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练习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荣华不可以淫1.解说以下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 )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D.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诵停留。
(2 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说一词多义的词语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邻近?7.孟子以为,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由?(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1 / 51 、加点字解说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 放弃 )尔后喻(认识)..B固国(国家)空匮其身(资财缺少)..C举于市( 推选 )饿其体肤(饥饿)..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2、 . 对下边语句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可以曾:同“增”,增添。
.C.衡于虑,尔后作.作:发生D.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出:在外面,指外国。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孟子》二章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表述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低也,池非不浅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回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就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exile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融合语境,表述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表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表述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无法。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写作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并助,诛之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打亲戚之所畔,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
2.“道”的利害同意了什么?(用原文词语归纳)_________。
3.文中彰显全篇结论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述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c.多并助之至().d.得道者多并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__。
三、问答思考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译者?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等论证方法。
孟子二章 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朗读节奏]1、夫/环而攻之2、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重点语句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理解性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富贵不能淫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释一词多义的词语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孟子二章专项练习

《孟子二章》专项练习(一)《鱼我所欲也》【基础知识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不屑(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①乡为生死而不受通词义: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词义: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词义:④故患有所不辟也通词义: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5.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练习题设计者:李振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9、故君.子.有不战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三、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四、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理解回答: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和“”,这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3、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4、文中的“君子”指谁5、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6、“得道者”指______ ,“道”指_____ ,“君子”指________ 。
“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
7、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等论证方法。
8、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9、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0、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1、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加点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市.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必先苦.其心志6、空乏..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人恒.过9、衡.于虑10、而后作.11、征.于色12入.则无法家拂.士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曾: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毁魁父之丘B、亡:今亡亦死国恒亡C、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理解回答: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10、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11、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侧重论述。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13、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两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
1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补充资料:逆境出人才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
(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12.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2分)一、默写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002年安顺市)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 3.寡助之至,__________ 。
__________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山东省2003年)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6.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辽宁省,)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02年荆州市,上海)8.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9.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004年靖西)10.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
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用《孟子二单》中的语句作答)(2004年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