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家谱与家训
庞氏宗族第九代家谱

庞氏宗族第九代家谱庞氏宗族家谱第一代庞宗显二子庞永清庞永泰第二代庞永泰四子庞乾庞坤庞利庞贞第三代庞坤二子庞国相庞国斌第四代庞国斌二子庞廷英庞廷杰第五代庞廷杰一子庞守志第六代庞守志四子庞官生庞官来庞官德庞官印第七代庞官德五子庞成业庞成起庞成金庞成和庞成连第八代庞成和一子二女庞元俊第九代庞元俊属狗生于一八八六年年十二月十日光绪十二卒于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旧历下同)妻庞阎氏属羊生于一八八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光绪九年卒于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八日。
六子三女庞志秀庞志学庞志瑞庞志仁庞志德庞志广马庞氏(女)庞志珍(女)庞志玲(女)从第九代我祖庞元俊开始家族兴旺。
其他门派联系甚难。
故经商讨从第九代再续并附上照片。
尽量做的完整以传后人。
望庞氏家族后人接续。
流芳千古。
辈份二十字:宗、永、两字、国、廷、守、官、成、元、志、秀、玉、惠、广、济、众、霖、雨、泽、万、民。
第九代:元字辈(一男二女共三人)二女:长女嫁到潘家浴。
在1941年日本鬼子火烧潘家浴遇难。
次女嫁到牵马岭。
长子庞元俊:庞元俊庞阎氏长子庞志秀次子庞志学三子庞志瑞三子妻霍氏长子妻王氏次子妻杨氏次子后妻陆氏四子庞志仁五子庞志德六子庞志广四子妻阎氏五子妻刘秀珍六子妻陈淑荣长女马庞氏次女庞志珍三女庞志玲长女夫马文珠次女夫刘瑞田三女夫柴树忠第十代:志字辈(六男三女共九人)一、长女马庞氏属虎生于一九零二年五月十四日。
卒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一日。
夫马文珠属?生于???卒于???年?月?日。
二、长子庞志秀属龙生于一九零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年?月?日妻庞王氏属蛇生于1905年?月?日。
卒于???年?月?日。
二子一女庞秀生、庞秀明、庞秀珍(女)。
长子庞秀生次子庞秀明长女庞秀珍长子妻方承珍次子妻陈淑云长女夫赵凤才三、次子庞志学属马生于一九零六年八月十五日肇东车站退休卒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日。
妻庞杨氏马生于一九零六卒于于一九五七年四月?日。
后妻庞陆氏(无生育)二子一女庞秀仲、庞秀国、庞秀兰(女)。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1.《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2.《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3.《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4.《放翁家训》: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5.《包拯家训》: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北宋名臣包拯6.《王阳明家训》: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7.《诫伯禽书》: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书8.《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9.《袁氏世范》:小人当敬远,敬而远之,免致生患。
——南宋官员、学者袁采10.《聪训斋语》:世之聪明多暗毁,愚者多福泽,盖聪明者自恃其聪明,而事事欲胜人,愚者安分守己,故人与之媲美。
——清代名臣张英11.《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清代学者朱柏庐12.《曾国藩家书》: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晚清名臣曾国藩13.《郑氏规范》:为家长者,当以至公无私为本,以道义处事,无论卑幼,皆当严而有恩。
——元代浦江郑氏家族14.《温公家范》: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5.《庞氏家训》: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清代庞尚鹏16.《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17.《司马温公家范》: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8.《陆氏家训》:子弟之贤不肖,系诸父兄之教。
——南宋陆九韶19.《庭训格言》: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清代康熙帝20.《姚氏家训》:凡为人子者,当以尽孝为务;为人妻者,当以从夫为务。
庞氏族谱

山东东平庞口庞氏族谱第一部分.总谱住址上辈名子排行本辈名配偶子女及备注毕公高姬周华之后封于庞乡,即在始平(今陕西西安兴平县,晋曰始平),今兴平有始平原其地.原籍浙江省绍兴余姚县,北宋时自浙江迁麻城,在今湖北黄州府所考.元朝时,由湖北迁任果城副府,解祖启遂落业城西西罗垭,庞性坟山犹存,共启其后挨考.升荣庞家营普祯兄弟三人因元末兵变由烦太平里庆府城西西罗垭移民避难.普公领井坠碗卜居庞家营.启显二公入籍东乡县太平里.后改为太平县,今为万源市太平里二房启祯太平里三房显祯一世系显祯二世系显祯子九达三世系九达子赞元落业堡子坪杉木岭飚子口四世系赞元子庞鳌龙氏洪化元年迁(城口)庙坝河赛金山老屋基(葬衫木)生子二.长正规,二正基.地址五世系庙坝河庞鳌长庞正规张氏生子二长成,次庆(无传)庙坝河庞鳌次庞正基蔡氏生子二长纯(焚),次辰(夫妇俱葬庙坝木瓜河)六世系单名正规子庞成王氏崇政,崇元(无传)崇学(夫妇俱葬鹅项颈)七世系崇字辈庞成子崇学袁氏八世系崇学长庞郁杜氏崇学次庞全何氏九世系庞郁长成宗柏杨氏子四升(过与庆宗译嗣)轩,昌,璋庞郁次庆宗子五早,旦,昴,昊,?9俱正立成宗长子升为继)庞全子应宗何氏子一熙十世系单名成宗长庞轩子一文韶成宗次庞昌源氏子二文涛,文济(原住安徽??,后住长沙府知府.迁葬修山领三庞璋子二文焕(原住长沙府知府,后升微州知州.文提(字怀安) 庆宗子庞升子二文佩,文俸.庆宗子庞熙子一文英十一世系文字辈庞轩子文韶子一任庞昌长文清方氏子一显(禀生)庞昌次文济陈氏子七尊(原住陕西巡阳县知县,迁葬修山领)化(痒生).洽(痒生.未续)贞(痒升,未续)仰(痒生,未续)?(痒生未续)道(痒生原住惠州府教谕,后任湖广长沙府知府,迁任灰州府知府)以上七人之后有一淳字削去(原本住).庞璋长文焕陈袁氏子四江(止)河,举,玄(未续)庞璋次文提袁氏子一明庞升长文佩子一栋庞生次文俸子一树(止)庞熙子文英子二绪,光平(号腾武)十二世系单名文韶子庞任子一世举(字福蛟)文清子庞显子一世达文济次庞化子二世凤(字三元),世甲(止)文济五庞尊黎氏子二世龙,世都(二人随母移居达州地名火风山. 文焕二庞河子一世龙(号福蛟)文焕三庞举田氏子三世盖(去文就武.钦命陕西兴安总戎)文捷子庞明陈氏子一世思(字及元)文佩子庞栋子一世林(字隶元)文英长庞绪子二世连(字仲元)世达(止)文英次庞辉子一世敏(号仰元)十三世系世字辈庞任子世举子一学秀庞显子世远袁氏子一学锡(葬停坝河桃树湾).庞化长世凤薛适子一学彦火风山庞尊长世龙罗氏子一学昆(未续)火风山庞尊次世都付氏子二学源,学泗(未续)庞河子世龙扬氏子一学质(止)庞举子世盖李袁氏子二学纯,学煌庞明子世思袁氏子一学善(葬杨子树领)庞栋子世林朱氏子一学熙(葬大浆池)庞绪子世连王氏子一学瑜(止)庞辉子世敏王氏子一学睿十四世系列学字辈世举子学秀子一尔碧(未续)世远子学锡子一尔钰(葬坪坝金姓宅后,妻葬平顶山大浆池)世凤子学彦子一尔哲世都长学源张氏子四尔仁,尔义,尔礼,尔智(礼,智二人随母迁达州其后未能录及)世盖长学纯田氏子二尔翠,尔现次学煌陈氏子二尔瞻,尔时(止)世思子学善袁氏子一尔尚(葬天孔堂)世林子学熙李氏子一葬瓦线坪世敏子学睿罗氏子一尔魁学锡子尔钰田氏子二时享,时祯学彦子尔哲子一时全学源长尔义徐氏子三时兴,时盛,时忠学源次尔瞻何氏子一时泰学纯长尔翠冉氏子一时钦学纯次尔现冉氏子三时镏时镇,时录.学煌长尔瞻陈氏子三时锡,时钟,时铭(与妻二人俱葬与鹅项颈,无传)学善子尔尚袁氏子一时乾(与妻袁氏葬竹园坝,无传)学熙子尔瑶刘氏子六时黄(无传)时汉,时杰(无传),时雄(无传)时早,时弟(葬冯家坝).学睿子尔魁袁氏子一时望(号联陛)十六世系时字辈尔钰长时享孙氏子六习德(止)习仁(止),习礼(止)习义(止)习盛(葬西沟李子垭)尔钰次时祯罗氏子二习卷(与妻冉氏二人同葬与大长坡柏树坪)习资(葬钟亭坝坪上,妻陈氏葬大长坡屋后做动朝西)庞氏宗族家谱发起庞元珍首抄者庞元瑞于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八年)。
精华资料山西大同庞氏起源

山西大同庞氏起源国宗启建守,兴善乃尔有,明成晋树碧,立永福雪恒庞姓起源于山西洪洞,几百年前为什么会移居大同县麻峪口山中,有许多种说法。
都是一些野史传闻,都无证可考,但有一种说法稍有可信之处。
是这样一种传说:二百多年前的嘉庆初年,洪洞有一位才子姓庞名朝,自幼聪明伶俐,学习刻苦,博览群书,才华出众,一年上京赶考时,以博学的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卓越的文韬武略,治国良策,荣获头名榜首,而和珅的幕僚担任主考官,其侄尽管百般作弊但考绩位于庞朝之下。
殿试临近,主考官为了让侄子显露头角,必须除掉庞朝。
私下与和珅勾结,殿试之前编造一段谎言:庞朝是一祸星,因为庞字龙身,延意为‚龙‛,‚朝‛就意为‚朝廷‛。
如若一旦得志,势必争夺当朝龙位。
谎言一出,散布京城大街小巷。
谣言不禁传入宫中,很快传入垂帘听政的太上皇乾隆耳朵。
一日,乾隆问及和珅科考和市面传言之事。
和珅借机巧言如簧地渲染了一番,危言耸听"如不除此祸害,必然后患无穷"在嘉庆不知情的情况下,和珅假传圣旨,捉拿庞朝。
朝中负责捉拿庞朝的一位大臣,听到谣言又让捉拿,深知又是和珅和主考的诡计,但碍于和珅权倾朝野,不敢拆穿这一阴谋,唯恐招来杀身之祸。
但又怜惜人才,决心暗地帮助庞朝脱离危险。
于是写一密信赠与一些银两,派亲信火速送与庞朝。
庞朝接信一看,顿觉五雷轰顶祸从天降。
急忙乔装改扮逃离京城,昼夜兼程赶往家乡山西洪洞。
临近洪洞地界,遇一熟人,得知家人被杀的杀,逃的逃,家中上百口几乎空无一人。
还说官府还在搜查他,劝他赶快离开。
原来和珅派人去捉拿庞朝,发现不知去向,一边追查谁走漏了风声,一边派快马沿途追赶直奔山西洪洞,到家一看不见庞朝,逼问家人都说不知,钦差以隐藏朝廷要犯.欺君之罪坐镇清剿庞姓。
庞家一门上百口人除侥幸逃生外其余皆被操斩。
幸存者背井离乡,各奔四方。
庞朝听罢泪流满面,痛不欲生,含泪道:家人因我惨遭屠戮,遭受灭顶之灾,自已有何颜面活在人世,不如与官府拼上一命了此一生。
著名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当代千家姓——庞姓

著名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当代千家姓——庞姓 庞 庞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七位,在两广和河南、河北等地分布较多,当今庞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总人口大约有167万。
得姓始祖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
周文王第十五子,周初著名政治家。
周武王灭商后,封异母弟姬高于毕(今陕西咸阳),建立毕国,世称毕公高。
其先后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三代君主,奠定“成康之治”盛世。
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便以封邑为氏,称庞氏,并尊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庞,高屋,从广,龙作声韵。
庞是由广和龙组合的会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广是屋,像对刺高屋之形,本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龙,是君主和部落首领的象征。
庞字的本义是君主或帝王所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引申有高屋,高大、庞字甲骨文厚实、杂乱等意思,后来多被用于地名和姓。
在古代,擅长建造高屋的一支群体称为庞氏族,往往为帝王或诸侯工作。
高屋是庞氏族的原始图腾,庞字是氏族的族徽和名称,庞人所居之地称为庞。
由于庞氏族擅长建筑,自然也善于建筑围墙篱笆等,建起的城堡称庞邑,后来发展为国和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庞姓源出主要有两支:高阳氏、姬姓。
第一支出自高阳氏。
相传在高阳氏颛顼帝时代.有八才子,其一称庞降,亦称庞江,其后有庞氏。
其实,高阳氏时代的八才子是当时有影响的八个大氏族,均属于高阳氏联盟。
庞氏族应是庞降氏族中的一个分支,是擅长建造高屋的群体。
庞氏族早期的活动地可能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后来南下越过长江进人湖南衡阳东。
高阳氏庞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因其后人没有显赫者,此支庞姓不见经传。
第二支出自姬姓。
商朝末期,周文王封其第十五子于古毕国,在今陕西咸阳北,成立了毕国,公爵,国君始称毕公高。
毕公高的一个庶出儿子被封在庞,即古庞人古地,在今陕西韩城东,其后人遂以邑名为氏。
姬姓庞氏的历史有3100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庞姓氏族很少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
庞氏起源——精选推荐

庞⽒起源庞⽒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教育培养后⼀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庞姓姓⽒源流标题筒介:⼀、庞姓姓⽒源流⼆、庞姓迁徙分布三、庞姓历史名⼈四、庞姓郡望堂号【庞姓宗祠通⽤对联】〖庞姓宗祠七⾔以上通⽤联〗【庞姓宗祠四⾔通⽤联】庞姓【中国⼈民解放军阳姓开国将军⽣平简介】庞⽒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新排百家姓中从第101--200个是: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111倪 112严 113⽜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 140管141祝 142左 143涂 144⾕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191闵 192欧 193阳 194解 195强 196柴 197华 198车 199冉 200房庞⽒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庞⽒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发扬光荣传统-光宗曜祖⾃已的家族庞姓⽒略考-宠姓-姓⽒渊源⼀、龐⽒姓⽒起源宠[寵,读⾳作páng(ㄆㄤˊ),不可读作chǒng(ㄔㄨㄥˇ)] 单⼀渊源:源于姬姓,出⾃⾂⼦受帝王君主之宠幸⽽为,属于帝王赐姓为⽒。
全国各省庞氏辈分收集

庞氏谱字辈派语汇编1、广西玉林樟木上村庞姓辈分对联:显扬先世家声远,寿比宏楼国泽隆。
2、广西浦北官垌镇文峰的庞氏字辈甲.地.之.兰.光.祖.泽.庭<承.伟>.皆.玉.树.振.家.升3、江苏连云港东海这边庞姓辈分是:太平有道文章4、陕西汉中字牌是:四,金,亲,树,唤,昆,建,扶,峦,宣。
5、四川泸州纳溪一支庞姓礼、义、安、大、国,6、河南睢县西陵寺庞屯村,属太康县东北庞楼一支先祖漳钰公为十世,23世文,钧。
24世效,清。
25世学,兴(性),桂。
26世献(现),灿。
27世振,在。
28鉴。
29治。
30乐。
31然。
32升。
以下;锦楚营远镒,洲棠燕增钦7、贵州遵义庞氏字辈正文英士天,思良在朝元汉世凤昭德,忠孝定纯权8、四川仪陇县庞家花园、上马石、旗杆庞氏字辈继续学成、德延家庭康顺喜庆、金武通文富贵有发、凯在宗明荣吉全宇、杰崇朝清祥宝向和、普强宏永9、山东省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从班鸠店镇东庞口村迁来的。
据族谱记载,我们是洪武年间奉诏从青州府益都县虎头崖迁来的,立村为庞口村。
现人口约万余。
据老人传,当时迁来时是兄弟二人,立庞口村者是老大,名庞英。
老二庞雄去了汶上。
我们这里的辈分从庞英为始祖起是这样排的:俊伯允直贤、志道尚逹天德业家升殿、同庆茂松连衍绪光垂世、懿范乐绍先隆运昌明会、化成广继传10、山东省沂水县来庄庞姓辈份文秀治字德成存宗世在玉京柳顺合永时友安泰11、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庞庄灵、玉、传、国、玺;昭、壁、重、连、成12、重庆永川的庞姓元、友、德、才、光、金、榜、洪、开、第、天13、四川绵阳家族辈次:魁、云、星、光、远,福、英、德、泽、明14、大连普兰店市瓦窝镇有大庞屯和小庞屯永、兴、家、业、利15、浙江天台成。
就,光,列,宪,茂,学,正,加,帮16、太原清徐庞氏占裕忠万17、山东东平县大安山,后迁至郓城庞苑,全村庞姓。
辈为:孝,恒18、湖南常德市临澧县族谱辈分其中传道长,圣业昭佩香。
19、山东枣庄薛城庞姓忠,召,文,玉20、四川峨边富、贵、方、升、远、云、华、显、国、真。
《庞氏家训十条》

《庞氏家训十条》《庞氏家训十条》家训者所以一族人之尽归良善也。
古圣贤垂教立言,班班典籍、凡所以准人情而后风俗者至明且切矣。
人苟能以心体力行,范围不过,则在宗族为循良子子弟,即在乡党为端品正人。
无如世风不古,习俗移人,名节稍乖,及身后犹贻口实可不慎与。
与云:子弟之率不谨由父兄之教未先,倘不训而罚与不教而杀者等,耶兹于族谱即成,特编家训数则,另携谱首。
词不必精深,为切于日用身家以及关乎伦常风化者,俾人人易知而易行。
凡我族人,各宜致意安常,立业操勤,谨于当躬,正己修身,树宜型于后裔。
树子弟之景行,维贤于焉,光辉族党矣。
一、敦孝悌孝悌者百姓之原也。
孩提之爱本诸良能稍长之敬原于善何以狃于习俗,顿失初心,为子弟这不知孝当体父母生我之恩,勤不知弟当思长上待我之友爱诚能服劳竭力奉养。
无违隅坐,徐行恭让而不懈,则一门之内,和顺雍容,孝悌敦,而人伦斯重矣。
二、睦宗族自古乡田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异姓尚敦亲睦,矧同族人而漠不知耶。
务使视如一体,疴痒相关,庆吊必互相往来,缓急必互为通义,鳏寡孤独,必为之哀矜;困苦颠连,心为之照顾。
能与祖宗济一日子孙,即能与祖宗免一日忧虑。
若乃个顾身家,视祖宗如秦越,甚则每因小事,辄起纷争,则怨积日深,其不视如仇敌者几稀矣。
书曰:“以亲九族,尚其念之。
”三、力本业士农工商,均有长业,所贵恒心,自励而各勤乃业耳。
盖人有一定之胜境,不拘所肆何业,即随可以自致,立受其效。
君乃既居于此,又慕乎彼,则此心一纵,遂不免怠忽其业矣。
无何身入他岐,依然故我,业精于勤,荒于嬉。
事虽勤于始,犹贵励乎终。
皇天不负苦心人,尚需自勉之。
四、慎交友交接之际,不可不慎。
正人入室,所讲者好话,所行者正事。
则子弟之所见所闻,则不得引入邪僻。
不然,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况子弟之庸者众乎。
语云: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时有余,丽泽求益,尚慎旃哉。
五、和兄弟兄弟之间,原称手足。
言人之有兄弟,即一身之有手与足,断不得隔膜相视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名】:山西代县《庞氏家谱》道光年修
【版本】:道光丙戍(1826)手写稿本
【册数】:一册全
【开本】:24.5*15.7
【修撰者】:庞铭等
【始迁经历】:应府公原籍东城洪武七年迁于代州【收藏情况】:中国家谱总目无录
一、《庞氏家谱》①
补谱序(代州)本族原籍东城人氏,自洪武七年迁于代州。
始祖育子三人:长名大海、二名大江、三名大山。
一居代之西小关,一居代之赤土沟,一居崞邑大方堡(大方村、天元堡),此庞氏之宗续也。
迨至闯贼兵烬之,后宗续失传。
不惟赤土沟与大方堡之相传不得其详,即吾宗一派,自应府而上亦[难]获其详矣。
敬将我耳所闻、目所见者谨书之,以俾(使)后裔之追祀,不忘耳庶几②……
①本谱由大方堡庞凯后人收集整理于壬辰(2012)年
②庶几: 希望、但愿
二、关于“天元堡”、“大方堡”
1.《崞县志》有关记载:“大方堡,又名天元堡,周一百四十丈,高二丈,始筑已古①,明正德十年重修”。
大方堡位于雁门关②西南方,明朝于雁门关多次整饬关防,加强防御措施。
《山西通志》载:“正德十一年,都御史李钺于雁门东筑七堡,以遏山阴、应州、浑源之冲;雁门西筑四堡,以遏马邑、朔州之冲。
①“天元”之“元”,是蒙元之“元”,抑或是其他?
②洪武二年,大将军徐达等筹备山西、北平边。
又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口并武、朔诸山谷凡七十三隘俱备戌兵”(《明·兵志》)。
洪武五年,代州设振武卫,辖军伍,置知州,理民政,于雁门关设千户所。
明洪武七年谪降代州之吉安侯陆亨筑雁门关城。
2. 《续修崞县志》有关记载:“大方堡,又名天元堡,周一百四丈,高二丈,始筑失考,明正德十年重修”。
3.相关图片
三、庞姓渊源及相关
1. 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庞姓是周文王是后裔。
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庞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因受封于庞乡,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受封地名“庞”作为姓氏。
而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庞氏出自姬姓,是有4000多年的古老姓氏。
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之后,他的儿子庶受封于庞,后代因以庞为姓氏,望族出于谯国。
望族居于始平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部;而谯国郡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毫县。
古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
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
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
三国蜀有庞德公之侄庞统,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
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
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
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
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了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
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
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
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
明末清初,满清军队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
而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
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
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2. 洪武初年,明朝将历次俘获的塞外军民约60万人移入北平及附近州府。
明朝实行军户制度,军属都随军迁徙,由此在辽东、晋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以及东南闽浙、两广地区都形成了数量不小的军事移民。
“洪武七年三月丁卯朔,上遣使赍。
敕谕: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右副将军冯胜以所统将士分布北平、山西屯驻。
其六安侯王志南、雄侯赵庸就留山西,营阳侯杨璟、汝南侯梅思祖往北平,仍以各都督府官及指挥千百户,令其统领应有军务措置得宜,然后大将军与各公侯回京” --- 《明太祖实录》之八十八
“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柳树湾位于南京城东南,当时的明皇城东南边。
即今蓝旗街、光华东街一带。
当时这一带地处大阳沟河湾处,河畔多植柳树,由此得名。
但明朝初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批被迁往边疆。
当时朱元璋为开发和巩固边疆,决定征大批工匠去边疆垦荒、置业。
这些居民大多去了现在的青海、甘肃和云南等地,直到今日,那里还有不少居民仍保留着不少南京人的习俗。
现今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南部,在汤山街道上峰、湖熟街道周岗等地,居住着700余户、3000多个姓庞的人,他们也保存着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庞氏家乘》。
除记载着谱牒应有的篇目内容外,还详细记载着庞氏定居的经过和原因,记载着庞氏起源、迁徒和落户江宁上峰
的详细经过。
上峰庞氏始祖是北宋宰相庞藉,为汉末庞德公26世孙……南宋以来,高庄庞氏耕读节俭持家,远离闹市驿道,扩充家业,增造门间,子孙繁衍29代,居住地由上峰、高庄、葛家边等村,发展到百鹤、孟墓等地,又发展到湖熟、周岗庞家桥、龙都、铜山庞家等10余处。
据考证,三吴两浙,特别是吴江、海虞、震泽等地庞姓大族,多为高庄庞氏的分支或同宗同脉。
四、《庞氏家训》明·庞尚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