记载,明代流寓在云南的名士45人,其中就有23人为罪徙移民。

由此可见罪徙移民数量之多,占据比例之大。

另外,依照明代朝廷“南人犯罪发往北方,北人犯罪发往南方”、“某些充军重犯发至烟瘴地面”的原则,云南也成了接收北人充军的两个重要的南方省之一[4](53-68页),这也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云南地处中国南部,但仍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原因。

三、其他渠道的移民与前面两种移民相比,这种移民来源较为多样。

如官府组织的民屯移民,由利益引导的商屯移民,居留在云南当地的官员,游历的学子以及其他原因如躲避战乱等移居云南的人,他们往往来源复杂,祖籍遍布大江南北,进入云南的时间也是参差不齐,极难进行具体的估算统计,但总体来说他们的人数并不少。

清朝是这种类型的移民最多的时期之一:由于清初实行招商开铜的政策,大批商人投资于矿业,成千上万汉族入滇开矿,造成了云南人口在这一时期惊人的增长量:18世纪初期,云南人口年增长率为千分之四,而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年增长率已上升到了千分之十,十年以后更是上升到千分之二十,这几乎比中国任何省份的增长率都要高得多。

[5]云南汉族与原住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汉族移民的土著化无论是屯田戍边,还是流放他乡,当古代的汉人们来到云南这片蛮荒之地时,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这片土地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绝对不会小于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了数千年的中原。

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后,经过了由移徙流动到戍防定居,再到土著世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中原地区的人们看来十分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且不断向当地民族学习,甚至与当地民族进行婚配,这就是汉族居民的“夷化”现象。

在云南的历史中,并不缺少汉族“夷化”甚至变为少数民族的例子。

民国《禄劝县志》载:“禄劝自元设州,置汉官治夷。

而汉人之来徙者,仅居城内,其城外以及四乡皆夷也。

既而罗次、富民、昆明、晋宁、新兴之民,或以流佣占籍,或以训读寄居,乐其川原之广,风俗之淳,粒食之易,不复思归,遂成土著,散满五境之中。

加以承平日久,江西客往往来兹贸易,虽深丛邃谷,无不遍历,押熟著寨,习为夷言。

而夷民富谷,争学诗书,补诸生,充小吏,岁不乏人。

其居室饮食衣服,半化夷俗,故二十四马汉人渐多,不复辩夷汉矣。

”这就说明,许多汉族在移居云南之后,出现了与当地少数民族同化的现象。

我们很难说出这种现象是好是坏。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看来,同化是有其好处的:少数民族在云南生活时间比汉族久得多,在应对当地的环境,如丛林、瘴气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经验,“从夷俗”显然有利于汉族适应当地环境。

然而,“夷化”却可能使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这一点由汉朝、唐时期的移民的结果可看出。

按照常理,经历了历史上的不断移民,汉族至少应当在云南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在元朝攻打下云南时,却发现汉族寥寥无几,这无疑是“夷化”的结果。

在历史上,这无疑是统治者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为解决这个问题,统治者们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如推行儒学,与内地实行一样的政治制度等,这些努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在明朝之后,汉族便成了云南的“多数民族”,方国瑜教授总结元明清三代汉族移民在云南的发展轨迹是就曾经说过: “元代汉人主要住在城市, 明代主要住在坝区, 清代则山险荒僻之处多有汉人居住, 且在边境莫不有汉人踪迹”。

[6]汉族移民的土著化在今天也遗留了许多证据:现在的云南汉族,口味普遍偏重,嗜酸辣,这很明显是受到了傣族口味的影响;另一方面,云南方言中的许多名词都来自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我的家乡在滇西南一带,方言称木瓜为“麻仓普”,番荔枝为“麻哦扎”,这两个发音都来自对傣族发音的音译。

汉族给云南带来了什么?汉族居民的土著化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他们在逐渐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与信仰带入了云南,其中十分重要的便是云南耕作方式的改变,唐代洱海地区的农业耕作方法为二牛三夫的耕作方法,在《南诏史画卷》之中便有形象的证明。

而二牛三夫的耕作方法,是秦汉时期中原汉族普遍采用的耕作方法。

这种相对于云南来说比较先进的耕作方式,是由进入云南的汉人带来的,使当时南诏的农业生产经济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儒学在云南的发展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云南推行儒学,是从元代开始的。

据《元史》记载,“云南子弟不知读书,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少兴。

”儒学在云南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云南社会风气的变化,使云南士子中出现一批朝廷官员、忠臣义士,还促进了云南地主经济的产生,并且给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制造了许多便利,使得中央集权制度终于在云南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7](60-89页,162-169页)。

如今,大大小小的孔庙也成了云南当地的一条风景线,如建水孔庙、鹤庆孔庙、楚雄孔庙、景东孔庙、澄江孔庙、腾冲孔庙、宾川孔庙、江川孔庙等。

总结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总是与迁徙相伴而生的,云南汉族的发展也是如此。

不管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祖先一步步走入了云南这个古时对于汉族来说避之唯恐不及的蛮荒之地,且在当地繁衍生息并且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决心都是值得我们赞叹的。

如今,许多云南的汉族人民虽然已经在云南生活了许久,但他们依旧铭记着自己的来历与传承,在现在,依然有许多人宣称他们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

虽然已经经历了许多代人,但家乡的名字就像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符号,永远刻在一代代云南人的心里。

另外,汉族的到来也给云南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们带来了来自中原先进的技术,也让儒家、道家等思想传到了这极边之地。

由汉代到现在这么多年来,在汉族一步步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的同时,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已经打上了云南的符号,汉族与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编撰出了只属于云南的滇味文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南的各个民族将会更加的团结在一起,创造出更为辉煌灿烂的文明。

参考资料[1]苍铭,《云南汉族的来源》,《民族工作》1997年10期,44-47[2]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2卷第三期,106-113[3]陆韧,《唐末至元代云南汉族的曲折发展》,《民族研究》1997年5期,92-101[4]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汉族移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5]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其对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3期,172-177[6]林超民,方国瑜文集,第三辑[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32[7]木芹,木霁弘,《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转型》,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