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学案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二课时教案-高一上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1

碳反应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5节,是在完成了光合作用概述以及捕获光能的色素、光反应之后的内容,依据新课标,碳反应是“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这一重要概念下的子概念,也可以具体表述为“碳反应将CO2还原成糖,并将能量最终储存在糖分子中”,本节课将围绕此概念,以科学史和科学探究的思路展开,分析生产生活实践材料,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的过程”及“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氧气”等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学生虽然已有“光合作用能将CO2转化为糖”的概念,但对具体CO2转化为糖的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当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高一学生探究生活现象与规律的兴趣较高,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得探究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但往往会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和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故本节课教师可提供相关科学史情境,通过对科学家相关实验的学习,理解并强化概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重温卡尔文科学研究实验过程、探究CO2还原成糖的途径,阐述碳反应过程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生命观念)2.通过构建碳反应过程的概念图,以文字和图示的方式说明碳反应的过程,发展模型与建模的能力,根据概念图分析条件变化使得五碳糖含量的变化,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科学思维、生命观念)3.重走卡尔文探究碳反应之路,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领域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碳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2.教学难点:NADPH和ATP中的化学能如何转化到糖分子中五、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已建构起光合作用整体概念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如何将CO2转化为糖的?学生通过分析CO2和糖都属于含碳化合物,作出假设:CO2是通过许多中间产物转化为糖的,也可以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转移途径【设计意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对光合作用能将CO2转化为糖的概念有着模糊的认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辨析其本质上是碳的转移过程,也会后续提出碳反应的概念奠定基础。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导学案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明确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2、掌握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3、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具体机制。
4、认识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2、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步骤和物质变化。
难点:1、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2、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原理。
三、知识梳理(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部含有许多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三)光合作用的条件1、光: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光合作用才能进行。
2、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参与碳的固定过程。
3、水:水不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还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生理作用。
4、酶:酶是催化光合作用中各种化学反应的生物催化剂。
(四)光合作用的原料1、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被固定在有机物中。
2、水:由植物的根系吸收,通过导管运输到叶片。
(五)光合作用的产物1、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如葡萄糖等,这些有机物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基础。
2、氧气:通过气孔释放到大气中,对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六)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阶段(1)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2)条件:光、色素、酶。
(3)物质变化:水在光下分解为氧气和H;ADP 和 Pi 形成 ATP。
(4)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1)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2)条件:多种酶。
(3)物质变化: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4)能量变化: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一课时教案-高一上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1

光反应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5节,是在完成了光合作用概述以及捕获光能的色素之后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光反应是“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这一重要概念下的子概念,也可以具体表述为“光能在类囊体膜上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并释放氧气”,本节课将重点介绍光能如何转变成生物体能够利用的化学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光反应的过程是在特定的场所发生,需要部分条件的支撑,建构结构与功能观,理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建构物质与能量观。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发生场所,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完成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活动的学习,因此对光合作用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模糊的了解。
除此之外,学生已经知道细胞中的能量形式有化学能、势能、电能等、知道能量是可以转化的,也知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和细胞的储能物质、光和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等。
但是不知道光能如何转化成生物体能够利用的化学能?氧气是如何释放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提供实验情境,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理解和强化概念,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得到锻炼与增强。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其探究生活现象与规律的兴趣很高,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得探究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但往往会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和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构建光反应的概念,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体验物质与能量观。
(生命观念)2.通过对希尔反应的实验验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这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3.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总结并阐明光反应过程中伴随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科学思维)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光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2.教学难点:NADPH和ATP的形成;光能如何转变为NADPH和ATP中的化学能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合作用总反应式,认识光合作用的本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浙科版(2019)必修一 3-5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课件(70张)

碳反应总结
场所: 叶绿体的基质中 C5糖(RUBP):二磷酸核酮糖 C3酸:三磷酸甘油酸
条件:多种酶、NADPH 、ATP CO2
CO2的固定: 3CO2+3RUBP 酶
ADP+Pi+能量 酶 ATP
NADP++H++2e- 酶 NADPH 能量变化:光能 电能 ATP、NADPH中活跃
化学能
条件:光、色素、酶
五、碳反应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糖
1
二磷酸核酮糖
1 CO2的固定
五
碳
糖 的
5/6
1个六碳分子(CO2进入卡尔文 循环后的第一个有机物)
三碳酸的还原
2
再
生
2
三碳糖(磷酸) (第一个糖,关
成蔗糖
三碳糖多数用于五 碳糖的再生(卡尔 文循环),少数离 开卡尔文循环。
离开的三碳糖少数 在叶绿体内:作为 原料用于淀粉、蛋 白质和脂质的合成。 大部分运至叶绿体 外:蔗糖供细胞利 用。
七、光反应阶段和碳反应阶段的比较
项目
光反应阶段
碳反应阶段
场所 区 条件
物质 变化
别 能量 转化
类囊体薄膜 光、色素、酶
CO2 H2O CO2 H2O
光能
ATP中活跃 的化学能
碳的转移途径:
(CH2O)中稳定 的化学能
CO2
C3
(CH2O)
光
6CO2+12H2O 叶绿体C6H12O6 +6O2+ 6H2O
课堂思考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导学案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明确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具体步骤。
2、掌握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3、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1、光合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2、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机制和能量转化效率。
三、学习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中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及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2、理解光合作用中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四、知识梳理(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1)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条件:光、色素、酶。
(3)物质变化①水的光解:2H₂O → 4H + O₂②ATP 的合成:ADP + Pi +能量→ ATP(4)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1)场所:叶绿体基质。
(2)条件:多种酶。
(3)物质变化①CO₂的固定:CO₂+ C₅ → 2C₃②C₃的还原:2C₃+ H +ATP → (CH₂O)+ C₅+ ADP + Pi(4)能量变化: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三)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在光反应阶段,光能被色素吸收并转化为电能,电能进一步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 ATP 和 H 中。
在暗反应阶段,ATP 和 H 中的活跃化学能被用于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从而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加快;超过一定范围,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2、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速率加快。
3、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3章 3.5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学案

第三章细胞代谢第五节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2)导学案1.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明确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掌握影响呼吸作用的各外部因素,及如何应用。
本部分主要掌握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光合作用的发展史,从而了解相关的实验研究方法。
在此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任何生物(除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有共同的起源,自然界的生命可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保护护生命,维系地球2.学习目标确定明确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掌握影响呼吸作用的各外部因素,及如何应用。
本部分主要掌握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光合作用的发展史,从而了解相关的实验研究方法。
3.学习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每一位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研究结果及方法2.教学难点:研究方法的理解及识记。
【温顾知新】课前完成生物区别与非生物的根本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陈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有序地化学反应的总称。
ATP为生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来源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酶为细胞内的生物催化剂,主要起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其特点为(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氧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呼吸作用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氧呼吸作用【2】无氧呼吸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3】1.光合作用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光合作用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量的转换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捕获光能的色素:5.色素的种类和颜色A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重、难点突破1.写出叶绿体的各结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光合作用发展史(1)普利斯特利(177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荷兰的英格豪斯(1779),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德国萨克斯实验(186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美国鲁宾和卡门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美国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C的去向,称为卡尔文循环。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3.5《光合作用》教案 浙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3.5《光合作用》教案浙科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方面: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⑴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⑵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⑷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⑴通过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色带的颜色、分布顺序和宽窄,思考其原因及作用。
⑵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光合作用的过程,明确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的过程。
⑶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⑴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⑵探究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⑴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⑵通过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让学生讨论认识叶绿体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哪些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等。
七、教学程序第1课时[问题探讨]结合教材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
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浙科版(2019)生物必修1:3.5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教案设计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说明光反应和碳反应过程及相互联系;概述光合作用的意义;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掌握思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形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认同科学方法在科学发展上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反应和碳反应过程与意义;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难点: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与联系教学流程设计】1. 问:叶绿体中含量最多的色素种类和颜色分别是什么?2. 问:推测色素位于叶绿体的哪个结构上?3.告知学生: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位于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
绿体的结构图推知色素位于类囊体膜上。
绍色素,确定色素及酶的具体场所,为光反应和碳反应具体场所、条件的推导埋下伏笔。
三、展现科学史,体会探究乐趣(一)探究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中O 的来源1.分组讨论:光合作用释放的O2 是来自同是气体的CO2 ,还是H2O ,还是两者兼有?如何用实验证明?2. 在副板上根据学生描述画出实验简图。
3. PPT 展示经典实验及实验结果,请学生说出实验结论:(二)借助科学史探究光反应过程1. 探究光反应的物质变化(1)光反应中除了水的分解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物质变化?以音频的形式配合图片展示科学史——资料1:美国科学家阿尔农将叶绿体从植物中分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四人一组就实验方法和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展开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①可以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O2中的O 的来源。
② O的同位素为18O 。
③描述实验思路:取两支试管,编号为A和B。
A 试管加入C18O2 和H2O,B 试管加入CO2 和H2 18 O 。
观察产生的O2 是否带有标记。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
根据资料1 推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锻炼了实验设计的能力,也明白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是来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