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知识集结知识元等差数列的性质知识讲解1.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a1+(n﹣1)d;前n项和公式为:S n=na1+n(n﹣1)或S n=(n∈N+),另一重要特征是若p+q=2m,则有2a m=a p+a q(p,q,m都为自然数)例:已知等差数列{a n}中,a1<a2<a3<…<a n且a3,a6为方程x2﹣10x+16=0的两个实根.(1)求此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268是不是此数列中的项?若是,是第多少项?若不是,说明理由.解:(1)由已知条件得a3=2,a6=8.又∵{a n}为等差数列,设首项为a1,公差为d,∴a1+2d=2,a1+5d=8,解得a1=﹣2,d=2.∴a n=﹣2+(n﹣1)×2=2n﹣4(n∈N*).∴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2n﹣4.(2)令268=2n﹣4(n∈N*),解得n=136.∴268是此数列的第136项.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等差数列题,第一问告诉你第几项和第几项是多少,然后套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a1+(n﹣1)d,求出首项和公差d,这样等差数列就求出来了.第二问判断某个数是不是等差数列的某一项,其实就是要你检验看符不符合通项公式,带进去检验一下就是的.【等差数列的性质】(1)若公差d>0,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d<0,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d=0,则为常数列;(2)有穷等差数列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和相等,并且等于首末两项之和;(3)m,n∈N+,则a m=a n+(m﹣n)d;(4)若s,t,p,q∈N*,且s+t=p+q,则a s+a t=a p+a q,其中a s,a t,a p,a q是数列中的项,特别地,当s+t=2p时,有a s+a t=2a p;(5)若数列{a n},{b n}均是等差数列,则数列{ma n+kb n}仍为等差数列,其中m,k均为常数.(6)a n,a n﹣1,a n﹣2,…,a2,a1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7)从第二项开始起,每一项是与它相邻两项的等差中项,也是与它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即2a n+1=a n+a n+2,2a n=a n﹣m+a n+m,(n≥m+1,n,m∈N+)(8)a m,a m+k,a m+2k,a m+3k,…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kd(首项不一定选a1).例题精讲等差数列的性质例1.设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2+a8=15-a5,则S9等于()A.18B.36C.45D.60例2.记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5=3,S13=91,则a1+a11=()A.7B.8C.9D.10例3.在等差数列{a n}中,a3+a9=24-a5-a7,则a6=()A.3B.6C.9D.1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知识讲解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知识点的认识】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公差d,那么第n项为a n=a1+(n﹣1)d,或者已知第m项为a m,则第n项为a n=a m+(n﹣m)d.【例题解析】eg1: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n2+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并判断{a n}是不是等差数列解:当n=1时,a1=S1=12+1=2,当n≥2时,a n=S n﹣S n﹣1=n2+1﹣(n﹣1)2﹣1=2n﹣1,∴a n=,把n=1代入2n﹣1可得1≠2,∴{a n}不是等差数列考察了对概念的理解,除掉第一项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但如果把首项放进去的话就不是等差数列,题中a n的求法是数列当中常用到的方式,大家可以熟记一下.eg2: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前三项分别为a﹣1,2a+1,a+7则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解:∵等差数列{a n}的前三项分别为a﹣1,2a+1,a+7,∴2(2a+1)=a﹣1+a+7,解得a=2.∴a1=2﹣1=1,a2=2×2+1=5,a3=2+7=9,∴数列a n是以1为首项,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a n=1+(n﹣1)×4=4n﹣3.故答案:4n﹣3.这个题很好的考察了的呢公差数列的一个重要性质,即等差中项的特点,通过这个性质然后解方程一样求出首项和公差即可.【考点点评】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一种很常见的题型,这里面往往用的最多的就是等差中项的性质,这也是学习或者复习时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例题精讲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例1.在等差数列{a n}中,a4,a12是方程x2+3x+1=0的两根,则a8=()A.B.C.D.不能确定例2.在等差数列{a n}中,a2+a10=0,a6+a8=-4,a100=()A.212B.188C.-212D.-188例3.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2=5,a4=3,则a6=()A.-1B.0C.1D.6当堂练习单选题练习1.在等差数列{a n}中,a3+a9=24-a5-a7,则a6=()A.3B.6C.9D.12练习2.等差数列{a n}中,已知a2+a6=4,则a4=()A.1B.2C.3D.4练习3.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3+a9=17,a7=9,则a5=()A.6B.7C.8D.9练习4.《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上面记载了一道有名的“孙子问题”(又称“物不知数题”),后来我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大衍求一术》中将此问题系统解决.“大衍求一术”是中国古算中最有独创性的成就之一,属现代数论中的一次同余式组问题.后传入西方,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现有一道一次同余式组问题:将正整数中,被3除余2且被5除余1的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则此列数中第10项为()A.116B.131C.146D.161练习5.已知2,b的等差中项为5,则b为()A.B.6C.8D.10练习6.数列{a n}是等差数列,a1=1,公差d∈[1,2],且a4+λa10+a16=15,则实数λ的最大值为()A.B.C.D.练习7.等差数列{a n}中,S n是它的前n项和,a2+a3=10,S6=54,则该数列的公差d为()A.2B.3C.4D.6练习8.等差数列{a n}中,a1+a8=10,a2+a9=18,则数列{a n}的公差为()A.1B.2C.3D.4练习9.在等差数列{a n}中,已知a2+a6=18,则a4=()A.9B.8C.81D.63。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点知识讲解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c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 sincos ,cos sin ,tan cot 222222A B C A B C A B C +++=== 4、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 R C===A B .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化边为角: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A +B +A B . 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7、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2R 2sinAsinBsinC=R abc 4=2)(c b a r ++=))()((c p b p a p p ---8、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9、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2a b c C ab+-=. 10、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
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和题型归纳

等差数列一.等差数列知识点:知识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①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知识点2、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②定义法:对于数列,若(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③等差中项: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差数列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④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知识点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⑤⑥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知识点5、等差中项:⑥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即:或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知识点6、等差数列的性质:⑦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是等差数列的第项,是等差数列的第项,且,公差为,则有⑧对于等差数列,若,则也就是:⑨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10、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二、题型选析:题型一、计算求值(等差数列基本概念的应用)1、。
等差数列{a n}的前三项依次为a-6,2a -5, -3a +2,则a 等于()A . -1B . 1C 。
—2 D. 22.在数列{a n}中,a1=2,2a n+1=2a n+1,则a101的值为( )A.49 B.50 C.51 D.523.等差数列1,-1,-3,…,-89的项数是()A.92 B.47 C.46 D.454、已知等差数列中,的值是()()A 15B 30C 31D 645.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A.d>B.d<3 C。
≤d<3 D.<d≤36、。
在数列中,,且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点在直上,则=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必修5公式

必修二: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3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
斜角为 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 k 表示。即 k tan 。斜
log a m n log am b n
n log a m
n m
log a
b
(a、b、m
0,n
R, 且a
1)
,
log a
b
log c log c
b a
(a、b、c
0, 且a、c
1)
(换底公式)
函数图像(必须熟)
表1
y ax a 0, a 1
指数函数
定义域 值域
xR
y 0,
对数数函数 y log a x a 0, a 1
○1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d C1 C2 ( A、B都相等)
○2 设直线 l1 Ax By C1 0, l2 Ax By C2 ; 则两点间的距离为
A2 B2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a b c)2 a 2 b2 c 2 2ab 2bc 2ac ; (a b c)2 a 2 b2 c 2 2ab 2bc 2ac (a b c)2 a 2 b2 c 2 2ab 2bc 2ac ; (a b c)2 a 2 b2 c 2 2ab 2bc 2ac
高中数学人教版_必修五_不等式_知识点最完全精炼总结

2012.3.264.公式: 1.两实数大小的比较⎪⎩⎪⎨⎧<-⇔<=-⇔=>-⇔>0b a b a 0b a b a 0b a b a 一.不等式(淮上陌客)3.基 本不等式定理⎪⎪⎪⎪⎪⎪⎪⎪⎪⎪⎪⎩⎪⎪⎪⎪⎪⎪⎪⎪⎪⎪⎪⎨⎧⎪⎩⎪⎨⎧-≤+⇒<≥+⇒>≥+⎪⎪⎩⎪⎪⎨⎧+≤+≥+⎪⎪⎪⎪⎪⎩⎪⎪⎪⎪⎪⎨⎧+≤⎪⎭⎫ ⎝⎛+≤+≥+≥+2a 1a 0a 2a 1a 0ab ,a (2b aa b )b a (2b a ab 2b a 2b a ab 2b a ab )b a (21b a ab 2b a 2222222222倒数形式同号)分式形式根式形式整式形式2211222a b a b ab a b --++≤≤≤+2.不等式的性质:8条性质.3.解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判别式△=b2- 4ac△>0 △=0△<0y=ax2+bx+c的图象(a>0)ax2+bx+c=0 (a>0)的根有两相异实根x1, x2 (x1<x2)有两相等实根x1=x2=没有实根ax2+bx+c>0(y>0)的解集{x|x<x1,或x>x2} {x|x≠}Rax2+bx+c<0 (y<0)的解集{x|x1< x <x2}ΦΦx1x2xyOyxO x1yxO⎪⎩⎪⎨⎧<<>>≠>)0a(abx)0a(abx)0a(baxab2-ab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 解流程: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 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3)解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4)解含参数的不等式:(1)(x – 2)(ax – 2)>0(2)x 2 – (a +a 2)x +a 3>0;(3)2x 2 +ax +2 > 0;注:解形如ax 2+bx+c>0的不等式时分类讨 论的标准有:1、讨论a 与0的大小;2、讨论⊿与0的大小;3、讨论两根的大小;二、运用的数学思想:1、分类讨论的思想;2、数形结合的思想;3、等与不等的化归思想(4)含参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0)x (g 0)x (g )x (f 0)x (g )x (f 0)x (g )x (f 0)x (g )x (f 0)())((21>---n a x a x a x⎪⎩⎪⎨⎧用图象分离参数后用最值函数、、、321例1.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在(–2,0)上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2.关于x 的不等式对所有实数x ∈R 都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方法:依据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从:开口方向、判别式、对称轴、 函数值三个角度列出不等式组,总之都是转化为一元二次20,31xx a x x >≤++恒成立,例3.若对任意则 的取值范围.a22(3)210x a x a +-+-<)1(log 22++-=ax ax y不等式组求解. 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的讨论:y()020f k b k a >⎧⎪⎪-<⎨⎪∆>⎪⎩1.x 1< x 2< kxOkx 1x 2xyO x 2x 1 k ()020f k b k a >⎧⎪⎪->⎨⎪∆>⎪⎩2.k < x 1< x xyO xx 1 k()0f k <3.x 1< k < x 24. k 1 < x 1 < x 2 < k 2 5. x 1 < k 1 < k 2 < x 2 1212()0()002f k f k b k k a >⎧⎪>⎪⎪⎨∆>⎪⎪<-<⎪⎩12()0()0f k f k >⎧⎨>⎩6. k 1 <x 1 < k 2 < x 2< k 3122()0()0()0f k f k f k >⎧⎪<⎨⎪>⎩ 4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到最优解所对应的点;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天津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天津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必修五是天津高中二年级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指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
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其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q^(n-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可用于证明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其基本思想是:先证明命题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成立,然后说明如果命题对于某一个正整数n成立,那么它也对于n+1成立。
由此可推知,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二、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是研究对象的选择或者排列方式的数学分支。
它们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排列是指从给定对象中按一定顺序选取若干个对象进行排列。
对于n个不同的对象,取出m(m≤n)个进行排列的方法数记作A(n, m)或者P(n, m)。
其中,A(n, m) = n! / (n-m)!,P(n, m) = n! / (n-m)!表示排列的计算公式。
组合是指从给定对象中选取若干个对象,不考虑排列顺序的方法数。
对于n个不同的对象,取出m(m≤n)个进行组合的方法数记作C(n, m)。
其中,C(n, m) = n! / [m! * (n-m)!] 表示组合的计算公式。
三、概率与统计概率是数学中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学科。
在概率中,我们常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描述其概率。
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到1之间,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常见的概率运算有概率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统计是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获得有关事物特征的学科。
统计学中常用的两个分支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描述事物特征的统计方法。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
推断统计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统计方法。
高中数学必修四必修五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四必修五公式_知识点正弦定理:(R 为外接圆半径),sin sin sin sin sinsin a b c a b cC C ++===A +B +A B边角互化关系式: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判断方法: 设a 、b 、c 是△ABC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则;②若,则;③,则。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d n a a n)1(1-+=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③11n a a d n -=-;④11n a a nd-=+;⑤nm a a d n m -=-等差数列性质: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
求和公式:()()22111n a a d n n na S n n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偶奇,1nn S a S a +=奇偶.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n a -=-,且n S S a -=奇偶,1S n S n =-奇偶(其中n Sna =奇,()1n S n a =-偶)。
③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差数列(d n 2)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11-=n nq a a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n m a a q -=;②()11n n a a q --=;③11n naq a -=;④n mn ma qa -=求和公式:())1(11111≠--=--=q qq a q q a a S nn n , )1(1==q na S n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 ∈N ,则Sq S =偶奇,②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比数列(n q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及诱导公式:1cos sin 22=+αα αααcos sin tan =公式一: sin (2k π+α) = sin α cos (2k π+α) = cos α tan (2k π+α)= tan α 公式二: sin (π+α) =-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 (π+α)=tan α 公式三: sin(-α) =-sin α cos(-α) =cos α tan(-α) =-tan α 公式四: sin (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 (π-α)=-tan α 公式五: sin(π/2-α) = cos α cos(π/2-α) = sin α 公式六: sin(π/2+α) = cos α cos(π/2+α) = -sin αsin (3π/2-α)=-cos α,cos (3π/2-α)=-sin α, sin (3π/2+α)=-cos α, cos (3π/2+α)=sin α, 三角函数本质:三角函数的本质来源于定义,如下图:根据上图,有。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步骤1.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得到b ba a sin sin =同理,在△ABC 中, bbc c sin sin =步骤2.证明: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所以C RcD sin 2sin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ii A B C R R==2c R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4)R CB A c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1.111sin ()222a S ah ab C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2.设)(21c b a p ++=,))()((c p b p a p p S ---=(海伦公式)例: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c b a 设)(21c b a p ++=,求证:(1)三角形的面积))()((c p b p a p p S ---=; (2)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则pc p b p a p r ))()((---=(3)把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c b h h a h 则))()((2c p b p a p p ah a ---=))()((2c p b p a p p b h b ---=))()((2c p b p a p p ch c ---=证明:(1)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a b c C ab+-=由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C ==代入1sin 2S ab C =,得12S ====记1()2p a b c =++,则可得到1()2b c a p a +-=-,1()2c a b p b +-=-,1()2a b c p c +-=-代入可证得公式(2)三角形的面积S 与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 之间有关系式122S p r pr =⨯⨯=其中1()2p a b c =++,所以S r p == 注:连接圆心和三角形三个顶点,构成三个小三角形,则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 故得:pr cr br ar S =++=212121(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12a S a h =⨯⨯所以,2a S h a =a h =同理b h c h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π=++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2cos 2sinC B A =+,2sin 2cos CB A =+;A A A cos sin 22sin ⋅=, (3)若⇒>>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60,最小角小于等于 60(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60=B .(8) ABC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π=+B A .例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1=a ,3=b ,030=∠A ,求的值例3.在ABC ∆中,内角C B A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c b a ,,,已知2=c ,3π=C .(Ⅰ)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Ⅱ)若A A B C 2sin 2)(sin sin =-+,求ABC ∆的面积.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例4.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求证:B c C b a cos cos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考察:(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视角)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用i 表示,根据定义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tan i α=.lhα2.俯角和仰角: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3.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数学公式概念第一章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正弦定理1.1.1abc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即.sin Asin B sin C cab正弦定理推论:①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sin Asin Bsin C asin Absin Basin A a2R sin C2R sin B, c2R sin A, b②③,,sin Cbsin Ccsin Bc babacc a : b : c sin A :sin B :sin C④⑤sin Bsin Csin A sin Bsin Asin C2、解三角形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的各个角即他们所对的边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 a, b, c) ( A, B,C ) .在三角形中,已知三和三个内角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确定三角形解的情况3图形关系式解的个数ab sin A①一解ab②A为bab sin A两解锐角ab sin A无解Aab一为解钝角或ab无解直角4、任意三角形面积公式为:必修五数学1111abc bc sin A S ab sin Cac sin B ABC224R2r(a b c) 2R 2c)p( p a)( p b)( p sin A sin B sin C21.1.2余弦定理5、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22222 c b2ca cos B 2bc cos Abccbaaa2abcosC ,,.222222222ccbbcbaaacosC cosBcos A,,余弦定理推论:2ab2ac2bc6、不常用的三角函数值15°75°105°165°62626262sin444462666222cos444423232323tan1.2 应用举例11、方位角:如图,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2、方向角:如图2,从指定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
(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正南或正西或正东)3、仰角和俯角:如图3,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做俯角。
(1)方位角(2)方向角(3)仰角和俯角(4)视角4、视角:如图4,观察物体的两端,视线张开的角度称为视角。
5、铅直平行:于海平面垂直的平面。
6、坡角与坡比:如图5,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叫坡角,坡面的铅直hi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坡比.l(5)坡角与坡比必修五数学2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数列的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数列中的每一项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 项(也叫首项),n 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项,?,排在第 2 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项。
所以,a a a a a ,?,简记为,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n n123a nn2、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的第项与序号n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 项(或前几项),且从第 2 项(或某一项)开始的a 1 a n2 (与它的前一项任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nna 2a 1 n1)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定义式为(n 1n*, n ?1, 2, 3, 4, N 4、数列与函数: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为定a f n ,当自变量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义域的函数n通项公式可以看成函数的解析式。
a a1a a 1 n (或5、数列的单调性:若数列满足:对一切正整数,都有a ),nnnn na 为递增数列(或递减数列)则称数列。
n判断方法:①转化为函数,借助函数的单调性,求数列的单调性;a a 的大小;②作差比较法,即作差比较与nn 12.2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d公差常用字母,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一个** N a d N a aa d nn 2n))或(表示。
定义式为,(n 1n1nn a A b A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
这时,2、等差中项:由三个数,,b a 的等差中项。
叫做与a b b a A 2 A a bAabA 的等差中项是,.A2* a a a N n 2,n),则,,(、等差中项判定等差数列:任取相邻的三项3n 1n 1na a a a a 2aa n2 成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
)n 1n 1n 1n 1nnn必修五数学3a.da d 1 d a aan为公差。
变形为:,其中为首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 41nn11n a d m d a aaa.n m项。
变形为、通项公式的变形:为第,其中5m mnnmmn*q aa N m n paaqnmp;,则,且,6、等差数列的性质:(1)若,,qmnp2a aa m n 2p;,则2()若pmn a a a nmp 成等差关系;,,成等差数列,则,,(3)若npm aaq pn ppq 成等差数列(4)若,首项为(公差为);n nca也成等差数列;成等差数列,则(5)若nn6)如果(pa qb b pa q a也是等差数列。
,都是等差数列,则mnnnn2.3等差数列的前项和nS n11as a与1、一般数列的关系为.nnnnSS2n 1nn n 1 d Snaan a n 项和的公式:、等差数列前2n11n22d n d 1 nd,S n anan n)由项和公式的函数特征:(1、等差数列前32n11222dd2 a B,则,B AnaS A dBA、2 A 为常数,其中(令,为等差数列n n n122S n 0 a A d0 0 a b A的无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是关于,则,即若若,即).n1d S n aS na 0 d,则(2)若.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为等差数列,nn12na S SS , S S ,为等差数列,(3)若也成等差数列2kk ,n2 k3 kKm Sn SSS SS0m n,则,5,则)若((4)若m nnmmm nnaA m2 m 1 b B Aa n,则有项和分别是是均为等差数列,前)若与6(nnnn B b2 m 1m S S a a0 a d0 d00存,则中,存在最大值,,则,,)在等差数列(7 n1n1n在最小值。
2.4等比数列必修五数学41、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那q q0 表示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a2 nq a0q0 ,(,定义式:)., nna n1aaa G G bGb 叫做与,中间插入一个数成等比数列,那么,使,2、等比中项:如果在2G a ab Gbab G bG b 成等比数列,,.与的等比数列。
Ga2 个互为相反数。
两数同号才有等比中项,且有n 1n a q aqaaq.3、通项公式:,公比为其中首相为1n11qm*n m n a qa N.,4、等比数列的性质:()nm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2.5 nnaq11n Sn a 1q项和的公式:、等比数列的前1n1qa1qa n1q1q1a n qa11q记.San 1 q时,项和的函数特征:当、等比数列的前2 1 n n1q1q11 q,即n SAqA aA.n1q1n 项和的性质:在等比数列中:3、等比数列的前S S SSS qk ,?均不为零时,数列成等差数列。
公比为,,)当(1 . 2 kk2k3 kSSqSq SS)(2nk nmmnmnm a mm nm n*)(3 n m aa q q N)或(、nm a n m n p q aaa a,则(4)若nmqpa C a)若(5为等比数列为等差数列,则n nlog a a是等差数列6)若(为正项等比数列,则nCna k、a、a、、ab 0 aba则均为等比数列,(7)若、n 等nnnnnnnab nn数学必修五5q11、k仍是等比数列。
公比分别为:.、、、、qqqqqqq221aa00a0111a当的增减性:)等比数列(8当为递增数列;,或a n时,n0q01q 1q1a01为递增减数列。
或a时,n1q4、由递推公式求数列通向法:a aaaf nnf变形:)累加法:(1n 1n 1nna n 1aanf nf2)累乘法:(变形:n 1na n pa n a)取倒数法:(3n1qap npqpq( p 1) 0 paa q ),均为常数,(其中)构建新数列法:(4nn1k ap a kak 设为等比数列。
n 1nn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式关系与不等式1、不等式定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记作x f xx ggf x”或“”连接的不等式叫严格不等式,等。
用“,用不“””连接的不等式叫非严格不等式。
或“2、实数的基本性质a b 0 a ba b 0 a ba b 0 a b;;.实数的其他性质a0a0a00 a b 0, a b 0 ab0;;a b 0, ab 0b0bb0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ab, bcac aabb(2)传递性:)对称性:(1ab acbaabccbc(移向法则):1)可加性:推论3(ab d bca(同向不等式的相加法则):推论2dc必修五数学6abab ac ac bcbc )可乘性:4(;0c0cabab c ba a d b cd )同向相加:(5;异向可减:cddcab0ab0ab(6)同向可乘:bd ac;异项可除:c0d0dcdcnn)乘方法则:7(N na b 0 n b a1,()n a n N n2 b 0a b(),)可开方性法则:(8nab11)倒数法则:9(baab0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2的不等式,称为一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定义:1元二次不等式。
使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2、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20004acb2axbxc0a0的图像2axbxc0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xxxx21120a的根2axbxc0b x x或x x xx x R21 2aa0的解集2axbxc0x xx x21a0 的解集附:韦达定理b2x xc ,0 a.x ax xbx c 0 ,则在函数2121aa必修五数学7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Ax By C0 、平面区域: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1表示直线Ax By C0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Ax By C0 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