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俗称瘟疫,其危害类似于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黑胫病等病害。
叶子、茎和块茎都受到影响,开花前后浮现症状。
我县马铃薯晚疫病普通在6月底至7月初高温高湿天气开头浮现,是由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的消灭性真菌病害,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
1.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1)马铃薯叶片被杀死,起初是不规章的黄褐色斑点。
湿润时,斑点快速扩大,边缘有水渍,有一圈白霉菌,叶背白霉菌更密集显然,是该病的特点。
干燥时,病斑扩散缓慢或停止,病部变褐变脆,边缘无白霉,病叶从下部向上扩散。
叶斑病斑多起于叶尖或叶缘,近圆形或无定形,沸水烫伤,绿褐色,病斑边界不清。
湿度大时,病斑外缘附近浮现一圈白色霉菌,这是该病的症状(孢子囊和孢子囊),特殊是在叶背面。
天气干燥时,患病部位变得焦黄干燥,如薄纸,易碎易裂,斑块症状不显然,扩散速度减慢。
严峻患病的马铃薯植株叶片下垂卷曲,终于导致全株黑腐。
病害流行时,整片田地焦枯,相当触目惊心。
(2)马铃薯茎受害。
在多雨的年份,块茎感染严峻,起初有轻微凹陷的黑色条纹。
气候湿润时,表面生长少量白色霉菌,表面浮现大片深褐色。
皮下的马铃薯果肉也是褐色的,逐渐膨胀,终于腐烂。
当侵染源在田间以外时,外界散落的孢子侵入上部叶片致病。
幼茎、叶柄和花上浮现暗紫褐色斑点,在粗嫩的筋上常形成20-30cm的斑点。
斑点环抱茎干一次,这部分就断了。
(3)薯块破损,块茎表皮,尤其是芽眼附近,有略凹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边界不显然。
斑纹下的肉质部分变得坚硬,呈褐色或红褐色,并逐渐向四面和内部扩张。
病斑在低温干燥保存条件下干燥后,发病部位变硬,进展缓慢。
在湿润粘稠的土壤中,往往简单引起杂菌感染和软腐病。
病土豆有一股怪味,不能吃。
在储存期间,病害会继续进展,造成干腐或湿腐。
如遇高温多雨条件,会因再感染而快速腐烂。
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办法挑选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经济有效的办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科学施肥
总结词
科学施肥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减少晚疫病的发生。
详细描述
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马铃薯健康生长,提高抗病性 。
药剂预防
总结词
药剂预防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显著降低晚疫病的发生率。
详细描述
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定期喷洒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预防晚疫 病的发生。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防治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和管理措施。 同时,要加强种植户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马铃薯 晚疫病的蔓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05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地点
某平原地区马铃薯种植区
防治措施
单纯依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缺乏科学的防治方 案和管理措施。
防治效果
未能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蔓延,导致马铃薯 产量和质量下降。
失败防治案例及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和管理措施,未能综合考虑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单纯依赖化学农药进行 防治,忽略了其他防治方法的作用。同时,种植户缺乏防治经验和技能,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
特点
该病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 性,常常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造 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晚疫病的危害
叶片受害
病菌侵染叶片后,初期出现绿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或同心轮纹状暗 褐色病斑,周围常有浅黄色晕圈。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迅速扩展,并产生一层 薄薄的白色霉层。
块茎受害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的病害之一。
它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并且给马铃薯的种植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方法。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1. 发病季节:马铃薯晚疫病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易发生,尤其是夏季的雨季,这些条件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 发病部位: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地上部分发生,包括叶片、茎和花器官等。
叶片是最容易受到病害侵袭的部位,一旦发生病害,叶片上会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变为褐色,最终整片叶子枯死。
3. 发病传播: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主要依靠风、雨水和昆虫等因素。
病原菌在水面上游走,通过雨水和风带来的传播被广泛散布,进而引发病害在田间蔓延。
4. 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在20℃~25℃的温度和高湿的条件下能够快速繁殖和发病,因此这种条件下是病害发生的高发时期。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措施。
优质抗病品种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从而保护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2.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马铃薯的栽植密度,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提供较好的通风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够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加植株的养分储备,提高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害的危害。
4. 防治病原菌的传播:在病害高发季节,及时清除和销毁田间的病死植株和病残茬,避免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有效控制病害的传播,阻断病害的蔓延。
5. 合理灌溉:合理施行灌溉,尤其是在夏季雨季,避免地面积水和潮湿环境的形成,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6. 农药防治:在病害高发期,可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按照生产厂家的建议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病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非常重要。
简述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简述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摘要:一、马铃薯晚疫病简介二、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合理种植3.加强田间管理4.及时喷洒农药5.生物防治6.农业防治正文: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致病疫霉菌引起。
该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一旦发生,将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掌握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一、马铃薯晚疫病简介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致病疫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病菌主要通过气流、灌溉水、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导致马铃薯叶片和块茎受害。
二、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马铃薯晚疫病主要表现为叶片枯死、块茎腐烂等症状。
叶片受害后,边缘呈褐色,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严重时叶片枯死。
块茎受害后,表面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导致整个块茎腐烂。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根本途径。
2.合理种植:种植密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密植,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发病几率。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滋生;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传染源。
4.及时喷洒农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针对性强的农药,防止病害蔓延。
农药使用应遵循国家标准,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5.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施用生物农药、引入天敌昆虫等,控制病害发展。
6.农业防治:采取农业措施,如避雨栽培、覆盖栽培、适时晚收等,降低病害发生。
综上所述,掌握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有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减少经济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late blight)是由一种寄生虫病菌引起的严重农作物病害。
它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以及常用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描述1. 叶片病斑: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病斑。
初期,病斑呈现水浸状,颜色为深绿色至黑褐色。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状,边缘呈波浪状。
病斑表面常带有白色霉座。
2. 茎部感染:马铃薯晚疫病也会感染茎部,茎部出现黑褐色的溃烂病斑。
严重感染时,茎部的病斑会逐渐蔓延,导致茎部软化、倒伏。
3. 倒伏和枯萎:当马铃薯植株遭受重度感染时,整株植株会发生倒伏和枯萎的现象。
这是由于病菌侵入了茎部和叶片,导致植株无法正常供应水分和养分而引起的。
二、防治方法1. 耐病品种的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首要方法。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个抗晚疫病的品种,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的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对于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也非常重要。
包括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提供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并确保植株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3. 使用化学药剂:当病情严重时,可以考虑使用化学药剂来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
在使用药剂时,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气候条件进行施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以避免对环境和自身健康造成伤害。
4.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巡查田间,及时监测病情的发展,并将发现的异常情况报告给农业部门。
这样可以及早控制病害的扩散,减少损失。
三、总结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严重的农作物病害,给马铃薯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要想有效防治此病害,农民需要选择抗病品种,合理经营田间,并在必要时采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同时,定期巡查和及时报告异常情况也是预防晚疫病扩散的重要手段。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相信能够有效地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保障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叶片上的孢子传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对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孢子传播:晚疫病主要通过孢子在作物上的传播引发病害。
一般在潮湿、高湿度的环境下,孢子会通过风、雨滴等途径传播到叶片上,并侵入叶片中引发病害。
2.发病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高温高湿的条件是晚疫病菌的适宜生长环境。
土壤中积水和破损的叶片也是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
3.疾病发展:一旦马铃薯叶片受到感染,晚疫病菌会迅速侵入组织内部,通过叶片内部的血管迅速蔓延,导致叶片枯黄、萎缩,最终导致马铃薯的凋萎和死亡。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育抗病品种: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种,提高植物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害的种薯进行种植,避免病害通过种薯传播到新的农田。
3.合理施肥:合理施用肥料,增强作物自身抵抗力,提高抗病性。
4.科学浇水:避免农田积水,减少土壤中的湿度,减少病害的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理,及时阻断病害的传播。
6.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生防菌等生物控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7.轮作休闲:适时进行轮作休闲,避免长时间连作,减少病害的积累。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该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如选育抗病品种、健康种薯、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遏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丰产。
【以上参考翻译待修改】。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容易引起疫情,导致产量急剧下降。
及时有效的防治晚疫病对于马铃薯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晚疫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晚疫病的发生原因1. 气象条件:晚疫病病原菌对气温和湿度有很高的要求,比较适宜的气温为15-20℃,湿度在90%以上。
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病原菌繁殖迅速,容易引发疫情。
2. 病原菌来源:晚疫病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土壤、秸秆等途径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上,晚疫病病原菌容易越冬,也容易在新一轮的生长季节中传播。
3. 马铃薯品种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抵抗能力不同,一些抗性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4.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二、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 清除病株:一旦发现患有晚疫病的马铃薯植株,应立即将其烧毁或深埋,不可留下残株,以免造成病害的继续传播。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晚疫病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危害。
3.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不可过量施用,以免造成病害的滋生繁殖。
4. 防治病害:在气温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来控制病害。
5. 合理密植:适当的密植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晚疫病的管理方法1. 种植前期管理: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在种植前,也可以使用草甘膦等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播种前土壤的卫生。
2. 病害监测:在播种后,要及时观察病株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病害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的扩散。
3. 合理灌溉: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种植旋作:在连作马铃薯的地块上进行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1.病原传播途径: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风传途径传播,病原菌进入病田后,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孢子在气流中的传播,感染马铃薯植株。
2.病原菌侵入: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通过根系、茎片、嫩叶等部位侵入马铃薯植株,进入植株组织。
3.发病条件:发病的温度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关键因素,一般在15-30摄氏度之间,以20-25摄氏度为最适。
高温会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低温会阻止病原菌孢子的萌发。
综合防治技术:1.良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要选择无病无虫的种薯,以免将病原菌传播到田间。
2.病害监测:定期对田间的马铃薯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病害预测:通过监测病害发生的天气条件和病害指标,结合气象预测,可以提前进行病害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疫病菌源消毒:在种植前要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种薯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
5.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氮、磷、钾比例,防止营养过剩导致马铃薯生长过旺,易感染病害。
6.轮作间作:实行合理的轮作间作,不仅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7.化学防治:遵循科学的农药使用原则,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8.生物防治:利用一些生物控制剂对马铃薯进行防治,如拮抗菌、促生菌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总结: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通过良种选择、病害监测、病害预测、疫病菌源消毒、合理施肥、轮作间作、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也需要加强对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种导致马铃 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
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植株 提前枯死,损失20%-40%。
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亡。
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 最早发生在下部叶片。叶片 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 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 绿色晕圈。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皱缩花叶
马铃薯晚疫病
卷叶型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病毒病在块茎上的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
2.病原
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 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
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 花叶或不显症
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 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 差异。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两种: (1)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2)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
马铃薯晚疫病
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 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 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 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 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 减轻危害。
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 呈褐色,产生一圈白霉(孢囊 梗和孢子囊),叶背最为明显。
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 质脆易裂,不见白霉,扩展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显褐色。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病薯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病叶
马铃薯晚疫病
2.病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无色, 具3-4分枝,无限长,在产生每个 孢子囊的部位,孢囊梗膨大成节状, 节基部钝圆而顶端尖细。孢子囊单 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 病菌有明显的生理的生理分化, 可分为许多生理小种。病菌寄主范 围窄,自然情况下只侵染马铃薯和 番茄。
马铃薯晚疫病
5.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 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 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 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 进行无病留种。
马铃薯晚疫病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 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在我 国大部分地区发生均十分严重,一般使马铃薯 减产20%-50%,严重的达80%以上。感染病 毒的马铃薯通过块茎无性繁殖进行世代积累和 传递,致使块茎种性变劣,产量不断下降,甚 至失去利用价值,不能留种再生产。
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 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 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 明; 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 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 焉脱落; 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 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 发生条斑坏死。
马铃薯晚疫病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 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 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 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 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 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 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等处 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内为多。
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 不显症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 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简称PLRV) 该病毒寄主范 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
此外烟草花叶病毒(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马铃薯晚疫病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 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 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 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 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 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 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马铃薯晚疫病
3.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 孢子越冬,但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 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发 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后, 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 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苗和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 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病菌能 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以 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矶可 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 800倍液、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 次。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图
马铃薯晚疫病
4.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对病 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 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
(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 为最适。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