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3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结构3. 对联的韵律特点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5. 对联的应用和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结构及韵律特点2.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3. 对联的鉴赏能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引导学生领悟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分组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介绍对联的上下联、横批等要素。
3. 分析对联的韵律特点:讲解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
4.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观察经典对联,总结创作规律。
5. 小组合作创作对联:分组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 展示和评价:挑选优秀对联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7.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对联,如春联、寿联、挽联等,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对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古迹、名胜等地,了解对联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联创作:评价学生的对联作品,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对联教材,提供系统的对联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对联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唐代。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且也是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次教学旨在通过对联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4.掌握运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汉字认识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1.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2.运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幅对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谈谈对联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20分钟)2.1对联的起源和特点对联起源于唐代,最初是用来用于传递交际信息的,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对联的特点有:韵律优美,形式简练,意境深刻,可以通过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2对联的基本要素对联的基本要素有:上下联、对仗、韵律、格律和意境。
在对联的写作中,这些要素都需要被充分的发挥。
2.3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1.对联的写法:可以从把握格律、运用联想、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详细讲解对联的写法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2.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是指形式要求,要遵循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字数相等、平仄相和、音调相同等规律。
3.对联的技巧:对联的技巧包括双关、典故、意象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强对联的意境深入。
3.练习(45分钟)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对联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联的写法和技巧。
3.1跟读练习教师可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展示一幅对联,让学生先跟读,感受对联的韵律和意境,然后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怀远三中褚绍峰【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学情分析】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1、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在对联欣赏和补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补写对联。
【教学难点】1、补写对联。
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P0高考改革信号:语文180分,英语100分。
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PPT显示:【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翻译?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四级)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六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八级)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专家)这就是语文提分,英语降分的原因:差别不在英语水平,而在汉语水平。
】导语: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奇妙的对联,来感知语文的魅力。
环节二: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一、对联的特点先判断下面那些是对联?(1)乐土乐业乐平(2)工业明珠古旗风韵宜居乐平(3)吹拉唱弹声悦耳兴亡成败事留心(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归纳出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结构相当。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篇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赏析名联;尝试对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亦可让学生讲述课外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故事)。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l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l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l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l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 指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常识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要求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即可。
(2)上联:一代文章推《子夜》下联:毕生心血似《春蚕》(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以及欣赏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2(见课本)3.妙联撷趣。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第一篇: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一、导课大家怎么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如临大敌的样子?因为来了很多老师来听咱的课。
那今天咱们这里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呀!(以对联的形式板书)此句出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把这两句单独提出来,它就可以成为一副对联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幻灯片展示课题)二、关于对联的常识1、起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悬挂桃符以避邪,而到了唐以后,就有了贴门神的习俗,哪两个门神呢?(生答秦叔宝、尉迟恭)此风保留至今。
现在我们不仅贴门神,还贴春联,用来表示美好的祝愿。
相传最早的春联为五代孟昶所作(幻灯片展示此联)2、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当、词性相同、语意相关或相反、平仄相对(不作要求)。
师逐条适作解释,后以黑板上的“群贤毕至”联为例分析其对仗特点。
3、平仄:仄起平收。
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仄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即三、四声)。
以本班运动会口号“凌云塔下展风采;黄河水滨扬威名”联析平仄、对仗。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更符合我们在运动会上的表现(高一九班勇夺运动会团体第一名)4、书写与张贴:竖行书写,无标点,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三、名联赏析生齐读《笠翁对韵》选段,回顾对对子的要求;析“孙行者”联、茅盾纪念馆联。
1、赏析书院学堂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白鹿洞书院联,以万卷书对百年树,妙。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圣贤书,还要闻窗外事)补充欣赏联(幻灯片展示如下)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
(信江书院联。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此地亦山水圣地,有山曰白云,有水名黄河,我们更应寄意山水,陶冶性情。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第一章:认识对联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1.2 教学内容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汉语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意义相关。
对联的起源:介绍对联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和横批。
1.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生动展示。
分析对联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自主创作一组对联,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二章:对联的修辞手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对联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创新能力2.2 教学内容对联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如何将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到对联创作中。
2.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学生练习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对联,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进行交流和欣赏。
第三章:对联的意义和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对联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2 教学内容对联的意义:对联在表达情感、寓意深远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价值:对联在传承文化、丰富语言等方面的价值。
3.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学生创作一组有特殊意义的对联,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四章:对联的创作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使学生能够独立创作出优秀的对联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4.2 教学内容对联的创作技巧:选词、对仗、意境等方面的技巧。
创作优秀对联的方法:如何构思、修改和完善对联。
4.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的创作技巧,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学生练习创作对联,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优秀对联,并进行交流和欣赏。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对联在弘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和传承意识5.2 教学内容对联的应用:节日、庆典、装饰等方面的应用。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如平仄、对仗、意境等。
培养学生编写对联的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对联的起源,如古代的桃符、春联等。
讲解对联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介绍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基本要素。
3. 对联的应用讲解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日、庆典、装饰等。
举例说明对联在不同场合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编写对联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的运用。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结构。
2. 示范法:示例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并进行交流、评价。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编写对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举例说明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3. 示例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给出示例,分析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对联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4. 练习编写对联: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注意运用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分组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修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对联,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编写一副对联,题材自选,要求体现个性和创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对联》导学简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对联知识及写作方法;
2.提高欣赏对联的水平;
3.获得审美乐趣陶冶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学会欣赏对联。
【学习难点】对仗、平仄知识,尝试拟写对联。
【导学用具】多媒体、手写嵌名对联若干副。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对联堪称一支馨香四溢的奇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文化百花园,去采撷对联这一束奇葩,感受对联的奇妙之处,欣赏对联之美。
(板书:奇妙的对联)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投影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提示语:下面我们按读对联、识对联、赏对联、拟对联、评对联这几个步骤来学习。
板书:
对联
读识赏拟评
三、导学对联
导学一:读对联
用多媒体投出以下七副对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提示语:中国的名联数不胜数,我们在这里仅选出七副,请大家大声朗读。
这七副对联,犹如一扇窗户,打开它,你会惊喜地发现对联的宝库里,有着那么多的奇珍异宝。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明·洪应明)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6.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7.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导学二:识对联
提示语: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语句才称得上是对联呢?对联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77页的内容,归结出对联的特点。
合作探究:学生用7分钟的时间,讨论、分析、归纳对联特点。
学生充分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后整理归纳对联特点(投影):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3.词性相同,结构相应。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导学三:赏对联
提示语:明白了对联的特点后,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赏对联。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本小组最喜爱的对联来赏析。
让各个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赏析。
(15分钟)
导学四:拟对联
提示语:赏析了那么多的美联,咱们现在小试牛刀。
老师给出上联,请同学们拟出下联。
要求内容健康,符合对联要求。
出示试题:
第一题:静聆雨润绿草
第二题:中华日丽风光好
学生做题,把答案写在白板上。
(8分钟左右)
导学五:评对联
开展评比活动。
学生对出的下联,大家充分讨论,评出最佳对联。
(5分钟左右)
四、教师赠联
老师展示事先手写的对联,对联内容是嵌入所在班级学生的名字,然后将对联赠与学生。
五、结束本课,布置课后练习
就校园风景,拟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