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世界地理各章思考题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思考题: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2.运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等有关地壳运动的观点,解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
3.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为例,揭示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
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思考题:1.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全球陆地有哪些主要自然带?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思考题:1.阐述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前景。
2.分析世界渔场形成的条件及地理分布特征。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思考题:1.对比分析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
2.简述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发展。
3.你认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应承担什么责任。
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思考题:1.世界种族矛盾的地域表现。
2.为什么说世界人口城市化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过程?3.为什么全球工业在陆地中纬度地带特别集中?第六章亚洲思考题:1.亚洲的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并分析成因2.试分析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的成因第七章欧洲思考题:1.试分析欧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2.英国工业生产有哪些特征?第八章非洲思考题:1.试述非洲农业生产的特征2.非洲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3.试分析非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4.试论述非洲气候的基本特征第九章北美洲思考题:1.试分析北美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2.试论述北美洲气候的基本特征3.美国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4.试论述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第十章南美洲思考题:1.试分析南美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2.试论述南美洲气候的基本特征3.巴西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4.试论述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第十一章大洋洲思考题:1.试分析澳大利亚大陆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2.试论述澳大利亚大陆气候的基本特征3.澳大利亚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4.试论述澳大利亚大陆地形的基本特征第十二章南极洲思考题:1.南极洲气候有哪些基本特征?2.南极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世界地理环境与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貌景观
河流地貌:人类 通过修建水库、 水坝等方式改变 河流流向,形成 新的地貌景观。
海岸地貌:人类 活动如填海造地、 围海养殖等,对 海岸地貌产生显
著影响。
冰川地貌:人类 活动如排放温室 气体导致全球气 候变暖,进而影 响冰川的消融和 移动,形成新的
地貌景观。
风成地貌:人类 活动如植树造林、 改变地表粗糙度 等,可以影响风 力作用的形成和 演化,从而影响 风成地貌的形成。
分类:根据山地 的形态和高度, 可以将山地分为 高山、丘陵、山 地等多种类型。
特征:山地地貌的 特征包括山峰、山 谷、悬崖、峭壁等, 这些特征对气候、 生态系统和人类生 活等方面都有重要
影响。
平原地貌
定义:指平坦宽广、 起伏和缓的地貌类 型
形成原因:一般是 由河流和海洋搬运 堆积作用形成的
特征:地势平坦、 起伏和缓,海拔一 般在200米以下
地貌演化的趋势与未来预测
趋势:地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气候、地形、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将继续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地貌形态将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地貌演化将加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 极端地貌形态,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应对措施:需要加强地貌监测和预警,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缓人类活动对地貌 环境的影响。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01. 世 界 地 理 环 境 概 述
02. 地 貌 类 型 与 特 征
03. 地 貌 的 形 成 因 素
04. 地 貌 的 演 化 过 程
05.
世界著名地貌景观介 绍
地球的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层的板块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发生漂移、汇聚和碰撞等现象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地貌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的板块运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海陆分布与地表形态

简介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第一级分异。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互相沟通,连为一体,包围着6块大陆:亚欧大陆(分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大洋洲的主体)。
海洋总面积36100万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14900万平方公里。
海路分布特点海陆分布有如下特点。
首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而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1/5。
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的陆地在中、高纬度显著收缩,南纬56°~65°之间,除一些岛屿外,几乎全部为广阔的海洋。
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南极大陆。
其次,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还南北成对分布:北美与南美、欧洲与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
每对大陆之间,形成范围广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
另外,亚欧大陆东部边缘环列着一连串花彩列岛,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其外侧则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沟。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互为对应,这一大陆的凸出部分能与另一大陆的凹进部分嵌合。
地表形态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层岩石圈被裂解为若干巨大的板块。
刚性的岩石圈板块驮伏在塑性软流圈之上,在地球表层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板块与板块之间,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或相背分离,或相向聚合,或相互平移,从而发生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或错动。
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带动了大陆漂移和大洋的启闭,导致了造山运动、火山、地震等种种地质构造作用。
板块构造学家认为,在早古生代,地球上存在统一的南方大陆和离散的北方大陆。
到古生代末,北方大陆(劳亚古陆)与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联为一体,叫做泛大陆。
此时全球是由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组成。
从中生代至新生代,新大洋先后开启,大陆则在漂移中由合而分。
其中冈瓦纳古陆发生多次分裂解体,多数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相继归并于劳亚古陆,后者扩展增生;在劳亚古陆内部,北大西洋开始启开,北美大陆与欧洲乃沿此裂开、分离。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一、世界地理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世界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世界地理是研究世界地域系统的科学,是研究世界自然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它们相互间关系的科学。
具体来讲,它是研究世界各大洲、各大洋自然地理结构和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产业分布规律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最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以区域为研究对象,而区域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所在。
因而,本课程与“中国地理”课程一样,在地理科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和任务既是教导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各种部门地理学课程综合运用和总结;又是为学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和各种相关工作奠定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
二、世界地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世界及其各大洲、大洋、主要国家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独立研究和分析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规律等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理教学和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1、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正确认识如何探讨各大洲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产业分布和地域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2、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区域的空间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区域综合特征、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组织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
3、结合教学内容与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的基本技能,如搜集、整理和运用地理文献的能力,运用和绘制、分析地图图表的能力,对有关地区进行考察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使命感。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篇一:世界地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2,幼年期(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遗痕(喜马拉雅山脉)。
3)陆地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陆地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中海气候;(3)陆地热带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我国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
主要成因: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
3、人为活动严重破环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
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4A实质:土地退化,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B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四个方面: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地表植被以及生物系统结构功能。
C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第二章6A热带荒漠带分布: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测。
主要包括:非洲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南部非洲、南美洲西侧沿海部分地区。
特点:粗而贫瘠的土壤,极端稀疏的植被,贫乏的动物群。
温带荒漠的分布: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地和高原、南美南部东侧。
特点同上。
C冰原带分布:南极大陆的几乎全部,格陵兰岛大部及两极地区的许多岛屿。
特点:A全年皆被冰雪覆盖B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有藻类和地衣的生长C动物贫乏(南极企鹅,北极熊,北极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世界地理 杨青山版(原创)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地表气候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思考题:为什么亚欧大陆被分成两个洲?
厄加勒斯角 合恩角 67 ° W 20° E 147° E
思考题: 什么叫地峡?地峡与运 河有什么关系?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 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 菲律宾海、纳兹卡、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相互作用的 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学科。作为地理专业的 一门专业必修课,长期以来我国都将其分成自然与
经济两个部分,分开来讲授。近来发生了普通的变
化,出现自然与经济融合的趋势。
Hale Waihona Puke 世界地理当前世界地理学习的基本任务是:
• 掌握知识 • 培养分析能力 • 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 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
世界海陆演化模式
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f.中生代 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
挪威冰川学家近一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
/zt/kpzt/443061.shtml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圆球体。
2.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级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所有纬线自成圆圈或圆点,只有赤道平分地球,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所有经线与地轴构成一个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和为180度,且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4.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与纬度。
5.北N;南S;自南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减小的是南纬。
东E;西W。
自东向西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8.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至180°E,西半球:0°至180°W。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16课程名称:世界地理英文名称:World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72学分: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师范类)学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专业基础课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属于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
它是在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
世界地理作为一门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它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统领世界地理知识,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注重地方(国家、地区)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具体区域的特性或个性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运用综合的观点,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产业分布等方面,认识并理解其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地理区相互关联的特征和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世界地理教学,应达到如下目的:1.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掌握世界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结构的基础理论,阐释世界地理问题;2.以全球化及其问题为背景,了解地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及新的世界经济动态;3.以具体区域的特征或个性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和分析区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景观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基础等先行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以世界不同区域为对象,运用综合的观点研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
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 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ºW线为界;
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 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 的147ºE线为界;
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 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ºE线为界;
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 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 的海洋。
内容结构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大陆和洋底地形 地表形态的演化
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气候的时空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 海陆系统的影响
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 风灾与水旱灾害
LOGO
地球表面陆地按照 面积大小的不同,分为 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 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 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 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 为岛屿。
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 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 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 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 利亚大陆。
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 763×104 km²)作为最小的大陆, 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 km²) 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陆半球有全球七分之六的陆地,包括欧洲、 非洲、北美洲、亚洲大部份、以及南美洲大 部份。欧洲为陆半球的中心。
➢然而,因为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大於陆 地面积,所以陆半球是指大部份的陆地所 在的半球,而不是陆地面积大於海洋面积 的半球。
❖ (2)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多,南半球中、高纬 度海洋多。
❖ (3)对趾性(相反),陆地的95%在另一半球都 是海洋。
地球陆面的基本单元
大洲
亚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共计
陆
地
面
积
实际面积 (1000平方千米)
占地球面积 (%)
44400
8.8
10200
2.1
30200
5.8
8900
1.8
24400
4.7
17800
3.4
14100
2.8
151000
29.2
占全球陆地 (%) 29.4 6.8 20.2 6.0 16.2 12.0 9.4 100.0
➢ 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 握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 球地表的作用。
➢ 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 其危害,探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
关键词
➢ 地表形态 landform of the earth surface) ➢ 气候带 climatic zone ➢ 气候型 climatic type ➢ 时空变化 change of time and spatial ➢ 自然灾害问题 natural hazard question
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 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即 亚澳之间的亚澳陆间海、欧非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之间的加勒比海。
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 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 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 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
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 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 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
(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 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 56º~65º 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这种现象表明地球陆地 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 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沙漠化
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 (一)七大洲和四大洋 ➢ 1、海陆对比:地球表面积5.1亿km2 ➢ 其中陆地1.49亿km2 , 海洋3.61亿km2 ➢ 即陆地占29.2% , 海洋占70.8% ➢ 总比例:7:3,故又称为“水球” 。
❖ 陆地占东半球总面积的35%,占西半球的20%。
❖ 陆半球:地球上以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 心的半球。该中心点在法国罗亚尔河河口。
❖ 水半球:地球上以东经178°28‘,南纬47°13’为 中心的半球。该中心点在新西兰。水半球是相对 於陆半球的半球。
➢陆地占陆半球面积的47.3% ,陆地占水半 球面积的9.5%。
海 洋 ——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峡。根据其
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和北冰洋。
❖ 海:陆地的边缘;面积较小;占11%,较 浅,2000-3000 m;温度变化大,含盐度较小, 32/1000以下。
❖ 洋:远离大陆;面积较大,占海洋总面积的89%, 深度大,4000-5000 m;温度稳定;有较完整的 洋流系统;含盐度较大,35/1000。
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 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 南美洲。
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 义范围是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东部的波 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 范围则指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东南太平洋岛屿。
LOGO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Contents
1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2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 3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4 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
内容要点
➢ 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 的主要特征,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 球海陆演化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