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3《宋明理学》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材整理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1)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误区警示]对“三教合一”的认识“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教材整理2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主张(1)“二程”①哲学观(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朱熹①道德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地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4.影响(1)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提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深入细致地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宋明理学 (共39张PPT)

②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 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实践
格物:探求外界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 终贯通明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⑴基本观点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朱熹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 智、信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⑵注解四书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的社“会天政理治存则观人:欲亡,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基本观点: 宇宙观:后面
“心即理也” (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
唯心论),被称为“心学”。 方法论:
“发明本心”,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回归善良的本心。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天地之间, 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理气的关系?
“理”是世界的本源。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 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基本观点: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 宋明理学(共17张PPT)

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材料1: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宗 教,它告诉人们只要出家修道,避 世深山,就能羽化成仙。佛教西汉 末年传入中国,它要求人们远离凡 尘,禁欲苦行,认为这样就能摆脱 轮回,最终成佛。佛道的这些理论 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很多人躲避 现实,不养父母,背妻弃子。
材料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 追求财富的欲望也在不断地膨胀, 社会上出现了道德下滑的现象。在 婚姻方面,无论是官僚地主还是庶 民百姓,均十分讲究财礼,以财论 亲;当官者经商致富比比皆是,至 于贪赃枉法致富者更不在少数,吏 治腐败到了极点。
感 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聆 听
集大
外王。
成者
佛道盛行的缩影
──另类皇帝梁武帝
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在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 政府支持下翻译佛经。 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 武则天曾在寺院为尼,建 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 立武周后,规定佛教在道教 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 之上。 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 李唐王朝尊老子(李耳) 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 为祖,玄宗亲注《老子》, 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 加封“帝号”。
④政治理论: 儒家有干预 政治的天然 权利,干预 政治的关键 在于“正君 心”
⑤道统论: 认为自孔孟 以后所宣扬 的儒学均是 儒学异化的 表现,真正 的儒学继承 者是理学
理学思想内容
⑥为“四书”做注解, ⑦理学世俗化: ⑧将忠、孝、
提升“四书”在儒学 在朱熹等人的努 节、义提升
中的地位(大学、中 力下,《劝孝
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
随 3、“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
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说课稿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历史知识储备,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同时也存在对理论知识缺乏耐心和兴趣的现象。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内容: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历史脉络、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3.风格: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文字描述为主,辅以图表、箭头等符号,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学习重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一个有趣故事为引子,如朱熹与陆九渊的辩论故事,引发学生对宋明理学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悬念设置: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宋明理学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产生探究欲望。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采用生动的案例和图示,降低理解难度;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重点内容讲解充分。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
2.分析学生的巩固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知识掌握程度;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共46张PPT)

⑤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
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掀起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3)影响:
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 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 中孕育而生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 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 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 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不和。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理朱是熹认世为界“的所本谓致原知;在理格物存者在,于言客欲致观吾事之物知,中在,即物而穷其 理也。 理先气后;
——《朱子语类》
在 是朱什熹么看?来如理心世何;是界获三的得本“纲原理五是”常什?么的?封“建理”道存德在规于哪范里,?仁什么是是天“理理”的?核“理”的核心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 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 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阳明格竹:他遍读朱熹的著作,为了实践朱熹的 “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 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 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 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 竹”。龙场悟道:后来在龙场谪贬期间日夜反省, 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即理也,圣人之道,吾性 自足,不假外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1.3《宋明理学》 (共22张PPT)

从儒学思想自身来看,它的统治地位为何会受到 佛教、道教的冲击?
传统儒学充斥伦理说教,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 提供解释和安慰,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
一、儒学的困境
1.魏晋南北朝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
2.隋唐时期: 三教合一
唐高祖李渊为了自高门第,和老子认本家。唐太宗自称“朕之本系, 起自柱下”,以老子为始祖……。
“理”是世界的本原
外在 格物致知
理在心中
心即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陆王心学将一切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 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 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 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宋 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推动儒学走向复兴。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道教以“道”为 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 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 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
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 拥有众多的信徒。
一、儒学的困境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 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 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陆王心学
读课本内容归纳陆九渊、王阳明的主张
陆九渊
世 “心”是万物的本原 界 “心”即“理” 观 “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真理”
王阳明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认 穷理不必向心外探求, 识 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 论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 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 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 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 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学课件

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知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影响:
A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B 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
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思考:董仲舒新儒学和程朱理学为什么能被 统治者接受?
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神化皇权) →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
程朱理学:“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又指 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
(2).王阳明的生平: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 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 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 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 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 人。
材料二
心学的方法论
“ 致—良如知何为把圣握 人“理教”? 人第一义”。 “知不行靠合“一格”物”:
程颢,称明道
先生。北宋思想 家,理学创立者 之一。
程颐,称伊川先生。 朱熹,称晦庵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 先生。理学集大 立者之一。(洛派) 成者(闽派)
(1)“二程”的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 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客观唯心 主义)
②“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 之定理”。
相同点
1、内容 (1)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 (2)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1)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束缚人和人性; (3)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三点导析】1. 考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重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3.难点:认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方法导拨】1.如何全面地掌握汉朝以后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先要把握汉朝时期的儒学的基本状况,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顺序有条理地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成为正统)”的四步历程。
汉朝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隋唐时期——发扬光大,更辉煌;宋朝——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
2.理学,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看待它?要辩证地看待: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义轻利观念;重礼轻法观念。
【要点导学】要点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的正统地位。
儒学大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要点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抨击的活动。
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____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