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合集下载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光伏发电已经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和不可调节性等特点,因此需要与电网进行紧密的耦合,实现光伏发电装置的并网运行。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开展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1. 光伏发电装置原理及结构研究:包括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光伏发电装置的结构组成以及并网控制装置等方面的研究。

2. 光伏发电装置的控制策略研究:包括并网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光伏发电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光伏发电装置的性能评估研究:包括功率输出率、效率、可靠性等方面的评估,以指导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光伏发电装置原理及结构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理,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2. 实验方法: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光伏发电装置进行实验研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

3. 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光伏发电装置的运行过程,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预测。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光伏发电装置的并网运行控制策略:研究实现光伏发电装置的安全、稳定并网运行的控制策略,优化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2. 光伏发电装置测试技术服务:研究建立光伏发电装置测试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检测、评估、提高光伏发电装置质量和综合性能的技术支持。

3. 光伏发电装置运维保障技术:研究建立光伏发电装置运维保障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光伏发电装置的使用和运营,提高光伏发电的应用价值。

五、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1. 第一年:完成光伏发电装置原理及结构研究,搭建实验平台。

2. 第二年:完成光伏发电装置的控制策略研究,进行实验验证。

3. 第三年:完成光伏发电装置的性能评估研究,并建立测试和运维保障技术服务平台。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MATLAB仿真研究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MATLAB仿真研究

改进模型,考虑更 多影响因素,提高 仿真结果的实用性 和可靠性
结合实际应用场景 ,对仿真结果进行 验证和优化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仿真研究光 伏并网发电系统的 性能和特性
实验要求:实现光伏 电池板、逆变器、电 网等关键部分的仿真 模型搭建与验证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的MATLAB仿真结 果分析
光伏电池板输出功率曲线
逆变器输出电流与电压波形
电网频率与电压的稳定性分析
系统的效率与损耗情况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比值 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值 效率与功率因数的关系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输出性能
调整仿真参数,提 高仿真精度和稳定 性
优化算法,提高计 算效率和准确性
技术创新:随着光 伏技术的不断进步, M AT L A B 仿 真 将 更 加精确地模拟光伏 并网发电系统的性 能,为新技术的研 发提供有力支持。
优化设计:通过 M AT L A B 仿 真 , 可 以更加高效地优 化光伏并网发电 系统的设计,提 高系统的能效和 稳定性。
智能控制:借助 M AT L A B 仿 真 , 可 以实现光伏并网 发电系统的智能 控制,提高系统 的自适应性和鲁 棒性。
光 伏 并 网 发 电 系 统 仿 真 模 型 建 立 : 使 用 M AT L A B 建 立 光 伏 并 网 发 电 系 统 的 仿 真 模 型,可以模拟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性能参数。
仿真结果分析: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发电效率、 稳定性等。
MATLAB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应用价值:使用 MATLAB进行仿真研究,有助于 优化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丰 富 的 应 用 工 具 箱 : M AT L A B 拥 有 众多应用工具箱,涵盖了信号处理、 图像处理、控制系统等多个领域。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e s r s t a he i ve t r ha e s dit r i a t r a d s a l r p a e s fi g a he p a e s f i s n u e h t t n r e s l s s o ton f c o n m le hr s hitn nd t hr s hitng i
回路 、 控 电 路 、 主 电源 主 电 路 和 反 馈 回路 五 个 主 要 部
率 跟踪 和相 位 跟踪 功能 , 以及过 流 、 压故 障保 护和 欠
自动 恢 复 功 能 。
图 1 系 统 框 图
1 主 控 电 路 及 仿 真
主 控 电路 如 图 2所 示 , 为 3 部 分 。 a 分 是 分 个 部
第3 2卷
增 刊
电 气 电 子 教 学 学 报
21 5
光 伏 并 网发 电装 置 的 设 计 与 仿 真
江睿 谦 蔡 容 龄 李 , , 艳。
( . 军雷达 学 院电路 与 系统 , 北 武 汉 4 0 1 ;. 军雷达 学 院英语教 研 室 , 北 武汉 4 0 1 ; 1空 湖 3 0 92 空 湖 3 0 9
JI ANG iq a ,CAI Ro g ln 2,ZH AI Ch n -he ,LI Ya Ru - i n n -i g a g s ng n。,YE ng Fe
(.Ai o c Ra a a e 1 r re d r F Acd my ( RA) Wu a 30 9 hn 2 AF , h n 40 1 ,C ia;.De a t n fE g i AF p rmet n l h, RA, h n 40 1 ,C ia o s Wu a 3 0 9 hn

高中化学试题:电化学原理综合应用解题模型(原卷版)

高中化学试题:电化学原理综合应用解题模型(原卷版)
A.铁丝起导电作用,水银充当阴极
B.阴极电极反应式:Na++e-+nHg=Na·nHg
C.白烟产生的方程式为8NH3+3Cl2=6NH4Cl+N2
D.电解开始后,石墨棒表面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水银表面始终无气泡产生
电化学原理综合应用
解题模型
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基本概念,也是近年来高考化学的持续热点,在复杂、陌生、新颖的研究对象和真实问题情境下,体现了对电化学知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近年高考中对电化学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装置图为载体来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成为近年高考的新亮点,考查的关键能力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图示电化学装置中提取有效信息,判断装置种类、辨别电极名称等;二是分析与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示信息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电极反应的类型、电解质的作用、离子的移动方向以及定量分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
A.电极A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B.处理过程中Cl-可循环利用
C.处理后的水垢主要沉降在阴极附近
D.若R为CO(NH2)2,当消耗1 mol CO(NH2)2生成N2时,则电极B处产生的H2为
12.(2023·浙江省浙里卷天下高三联考)金属钠可溶于水银形成合金“钠汞齐”Na·nHg,利用这一性质可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金属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电键、电压计、电流计等已略去),洗气瓶中有白烟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锂电池比,铝电池比能量略低,但铝含量丰富价格低廉
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7AlCl4-=4Al2Cl7-
C.充电时,AlCl4-向铝电极移动
D.理论上每生成1mol Ph3N,外电路通过1mol电子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设计及其控制实现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设计及其控制实现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设计及其控制实现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是一种将光伏电池组发出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并与电网连接的装置。

它在光伏发电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光伏电池组产生的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供电网使用,从而实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目的。

本文将对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原理及其控制实现进行详细介绍。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原理是将光伏电池组发出的直流电能经过逆变器的转换,变为符合电网要求的交流电能。

其主要功能包括功率调节、电网电压频率跟踪以及电网短路保护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逆变器的效率、可靠性以及控制精度等因素。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组成主要包括直流侧和交流侧两个部分。

直流侧主要由光伏电池组、直流输入滤波电路和直流侧逆变器构成。

交流侧主要由交流输出滤波电路、逆变桥和输出变压器构成。

在设计中,需要对每个部分进行设计和参数选择,以保证逆变器的正常运行。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控制实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和电网逆变控制。

MPPT控制是为了保证光伏电池组能够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通过调整光伏电池组的工作电压和电流,以获得最大功率输出。

电网逆变控制是为了保证逆变器能够将直流电能转换为符合电网要求的交流电能,包括电压和频率的跟踪控制。

在MPPT控制方面,一般采用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模拟控制主要通过比较光伏电池组输出电压和电流与最大功率点的关系,通过调整控制信号来实现。

数字控制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处理器实现的,能够实时采集光伏电池组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并进行计算和调整。

在电网逆变控制方面,主要包括电网电压跟踪和频率控制两个方面。

电网电压跟踪是通过测量电网电压和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差值,并通过调整逆变器的控制信号来实现电网电压的稳定。

频率控制是通过测量电网频率和逆变器输出频率的差值,并通过调整逆变器的控制信号来实现电网频率的跟踪。

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引言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通过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

随着清洁能源的日益受到关注,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一个20kW的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设计方案光伏阵列设计在设计光伏阵列时,需要考虑光伏电池的类型、工作温度和数量。

通常情况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最常见和最经济的选择。

在确定数量时,需要根据地区的太阳辐射程度和发电容量来计算。

MPPT控制器设计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简称MPPT)控制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调整负载来使光伏阵列输出电压和电流达到最大值,从而提高发电效率。

MPPT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功率损失、响应速度和系统稳定性。

通常,可以使用模拟控制或数字控制来实现MPPT控制。

逆变器设计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设备。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将光伏阵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适用于并网的交流电。

逆变器的设计需要考虑输出功率、输出电压波形质量和系统保护功能。

常见的逆变器拓扑包括PWM逆变器和H桥逆变器。

并网连接设计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将发电输出连接到公共电网中,从而实现发电量的出口和购电量的进口。

并网连接设计需要考虑系统对电网的影响、反向电流的防护和系统保护。

通常,可以使用电网保护装置和功率限制器来确保并网连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需满足当地的并网规范和要求。

仿真实验在设计完成后,可以使用适当的仿真工具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仿真实验。

常见的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PSIM等。

在仿真实验中,可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同时优化设计参数以提高系统性能。

通过仿真实验,还可以分析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特性和响应。

结论本文介绍了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通过合理的光伏阵列设计、MPPT控制器设计、逆变器设计和并网连接设计,可以实现高效、稳定和安全的光伏发电系统。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xx 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设计子课题题目姓名xxx学号201104170332所属院系自动控制与机械制造学院专业年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班指导教师xxx2015 年6 月摘要本设计的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系统是以 MSP430F169单片机为核心,单片机输出 SPWM 波形经 IR2110驱动 H 桥,实现 DC-AC 逆变的发电模拟装置。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绝对误差小于1%,利用 MSP430F160单片机软件设计实现锁相环,用参考频率作为基准频率,对 MSP430F160单片机的外中断和定时器测定相位,当反馈的电压信号相位滞后(超前)于参考信号的相位时,就增大(减小)SPWM 的频率;达到相位和频率同步。

包括阻性负载,以及非阻性负载,实现了频率跟踪,相位跟踪。

DC-AC 转换效率达 80%,采用LCD 液晶显示器显示,能直观、简洁地显示输出电压、电流,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

本文详细阐述了单片机MSP430F169的内部结构,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设计及调试过程以及结果测试,同时给出总体设计的流程图、原理图等。

关键词:光伏并网; MSP430F169; DC-AC ;MPPTAbstractThe design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simulation device based on MSP430F169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microcontroller SPWM output waveform by IR2110 bridge driver H, DC-AC inverter power generation simulation device.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absolute error is less than 1%, to achieve phase-locked loop using MSP430F160 MCU software design, using the reference frequency as the reference frequency, the MSP430F160 MCU interrupt and timer test phase, when the phase voltage signal feedback lag (lead) to the phase reference signal, increase (decrease) the frequency of SPWM to achieve the phase and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Including resistance load and non resistance load, the frequency tracking and phase tracking. The DC-AC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80%, with LCD LCD display, can directly and simply display the output voltage and current, has a good interactive performanc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hip MSP430F169, the system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and the debugging process and test results, and gives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flow chart diagram, etc..Keywords: Photovoltaic ; Msp430F169; DC-AC; MPPT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选题背景 (1)2.1课题来源及其意义 (1)2.2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 (1)第三章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模拟装置设计原理 (2)3.1逆变原理 (2)3.2正弦脉宽调制SPWM (6)3.3单相全桥逆变中的SPWM控制 (7)3.4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9)第四章总体规划 (11)4.1系统总体方案的选择 (11)4.2逆变器主电路结构 (11)4.2.1 DC-AC逆变方案论证 (12)4.3正弦逆变器的控制 (13)4.3.1正弦脉宽调制SPWM及驱动电路方案选择 (13)4.4MPPT功能 (13)4.4.1 MPPT 的实现程序流程图 (14)4.5滤波器模块选择论证 (14)4.6滤波参数的计算 (14)4.7频率、相位跟踪方案选择论证 (15)4.7.1频率、相位的控制方法与参数计算 (15)4.8提高效率的方法 (15)第五章系统硬件设计 (16)5.1DC-AC主回路 (17)5.2滤波电路 (17)5.3驱动电路 (18)5.4信号采集及保护电路 (18)5.5精密整流电路 (19)5.6单片机MSP430F169的实现程序流程图 (20)第六章单片机简介 (21)6.1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22)6.2引脚说明 (23)参考文献 (26)附录 (26)谢辞 (27)第一章前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正在不断增加,世界上的能源正在日趋枯竭。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光伏并网系统在能源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有效地建设和管理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是指将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进行连接,将光伏发电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输送到电网中。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功率波动、系统稳定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建设光伏发电并网系统,通过模拟实验来评估系统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进行建设与实践,可以为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建设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探究光伏发电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与电力网的互联互通机制,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性能表现。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索光伏发电系统在并网过程中的运行机理,深入理解光伏发电与电力网的协同作用;2. 分析并网系统的设计原理,探索其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效果;3. 建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支持;4. 通过实践过程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验证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优化设计、性能提升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1.3 研究意义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研究将对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系统的设计原理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工作机制和运行原理,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提供技术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用直流稳压电源U S 和电阻R S 模拟光伏电池,U S =60V ,R S =30Ω~36Ω;u REF 为模拟电网电压的正弦参考信号,其峰峰值为2V ,频率f REF 为45Hz~55Hz ;T 为工频隔离变压器,变比为n 2:n 1=2:1、n 3:n 1=1:10,将u F 作为输出电流的反馈信号;负载电阻R L =30Ω~36Ω。

R L
U S
图1 并网发电模拟装置框图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功能:R S 和R L 在给定范围内变化时,
使d S 1
2
U U =,相对偏差的绝对值不大于1%。

(2)具有频率跟踪功能:当f REF 在给定范围内变化时,使u F 的频率f F =f REF ,
相对偏差绝对值不大于1%。

(3)当R S =R L =30Ω时,DC-AC 变换器的效率η≥60%。

(4)当R S =R L =30Ω时,输出电压u o 的失真度THD ≤5%。

(5)具有输入欠压保护功能,动作电压U d (th )=(25±0.5)V 。

(6)具有输出过流保护功能,动作电流I o (th )=(1.5±0.2)A 。

2.发挥部分
(1)提高DC-AC 变换器的效率,使η≥80%(R S =R L =30Ω时)。

(2)降低输出电压失真度,使THD ≤1%(R S =R L =30Ω时)。

(3)实现相位跟踪功能:当f REF 在给定范围内变化以及加非阻性负载时,
均能保证u F 与u REF 同相,相位偏差的绝对值≤5°。

(4)过流、欠压故障排除后,装置能自动恢复为正常状态。

(5)其他。

3. 器件要求
(1) 必须使用C2000处理器,推荐选择TMS320F28035, TMS320F28027,
TMS320F2808;可使用各实验室已有的C2000开发板 ( 视参赛队情况,TI 可提供F28027开发模块 );
(2) 必须选择TI 生产的运放设计,推荐TLC08x ,TLV246x ; (3) 必须使用C2000内建ADC 进行设计,不得使用外部ADC ; (4) 若需MOSFET 驱动器,尽量使用TI 产品,比如UCC27423,UCC27424
和UCC27425等;
(5) TI 将免费提供上述推荐使用的芯片,每参赛队处理器两片,模拟芯
片按板上数量乘以3提供(均为DIP 封装)。

对于非推荐使用的芯片,TI 不负责提供。

样片提供依据为参赛队提交的不雷同的原理图和PCB 图。

三、说明
1.本题中所有交流量除特别说明外均为有效值。

2.U S 采用实验室可调直流稳压电源,不需自制。

3.控制电路允许另加辅助电源,但应尽量减少路数和损耗。

4.DC-AC 变换器效率o
d
P P η=
,其中o o1o1P U I =⋅,d d d P U I =⋅。

5.基本要求(1)、(2)和发挥部分(3)要求从给定或条件发生变化到电路
达到稳态的时间不大于1s 。

6.装置应能连续安全工作足够长时间,测试期间不能出现过热等故障。

7.制作时应合理设置测试点(参考图1),以方便测试。

8.设计报告正文中应包括系统总体框图、核心电路原理图、主要流程图、
主要的测试结果。

完整的电路原理图、PCB 图和所有源程序以电子档附件形式提交,若不愿公开相关资料请提前说明。

9. 测试方法见附件。

四、评分标准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A题)测试记录与评分表
赛区代码测评人 2009年9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A 题)测试说明
1.此表仅限赛区专家在制作实物测试期间使用,竞赛前、后都不得外传,每题测试组至少配备三位测试专家,每位专家独立填写一张此表并签字;表中凡是判断特定功能有、无的项目打“√”表示;凡是指标性项目需如实填写测量值,有特色或问题的可在备注中写明,表中栏目如有缺项或不按要求填写的,全国评审时该项按零分计。

2.各项测试除特别说明外, f REF 均为50Hz ,交流量均为有效值; 3.基本要求(1)评分标准:计算d1S d2S S S /2/2
max(,)/2/2
U U U U U U δ--=,δ≤
1%得满分,每增加1%扣1分; 4.基本要求(2)评分标准:计算F REF
REF
f f f δ-=,δ≤1%得满分,每增加1%扣1分。

5.基本要求(5)评分标准:计算d(th)25V U δ=-,δ≤0.5V 得2分,δ≤1V 得1分。

6.基本要求(6)评分标准:计算A I th o 5.1)(-=δ,δ≤0.2A 得2分,δ≤0.4A 得1分。

7.发挥部分(3),首先在电阻负载下测试,为获得非阻性负载,要求在负载R L 上并电容(可按图1操作);调整过程结束后,相位差在稳定值附近小范围波动时,读取其平均值;若ϕ∆不断增加,本项不得分。

220μF
220μF
u o
图1
8.发挥部分(3)的评分方法:
计算123max(,,)ϕϕϕϕ∆=∆∆∆,评分标准:ϕ∆≤5°得12分,5°<ϕ∆ ≤10°得9分,10°<ϕ∆≤15°得6分,15°<ϕ∆≤20°得3分,ϕ∆>20°得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